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茶道直指人心的千利休
受禪宗影響最深的是日本的茶道了。所謂茶道,就是通過點茶和飲茶對人們進行禮儀的教育和道德的修煉。自唐代中國的茶與飲茶文化傳入日本後,茶道在日本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如今,茶道已成為日本民族文化的結晶和其文化的代表,也已成為日本人生活的規範和心靈的寄託。作為日本茶道的「鼻祖」和集大成者,千利休及其茶道思想對日本茶道發展的影響極其深遠。千利休家族傳了十七八代,代代都有茶道名師。千利休家族後來成為日本茶道的象徵。他不畏權貴,曾對當時的實權人物豐臣秀吉進行過冷靜地批判,並不斷地追求美的真諦,使茶道達到了一種「和敬靜寂」(わけいせいじやく)的深奧境界。
千利休,織豐時代茶師,公元1522年—1591年年在世。大永二年(公元1522年)生於和泉國嶄的今市町的一個鹹魚商家庭。幼名與四郎,千與兵衛之子。天文七年(公元1538年)跟北向道陳學茶道,不久為武野紹鷗的弟子。天文九年(公元1540年)19歲時父親與兵衛死。同年改名為宗易,號拋笙齋。弘治元年(公元1555年)利休招請武野紹鷗、今井宗久等人開設茶會,會上掛著掛牧溪的畫。其後自己開設茶會並參加他人舉辦的茶會。永祿元年(公元1558年)利休和北向道陳、今井宗久一起出席三好實休的茶會。永祿五年(公元1562年)利休和津田宗達等人開設茶會,會上掛著圓悟克勤的墨跡。
水祿八年(公元1565年)松永彈正在多聞山招請利休,使用宇治橋三間的水開設茶會。元龜二年(公元1571不)利休在織田信長前點茶。天正元年(公元1573不)信長在京都妙覺寺開茶會,利休為茶頭。天正三年(公元1575年)54歲時利休正式為信長的茶頭。天正五年(公元1577不)8月,千利休在自己家裡建立黑木茶屋。天正六年(公元1578不)信長訪問界,參觀了利休的茶室。天正十年(公元1582年)在山崎建造茶室「待庵」,同年信長去世。
信長死后豐臣秀吉為繼承人。天正十一年(公元1583不)1月利休接受秀吉的邀請赴山崎參加茶會,5月為秀吉的茶頭,從此以後得到秀吉的寵愛,成為當代一大紅人。那時利休已是62歲了。天正十三年(公元1585年)10月7日,秀吉在宮中的小御所召開茶會,由敕許的形式賜與利休居士的稱號。這個稱號採自大德寺春屋宗園的語錄,其意思是「名利共休」或「名利頓休」。
同年秀吉的黃金茶室在小果川隆景(原文如此,不解)開放。
天正十五年(公元1587年)利休在秀吉的聚樂第建九間書院及一張半草墊的茶室,實現了自己的美學思想。同年10月利休主持在京都北野天滿宮召開的大茶會,並在聚樂第獻茶。天正十九年(公元1591年)因大德寺山門上有利休的木雕像及其他原因利休開始沒落。2月13日秀吉命他禁閉在界,25日被召回京都,28日留下遺揭在聚樂第茵屋町的邸宅切腹自殺。
千利休對茶道進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和完善,由於茶道本身就是融會了飲食、園藝、建築、花木、書畫、雕刻、陶器、漆器、竹器、禮儀、縫紉等諸方面的綜合文化體系,因此,利休的影響遠遠超出了茶的本身,擴大到了日本文化的各個方面,人們把利休喜愛的、體現了他的審美觀的東西以他的名字命名,這樣的例子就有"利休柵欄"、"利休色"、"利休豆餡"、"利休饅頭"、"利休牡丹"、"利休豆腐"、"利休頭巾"、"利休木屐"、"利休扇子"、"利休緞子"等等許多,可以說,在整部日本的歷史上,迄今為止,對其民族文化藝術影響最為深遠的,非利休莫屬。茶道從珠光開始有了"道"的地位,而在利休之後,更逐漸成為了日本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代表。利休,不愧為世界級的文化名人。
利休的茶道思想,繼承珠光、紹鷗的衣缽,繼續追求著"本來無一物""無一物中無盡藏"的禪之境界。珠光已經基本蕩滌了茶文化中娛樂性的因素,利休更徹底的斬斷了舊式茶文化中與物質世界的種種聯繫。他把四張半榻榻米大小(約8.186平方米)的標準茶室進一步縮小為三張甚至兩張半(4.5平方米)榻榻米,室內裝飾也儘量簡化,在這樣狹小的空間裡,任何的娛樂都是無法進行的,而主客舉手投足如果不遵循一定的禮法,茶事就根本無法完成(一次茶事長達4小時),茶道成為了一種修行,任何物質上的慾念都不能存在在茶室之中。
主客在極近的距離促膝而坐,面貌、動作可以歷歷印在對方的腦海裡,從而達到以心傳心,心心相映的境界。利休將茶道回歸到了淡泊自然的最初。
他留下的一句話成為後世茶人的至理名言:"須知茶道之本不過是燒水點茶。夏天如何使茶室涼爽,冬天如何使茶室溫暖,炭要放得適當,利於燒水,茶要點得可口,這就是茶道的秘訣。
"利休心中絲毫不存在既有的規矩與陳念,從心所欲的不斷創造出新的茶趣。與當時爭相追求名貴茶道具的世風相反,他把日常生活用具隨手用來作為茶具,用日本常見的竹器來替代高貴的金屬器皿,終其一生沒有用心收集任何的"名器",卻發現和創造"名器"無數。幾乎每一件他挑選出來的茶道具,不論原來是農家的水碗也好,還是裂了的竹子也好,都成為後世茶人珍愛的至寶。
利休宅內的院子裡種滿了牽牛花,一旦開放,真是花團錦簇,美不勝收。秀吉得知此事,就指示利休在宅內準備一次茶會,以欣賞滿目的花景,品茶賞花,夠風雅吧。結果,他興致勃勃的來到利休宅,卻發現所有的花都被利休剪掉了,秀吉當下大怒,氣衝衝進茶室問罪,一進茶室,他不禁呆住了,在暗淡的壁龕的花瓶裡插著一朵潔白的牽牛花,露水欲滴,生機無限。剪掉一片只留一朵,花的內在生命力卻得到充分的表現,這就是利休的禪心。
千利休把茶與撣精神結合起來,創造一種以簡索清寂為本體的「沱茶 」。這種以隱逸思想為背景的茶會與足利義政東山時代流行的書院式茶會相反,一掃豪華的風氣,只是邀請幾個知己在一問狹小而陳設簡單的屋裡,利用簡單的吃茶器皿,在閒靜中追求樂趣。
總之,幹利休發展了村田珠光的所謂「和漢」境界——完美無缺的「漢」與不完全的粗野美「和」的結合,達到了純日本的簡素美——「和、敬、清、寂」。
在日本有一專有名詞:〝利休灰〞,這個詞來源於幾個世紀前的日本和歌:「利休灰色的雨下個不停……」利休灰作為日本的傳統空間與文化的矛盾以及歧義的象徵,甚至將其範疇廣義地包含16世紀的歐洲手法主義、早期巴洛克和現代藝術中的野營派等。日本人認為利休灰是一切藝術都應具有的基本質量。
奈良春日神社的高僧久保權大輔利世(1571-1640)在一本有關茶道的七《長閻堂記》中寫道:自從千利休(1522-1591)任豐臣秀吉(1536-159U)的茶道師傅之後,所有的茶道均仿照千利休的方式進行。
千利休反對奢華的色彩,寫了許多韻文頌揚「倫」,指導司茶人換去彩色的衣服,穿上用菸灰染成灰色的棉布和服……自此以後,灰色廣為流行,大量的灰色棉織品和斜紋布從中國輸入……千利休正是用這種′中性灰色′作為簡樸服飾的例證,以後就稱之為利休灰。它的色調為暗灰綠,或者是帶綠調子的灰。
傳統慣例上,灰色並不是流行的色彩。從江戶時代晚期起,當它被稱為利休的色彩時,灰色作為一種流行的色調而與藍灰、褐灰色一起大受歡迎。隨著茶道藝術在民間的廣為流傳,人們開始越來越偏愛灰色,將灰色調加以擴展,以命名各種帶有暗灰成分的色彩為樂事,如深川灰,銀灰、靛青灰、淡絆紅灰、淡紫灰、深紫灰、褐灰、暖灰、褐紅灰等。在灰色調中,一切其他色彩都消失的灰色稱之為純灰色,沒有色彩的色彩。
與西方以白與黑相配的灰色不同的是,利休灰是紅、蘭、黃和白四種顏色的混合。
江戶時代的灰色帶有微妙的色調,非常注意些微的色差。西田正吉在談到日本的審美觀時認為:「非感官的審美在無數的色調中,在沒有色彩的色彩中找到其表現,這種色彩完全排除了色彩的彼此色感,這就是利休灰。
日本的美況因而,利休灰是一種無色、無感的色調,它概括了多種對立閒紊並經過相互抵銷而達到共存和連續的狀態。
千利休就是通過這種"利休灰"之美,力圖創造一個在時間上和空間上都暫時凝固了的僅有二個向量的平面世界,它是清明的心智的象徵,表現了那些用具體的形態所無法表現的東西」
利休灰所表現的是一種簡樸而又清純的美學思想。外表暗淡柔和,然而洋溢著色彩的微妙和深刻的激,清。這就是日本文化將矛盾著的東西加以融合以及從而所具有的多元性。而西方二元論思想體系中將一切事物都分成截然對立的範疇,如人與技術、人與自然,精神與肉體、黑與自籌。日本傳統文化中共生的連續狀態,正是在矛盾著的要素相互衝突、抵銷之中取得的一種協調。
日本文化中有許多是情感無法言傳的,其無法界定的原因正是在於這些情感的本質,越是試圖去深入解釋和分析,越是會失去對其本質的認識。利休灰就具有這種微妙性。
千利休後來留下一首有名的詩,來說明他的茶道精神:
先把水燒開,
再加進茶葉,
然後用適當的方式喝茶,
那就是你所需要知道的一切,
除此之外,茶一無所有。
這是多麼動人,茶的最高境界就是一種簡單的動作、一種單純的生活,雖然茶可以有許多知識學問,在喝的動作上,它卻還原到非常單純有力的風格,超越了知識與學問。這就是說,喝茶的藝術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每個人的個性與喜好,用自己「適當的方式」,才是茶的本質。如果茶是一成不變,也就沒有「道」可言了。
另一個是千利休教導他兒子的故事。日本人很愛乾淨,日本茶道更有絕對一塵不染的傳統,如何打掃茶室因而成為茶道極為重要的傳承。
傳說當千利休的兒子正在灑掃庭園小徑時,千利休坐在一旁看著。當兒子覺得工作已經做完的時候,他說:「還不夠清潔。」兒子便出去再做一遍,做完的時候,千利休又說:「還不夠清潔。」這樣一而再,再而三地做了許多次。
過了一段時間,兒子對他說:「父親,現在沒有什麼事可以做了。石階已經洗了三次,石燈籠和樹上也灑過水了,苔蘚和地衣都披上了一層新的青綠,我沒有在地上留一根樹枝和一片葉子。」
「傻瓜,那不是清掃庭園應該用的方法。」千利休對兒子說,然後站起來走入園子裡,用手搖動一棵樹,園子裡霎時間落下許多金色和深紅色的樹葉,這些秋錦的斷片,使園子顯得更乾淨寧謐,並且充滿了美與自然,有著生命的力量。
千利休搖動的樹枝,是在啟示人文與自然合諧乃是環境的最高境界,在這裡也說明了一位偉大的茶師是如何從茶之外的自然得到啟發。如果用禪意來說,悟道者與一般人的不同也就在此,過的是一樣的生活,對環境的觀照已經完全不一樣,他能隨時取得與環境的和諧,不論是秋錦的園地或瓦礫堆中都能創造泰然自若的境界。還有一個故事是關於千利休的孫子宗旦的,宗旦不僅繼承了父祖的茶藝,對禪也極有見地。
有一天,宗旦的好友京都千本安居院正安寺的和尚,叫寺中的小沙彌送給宗旦一枝寺院中盛開的椿樹花。
椿樹花一向就是極易掉落的花,小沙彌雖然非常小心地捧著,花瓣還是一路掉下來,他只好把落了的花瓣拾起,和花枝一起捧著。
到宗旦家的時候,花已全部落光,只剩一枝空枝,小沙彌向宗旦告罪,認為都是自己粗心大意才使花落下了。
宗旦一點也沒有怨怪之意,並且微笑地請小沙彌到招待貴客的「今日庵」茶席上喝茶。宗旦從席床上把祖父千利休傳下來名貴的國城寺花筒拿下來,放在桌上,將落了花的椿樹枝插於筒中,把落下的花散放在花筒下,然後他向空花及空枝敬茶,再對小沙彌獻上一盅清茶,謝謝他遠道贈花之誼,兩人喝了茶後,小沙彌才回去向師父復命。
宗旦表達了一個多麼清朗的境界!花開花謝是隨季節變動的自然,是一切的「因」;小和尚持花步行而散落,這叫做「緣」。無花的椿枝及落了的花,一無價值,這就是「空」。
從花開到花落,可以說是「色即是空」,但因宗旦能看見那清寂與空靜之美,並對一切的流動現象,以及一切的人抱持寬容的敬意,他把空變成一種高層次的美,使「色即是空」變成「空即是色」。
對於看清因緣的人,「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也就不是那麼難以領會了。
老和尚、小沙彌、宗旦都知道椿樹花之必然凋落,但他們都珍惜整個過程,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惜緣」,惜緣所惜的並不是對結局的期待,而是對過程的寶愛呀!
在日本歷史上,所有偉大的茶師都是學禪者,他們都嚮往沉靜、清淨、超越、單純、自然的格局,一直到現代,大家都公認不學禪的人是沒有資格當茶師的。
因此,關於茶道,日本人有「不是茶」的說法,茶道之最高境界竟然不是茶,從這裡也可以看出人們透過茶,是在渴望著什麼,簡單地說,是渴望著渺茫的自由,渴望著心靈的悟境,或者渴望著做一個更完整的人吧!
千利休與豐臣秀吉之間有一故事,正可說明,求道者與求功名者的精神是多麼的不同。豐臣秀吉得到天下後,剛愎自用。
某年春天,豐臣秀吉召來千利休,要他當眾表演茶道前的插花,按照慣例,插花是用筒形的器皿,秀吉卻故意出難題,事先叫人給千利休準備了一個鐵盤子,裡面放了一些水,還有一枝含苞待放的梅花。
在座的人都為千利休捏一把汗。
千利休神情嚴肅而悲哀,將那在雪地裡掙扎裡一個冬天剛剛爆發出生命的全部美麗的梅花那在手裡,將花朵和花苞一點點揉碎,讓它們隨意飄落在鐵盤子裡的水面上。
生命在眾人的面前被毀滅著,最終只剩下一枝光禿禿的華幹上帶著三兩朵殘存的花苞,氣息奄奄地斜倚在鐵盤旁邊。
這是一個震撼人心的過程。在場所有的人都屏住了呼吸,連鐵石心腸的豐臣秀吉也落下了眼淚。
引用來源:http://www.baike.com/wiki/%E5%8D%83%E5%88%A9%E4%BC%91?prd=so_1_doc
本次活動精採圖片,由轉轉會的攝影藝術家藏友劉佳所拍攝。
主題:藝術進入生活 手作與日用之美
2014年終 收藏家開倉展覽、生活美學沙龍與派對
一、前言:
又到了歲末年終,2014年初開始,轉轉會透過微信公眾平臺,持續推動藝術進入生活,從手作之美體驗生活美學,獲得了廣大小夥伴們的支持。
今年的9月26日北京國際設計周期間,轉轉會由曾輝與成琳博士推出〝從傳統出發,手作進入現代生活〞手作之美展覽。展覽期間從全國各地專程過來參觀的轉轉會粉絲,每日超過200人次。每天二場的手作職人面對面活動,更是讓許多人流連忘返。八天的展覽期間,更舉辦獨具特色的轉轉派對、邀請朱亦兵大提琴樂團、時尚珠寶設計師、知名美食專家,舉辦音樂會、轉轉做菜、名人走秀等內容,將生活、藝術、時尚、音樂與傳統結合在一起。
藝術應該進入生活,生活美學不是一種高調,而是在飲食起居、生活吟詠中與知交好友時相過從往來、在個人的日常生活的細節中實現。
北京國際設計周期間的手作之美展覽雖已經閉幕,但這不是結束而是開始。
二、展覽內容:
分成三個部分:
(一)買得起的藝術品:(Affordable Art)
藝術品不應該只是拍賣的數字、富人們投資的工具,轉轉會推動〝購買原作、拒絕仿作,藝術來自生活更應進入生活〞的理念,因此特別情商,從轉轉會資深藏家的庫房中,選出流傳有序,可進入生活、買得起的藝術品(Affordable Art)。
(二)日用生活的美學:
長久以來,日本人認為存在於生活周遭的器物是如此的粗陋而不值得欣賞,1925年,被譽為民藝運動之父的柳宗悅以及河井寬次郎、濱田庄司共同提出了日本前所未見的嶄新詞彙與觀念─「民藝」,從此開啟影響力遍及東亞的民藝運動。
民藝運動對日本人的日常生活起了根本的改變,人們重新關注生活中的器物,對於生活周遭所存在的器物,不再用輕慢的態度去看待,民藝運動所推動的日用之美,可說是國民美學倫理復興的開始。
(三)手作的傳承與創新:
這是北京國際設計周的策展人曾輝先生說:手作之美在於恢復慢生活。
策展人之一的成琳博士說:手作的精神不在推動工藝的精巧或純手工的勞動力,手作的精神在於恢復心與五感的聯動、並透過手作創新設計方法。
三、生活美學沙龍
邀請著名的陳設設計師、手作職人、建築師、藝術家、企業家,舉辦與生活美學有關的沙龍講座。
※生活美學與室內設計
※古董如何擺入現代空間
※插花與生活
※茶與生活
※讓生活空間更溫暖的織物
※當代設計家具的鑑賞
※珠寶的基本收藏知識
※首飾與時尚
※民藝品的收藏與鑑賞
※復古物品的再利用
※日用器皿之美
四、轉轉做菜與派對生活
※轉轉做菜換你上場
※轉轉會年終感恩派對
※篝火派對
※爵士之夜
※藝術年會:由轉轉會為您籌劃藝術年會,有興趣者可來函索取資料,與專人洽談。
五、日程表
日期:2014年11月26日-2014年12月7日
地點:北京通州宋莊 左右藝術區(高德地圖輸入 宋莊左右藝術區 )
公眾日:每周六、日 10:00-17:00 (免費入場)
門票日:周一至周五 10:00-17:00
(一日券 RMB 50元,包含生活美學及手作職人沙龍 )
派對及貴賓入場:(僅提供派對購票者及受邀貴賓入場)
2014.11.26 14:00 記者會暨開幕酒會
2014.11.27 18:00 感恩派對及音樂會
2014.11.29 18:00 篝火節
2014.12.06 18:00 轉轉做菜派對
2014.12.07 18:00 手作珠寶之夜
藝術年會專場: 預約入場
六、組織
策展人:曾輝、成琳博士
支持單位:北京國際設計周
執行單位:轉轉會、左右藝術區
媒體支持:美好家園、俱樂部雜誌CLUB
歡迎洽談合作與媒體報導 請將內容郵寄至轉轉會郵箱:zhuanzhuanhu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