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傳媒 | 無上孤寂的千利休,帶給你攝人心魄的美...

2020-12-16 茶傳媒

茶傳媒—中國茶領域第一原創媒體

千利休,日本茶道的宗師和鼻祖,在日本,他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他生於日本戰國時代安土桃山時期(公元1522年),被尊為茶聖。

他是日本茶道史上的一個傳奇,其「和敬清寂」的茶道思想對日本茶道的發展,影響極其深遠。

他對事茶美感的追求已經超越了茶本身,真正上升到了一種藝術哲學的高度。

作為「侘寂」茶道的開創者,千利休的家教非常成功,他的美學理念在家族中代代相傳,宗師輩出。

侘寂,是一種思想,一種美學,一種世界觀,更是一種直觀的生活方式,強調在不完美中發現美,接受自然的生死循環。

侘,是在簡潔安靜中融入質樸的美;寂,為時間的光澤。

詞彙的本意是殘缺之美。

生活中那些不完善的、不圓滿的、不恆久的,或者樸素的、粗獷的、寂靜的、謙遜的……它是一種智慧,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茶道本身即是侘寂在日本文化中紮根的例證。

14世紀,日本僧侶從中國學習茶道並發揚到日本,供貴族使用。他們精心修建茶室,從中國進口精美昂貴的茶道器具,來完成一場茶道。

豐臣秀吉的黃金茶席

16世紀,千利休提出了「侘寂」的茶道方式,他重新設計茶室,將華麗茶席降為僅能容身的二疊,將茶室入口改得窄且小。

千利休設計的茶室「待庵」

他親自設計的茶室「待庵」,將書院式茶室改為草庵式建築,以泥土和稻草築牆,面積更從四疊半縮小至二疊,乃至一疊半。

「待庵」的門設計得非常低,權貴們入室喝茶,必須除去華服甲冑,低頭躬身而入。

「待庵」和「妙喜庵」細節圖

千利休就用這種極其簡單貧乏的陳設和柔弱的茶道美學,一改戰國時代諸侯的奢靡風氣,直接迎戰土豪們的生活方式及價值觀。

躬身而入,是為了使人謙卑。只有懂得了謙卑之心,才能體現大自然的美和茶湯中的禪意。

千利休在簡陋的茶室裡,用一隻殘缺的碗,擺上剛從院子裡採來的、露珠還在花瓣上顫動的牽牛花,這種美,直擊心底。

千利休的「道」,在他的生活中,俯拾皆是:

有一次,當時執掌大權的太閤豐臣秀吉來向千利休請教飲茶的藝術。

「把碳放進爐子裡,等水燒開到適當程度,加入茶葉使其產生適當的味道。按照花生長的情形,把花插在瓶子裡,夏天的時候令人想到涼爽,冬天的時候令人想到溫暖,除此之外,沒有別的秘密。」

豐臣秀吉對這樣的傳授很不滿,厭煩地說:「這些我早就知道了。」

千利休嚴厲地說:「好!如果有誰很明白這種情形,我很願意去做他的弟子。」

千利休以一首詩來說明他的茶道精神:

先把水燒開,

再加進茶葉,

然後用適當的方式喝茶,

那就是你所需要知道的一切,

除此之外,茶一無所有。

多麼動人。

自己「適當的方式」才是茶道的本質。如果茶是一成不變的,也就沒有「道」可言了。

另一個是千利休教子的故事。

千利休讓兒子灑掃庭園。兒子掃完一遍後,千利休說:「還不夠清潔」。

兒子只好出去再掃一遍,然而千利休又說:「仍然不夠清潔」。

兒子又清掃了第三遍,千利休還是覺得不夠清潔。

兒子對父親說:「父親,現在確實沒有什麼事可以做了。石階已經清洗了三次,石燈籠和樹上也灑過水了,苔蘚和地衣都披上了一層新綠,我沒在地上遺落一根樹枝一片葉子。

「傻瓜,那不是清掃庭園的方法」

千利休一邊說,一邊用手搖動一棵樹,霎那間園子裡落下了許多金色和深紅色的樹葉。這些秋色的斷片,使園子顯得更加乾淨寧謐,充滿了自然的美和生命的力量。

秋色滿地的庭院,充滿自然之美

這是一位偉大茶師對環境的觀照,不論是落葉滿地的庭園,還是瓦礫堆中,都能創造泰然自若的境界。

還有一個故事是關於千利休的孫子宗旦的。宗旦不僅承襲了祖父的茶道精髓,對禪也極有見地。

某天,京都千本安居院正安寺的和尚讓寺中的小沙彌給宗旦送一枝寺院中盛開的椿樹花。

椿樹花極易掉落,小沙彌雖然非常小心地捧著,花瓣還是一路掉下來,他只好把落了的花瓣拾起,和花枝一起捧著。

到宗旦家的時候,花已全部落光,只剩一枝空枝。

宗旦並無怨怪之意,微笑地請小沙彌到招待貴客的「今日庵」茶席上喝茶。把祖父千利休傳下來名貴國城寺花筒拿下來,放在桌上,將落了花的椿樹枝插於筒中,把落下的花散放在花筒下,向空花及空枝敬茶,再對小沙彌獻上一盅清茶,謝他遠道贈花之誼。

兩人喝了茶後,小沙彌才回去向師父復命。

宗旦表達了一種多麼清朗的境界:花開花謝是隨季節變動的自然,是一切的「因」;小和尚持花步行而散落,這叫做「緣」。無花的椿枝及落了的花,回歸無所有的狀態,這就是「空」。

在豐臣秀吉茶會上,千利休以一盤水容納星空,見聞者無不落淚

老和尚、小沙彌、宗旦都知道椿樹花必然凋落,他們珍視的是過程,這就是「惜緣」。珍愛過程,不執著對結局的期待。

直至今日,千利休所創的茶道仍是日本的主流茶道,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

西方哲學家Leonard Koren這樣形容「侘寂」:

Pare down to the essence, but don'tremove the poetry. Keep things clean and unencumbered but don't sterilize.(削減到本質,但不要剝離它的韻,保持乾淨純潔但不要剝奪生命力。)

千利休對茶道和美的理解,在這浮華的時代歷久彌新,猶如暮鼓晨鐘,擊中我們的心靈。

【圖片來源於網絡】

相關焦點

  • 千利休 · 美的極致
    而這部影片的主角,是市川海老藏飾演的千利休。作為小村子裡審美水平最高的茶師。千休利被請來為大魔王織田信長演示何為美。在他之前有人敬送給大魔王中國宋朝趙昌的畫作。有人敬送的是中國的帶肩茶罐。有人敬送的是足利氏的傳統珍品。這些都是織田見慣的玩意——唯有利休演示的美物,可以讓他倒掉整袋黃金。櫻花飄落,皓月當空。
  • 茶人 千利休
    千利休和他的侘茶之道,既是日本文化中最具有典型性的精美元素或是符號,又是為人盡說盡道的濫觴——但顯然千利休本人並不會認同這個論定,他會說:「我豈是一個精美的元素或是符號可以定義的?我創造美,定義美,經過我的手,任何事物都會成為傳奇,又何止是精美?說這些話的人,並不懂我。」毋庸置疑,千利休擁有這種能力,連當時權傾一時的豐臣秀吉都要懷疑:「你若不是茶人,怕是要與我爭奪天下吧?」
  • 千利休,才不是沒有故事的茶聖
    你可以想像一下,一個母親為什麼會更疼愛體弱多病的孩子?賈寶玉為什麼更愛嬌弱的林妹妹?美神維納斯為什麼斷臂才能封神?因為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不完美的,對帶有殘缺的美有著更強、更有力的情感共鳴。「空寂」和「閒寂」則由「物哀」發展而成,是由個體到整體的升華和拓展。日語大詞典《廣辭苑》解釋:「空寂」的含義是幽閒、孤寂、貧困;「閒寂」的含義是恬靜、寂寥、古雅。
  • 從千利休「和敬清寂」到安藤忠雄教堂三部曲,賞日本「侘寂」之美
    藉由日本歷史上的茶道大家,生活家千利休和當代建築界的傳奇大師安藤忠雄,來從古今不同的藝術形式,充分感知日本古典美學中的「侘寂」之美。千利休(1522-1591),日本茶道的"鼻祖"和集大成者,時人把他與今井宗久、津田宗及合稱為"天下三宗匠"。他的"和、敬、清、寂"的茶道思想對日本茶道發展的影響極其深遠 。
  • 尋訪千利休:茶道心境禪意化解焦慮無聊,重拾生活之美
    真實的世界裡,人與人之間存在著地位懸殊,恩怨情仇,可是茶的世界裡,平等很重要。人與環境之間的「和」——兒子將庭院打掃得一塵不染,千利休卻輕輕地搖晃樹木,讓些許落葉留在地面。他輕輕地告訴孩子,「打掃庭院,不止是清潔,還要有美和自然。」
  • 永遠、永恆的千利休
    從茶到茶道,直至形成以三千家為首的諸多茶道流派,這一條源流下來,有一個名字是無法繞過去的。那就是被稱為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千利休。正是他,在承接了室町時代的書院茶和草庵茶的基礎上,開創了寂茶之道,他融於茶道之中的審美意識,極大地影響了整個日本文化的審美傾向。
  • 推薦電影《尋訪千利休》
    想起織田信長時代性命危機時他寬慰自己的那一盞茶,成為自己的茶頭後他在茶屋裡為自己精心裝點的那唯一一朵牽牛花,山崎大戰之前待庵茶室裡遠離戰火紛爭的幾小時,倆人合力策劃的裡程碑式北野大茶會,怪不得豐臣秀吉會在千利休去世後漸生懷念,建下一座與自己「黃金茶室」理念相悖的簡樸茶屋聊以自慰。
  • 追尋著千利休的茶道,這家不到30平米的東京茶寮
    當年千利休把茶與禪宗精神結合起來,創造了一種以簡素清寂為本體的「沱茶 」。因此,千利休的美學影響不僅只是茶葉的本身,擴大到了日本文化的各個方面,人們把千利休喜愛的、體現了他的審美觀的東西以他的名字命名,例如、"利休柵欄"、"利休灰"、"利休豆餡"、"利休饅頭"、"利休牡丹"、"利休豆腐"、"利休頭巾"、"利休木屐"、"利休扇子"、"利休緞子"等等。
  • 用茶道直指人心的千利休
    自唐代中國的茶與飲茶文化傳入日本後,茶道在日本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如今,茶道已成為日本民族文化的結晶和其文化的代表,也已成為日本人生活的規範和心靈的寄託。作為日本茶道的「鼻祖」和集大成者,千利休及其茶道思想對日本茶道發展的影響極其深遠。千利休家族傳了十七八代,代代都有茶道名師。千利休家族後來成為日本茶道的象徵。
  • 此生只向茶低頭,侘寂美學之父千利休的傳奇茶生(下)
    千利休,他是日本茶道的始祖,在「不低頭就得死」的威脅之下,他說:「唯有美麗之物,才能讓我低下頭顱」。侘寂美學之父千利休的傳奇茶生(下):1585年,秀吉修建了黃金茶室,打造了黃金茶具,然後請來天皇品茶,並親自為之奉茶,隨著秀吉被封為關白大人,為天皇制茶的利休也名滿天下,秀吉喜歡的是奢華、鋪張的大場面和無上的權勢、絕對的控制,
  • 《尋訪千利休》:日式茶道美學一代宗師
    「美,只有我說了算。」這句流傳千古的名言也許只有千利休才有膽識說出,而這樣自負到固執的堅持,既成就了他美的哲學,也最終招致了殺身之禍。鏡頭從大雨滂沱的早上切回數十年前,一行人紛紛給織田信長獻上寶物,有來自中國唐宋的名畫、名器,各大家族的傳家寶等等,個個都是珍貴的佳品,但卻沒有令他心動之物。
  • 尋訪千利休:專業,影響力
    千利休,日本茶道的鼻祖。一生都在研究茶,欣賞美。在電影《尋訪千利休》中,他一出場,便驚豔了四座。《尋訪千利休》電影講述了日本茶道大師千利休和日本一代梟雄豐臣秀吉糾葛的一生,影片充滿了詩意美感,以及片中呈現出來的侘寂美學都讓人回味無窮,引人深思。影片中的千利休說過一段自白:我將這一生都貢獻給了那杯茶,一生都只為精益求精。這盡頭是……」盡頭是什麼?是門外的三千兵甲嗎?
  • 千利休,日本茶道巔峰之人的雙面人生
    導語:中國的茶道一直是在世界上都是很有名的,我們在千百年的流傳裡面有著屬於我們自己的茶派。分別是貴族茶派,名士茶派,僧侶茶派,以及世俗茶派,在這裡面的四大流派裡面,不僅在我們很多的朝代裡面都是大力發展的。而且也是對於周圍的小國家也是影響很深的,比如在我國的領邊就是日本,日本受我國的僧侶流派的影響是特別的深厚的。
  • 【大家紅茶】日本茶道鼻祖千利休
    利休的茶道思想,繼承珠光、紹鷗的衣缽,繼續追求著"本來無一物""無一物中無盡藏"的禪之境界。珠光已經基本蕩滌了茶文化中娛樂性的因素,利休更徹底的斬斷了舊式茶文化中與物 質世界的種種聯繫。結果一休,啊不,是利休,從容拿過梅花一把把揉碎,花瓣花苞紛紛飄落於水面,之後,將梅花枝斜搭在盤子上。秀吉和同座眾人看 了,一時間目瞪口呆,為利休創造的美所窒息。
  • 日本茶聖——千利休
    千利休,集簡約風格茶道為大成,因為擔任戰國三雄之一豐臣秀吉的首席茶師,因此他擁有至高的權利而徹底改革了日本茶道的面貌。 根據千利休講述茶道的言行錄《南方錄》記載,曾經有人問到茶事的訣竅,千利休做了以上七則回答。結果聽到回復的人很不服氣,認為這麼簡單的事誰都能做到。
  • 千利休:日本茶道始祖 佛祖共殺直指人心
    作為日本茶道的「鼻祖」和集大成者,千利休及其茶道思想對日本茶道發展的影響極其深遠。千利休家族傳了十七八代,代代都有茶道名師。千利休家族後來成為日本茶道的象徵。他不畏權貴,曾對當時的實權人物豐臣秀吉進行過冷靜地批判,並不斷地追求美的真諦,使茶道達到了一種「和敬靜寂」(わけいせいじやく)的深奧境界。千利休,織豐時代茶師,公元1522年—1591年年在世。
  • 千利休,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開創寂茶之道!
    茶早已不僅僅是茶,而是成為了與宗教、哲學、倫理和美學密切相關的綜合藝術,是日本傳統文化的代表。從茶發展到茶道,不得不提到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千利休。他開創了寂茶之道,融於茶道之中的審美意識,極大地影響了整個日本文化的審美傾向。
  • 「我只向美頂禮膜拜」 真實的日本茶聖:千利休
    原標題:「我 只向美頂禮膜拜」 觸碰真實的利休 榮獲第37屆蒙特婁國際電影節最優秀藝術貢獻獎的電影《尋訪利休》於12月7日在日本公映。導演田中光敏先生用大膽且細膩的手法將日本茶道的開山鼻祖千利休居士從青年時代,至他切腹自盡的一段人生搬上了銀幕。
  • 靈魂擺渡:長生的「代價」,茶茶永世孤寂,挽琴丈夫也變成了女人
    靈魂擺渡:長生的「代價」,茶茶永世孤寂,挽琴丈夫也變成了女人圖片來自網絡,內容原創 禁止轉載想必大家剛看到靈魂擺渡的時候,都覺得它是一部恐怖片,第一部的確很恐怖,但是從第二部開始就更多的是教育人的故事了
  • 日本茶道鼻祖的人生傳奇——《尋訪千利休》
    浮生若茶,這個詞概括千利休的人生再合適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