茶人 千利休

2021-02-17 漫旅TravelLeisure
千利休是個茶人,但又不僅僅是茶人,他在粗陋的茶碗中,用纖細的竹質茶筅,攪動抹茶,掀起了日本社會美學變化的風暴,引起了「和物」之道,啟發了由外而內立足於本民族特質且結合自然的侘茶美學。這正是千利休比之於陸羽的不同之處,也是兩人不可等量齊觀的原因所在。

日本茶道源於宋,茶道用茶與茶具、點茶之法皆由在宋遊學的日僧榮西禪師帶回日本,經各大茶人發展,以村田珠光為始祖,經武野紹鷗發展侘茶,直到千利休為大成,結合日本的器物(和物),用自己的禪宗思維和審美創造了一套茶道方式:這種以隱逸思想為背景的茶會與足利義政東山時代流行的書院式茶會相反,一掃豪華的風氣,只是邀請幾個知己在一問狹小而陳設簡單的屋裡,利用簡單的吃茶器物,在閒靜中追求樂趣。將茶禪精神結合起來的千利休於1591年剖腹自殺,這一年成為日本茶道譜系確立的年份。

千利休出生在一個鹹魚商家庭裡,幼名與四郎,十七歲即入茶道家武野紹鷗門下為弟子,十九歲改名為千宗易,成為茶道界嶄露頭角的著名茶人。當時正在「天下布武」徵途上邁進的戰國英雄織田信長看重了千宗易的才能,聘請他做了自己的茶頭(茶道師範),日本的茶道並非喝茶,而是一種政治工具,也是籠絡重臣的一種榮譽——從此,千宗易的一生就與政治密不可分。

1582年織田信長遭遇本能寺之變自盡,豐臣秀吉迅速擊敗叛亂者,成為織田信長的繼承者,並用八年的時間完成了日本的統一。豐臣秀吉統治的基礎相當薄弱,為了使自己的統治正統化,千宗易必須成為豐臣秀吉的茶頭,這才能代表豐臣秀吉繼承了織田信長的全部。茶道在豐臣秀吉看來,是安撫天下的極好工具,同時也可以滿足自己心理上的虛榮。從而兩人開始了長達十多年的合作,將茶道發展到了頂峰。豐臣秀吉從天皇那裡取得了「關白」的官位(相當於宰相的地位),而千宗易也得到了「利休」的敕封,成為「千利休」。


利休侍奉秀吉的十年多年,是他茶道境界不斷提升,也是藝術才華充分展現的黃金時期。但兩人從開始的齊心協力最後慢慢發展到了話不投機:利休喜歡黑色茶碗,而秀吉喜歡紅色茶碗,利休喜歡樸素自然,而秀吉喜歡華麗和黃金——雖然是茶道上的思想分歧,但此時兩人的內心已經越走越遠。兩人談崩而引發利休切腹的最後一件事情,是由於一朵雛菊花。

一次千利休作茶會,豐臣和另外三個大名在座。利休離席之際,秀吉將藏在袖裡的一枝雛菊花插到了茶碗和茶入的縫隙間,希望引起千利休的驚嘆——因為當年千利休也同樣掐掉了所有的牽牛花只在茶室裡插上一朵震驚了秀吉——然而千利休回到茶席後,只是將雛菊花輕輕拿走,用懷紙包好,收入懷中,一言不發。這種對秀吉完全的無視,成為真正的導火索。作為報復,秀吉下令千利休不準再舉辦茶會,在家閉門思過。而後又織羅了罪名,將千利休流放,並要求千利休謝罪——其實秀吉是要千利休給他一個臺階下,向自己俯首稱臣,哪怕只是一個認錯就好,他可以放過千利休。

然而千利休拒絕低頭,於是豐臣秀吉作了最後的決斷:命令千利休切腹——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三千名日本武士,包圍了千利休的房子。千利休靜靜的點完最後一碗茶,切腹自盡。

千利休和他的侘茶之道,既是日本文化中最具有典型性的精美元素或是符號,又是為人盡說盡道的濫觴——但顯然千利休本人並不會認同這個論定,他會說:「我豈是一個精美的元素或是符號可以定義的?我創造美,定義美,經過我的手,任何事物都會成為傳奇,又何止是精美?說這些話的人,並不懂我。」毋庸置疑,千利休擁有這種能力,連當時權傾一時的豐臣秀吉都要懷疑:「你若不是茶人,怕是要與我爭奪天下吧?」秀吉也修習茶道,但畢竟還是不懂利休,「利休」即是「名利皆休」,又豈會貪圖所謂的天下?這個男人的眼中,只有各式各樣的美。

如果千利休生於當代,那麼一定會是最偉大的概念設計師和產品研發者,日本一幹崇尚極簡和自然的設計名家如原研哉(視覺設計師)、畏研俉(建築設計師)、深澤直人(產品設計師)等等想來都會甘拜下風,畢竟和物和器之簡寂美、庭院與建築之空靜美,皆按照千利休審美做出來的事物為「利休形」、「利休器」和「利休好」,茶道的無數器物不用說,融入日本人生活的如利休豆腐、利休豆餡、利休頭巾、利休屐、利休扇、利休欄杆、利休灰色、利休牡丹等等已經數不勝數,可以這樣說:只要是千利休看上、改過、用過的一切器物,都會成為一種流行時尚盛況空前。當年千利休用竹子削制的茶杓能換一座城池,一個裝茶的小小茶入可以換幾十萬擔大米,縱使如此昂貴,各地領主大名還是紛紛求寶不止,而普通老百姓更是摹之好之,一句話說的好,「萬民向利休」,這風頭一定蓋過巔峰時刻的賈伯斯。


利休木屐

日本文化素來主張「花劍雙合」而又同歸於禪,日本文武二聖即「劍聖」宮本武藏和「茶聖」千利休,傳說宮本武藏未曾一敗,並且精修劍道之禪,所以人們說「即使宮本武藏只執一根木棍,依然是不敗的劍聖。」劍禪如是,茶禪亦如是,在千利休眼中,茶是單純的又是豐富的,你需要用一種適合的方式喝掉你的茶就好,所謂「適當」,會因情因景而變化,但終究歸於簡單:不過是燒水、沏茶而已。這種超脫物質、單純的世界觀,也體現為千利休茶道的精髓,「數寄精神」——就是當你喜歡一個東西到極致時,就升華為只留精華的至簡,這也是千利休的設計之道:利休打掃庭院,總會提前半天時間清理,然後任由落葉自然飄灑,因為這樣可以利用最自然的風情而不做作;利休會敏感地察覺整個茶庭的細微之處,哪怕一塊墊石稍稍高了一釐米,只要他踩在上面,就會察覺;利休並不欣賞刻意的古拙而崇尚樸素的心境,一座耗費金錢和人力從遠方古寺運來的古董吊門,遠不如小小作坊主用松樹邊角料拼成的粗製吊門;為了呈現牽牛花的白色,利休可以將滿院的牽牛花全部掐掉,只在茶室的龕旁插上小小一朵,同樣的道理,利休將自己茶室面對大海的一面全部用天然樹木遮掩,只在洗手的蓄水石缽前留一個缺口,將遠浪湧動與這一泓清水透過樹木間的空隙連成一片;在利休的茶室中,土牆和竹蓆都陳舊而乾淨,天然的竹器和尋常的竹筐比任何貴重的寶物都要耀眼……這些小事雖然簡單且淡然,卻有禪門公案一樣的醍醐味道,從這些碎片化素材中,不難感覺到利休的主張和旨趣:茶道的本質是審美情趣,一種創造美感的過程,所以利休崇尚自然而又希望超出自然常規,異常簡約而於細節處絲毫不簡單,在不經意處峰迴路轉卻又水到渠成,讓人感到完美的天衣無縫,就像「壁龕中一隻白瓷瓶,內有一支含露牽牛花」的完美狀態。

只要是符合利休之道的器物、裝飾、建築,往往都有我們一眼就能辨認得出的獨特風格,因為在利休看來,體察客人的心意是才是最重要的——和日常生活、平時的待人接物一樣,拋卻虛飾的矯揉造作便是真意,用心去做,以真摯待人,便是高手。所以經過利休指導製作的各式器物,都具有異常「親人」、「貼合」、「自然」、「舒適」的特徵,而且經得起歷史與流轉審美的考驗,無論何時看到一眼,都覺得美而傳奇。這種茶道產品理念催生出了一大批「利休形」國寶級器物,千利休更像是那個時代的賈伯斯,在他的開發下,茶碗、鐵釜、茶杓、風爐甚至一條帛紗都有專人進行設計開模並且專供生產,以至於千家茶道流傳了十幾代,這些生產茶道具的工匠也形成了十幾代的家族與之世代服務,這十個家族被稱為「千家十職」,形成日本茶道傳承的血脈。作為理念開發並且參與產品研發的千利休往往提出超越當時世代的設計要求:當人們使用銀制或象牙制的茶杓時,千利休不僅主張要用竹製的小茶杓,而且還要求必須材質上必須凸顯奇異而醜陋的竹節;做飯釜的工匠被要求設計一款最簡單而且最沒有人工紋理的茶釜,利休的要求是能夠迅速腐朽的鐵製釜,內外迅速斑駁而鏽跡斑駁的不完美可以誕生完美的老去過程,這才符合他的要求,至於鐵釜的弧度與曲線,利休準備好了木質的模板;水杵的設計被要求不能一成不變,因為利休認為,具有長度的物件必須和身形匹配,適合利休的未必適合其他茶人,所以杵柄要因人而異的切割;承裝茶道廢水的建水被設計出了七種形態,而承裝薄茶的茶棗則被開發出了「利休十六形」……千利休以其無以倫比的設計理念和超高的審美定義了屬於茶道的一切,最傳奇的設計當屬「樂燒」茶碗,這種茶碗的誕生最終定義了千利休茶道的靈魂。


千利十職做鐵茶壺

在千利休時代,茶道的核心是茶碗,而當時最流行的茶碗是中國的宋代茶碗,即天目盞。不光是天目盞,各種瓷器和銅器也都以來自中國的器物為尊,稱為「唐物」,這是當時日本社會「書院茶」流行的炫富產物,一個「唐物」茶器是可以價值連城的。雖然從村田珠光開始的「草庵茶」講究清寂之道,但畢竟各自茶器的搭配還是以「唐物」為主,內容與形式無法完美融合,是為憾事。所以千利休首先從觀念上開始改造「侘茶」,即崇尚來自朝鮮的茶碗:看慣了精美的中國瓷器,再看朝鮮的古茶碗,實在有一種粗陋到底的感覺,造型不勻,釉色不勻,高低不平,縱是朝鮮的老百姓都不用這種低劣的碗來吃飯,但千利休從這種粗陋之中看出了不凡的美感——所謂美,其實只是對醜的適當妥協,醜和美其實可以相互轉化,所謂的醜只是一種異樣美的味道。朝鮮茶碗中的名品井戶茶碗,即從千利休的手中走上無上國寶的高臺:軲轆車出一圈圈的痕跡,釉色的不到達形成了點點滴滴的梅花皮色,竹節高臺凸顯出茶碗的特殊氣質,這一切美源於千利休的發現與審美。如果只是朝鮮茶碗,那麼日本依然沒有真正屬於自己的「和物」茶道,於是在很多年以後,千利休決心燒制一種可以與天目盞和井戶茶碗相抗衡甚至更高的茶碗,利休選擇一個來自中國的後裔長次郎來完成自己的願望,長次郎是個年紀很大的老人,一個普通的泥瓦匠,當他接受利休的委託後,真的燒制出了幾個精美的茶碗,而利休卻搖頭:「我不需要為了美而美的茶碗,您能給我燒制出一個不為了裝飾而真正為了喝茶的茶碗麼?」在千利休的指導下,長次郎用手捏出了一隻形狀不規則的茶碗,即樂燒茶碗中的名品「大黑」——在並非全黑的釉色下透著泥土的顏色,厚厚的漿狀釉包裹著茶碗,雙手握住十分貼合,倒入熱水也不會發燙,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不規則,沒有一絲華麗的氣息但卻非常耐看,這就是後來的「樂燒」茶碗(又叫「今燒」),成為日本名燒之首,這種融合了中國的技術,朝鮮的設計,日本的理念的茶碗被稱為終極茶碗,黑色的碗內似乎可以藏著一個宇宙,這也是利休精神的寄託。從茶碗開始,利休逐一改良茶道用具以及茶室布置,閒寂和樸素取代了奢華和複雜,竹器木器取代了金銀銅器,粗糙取代了光鮮,窄小的空間取代了開闊的空間,千利休的創造使「和物」取代了「唐物」,闡述了個人美學也給日本民眾一個開放自己民族特點和美感的契機,這種大概念大手筆,不只建立某種觀念那麼簡單,而是重在放棄把外界價值觀作為唯一價值觀的衡量標準,轉而為積極探索原有的本源優勢,並加入完美的自然進行融合,這才是利休之所以成為「茶聖」的道理。

利休唯一留下來的茶室是「待庵」,一座只有兩張半榻榻米大小的喝茶之所。了不起的事物,不一定就要大到嚇人才行。但如此狹小的茶室,賓主之間的行為,只比公共汽車上好一點點,因為早已超過人類心理上舒適空間所能忍受的距離。在「待庵」中主客只能坦誠相見,無法掩飾。也正因如此,一切舉止都必須得宜完美,不得輕疏,與其說喝茶,勿寧說修行。茶室的入口不是門,僅僅只是一個比狗洞略大的小口,無論皇親國戚或尋常百姓凡進茶室者,皆需屈膝卑躬,低下頭鑽進茶室,無一例外。眾人皆平等。當年豐臣秀吉等也只能如此爬進爬出。茶室門口有刀架,武士視為生命的刀,到此也必須解下。入口和刀掛這兩樣設計,無形中透露出利休所期待的世界:人活著,坐只需半張塌塌米,睡只需一張塌塌米,如此而已。從此觀念看來,待庵算是寬敞舒服了。在嚴禁裝飾的茶室中,只準放兩種東西,簡單的插花和禪意的茶掛。當你彎下腰,鑽進茶室,一抬頭,在空無一物的空間裡,只見到一朵花,而有一點陽光,灑在花瓣上,旁邊是一句簡單的禪語書法,這是何等光景?這是一種無須說明即可感受的禪意。茶人和利休都懶得說話,一切盡在此中。


利休是在家的禪僧,留髮的彌陀,天皇御賜的「利休」若是「名利皆休」之意,那麼利休的確在塵世和極樂中尋找平衡點,如果從「一無所有」到「無所不有」分成十個層次,那麼利休所喜歡的茶道選擇了從三到五的生活,畢竟利休是商人出身,並且也出售茶具來換取更多的茶器,在這一點上,他還是有所不舍,而禪,是連不舍都舍,乃至連舍亦舍的法門。

如果我是利休,如何在當今的社會為你營造一間屬於你的茶室?其實很簡單,將你不用的捨棄,將你要用的精簡,清理出一塊乾淨的小小角落,那裡便是如今最適合你的茶室:捨棄就是打掃茶庭,清理就是洗刷內心,侘茶之道就在身心無垢的那一個小小角落,至於怎么喝茶,利休說過:「先把水燒開,再加進茶葉,然後用適當的方式喝茶,那就是你所需要知道的一切,除此之外,茶一無所有。」

茶的最高境界,就是一種簡單的動作,一種單純的生活,最後連利休所作的器物都可以忘記。

相關焦點

  • 成為三百年前日本茶人千利休的君王、妻子與戀人是一種什麼體驗?
    前提起日本,大概總是會記起櫻花、富士山、茶道而講起茶道則繞不過茶人:千利休那麼今天我們就藉由《尋訪千利休》這部極美的電影前去尋訪四百年前的茶人——千利休以及他的茶碗茶人 · 千利休關於「利休」這一名字的涵義
  • 沒錯,前衛藝術家覺得400多年前的茶人千利休是前衛的
    書籍方面,國內關於千利休的出版物不多,有山本兼一的《尋訪千利休》(臺灣版稱《利秀之死》),電影即由此改編。讀者收穫的印象與同名電影無二致。   然而早在1989年,就已有兩部關於千利休的電影。一部是敕使河原宏導演,邀前衛藝術家赤瀨川原平根據女作家野上彌生子小說《秀吉與利休》改編成劇本的《利休》。以及熊井啟導演,野上彌生子編劇的《本覺坊遺文》。
  • 千利休,日本茶道巔峰之人的雙面人生
    在武野紹鷗時候,日本的時代就是戰國時代了,在這個時候日本已經有了三位很出名的茶人,其中就有千利休和今井宗久這兩人。這兩個人雖然都是在研究著茶道,但是研究的內容和內涵是很不一樣的。千利休注重的內涵,而不重視的是程序,所以樹立起了"侘"的大旗。
  • 永遠、永恆的千利休
    千利休畫像1522年,在徵伐不斷的日本戰國時期,千利休出生在富饒的海港城市堺市一個魚商家庭,幼名田中與四郎。父親田中與兵衛在當地經營海產品批發生意,他本希望兒子也能加入他的事業,但千利休一開始就對商業不感興趣。
  • 日本茶道鼻祖的人生傳奇——《尋訪千利休》
    我並不精於茶道,但是出於對日本文化的興趣,略讀到有關日本茶道的文字,那種靜和禪祥之美,剃去浮躁,蘊含著日本文化對茶文化的獨特解讀,而也是在閱讀的時候知道了千利休的名字,日本茶道的鼻祖級人物,這樣的地位,如同王羲之之於中國書法。  我在按圖索驥的查詢千利休的資料的時候,發現這張熟悉的海報原來拍攝的電影《尋訪千利休》就是講述這位日本茶聖一生的故事。
  • 千利休,才不是沒有故事的茶聖
    為了將茶道文化變為政治工具,他一方面在富商雲集的港口城市堺市、博多、京都等地發起「狩獵名物」活動,通過向當地茶人(同時也是富豪)購置茶具,逐漸加深了同茶商集團的聯繫。另外一方面大力烘託茶道氛圍,大量舉辦茶會活動。但這些都需要一個職業高人來主持。1571年,千利休參加了一場獻名物活動。
  • 推薦電影《尋訪千利休》
    「唯有美麗之物,才能讓我低下頭顱」——千利休       16世紀末的4月,暴雨浸淫京都,天地混蒙,時任關白的豐臣秀吉派出三千武士,圍逼一代茶道宗師千利休的宅邸      秀吉賜死利休的原因至今仍眾說紛紜,一代梟雄為什麼要和一介茶人過不去?何況還是與自己交好十多年的首席茶道師傅?
  • 《尋訪千利休》:日式茶道美學一代宗師
    千利休為其點茶後,從容說道:「這世上,只有美的事物能讓我低頭。」隨後便切腹自戕。電影《尋訪千利休》以此倒敘,開始了對千利休傳奇一生的回溯,透過電影的詮釋,更可以窺探深植於日本人內心的文化性格,和那份對生活美學近乎極致的追求。
  • 日本茶道的全面革新者——千利休
    千利休,本姓田中,名叫與四郎,又名千宗易。田中與四郎最初是跟隨北向道陳學習東山流派的書院臺子,但後來道陳說,已經無所傳授,為了讓與四郎學習更加深奧的茶道,道陳為他介紹了第二任老師——武野紹鷗。成為紹鷗的弟子後,與四郎下定決心削髮為僧,並改名宗易,以示其拜師學藝的誠心。
  • 關於茶道|日本茶道大師「千利休」的兩則小故事了解一下
    日本茶道創始人—千利休有時候很多人會覺得自己的水平很高,但是實際上在一個真正有修為的人的眼裡,人一舉一動體現出人的不同的層次,我們就比如喝茶來說,現在我們通過日本茶道創始人千利休的兩則故事,可以看出人與人之間的這個行為的區別。
  • 《信喵》年末總力戰 傳世茶人再出發
    獎勵卡為今貓宗久,他可是傳世的茶人與商人哦,能夠在戰國行走世間想必十分厲害吧!現在就來看看他的實力~【傳世茶人兼商人,四處走動還要靠錢的力量!】與千利休,津田宗及共稱為茶湯的天下三宗匠。開頭為足利義昭將軍的茶湯近侍,後受到了信長的重用,獲得了許多特權。信長死後仕於秀吉,其所藏茶器在秀吉主辦的北野大茶湯中位於第四位。但秀吉更重用新興的小西隆佐與千利休,其地位已大不如前。
  • 在日本茶道中,最考驗茶人境界的是什麼?
    千利休(1522—1591),法名宗易,號拋笙齋,生於大永二年(1522),是日本戰國到安土桃山時代著名的茶人。他被認為是侘茶的完成者、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也因其巨大的成就和影響力而被人們尊稱為「茶聖」,也曾與今井宗久、津田宗及並稱茶道的「天下三宗匠」。
  • 千利休,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開創寂茶之道!
    從茶發展到茶道,不得不提到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千利休。他開創了寂茶之道,融於茶道之中的審美意識,極大地影響了整個日本文化的審美傾向。 而千利休作為一名茶人,想用茶室提倡和平、尊敬、寂靜,以便能提醒人們隨時作一些反省,期望統治者不要再繼續紛爭下去。為了達到這一目的, 他對原有的「數寄屋」作了許多改進,而稱為「陀茶道」。
  • 【大家紅茶】日本茶道鼻祖千利休
    作為日本茶道的「鼻祖」和集大成者,千利休的「和、敬、清、寂」的茶道思想對日本茶道發展的影響極其深遠。千利休是日本茶界的一個傳奇,對侍茶的美感的追求其實已經與茶本身無關,是真正上升到了一種藝術哲學的高度!
  • 茶道巨匠的隕落-論千利休之死
  • 「日本茶人之都」 堺市的茶文化發展史
    二、「茶人之都」 堺市的茶文化發展史堺市茶文化是日本茶文化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堺市茶文化的發展和貿易形式、歷史變遷、禪宗僧侶有著十分緊密的關係。我們不妨先對堺市茶文化的發展歷史作一個概觀。一般來說,堺市茶文化的發展歷史可分為如下五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4世紀後半葉。
  • 光秀是一位著名的茶人師傅,愛好茶道的武將
    正如這個時代的很多武將熱衷於茶道一樣,光秀也是一位著名的茶人師傅,愛好茶道的武將。光秀對裝飾在茶具和地板上的美術品也表現出著拘泥,看那個數個的話文化深度很好地明白。光秀與茶道的相遇明智光秀雖然不太清楚什麼時候開始親近茶道,但至少光秀與師事茶人交往的時候,姐川之戰以前去堺是契機姐川的戰鬥元亀元年(1570年)。光秀在這場戰爭前,奉信長的命令前往堺。為了籌措槍枝和火藥。
  • 用茶道直指人心的千利休
    自唐代中國的茶與飲茶文化傳入日本後,茶道在日本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如今,茶道已成為日本民族文化的結晶和其文化的代表,也已成為日本人生活的規範和心靈的寄託。作為日本茶道的「鼻祖」和集大成者,千利休及其茶道思想對日本茶道發展的影響極其深遠。千利休家族傳了十七八代,代代都有茶道名師。千利休家族後來成為日本茶道的象徵。
  • 茶道宗師千利休
    千利休一直被認為是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1585年豐臣秀吉在皇宮開設茶會,向正親町天皇獻茶,準備同時就任關白、太政大臣並接受天皇賜姓豐臣。此時主持獻茶的千宗易也被一同賜名「利休」。千利休此前因為擅長做茶湯,而成為織田信長的茶道師範(茶頭)。織田信長死後,轉而侍奉豐臣秀吉。
  • 日本茶聖——千利休
    千利休,集簡約風格茶道為大成,因為擔任戰國三雄之一豐臣秀吉的首席茶師,因此他擁有至高的權利而徹底改革了日本茶道的面貌。 千利休定下了茶道初學者的七項守則,稱為「利休七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