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紅茶】日本茶道鼻祖千利休

2021-03-01 元泰茶生活


千利休生於1522年(1522—1591),日本戰國時代安土桃山時代著名的茶道宗師,人稱茶聖,本名田中與四郎,家紋是「獨樂」。世人把他與今井宗久、津田宗及合稱為「天下三宗匠」。作為日本茶道的「鼻祖」和集大成者,千利休的「和、敬、清、寂」的茶道思想對日本茶道發展的影響極其深遠。千利休是日本茶界的一個傳奇,對侍茶的美感的追求其實已經與茶本身無關,是真正上升到了一種藝術哲學的高度!


千利休出身於商人家庭,幼年開始學習茶道,18歲拜武野紹鷗為師。紹鷗是珠光的再傳弟子,茶道史上承前啟後的偉大茶匠。珠光茶道的內容和形式仍然有中國茶的明顯印記,禪宗思想 來自於中國,茶道具也以中國的古物("唐物")為主。紹鷗則通過把連歌道這一日本民族傳統藝術引入茶道,完成了茶道的民族化(他本是一位有名的連歌師)。茶道的許多內容,都是由 珠光開創,並由紹鷗加以完善的。然而,紹鷗最重要的貢獻,還是他對大弟子利休的培養,利休正是站在紹鷗的肩膀上,完成了對茶道的全面革新。 1555年紹鷗去世後,利休已經成為當時首屈一指的茶人,天正二年(1574年),已經制霸畿內,正在"天下布武"的徵途上邁進的戰國風雲兒織田信長,聘請他做了自己的茶頭(茶道師範 )。與權力者結合,這是利休生命中的一大轉折。


信長把茶道視為政治上的工具,用以對外宣示織田政權的威嚴,對內籠絡重臣之心。開茶會的資格是他賜予臣下的一個極大的榮耀。羽柴秀吉,此時作為信長的重臣,也擁有這一資格, 並在利休之下學習茶道,這是兩人最初的接觸。

天正十年(1582年),是日本歷史上的一個轉折點,行將實現一統日本的夢想的信長,在本能寺的熊熊烈火中消失了,秀吉以迅雷之勢回軍擊敗謀逆者明智光秀,接著又擊敗織田家內部 的各勢力,成為信長的繼承者,他用了8年的時間完成了日本的統一。戰國結束了,秀吉的治世開始,利休順理成章的又做了秀吉的茶頭。兩人從此開始了差不多10年的合作與爭鬥,這10年,是茶道史上極其絢麗的一頁。


如同《太合立志傳》中所表現的那樣,秀吉出身貧賤,傳奇性的成為天下的統治者,在講究名門淵源的日本古代,這是僅有的奇蹟。秀吉統治的基礎是相當薄弱的,幾乎完全依靠他個人 的超凡能力。為了使自己的統治正統化,秀吉傷透了腦筋。茶道在他看來,既是癖好,又是安撫天下的極好工具,同時也可以滿足自己心理上的虛榮。

因此,秀吉非常需要通過利休這位天下聞名的茶人來擴大自己的影響,他對茶事活動的熱衷到了痴迷的地步,而他那天才的想像力,也在這方面有不少的發揮。天正十三年(1585年), 秀吉從天皇那裡取得了"關白"的官位,這是公卿的最高官職,對於追求名正言順的地位、級別的秀吉而言,其意義不言自明。為此,他舉辦了一次高規格的宮內茶會,利休是當然的主持人 。茶會上,先由秀吉為天皇點茶,所用的茶道具是專門定做,完全嶄新的一套,以示對天皇無暇神體的尊敬。再由利休為天皇點茶,使用的茶器是珍貴的唐物"新田肩衝"、"初花肩衝"和" 松花",其中的葉茶壺"松花",據說價值40萬石,相當於日本當時一國到兩國的領地(日本共分66國),可謂價值連城。此次茶會,是利休一生級別最高的一次茶會,他也被天皇賜予"利 休"的法號,在這之前,他一直被世人稱為千宗易。


兩年以後(1587)的北野大茶會,是秀吉與利休合作的最高峰,也是茶道史上僅見的大場面。秀吉發布文告:於10月1日至10日舉行10天的大茶會。只要熱愛茶道,無論武士、商人、農 民百姓,只需攜茶釜(茶具一種,煮水的壺)一隻、水瓶一個、飲料一種,即可參加。沒有茶,拿米粉糊代替也無妨。不必擔心沒有茶室,只需在松林中鋪兩三張榻榻米即可,沒有榻榻米 ,用一般草蓆也可以,可以自由選擇茶席的位置。除日本人外,愛好茶道的中國人也可出席。無論何人,只要光臨秀吉的茶席的,均可以喝到秀吉親自點的茶。這篇文告一出,應者雲集, 在茶會當天,茶席一個接一個,達到800之多。秀吉更是擺出了他曾經在天皇和明朝使節面前炫耀過的黃金茶室。完全用黃金為材料建造茶室,恐怕只有像秀吉這樣的天才、怪才加心理扭 曲的變態才會想的出來。

北野大茶會是茶道空前的盛典,可以看出當時茶風的昌盛,而這次盛會對於茶道普及的推動作用也是無庸置疑的,不管秀吉熱衷茶道的動機如何,他對日本茶道發展的重大貢獻不容抹殺 。


利休侍奉秀吉的10年,是他茶道境界不斷提升,藝術才華充分展現的黃金時期。他對茶道進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和完善,由於茶道本身就是融會了飲食、園藝、建築、花木、書畫、雕刻、 陶器、漆器、竹器、禮儀、縫紉等諸方面的綜合文化體系,因此,利休的影響遠遠超出了茶的本身,擴大到了日本文化的各個方面,人們把利休喜愛的、體現了他的審美觀的東西以他的名 字命名,這樣的例子就有"利休柵欄"、"利休色"、"利休豆餡"、"利休饅頭"、"利休牡丹"、"利休豆腐"、"利休頭巾"、"利休木屐"、"利休扇子"、"利休緞子"等等許多,可以說,在整部 日本的歷史上,迄今為止,對其民族文化藝術影響最為深遠的,非利休莫屬。茶道從珠光開始有了"道"的地位,而在利休之後,更逐漸成為了日本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代表。利休,不愧為世 界級的文化名人。

利休的茶道思想,繼承珠光、紹鷗的衣缽,繼續追求著"本來無一物""無一物中無盡藏"的禪之境界。珠光已經基本蕩滌了茶文化中娛樂性的因素,利休更徹底的斬斷了舊式茶文化中與物 質世界的種種聯繫。他把四張半榻榻米大小(約8.186平方米)的標準茶室進一步縮小為三張甚至兩張半(4.5平方米)榻榻米,室內裝飾也儘量簡化,在這樣狹小的空間裡,任何的娛樂 都是無法進行的,而主客舉手投足如果不遵循一定的禮法,茶事就根本無法完成(一次茶事長達4小時),茶道成為了一種修行,任何物質上的慾念都不能存在在茶室之中。主客在極近的 距離促膝而坐,面貌、動作可以歷歷印在對方的腦海裡,從而達到以心傳心,心心相映的境界。


利休將茶道回歸到了淡泊自然的最初。他留下的一句話成為後世茶人的至理名言:"須知茶道之本不過是燒水點茶。夏天如何使茶室涼爽,冬天如何使茶室溫暖,炭要放得適當,利於燒水 ,茶要點得可口,這就是茶道的秘訣。"利休心中絲毫不存在既有的規矩與陳念,從心所欲的不斷創造出新的茶趣。與當時爭相追求名貴茶道具的世風相反,他把日常生活用具隨手用來作 為茶具,用日本常見的竹器來替代高貴的金屬器皿,終其一生沒有用心收集任何的"名器",卻發現和創造"名器"無數。幾乎每一件他挑選出來的茶道具,不論原來是農家的水碗也好,還是 裂了的竹子也好,都成為後世茶人珍愛的至寶。


千利休使用的黑樂茶碗

利休宅內的院子裡種滿了牽牛花,一旦開放,真是花團錦簇,美不勝收。秀吉得知此事, 就指示利休在宅內準備一次茶會,以欣賞滿目的花景,品茶賞花,夠風雅吧。結果,他興致勃勃的來到利休宅,卻發現所有的花都被利休剪掉了,秀吉當下大怒,氣衝衝進茶室問罪,一進 茶室,他不禁呆住了,在暗淡的壁龕的花瓶裡插著一朵潔白的牽牛花,露水欲滴,生機無限。剪掉一片只留一朵,花的內在生命力卻得到充分的表現,這就是利休的禪心。 另一次是春天,一次茶會,秀吉找來一個鐵盤子,裡面盛滿水,然後拿了一大枝梅花,讓利休當眾表演插花。自古以來,花瓶(日本茶道稱"花入")都是筒狀的,哪裡有在盤子裡插花的 ,秀吉就像《聰明的一休》裡的將軍,成心要出難題。結果一休,啊不,是利休,從容拿過梅花一把把揉碎,花瓣花苞紛紛飄落於水面,之後,將梅花枝斜搭在盤子上。秀吉和同座眾人看 了,一時間目瞪口呆,為利休創造的美所窒息。


千利休到晚年時,已經是公認的偉大茶師,當時掌握大權的將軍秀吉特地來向他求教飲茶的藝術,沒想到他竟說飲茶沒有特別神秘之處,他說:「把炭放進爐子裡,等水開到適當程度,加上茶葉使其產生適當的味道。按照花的生長情形,把花插在瓶子裡。在夏天的時候使人想到涼爽,在冬天的時候使人想到溫暖,沒有別的秘密。」


發問者聽了這種解釋,便帶著厭煩的神情說,這些他早已知道了。千利休厲聲地回答說:「好!如果有人早已知道這種情形,我很願意做他的弟子。」

千利休後來留下一首有名的詩,來說明他的茶道精神:

先把水燒開,

再加進茶葉,

然後用適當的方式喝茶,

那就是你所需要知道的一切,

除此之外,茶一無所有。

這是多麼動人,茶的最高境界就是一種簡單的動作、一種單純的生活,雖然茶可以有許多知識學問,在喝的動作上,它卻還原到非常單純有力的風格,超越了知識與學問。這就是說,喝茶的藝術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每個人的個性與喜好,用自己「適當的方式」,才是茶的本質。如果茶是一成不變,也就沒有「道」可言了。

千利休處於十五世紀末戰亂不止的日本戰國時代,那些靠打殺起家的武士及諸侯,透過戰爭搶來的資料及浮華奢靡的生活方式,向外宣示自己的武力及強權。千利休卻用柔弱的茶道美學,以一己之力,扭轉了當時浮誇奢靡的美學流行,引導人們轉而欣賞Wabi-sabi,侘(wabi) 寂(sabi)的美。

千利休的茶道及其主張的侘(wabi) 寂(sabi)之美,歷久彌新的重新在這浮華的世代,猶如暮鼓晨鐘的敲響我們的心靈。千利休其實是個行為藝術家,他的茶道是個偉大的藝術,讓我們在粗陋、寂寞、貧窮、寒磣、苦悶的狀態,直指人心讓我們發現狀態與本質的美,你能體會這樣的行為藝術嗎?


延伸閱讀

水均益,對話千利休茶道第15代掌門千玄室


點擊左下方「閱讀原文」,可直接進入查看

本篇文章圖文來源於網絡,旨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問題請與我們聯繫!


還不是紅粉的親,可以在首頁的右下方【紅粉】版塊領取紅粉卡,馬上變身紅粉會員,可免費參加【元泰微茶會】並獲贈茶禮,優惠多多!

相關焦點

  • 日本茶道鼻祖的人生傳奇——《尋訪千利休》
    我並不精於茶道,但是出於對日本文化的興趣,略讀到有關日本茶道的文字,那種靜和禪祥之美,剃去浮躁,蘊含著日本文化對茶文化的獨特解讀,而也是在閱讀的時候知道了千利休的名字,日本茶道的鼻祖級人物,這樣的地位,如同王羲之之於中國書法。  我在按圖索驥的查詢千利休的資料的時候,發現這張熟悉的海報原來拍攝的電影《尋訪千利休》就是講述這位日本茶聖一生的故事。
  • 豐臣秀吉為什麼要殺日本茶道鼻祖千利休?
    日本禪師村田珠光將唐朝傳來的茶具與日本本土茶具相結合,在茶道中引入民間和歌「冷枯」的意境。隨後,珠光的再傳弟子武野紹鷗在原基礎上發展出意境「枯而寒」的茶道。後來師承邵鷗的千利休集二人之長,將茶道和禪宗相結合,成就了今日日本茶道的雛形,茶道是日本精神的象徵,寄託了日本人的審美情趣和道德觀念。
  • 千利休茶道之感悟
    千利休,1522年生於日本堺市,死於1591年4月21日,是日本茶道的「鼻祖」和集大成者,其「和、敬、清、寂」的茶道思想對日本茶道發展的影響極其深遠。利休七則一、點茶以品茶為前提。為隨時可用沸水而備好炭三、插花猶如長在野外四、夏天要做到涼快,冬天要保暖五、計劃時限應適度提前六、即使不下雨也備好雨傘七、以心待客四規七則圍繞著「心」而展開,故千裡休茶道思想的中心是
  • 關於茶道|日本茶道大師「千利休」的兩則小故事了解一下
    人物介紹:千利休(1522年——1591年),生於日本堺市,是日本茶道的鼻祖和集大成者,其創立「和、敬、清、寂」的茶道思想對日本茶道發展的影響極其深遠。日本茶道創始人—千利休有時候很多人會覺得自己的水平很高,但是實際上在一個真正有修為的人的眼裡,人一舉一動體現出人的不同的層次,我們就比如喝茶來說,現在我們通過日本茶道創始人千利休的兩則故事,可以看出人與人之間的這個行為的區別。
  • 千利休,日本茶道巔峰之人的雙面人生
    把茶道作為了一種藝術在完成他們的使命,而且在這其中也是有很多的藝術大家,比如千利休就是日本的茶聖。他的一生就是把自己和藝術完全的融合在了一起,正如日本美學大師岡倉天心所著的《茶之書》裡面說了一句話;茶道大師們努力使自己成為藝術,而非藝術家。
  • 千利休:日本茶道始祖 佛祖共殺直指人心
    千利休畫像受禪宗影響最深的是日本的茶道了。所謂茶道,就是通過點茶和飲茶對人們進行禮儀的教育和道德的修煉。自唐代中國的茶與飲茶文化傳入日本後,茶道在日本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如今,茶道已成為日本民族文化的結晶和其文化的代表,也已成為日本人生活的規範和心靈的寄託。作為日本茶道的「鼻祖」和集大成者,千利休及其茶道思想對日本茶道發展的影響極其深遠。千利休家族傳了十七八代,代代都有茶道名師。千利休家族後來成為日本茶道的象徵。他不畏權貴,曾對當時的實權人物豐臣秀吉進行過冷靜地批判,並不斷地追求美的真諦,使茶道達到了一種「和敬靜寂」(わけいせいじやく)的深奧境界。
  • 茶道宗師千利休
    何為茶道?有這麼一個人,他的名字因秀吉而來,他最後也是因秀吉而死。千利休一直被認為是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1585年豐臣秀吉在皇宮開設茶會,向正親町天皇獻茶,準備同時就任關白、太政大臣並接受天皇賜姓豐臣。此時主持獻茶的千宗易也被一同賜名「利休」。
  • 日本茶道的全面革新者——千利休
    千利休,本姓田中,名叫與四郎,又名千宗易。田中與四郎最初是跟隨北向道陳學習東山流派的書院臺子,但後來道陳說,已經無所傳授,為了讓與四郎學習更加深奧的茶道,道陳為他介紹了第二任老師——武野紹鷗。成為紹鷗的弟子後,與四郎下定決心削髮為僧,並改名宗易,以示其拜師學藝的誠心。
  • 用茶道直指人心的千利休
  • 千利休:茶道即禪心
    但千利休放棄了商業,投身於追尋智慧和認識自我。他著迷於佛教禪宗,給一些大師們當學徒,帶著所剩無幾的財物過著漂泊鄉間的生活。今天我們銘記他是因為他在改進和提升"chanoyu" (日本茶道)上的貢獻。 日本人從9世紀就開始飲茶,此習俗由商人和僧侶從中國傳入。這種飲品被認為健康、寧靜且陶冶情操。而把茶道升華到一個更加細緻、深邃的哲學地位是千利休的成就。
  • 淡泊無畏的茶道祖師千利休,因一件小事被秀吉殺害
    在日本人的文化中,茶道佔有很大的地位,那為什麼茶道會如此的重要呢?那是因為通過飲茶可以對人們進行禮儀的教育,並且提高道德的修養。但是大家知道茶是由唐代的中國傳到日本的嗎?日本對於傳統茶文化的繼承十分得當,茶道在日本很快得到迅速發展,時至今日,茶道依舊是日本人生活的規範和心靈的寄託。那麼日本茶道的祖師究竟是誰呢?他就是千利休,是戰國時代的茶道第一人。這位茶道祖師的家族傳了十七八代,代代都是有名的茶道師,而千利休本人和他的茶道對日本的茶道發展影響是極為深遠的,所以他與他的家族已經成為了日本茶道最高端的象徵。
  • 尋訪千利休:茶道心境禪意化解焦慮無聊,重拾生活之美
    所以我靜靜沏了一壺茶,默默打開了一部相當冷門的審美入門電影——《尋訪千利休》(一)千利休——顛覆日本茶道的大師,更是最懂生活之美的大家。千利休(1522-1591),對不愛好茶藝,不關心日本文化的人來說,太陌生。
  • 千利休,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開創寂茶之道!
    中國茶文化傳到日本後,經過日本本土的發展,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茶文化。在今天的日本,茶道是一種通過品茶藝術來接待賓客、友人、交誼、懇親的特殊禮節。
  • 《尋訪千利休》:日式茶道美學一代宗師
    千利休為其點茶後,從容說道:「這世上,只有美的事物能讓我低頭。」隨後便切腹自戕。電影《尋訪千利休》以此倒敘,開始了對千利休傳奇一生的回溯,透過電影的詮釋,更可以窺探深植於日本人內心的文化性格,和那份對生活美學近乎極致的追求。
  • 品 | 日本茶道文化
    茶道是一門藝術,是人在草木之間一種天人合一的境界。茶道,是內容和形式的結合,茶藝與精神的融合。用一句話說,茶道就是由茶衍生出的茶文化。茶道,源於中國,盛於日本。中國的茶文化中注重品茶,在乎的是茶的味道和香氣,享受的是茶的清新和淡雅,或是濃鬱甘苦。與其說是中國茶道,不如說是中國茶藝。這與日本茶道所看重的茶的精神世界則是完全不同。
  • 日本茶聖——千利休
    千利休,集簡約風格茶道為大成,因為擔任戰國三雄之一豐臣秀吉的首席茶師,因此他擁有至高的權利而徹底改革了日本茶道的面貌。 千利休定下了茶道初學者的七項守則,稱為「利休七則」。
  • 推薦電影《尋訪千利休》
    「唯有美麗之物,才能讓我低下頭顱」——千利休       16世紀末的4月,暴雨浸淫京都,天地混蒙,時任關白的豐臣秀吉派出三千武士,圍逼一代茶道宗師千利休的宅邸三千一夫,成全千利休傳奇之名.鏡花水月也無法匹敵的美      千利休出身於商人家庭,很早就開始學習茶道,從師於武野紹鷗。武野紹鷗是村田珠光的再傳弟子,村田珠光則是日本茶道的祖祖祖師爺,可謂「開山」之祖。
  • 茶道六百年:日本茶道的豐盛與玉碎
    這是《茶之書》中一段關於茶道史上最著名的大師千利休最後茶會的描寫。 由此看來,三千家通過樹立茶道的家元制度,茶人影響力勉強得以保存,但是茶人的地位和待遇卻非常差。而在千利休時代,茶人在某種意義上是扮演者政治顧問的角色。
  • 從兩部日本電影中看茶道的「繁」與「簡」
    「唐代的茶道向後世流傳,在經歷了蒙元統治的一百年後徹底在中國的土地上湮滅。反倒是日本茶道中保留了一部分唐代茶道的內容。明清興起的茶葉泡水一直傳到了今天,但這裡頭已經沒有了『道』的成分。今日盛行於中國的所謂『茶道』、『茶文化』,所謂『勤和簡敬的茶道思想』,以及諸多扭捏姿態,全是近三十年來好事者向壁捏造故弄玄虛的胡扯。所謂『茶文化的研究』,自然更是瞎掰居多。
  • 尋訪千利休:專業,影響力
    千利休,日本茶道的鼻祖。一生都在研究茶,欣賞美。在電影《尋訪千利休》中,他一出場,便驚豔了四座。《尋訪千利休》電影講述了日本茶道大師千利休和日本一代梟雄豐臣秀吉糾葛的一生,影片充滿了詩意美感,以及片中呈現出來的侘寂美學都讓人回味無窮,引人深思。影片中的千利休說過一段自白:我將這一生都貢獻給了那杯茶,一生都只為精益求精。這盡頭是……」盡頭是什麼?是門外的三千兵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