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利休,才不是沒有故事的茶聖

2020-12-16 隊長yue茶

但凡對茶道有一點點了解的人,應該都知道「千利休」這個人。不知道的自己百度,隊長就不多說了。據說這個人講過一句很牛逼的話,大家一定要知道——美,由我說了算。是不是覺得很囂張?沒錯,他就是這麼囂張,也因此招來了殺身之禍。1591年被下令切腹自殺。

01日本茶聖千利休

千利休在日本的地位,遠遠超過陸羽(中國茶聖)在中國的地位。在日本,茶道是一個綜合的藝術體系,涵蓋著包括建築、器具、服飾、園林、工藝等方方面面,而千利休的茶道精神和美學觀念已然滲透到日本文化的各個領域並延續400多年直至今日。例如:極簡設計、休利灰(高級灰)、懷石料理中最高級的筷子也得是「利休箸」等等。

卓越的審美品位。

在他18歲左右,為了能拜武野紹鷗為師(日本茶道創始人之一,禪茶思想的重要貢獻者),他另闢蹊徑獨具匠心的選用竹節作為茶匙,並成功地吸引了武野紹鷗的讚許。他誇千利休:「能將竹片上醜陋的結節變成了某種美麗的存在,他倒是發現了一種獨特的美。這樣的人能發現一切事物之美。」再後來,武野紹鷗設計茶室時總感覺牆窗裡的花瓶怎麼擺都不到位,總感覺缺點什麼。於是他把千利休叫到茶室,千利休拿起花瓶,砍掉一隻瓶耳並將花瓶隨手放回。這下武野紹鷗露出了滿意的微笑。

殘缺的花瓶為什麼更美?

這裡就要提及日本的審美基調了——「物哀」、「空寂」(日語叫「佗」)、「閒寂」(日語叫「寂」)。物哀不是簡單的哀嘆,還包括憐憫、共鳴。你可以想像一下,一個母親為什麼會更疼愛體弱多病的孩子?賈寶玉為什麼更愛嬌弱的林妹妹?美神維納斯為什麼斷臂才能封神?因為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不完美的,對帶有殘缺的美有著更強、更有力的情感共鳴。

「空寂」和「閒寂」則由「物哀」發展而成,是由個體到整體的升華和拓展。日語大詞典《廣辭苑》解釋:「空寂」的含義是幽閒、孤寂、貧困;「閒寂」的含義是恬靜、寂寥、古雅。這兩者的含義非常接近,但「空寂」多一點點悲傷的色彩,這也主要體現在千利休茶道精神「和、敬、清、寂」的最終歸宿「寂」(空寂)上面。

我們來看千利休的茶道四諦,第一是「和」,指和諧、和悅,既有物質上的和諧,也有精神上的和諧。「敬」則是互相尊敬、意味著平等。「清」意思是物品空間要清潔,精神內心要清淨。「寂」則是四諦中的最終歸屬,是寂靜也是涅槃,在精神上與禪宗的「空」、「虛」、「涅槃」極為接近。

茶道精神與禪宗難以分割。

日本茶道始鼻祖村田珠光自幼出家後來曾在大德寺拜會日本禪宗著名人物一休宗純(就是動畫片裡那個「聰明的一休」之原型),學有所得後將參禪與茶事融匯會貫通,創立「禪茶一味」,並總結出的「謹、敬、清、寂」的茶道精神。他的思想對千利休的師父——武野紹鷗影響很大,自然也就影響了千利休。另外,武野紹鷗、千利休兩人與禪宗人士也是走得很近的。千利休的名字正是源自大德寺春屋宗園的語錄。

02他才不是一個沒有故事的茶聖

前面說了,千利休受禪宗影響很大。這點可以從他與村田珠光的茶道精神上看出,千利休將村田珠光的「謹、敬、清、寂」,改為「和、敬、清、寂」,僅「謹」與「和」一字之差,卻反映出千利休更懂得把握人心。而他把握人心的工具就是「美」。誠如電影《尋訪千利休》裡「千利休」所言,美,能救人也能殺人。

上床才是最快樂的。

傳說千利休於1522年生在日本堺市一個以出租倉庫為主的漁商家庭,經濟富裕。十七八歲的他也曾流連青樓、吃喝玩樂樣樣精通,甚至直白地說:「唯有同床共枕才能享受愛之極樂。」這種對美的追求,是佔有欲。對於喜歡的女人,只有上了她才是最大的快樂。

不久,他在家中偶遇被販賣到日本的高麗皇室女子,對她的美貌一見傾情,於是急匆匆地跑去問父親這女子是誰(估計是誤以為父親給他準備的新娘?)。得知是準備送給武野紹鷗的禮物後。馬上帶著他用竹片製成的茶則(茶匙)去找武野紹鷗(見到武野紹鷗之前還意外偷窺了那高麗女子洗澡),武野紹鷗問他「想幹什麼?」他說要拜師。武野紹鷗直接說:「說謊,你是為了那女子吧。」或許是為了考驗千利休,武野紹鷗讓他去勸說高麗女子不要絕食。此時,千利休開始展露出籠絡人心的能力——他特意找了個高麗廚師學做高麗菜。高麗女子看到飯菜從日本菜變為高麗菜後露出幾分驚訝,半推半就地吃了一口後,逐漸面露喜色。察覺到她的細微變化後,千利休繼續奉上更豐盛的高麗菜,還在飯後為她捧來了一個香爐。作為回饋,女子從胸前小心翼翼地拿出一個香囊,裡面是一個精緻的小瓷罐。千利休問她這是什麼,她說,美。

看到了嗎,這個小小片段,展露了千利休善於揣測拉攏人心,通過高麗菜表達了對她的尊重、體貼,通過香爐安撫了她的心神。而這一切其實都是為了佔有她,得到美。因為他帶著她私奔了。

這樣的人能發現一切美。

得知他們私奔的消息時,千利休的老師對著那個竹片茶匙一語雙關,「能將竹片上醜陋的結節變成了某種美麗的存在,他倒是發現了一種獨特的美。這樣的人能發現一切事物之美。」但追兵已經上路,他們被堵截在海邊一座破舊的小茅屋裡。「你願意做魯莽之王的奴婢嗎?」女子搖頭。「不能逃回國家,你要生,還是要死?」女子回復「槿花一日自為榮,何須戀世常憂死。」於是他拿出老鼠藥準備跟她殉情,可是當女子喝下毒茶之後,千利休卻害怕了,幾次掙扎後,選擇了苟活。當他得知女子死前說的高麗話意思是「好好活下去」時,他羞愧痛哭。

他因為不能擁有時而選擇死亡的惶恐,她面對死亡時卻不忘曾經擁有的坦然;她尊重別人的生命、看到了他人生命的價值,所以希望他好好活下去;而他得不到就想偷,不能在一起就想一起毀滅。一個是無我,是真美,一個是自我,是欲望。兩者形成強烈的衝突。

03 哪杯才是休利的茶

再出場時,千利休已經49歲了(1571年)。經過多年的研修,他成為了日本小有名氣的茶師。茶道也進一步發展盛行,各大名競相購買從幕府流入民間的茶具,其中以織田信長最為著名,他確實也很喜歡收藏茶具,但更重要的原因是為了政治服務。

結交織田信長。

當時日本的主流文化是京都文化、其次是佛教文化。京都文化在之前的倡導者有西部大名大內家、北面的朝倉家以及今川家,佛教文化有比睿山、石山本願寺、東邊的武田家等。而織田信長出身於尾張國下四郡三奉行之一,他無法通過既有的文化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和拓展實力。為了將茶道文化變為政治工具,他一方面在富商雲集的港口城市堺市、博多、京都等地發起「狩獵名物」活動,通過向當地茶人(同時也是富豪)購置茶具,逐漸加深了同茶商集團的聯繫。另外一方面大力烘託茶道氛圍,大量舉辦茶會活動。但這些都需要一個職業高人來主持。

1571年,千利休參加了一場獻名物活動。當時別人獻給信長的都是名貴刁鑽的器物,唯獨利休端了一個平常的漆盒,然後用竹筒注入清水,將其置於月下。只見明月倒映水中,與漆盒上的遠山飛鳥一起波光鱗動。信長看後,深受觸動,立即決定將利休招致麾下,給予重用。後來,利休很快擢升為茶頭,一時尊貴無兩。能觸動織田信長的可不僅是千利休的別出心裁的審美趣味,更是他審時度勢、對事物的把控能力。

美,由臣下說了算。

在電影《尋訪千利休》中,兩位歐洲傳教士帶來了本國的奇珍異寶想要討好信長並與之合作,密室之內除了信長之外還有千利休,這裡揭示了千利休不僅是茶頭的角色更是極其重要的謀士、幕僚。合作就是交易,交易就要談價,但傳教士不相信信長可以一統天下,詢問「那麼它(茶罐象徵信長)的價值在哪裡呢?」千利休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反問:「你覺得(之前看到的花瓶裡)那支花蕾代表著什麼?」傳教士回答「生命的孕育。」千利休接著說:「一杯茶的美足以攝入心魄,連土牆也因此熠熠生輝。只有伯樂才能使得千裡馬。」信長得意地對傳教士說:「一朵花蕾足以發難歐洲。」隨後他似乎想在千利休那得到一個肯定,問:「不過,其中的價值誰說了算?我嗎?還是?」沒想到千利休回答:「美,由臣下說了算。臣下所選之美物,定能孕育傳奇。」

千利休的選擇。

千利休所選的「美物」不是織田信長,而是他的部下豐臣秀吉。為什麼千利休會做這樣的選擇?或許是密談時織田信長言語間透露的霸道惹怒了他,或許是信長已是一代梟雄,思想格局已然定型,千利休很難影響到他,而豐臣秀吉則如含苞待放的花蕾,有著更多的可能,又或者是在織田信長那得不到千利休最終想要的「美物」。

1582年,發生本能寺之變。織田信長被心腹明智光秀出賣,身隕本能寺。隨后豐臣秀吉繼承了基業,並最終統一日本。豐臣秀吉繼位後延續了織田信長的「茶湯政道」。成為秀吉的茶頭後,利休更是名揚天下。然而隨著豐臣秀吉權勢的不斷增長,他們的間隙也越來越大。豐臣秀吉要的是通過茶道樹立自己的絕對權威,而千利休要的則是他對「美」的堅持。千利休所選的美物,確實孕育了奇蹟,但這奇蹟卻未必是他原設想的美好,它開始反噬千利休。

名和利都該休了。

傳聞千利休的法號「利休」是在1585年舉辦的禁中茶會上,由日本天皇賜予的,寓意「銳利也要適可而止」,太過鋒芒畢露難免招來殺身之禍。但來自權貴階層的警告並未千利休引起千利休的足夠重視,在主辦了集全國茶人於一堂、空前絕後的北野大茶會後,立下了「天下第一宗匠」的名號。

隨著影響力的不斷擴大,不願對豐臣秀吉俯首稱臣的千利休正在走向毀滅。1587年,豐臣秀吉平定九州,統一日本。為了鞏固政權,秀吉建立了嚴格的管理體制,如實施「搜刀令」,沒收農民的武器,在農民與武士之間劃下嚴格的分界線;通過千利休的茶道,德川家康、前田利家、蒲生氏鄉等得力大名逐漸聚到一起。這對於強化身份統治的豐臣秀吉來說,是一項危險的舉動。不久,秀吉便對利休的茶道也採取了規制,利休進行茶道傳授時必須獲得秀吉的許可,並要在秀吉面前進行。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之後,利休的得意弟子山上宗二因得罪秀吉遭致斬首。再後來為了詆毀利休,秀吉的親信稱,利休在大德寺山門的樓上給自己立了尊木像,而山門是豐臣秀吉進入大德寺的必經之路。如此一來,豐臣秀吉通過山門就等同於從千利休胯下通過。實際上,這尊木像是大德寺為了感謝千利休的捐贈樹立的,沒想到弄巧成拙。1591年,秀吉決定將千利休流放。處罰下來前,秀吉命利休於堺市閉門思過,如果利休表示屈服道歉的話,秀吉或許會原諒他。但他沒有。1591年2月28日,在連綿不絕的雨中,三千士兵包圍了利休的宅邸。面對宣布切腹的使者,利休竟然依舊用茶道進行款待,並從容地結束自己的生命。

日本近代美術家、思想家岡倉天心在《茶之書》中寫道:茶道大師們努力使自己成為藝術,而非藝術家。哪怕這種努力,會獻出生命。對於千利休而言,死亡也是一種藝術、一種美嗎?這是他畢生所求的那杯茶嗎?

04我們要的是哪個千利休?

(本小節前6段全部引用張建立的研究)

據千利休的曾孫日本茶道表千家第四代家元岑宗左的《千利休由緒書》等資料所述,千利休本是出生於日本和泉國堺(即現在的日本大阪府堺市)的一個小漁翁,一個海鮮產品的批發商,本姓田中,幼名與四郎。其祖父名叫田中與兵衛。不知何故,其父後來取其祖父名中的「千」字為姓,改成千與兵衛,於是田中與四郎,也便改稱千與四郎。千與四郎的法諱「宗易」與法號「利休」的來源不詳,唯一知道的是與大德禪僧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可以說明他參禪修道頗有成就。後世直至今天,人們多習慣稱其為「千利休」。

千利休自幼因家道殷實,故有餘力習茶,年紀輕輕就在茶道方面獲得美譽,據著名的、但卻被歷史學家存疑的茶會記《松屋會記》記載,千利休17歲時就已經能夠獨立開辦茶會,早早地就跨入了著名茶人的交際圈中。

天正十九年(1591年),發生了大德寺山門木像事件(這尊木像現在祭奉於今日庵的祖堂)。在這件事件的直接影響下,同年2月28日,千利休被豐臣秀吉賜死。他在被迫剖腹自殺時,作了一首遺言偈語:人生七十隻一喝,祖佛共殺無苦樂;如意劍刀向天拋,心無掛礙真快活。人們根據千利休這首辭世遺偈中「人生七十」一語,判斷千利休卒年應為70歲,由此倒推其生年應該為大永二年(1522年)。

《南方錄》中記述了日本茶道的兩條發展脈絡:一條是以侍奉幕府將軍的能阿彌為首的貴族茶,其傳承系譜是能阿彌→右京(空海)→道陳→千利休;一條是以珠光為首的庶民草庵茶,其傳承系譜是珠光→宗陳和宗悟→紹鷗→千利休。這兩條發展脈絡,都是在千利休這裡匯合,因此才有了千利休乃日本茶道集大成者之說。而千利休又將村田珠光奉為日本茶道的創始人,所以,後世習茶者便因襲此說,不求甚解的後學也跟著以訛傳訛,於是形成了今天這種所謂的「茶道」發展史「共識」。但是,這種所謂的「茶道」發展史「共識」並不可信。

首先,如著名的日本歷史學家、茶道研究家桑田忠親、西山松之助等人所指出的那樣,被茶人們視為日本茶道聖典的《南方錄》於17世紀後期方才問世,書中記載的很多內容明顯不屬於千利休所生活的時代。對於那些無法判斷真偽的內容,究竟有多少是千利休所為,至今沒有誰能說得清楚。

其次,關於所謂的「茶道」開山鼻祖村田珠光,其身世也一直是個謎,著名的日本歷史學家、茶道研究家永島福太郎先生終其一生也未能用史料來確證這個人物的事跡。而且,就連「茶道」一詞開始見諸日本的相關文獻,也那是17世紀中後期的事了。

有一點是可以十分明確的,在當時的日本社會,茶道是為了服務政治而存在的。

日本戰國時期是一個諸侯爭霸的動蕩時代,武士們在高度緊張的競爭中,需要一種能夠放鬆、舒緩精神的媒介,這個媒介就是茶道。而作為地方武士的一股力量,織田信長還發掘了茶道的政治價值,通過「狩獵名物」和舉辦茶會加強了與各階層人士的聯繫,並逐漸成為勢力最強的武士力量。

這種方式在織田信長死後由他的家臣豐臣秀吉繼續,豐臣秀吉為什麼仍然重用千利休?這裡面有兩個原因,一方面豐臣秀吉出身於貧民家族在日本的階級中屬於更差的地位,所以如果沒有茶道的支持,他的地位只有被人不斷的恥笑,通過茶道豐臣秀吉擁有了和不同勢力接觸的平臺,這種即是指交往的手段,又是對於自己身份上的認同感上。另一方面就是豐臣秀吉需要千利休的掮客身份。於是,豐臣秀吉複製了織田信長的策略作為自己的戰略。

而千利休出身商人,階級地位不如公卿或者武人,為了突破日本傳統文化「禮」的限制(禮節意味著規矩和階級體系),他通過茶道來向社會不斷宣揚「和、敬、清、寂」,意為大家都是平等的,不應貪戀虛無的名利,而應專注感受當下、感受生命、感受美好。

可以推測,真實的千利休並不是純粹追求「美」的茶人。

他是一名有著極深欲望、極高天份的野心家,同時有著頑固、傲然的性格。千利休擅長讀人、惑敵、審時、度勢,為主公先後貢獻過重要計策,取悅天皇、戰勝柴田、是主公的重要謀士。贏得天下後,千利休聲望甚高,在茶道具買賣、權勢資源、民間影響力等各方面都越發風生水起,沒有「見好就收,告老還鄉」的意思。豐臣秀吉對他有欣賞、惺惺相惜,有過提點、警告,想要「杯酒釋兵權」,但千利休不僅沒有「利休」,反而堅持對立。「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範蠡能全身而退,千利休不能,因為他要的從來就不是全身而退。早期藏利於綿的豐臣秀吉,到了晚年再無克制,野心慾念勃發,被評價為荒謬暴戾、揮金如土、荒淫無度、將養子豐臣秀次一族賜死、侵略朝鮮半島、「假道入明」······這樣的豐臣秀吉,必然會賜死這樣的千利休。(本段全部引自豐臣秀吉為什麼賜死千利休,YannF, 知乎)

後話:

整理、撰寫這篇稿件時花了四天三夜,熬了一個通宵。在糾結於歷史的真實性時,雖然有發現的快樂,但也夾雜著莫名的失落。

一個是純粹、無我,只願在美面前低頭的「茶聖」千利休;

一個是計謀、自我,為了「殘缺美」可以動手摧毀完整的「茶頭」千利休;

你更想要哪個?

【參考資料】

本茶道的源流與精髓-張建立,南開日本研究(2013)

茶之書,岡倉天心

千利休——令天下人著迷的茶道集大成者,張筱如,世界文化

論日本茶道的歷史變遷,姜天喜,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電影《尋訪千利休》

豐臣秀吉為什麼賜死千利休,YannF, 知乎

術道之欺——電影《尋訪千利休》解讀,課堂留守的文章,知乎

歷史中的大人物系列——日本茶人千利休,真的很博通的文章,知乎

歡迎直接轉發本文。若需改編或其它合作,請留言,隊長會儘快回復。

編輯、撰寫 | 孫鵬偉

圖片 | 電影《尋訪千利休》/網絡

相關焦點

  • 日本茶聖——千利休
    千利休,集簡約風格茶道為大成,因為擔任戰國三雄之一豐臣秀吉的首席茶師,因此他擁有至高的權利而徹底改革了日本茶道的面貌。 千利休定下了茶道初學者的七項守則,稱為「利休七則」。
  • 茶人 千利休
    千利休和他的侘茶之道,既是日本文化中最具有典型性的精美元素或是符號,又是為人盡說盡道的濫觴——但顯然千利休本人並不會認同這個論定,他會說:「我豈是一個精美的元素或是符號可以定義的?我創造美,定義美,經過我的手,任何事物都會成為傳奇,又何止是精美?說這些話的人,並不懂我。」毋庸置疑,千利休擁有這種能力,連當時權傾一時的豐臣秀吉都要懷疑:「你若不是茶人,怕是要與我爭奪天下吧?」
  • 日本茶道鼻祖的人生傳奇——《尋訪千利休》
    我並不精於茶道,但是出於對日本文化的興趣,略讀到有關日本茶道的文字,那種靜和禪祥之美,剃去浮躁,蘊含著日本文化對茶文化的獨特解讀,而也是在閱讀的時候知道了千利休的名字,日本茶道的鼻祖級人物,這樣的地位,如同王羲之之於中國書法。  我在按圖索驥的查詢千利休的資料的時候,發現這張熟悉的海報原來拍攝的電影《尋訪千利休》就是講述這位日本茶聖一生的故事。
  • 「我只向美頂禮膜拜」 真實的日本茶聖:千利休【2】
    作者山本兼一用出人意料的手法揭開了完成「寂茶(侘茶)」,被尊崇為「茶聖」的千利休這一傳說的面紗。談起自己的作品時,他這樣說:「寂茶,是利休居士集大成的「茶之湯」,顧名思義,幽寂(優雅的境界)、閒寂(古雅的境界),這兩個詞道出了寂茶的真髓。但是,由於利休居士是禪道開悟之人,因此很容易讓人產生也無非是在淡泊的境界煮水侍茶而已這樣的想法。但是我感覺利休居士的茶之湯的本質,是充滿了熱情和激情的。
  • 「我只向美頂禮膜拜」 真實的日本茶聖:千利休
    導演田中光敏先生用大膽且細膩的手法將日本茶道的開山鼻祖千利休居士從青年時代,至他切腹自盡的一段人生搬上了銀幕。扮演利休夫婦的市川海老藏和中谷美紀的演技極其精湛,為我們呈現了一部精美絕倫的藝術作品。 故事描寫了千利休,這個總是隨身攜帶一個古代女子用的綠釉香盒的男子,用自己所持有的美學理念同當權者豐臣秀吉對峙,努力成為天下第一的茶坊主的過程。
  • 茶傳媒 | 無上孤寂的千利休,帶給你攝人心魄的美...
    茶傳媒—中國茶領域第一原創媒體千利休,日本茶道的宗師和鼻祖,在日本,他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生於日本戰國時代安土桃山時期(公元1522年),被尊為茶聖。他是日本茶道史上的一個傳奇,其「和敬清寂」的茶道思想對日本茶道的發展,影響極其深遠。他對事茶美感的追求已經超越了茶本身,真正上升到了一種藝術哲學的高度。
  • 千利休與豐臣秀吉的那場決鬥 沒有分出勝負
    據傳,日本的茶聖——千利休也參與了設計。織田信長死後,秀吉繼續任用利休為茶頭,然而,真正使千利休擁有「天下第一茶人」之稱的茶道美學卻是另外一番面貌。對於豐臣秀吉提供的財力物力、至高地位和自由空間,千利休必然是感激的。但另一方面,豐臣秀吉對奢華鋪張的極致追求和侵略野心的膨脹以及盲目大眾的狂熱追隨,很可能從反面刺激了千利休,他對美的主張愈發明晰,將Wabi-sabi(侘寂)的茶道美學系統完善並推向頂峰,以一己之力扭轉了世人的欣賞品位。
  • 茶聖千利休改良「侘茶」提出「和敬清寂」,為何卻被豐臣秀吉賜死
    日本茶聖千利休改良「侘茶」提出了「和敬清寂」精神,為何最後卻被豐臣秀吉賜死日本在唐朝時,就從遣唐使中,接觸到中國的茶文化,但真正形成日本的茶道,卻是直到十五世紀時才開始發展。建立這個體系的是足利義政的茶人村田珠光,他修正了當時日本貴族與武士崇尚「唐物」、「宋物」的豪奢,提出「謹敬清寂」的「侘茶」境界,融進宗教修行與幽靜美學,經過武野紹鷗的傳承,到千利休時發揚光大,奠定了屬於和風的日本茶道,千利休更被尊為「茶聖」。
  • 推薦電影《尋訪千利休》
    「唯有美麗之物,才能讓我低下頭顱」——千利休       16世紀末的4月,暴雨浸淫京都,天地混蒙,時任關白的豐臣秀吉派出三千武士,圍逼一代茶道宗師千利休的宅邸三千一夫,成全千利休傳奇之名.武野紹鷗很早就看出了千利休獨特的審美天賦,對美的追求與創新異於常人,必成大器。       在《尋訪千利休》這部電影中,我們也能看到這些被分解的美的鏡頭對應。有人說這是一部美到極致的電影,無論是技法上——布景服裝道具之講究,構圖色彩搭配之絕,每一幀截下來都是一幅畫;還是內容角色上——處處都傳達了千利休對於美的執著和審美之義的權威引領。
  • 《尋訪千利休》:日式茶道美學一代宗師
    日本的茶道源自中國,茶聖陸羽用自己的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開啟了茶文化的時代。唐朝時,前往中國留學的日本僧侶將佛教和茶帶回東瀛。最初僧侶用茶來集中自己的思想,後來逐漸演化成為茶道儀式,將為客人奉茶之事提升到精神和文化層次,成為了一種獨特的傳統禮儀。
  • 千利休,日本茶道巔峰之人的雙面人生
    日本茶道的僧侶茶派在後期的時候,因為我國的茶派沒有什麼具體的規範的制度所以就慢慢的沒落了很多,但是反觀日本在戰國時期的時候,茶道是很為盛行的。把茶道作為了一種藝術在完成他們的使命,而且在這其中也是有很多的藝術大家,比如千利休就是日本的茶聖。他的一生就是把自己和藝術完全的融合在了一起,正如日本美學大師岡倉天心所著的《茶之書》裡面說了一句話;茶道大師們努力使自己成為藝術,而非藝術家。
  • 沒錯,前衛藝術家覺得400多年前的茶人千利休是前衛的
    2013年,電影《尋訪千利休》一片使更多人認識了日本茶聖千利休。該片給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多是那句:「這世上,唯有美能讓我低頭。」於是給觀眾留下了千利休為美赴死,不美不活的印象。
  • 茶聖千利休好心招待豐臣秀吉的一碗茶,卻將自己逼上了絕路
    熟知日本歷史的人或許都會對一代茶聖千利休之死而感到惋惜,而他的死亡原因,更是個巨大的歷史謎團。大家都說是因為千利休惹惱了當時的豐臣秀吉,因而被逼切腹自盡。可利休到底做錯了什麼,將自己逼上了絕路?天正10年山崎合戰之時,豐臣秀吉上陣前,千利休在自己建造的待庵為他奉上了一碗茶,而這碗茶為日後兩人的關係埋下了地雷。那麼這個待庵究竟有何特點,成為了豐臣秀吉心頭的一根刺,以至於他後來要命令利休切腹自殺呢?
  • 茶聖陸羽到底活了多少年?
    跟學員講茶文化,難免會講講陸羽爺爺的故事。陸羽可是史上最勵志的「窮屌絲」逆襲一代聖人了,沒有之一。剛出生,就被遺棄在竟陵(今湖北天門)龍蓋寺的後門處,傳說南飛的大雁,為護他周全,不忍離去,才讓當時的非著名和尚智積禪師,發現這個棄嬰。老和尚就給小陸羽佔了一卦,顯示:鴻漸於陸。
  • 【大家紅茶】日本茶道鼻祖千利休
    千利休生於1522年(1522—1591),日本戰國時代安土桃山時代著名的茶道宗師,人稱茶聖,本名田中與四郎,家紋是「獨樂
  • 當「千般利刃皆休息」千利休遇上梟雄豐臣秀吉
    據傳,日本的茶聖——千利休也參與了設計。織田信長死後,秀吉繼續任用利休為茶頭,然而,真正使千利休擁有「天下第一茶人」之稱的茶道美學卻是另外一番面貌。日本的茶道,正是在安土、桃山時期(1573-1603)被引入政治領域,實現了與權力的結合。
  • 千利休 · 美的極致
    但這部電影的不同在於,完全沒有用到特效。影片的背景,設定在16世紀末也就是戰國時代後期的日本。那時候的村子,是織田信長的天下。統一全日本的豐臣秀吉還是個屌絲。而這部影片的主角,是市川海老藏飾演的千利休。作為小村子裡審美水平最高的茶師。千休利被請來為大魔王織田信長演示何為美。在他之前有人敬送給大魔王中國宋朝趙昌的畫作。
  • 用茶道直指人心的千利休
    這是多麼動人,茶的最高境界就是一種簡單的動作、一種單純的生活,雖然茶可以有許多知識學問,在喝的動作上,它卻還原到非常單純有力的風格,超越了知識與學問。這就是說,喝茶的藝術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每個人的個性與喜好,用自己「適當的方式」,才是茶的本質。如果茶是一成不變,也就沒有「道」可言了。
  • 關於茶道|日本茶道大師「千利休」的兩則小故事了解一下
    日本茶道創始人—千利休有時候很多人會覺得自己的水平很高,但是實際上在一個真正有修為的人的眼裡,人一舉一動體現出人的不同的層次,我們就比如喝茶來說,現在我們通過日本茶道創始人千利休的兩則故事,可以看出人與人之間的這個行為的區別。
  • 永遠、永恆的千利休
    茶室中沒有一色的調色,沒有一點兒噪音,沒有一個多餘的動作,沒有一句多餘的話,一切的一切都在靜靜地自然地運轉著——這便是茶道的絕妙之處。」從茶到茶道,直至形成以三千家為首的諸多茶道流派,這一條源流下來,有一個名字是無法繞過去的。那就是被稱為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千利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