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最早為茶道所生產的茶碗是長次郎與千利體合力開發的樂燒茶碗

2020-12-15 北方小畫室

日本最早為茶道所生產的茶碗是長次郎與千利體合力開發的樂燒茶碗

備前燒是古代備前國的國燒名產,是日本全國有數的須惠陶產地,桃山時代末期就開始進入了大規模共同窯的產業生產。一開始生產的是日用生活雜器的壺、甕、大缽等,受到千利體和古田織部的喜好影響,慢慢的才加入了花入、水質、建水、茶入、茶碗、蓋置等茶陶的生產。備前燒樸素的風格,一直是草庵茶人追求的茶陶品項之一。明治維新後,失去的藩主的保護,洋風潮流至上的風潮中,日本傳統風格濃厚的備前燒受到了巨大的衝擊。共同大窯廢窯,茶陶工匠們紛紛的轉職,有些工匠轉而生產土管、煉瓦製造。

一直到昭和時期,日本的知識分子對這一面倒的洋風潮流有所反省,陸續發起了各式各樣的古文化復興運動,並重新喚起了對茶道、花道的熱情,備前燒茶陶也因此得以復興。1952年3月至1954年3月間選定的工藝技術和其他無形文化,備前燒金重陶陽被選定為無形文化財,之後還有藤原獸,岡山縣備前市穗浪出身。1954年獲岡山縣指定無形文化財「備前燒」保持者認定,1958年開始任日本工藝理事,1962年獲國際陶藝獎,1970年獲重要無形文化財「備前燒」保持者認定。重新恢復了備前燒在日本人心中的地位,從金重陶陽的作品上可以感受到備前燒茶陶的地域性特徵。

備前燒茶陶使用高含鐵成分的田土與山土,用拉坯和其他的手作技巧成形,使用登窯、窖窯等傳統柴窯和松柴長時間燒結。這之中結合了備前燒茶陶師傅的自古承傳的技巧,包括了用什麼土材、用什麼柴火、用什麼窯爐、如何燒法等。住在備前市伊部地區的山本雄一先生在《陶工陶談》一書中,針對備前燒的技法有一些說明。山本雄一是岡山縣備前市伊部人。1959年跟隨父親山本陶秀開始作陶,1967年成為日本工藝會正會員,1981年獲岡山縣文化獎。歷任備前陶陶友會理事,平成八年被認定為岡山縣重要無形文化財產保持者

造型的妙味、土味、色澤、窯變的多彩有趣,這就是備前燒。備前燒使用的是傳統的柴窯,用十三天的時間以中性焰燒成。入窯封窯等作業完成之後,首先是用松柴以約四天左右時間在窯日的下方煙燻加熱,這期間保持在三百度之內。之後將強勁耐燒的松柴有節奏的投入主燃燒室內加熱,持續有節奏地慢慢加溫到1250℃左右。過程中包含很多的工作和窯燒動作。還原、入炭、揚灰等製造備前燒特色的技巧要在此時進行。平凡無奇的田土,通過備前燒的茶陶師傅的特殊窯燒技術變得層次豐富而有趣。備前燒的柴燒方式和其他地區不同,備前燒不講求又厚又多的落灰效果,而是豐富多彩的層次變化。

因此山本雄一先生用了四天的時候來煙炫慢火,並控制在三百度以內。備前燒還有一種處理方式經常可以看到,是在茶陶器物入窯燒成前先墊上稻草,或是坯身上綁上稻草,經過高溫窯燒後,坯體上會留下鮮明的橘紅色紋路,這是備前燒常用的火櫻。這是備前土含鐵量較多,在接近氧化燒成的情況下,與稻草內的蘇打成分發生像低溫燒排色的現象一樣。另外窯室的某一些位置會因為坯體彼此遮掩及還原效果,變得有些鼠灰色和青灰色變化豐富,這是所謂的棧切的樣子。還有排窯堆棧時為了不使作品燒成之後彼此粘貼,會在作品的下面及與其他作品接觸的地方放置墊土,墊土是由高溫土加上稻草之類含蘇打成分的物質製成。燒成後將墊土拿掉出現的殘留的白色加橘紅色邊紋樣叫做餅紋。這也是備前燒特殊的窯爐燒成技法。備前燒伊部地區小西陶藏工坊所制的陶器有著各式各樣的備前燒特殊技法。

京燒陶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須惠陶和綠釉陶時期。以茶道使用目的而生產的茶陶為切入點,京都地區燒造的茶陶可分兩大系統:樂家系統和仁清系統。日本最早為茶道所生產的茶碗是長次郎與千利體合力開發的樂燒茶碗,也是最早的京燒茶陶之一。樂燒茶碗是一種低火度的茶碗,與日本中世紀傳統的高火度作法的陶器不同。在成形部分樂茶陶是不使用一切機械輔助的,只用手作的方式來成形,並在外表保留下手作的質感。曾在交流中見識到樂家一支的大褪燒傳人大褪年雄先生製作幾款的手作樂燒碗。示範的內容有手捏成形樂茶碗、拍片成形樂茶碗、圈泥成形樂茶碗等,純手作成形的技巧。製作樂茶碗的技法和平常手作制碗的技法,並沒有太大差異。

相關焦點

  • 茶碗在日本茶道中的地位——隱藏在茶碗中的殘心禪意
    千利休所創「侘」茶的茶道美學影響了許多方面,草庵茶更是引領日本茶道走向禪宗美學「本來無一物」的境界,並且由崇尚華貴「唐物」的審美過渡到遒勁枯高的本土化審美。在《南方錄》中,對千利休的主張描述如下:草庵茶的第一要事為:以佛法修行得道。追求豪華住宅、美味珍饈是俗世之舉。家以不漏雨,飯以不餓肚為足。此佛之教誨,茶道之本意。
  • 日本茶碗:和物天目
    16世紀之後,由於千利休提倡「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日本茶道轉向了朝鮮平常百姓所用的「高麗茶碗」,此時是日本茶碗的轉型期。在此轉型期間,千利休親自指導自己的窯工長次郎燒制茶碗,後稱為「樂茶碗」,日本茶碗便由此逐漸過渡到本土燒制的「和物茶碗」時期。和物茶碗其實比高麗還要複雜,但是真正能夠代表日本風格的,還是樂茶碗。
  • 日本茶碗---高麗茶碗
    三島桶茶碗這是一種平底茶碗,是非常重要的一種茶碗,因為日本樂燒就是採用了這種桶造型,而後來,桶茶碗乾脆直接被叫成了樂茶碗。但是後來又有所分類,直徑大於高為樂,直徑小於高為桶。和古三島一樣,三島桶也多以白色裝飾,只是器形不同。
  • 日本茶碗歷經的第三期:和物天目
    16世紀之後,由於千利休提倡「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日本茶道轉向了朝鮮平常百姓所用的「高麗茶碗」,此時是日本茶碗的轉型期。在此轉型期間,千利休親自指導自己的窯工長次郎燒制茶碗,後稱為「樂茶碗」,日本茶碗便由此逐漸過渡到本土燒制的「和物茶碗」時期。
  • 日本的茶碗怎麼那麼「醜」?
    樂燒茶碗是一種低火度的茶陶,與日本中世紀傳統的高火度的陶器不同,也異於舶來品的茶碗,是第一個按照日本茶道的理念專門設計的茶碗。 茶道與禪有著密切的關係,所以開啟茶道的最初階段,使用宋瓷的茶器是很自然的事。我國宋代追求簡、素的造瓷風格,像唐三彩那樣裝飾性極強的瓷器已銷聲匿跡。 茶道中所使用的茶碗必須符合寂靜的精神,所以一開始就剔除了其他,而使用了體現簡素精神和充滿幽玄情趣的宋盞。後來隨著茶碗的作用改變,日本人便靈活地燒制了樂燒茶碗。
  • 樂家茶碗實在是太妙了,一代只傳一人,還包含日本茶道精神
    一說起日本茶道,我們都會想到茶道大師千利休,想到茶道美學和敬清寂,可很少有人能夠注意到,我們捧在手上的小小茶碗也大有故事。茶道專用的茶碗是從什麼時候誕生的呢?當時茶道大師千利休拜託樂家的長次郎,燒制茶道專用茶碗。沒想到,樂家燒制茶碗這種工藝就傳承了450多年,一直延續到了今天。
  • 隱藏在茶碗的殘心禪意(下)
    「樂燒」是由千利休倡議完全用手工製作的茶碗,並且由千利休本人親自定型,由樂窯的首代名匠長次郎(?—1625)燒造。
  • 日本茶道活動上所使用的陶瓷器具種類豐富,歷史悠久
    日本茶道活動上所使用的陶瓷器具種類豐富,歷史悠久備前燒是岡山縣備前市周邊生產的陶器的總稱,與丹波、信樂、常滑、獺戶、越前同是日本六古窯之一。備前燒茶陶主要的產區在近獺戶內海的伊部地區,古代的備前是以燒制須惠器發展起來的,室盯、桃山時代因符合茶道的美感精神而快速發展起來。江戶時代末期因茶道文化的衰退,加上明治時期殖產興業等工業生產方式的瓷器登場等原因而衰退下來。備前燒再次回到水缸和擂盆、酒壺等實用品的生產。一直到了昭和時期,因工藝文化復興才又受到重視。
  • 利休茶碗的啟示 日本茶道系列 · 碗與筅的追求
    上方是圓形絢麗的宋代「曜變天目茶碗」,日本國寶。代表中國古代如日中天、傾流漫洩的燦爛傳統文化中的茶之源。下面露出黑厚蜿蜒邊沿的是利休樂燒茶碗,樂長次郎作「大黑」。象徵承受著中華茶文化與禪結合脫變成的日本茶道。
  • 日本的傳統建築自古以來受中國的影響,特別是傳統寺院建築
    日本的傳統建築自古以來受中國的影響,特別是傳統寺院建築。最早是以左右對稱性為主,例如京都近郊地區奈良的古寺,寶殿、金塔、大門等,以中央為軸均呈現左右對稱的情形。從茶道最早的日本自製茶陶,千利體與長次郎合作的樂燒茶碗開始,就已經是非對稱性的茶陶,千利休指導長次郎製作的,強調手感的手捏茶碗即有日本茶禪的特殊思維方法和感覺方式浸透其中。之後古田織部更加強了這歪斜的、非對稱性的美感思維。今日,日本地域性的茶陶產地已經相當普遍地擁有這樣的美感思維。懶戶、美濃地區的志野燒、織部燒,信樂燒、伊賀燒、備前燒都是以這種傾向著稱的地域性茶陶產區。
  • 這種來自福建的茶碗,畫出日本茶道七百年文化主線
    是則賞天地自然之和氣,移山川木石於爐旁,五行皆備,汲天地之流而品口中之味,是為大哉。以天地中和之氣為樂,此乃茶道之法也。」[1]由此可見,茶道是一種天人合一,物心一體的精神文化。【福建黑茶碗和日本茶道】建盞是中國傳統名瓷,主要來自建窯。
  • 日本三大茶碗之 -- 萩燒和鬼萩
    在日本戰國時代茶道具的茶碗中最有人氣的是」一樂、二萩、三唐津」,樂燒是千利休為了茶道的理念所製作出的茶碗形式,萩燒與唐津燒是以高麗茶碗為原型
  • 木達︱京都茶陶「樂燒」的故事
    這種防制也是為了補充日本市場的需求,因為當時的中國自明代以來改變了飲茶的方式習慣,即從抹茶法改為普及泡茶法,由此以建窯為代表的黑釉茶碗隨著需求的減少而逐步停止了生產,日本方面也無法再進口。直到十六世紀的安土桃山時代,日本本土生產的茶器都幾乎未被歷史敘事所記錄。儘管考古發掘出的日本茶器數量遠遠多於中國的進口茶器,但文獻中卻只記載和推崇中國器物,讓日本的茶器隱沒在以飲茶為代表的武家文化的舞臺幕後。
  • 日本茶碗---唐物茶碗
    日本的茶碗並沒有中國的碗的種類那麼多和豐富,隨著歷史的發展,基本發展出三期的趨勢,即從中國進口的唐物茶碗,從朝鮮進口的高麗茶碗,日本本國生產的和物茶碗。其中,高麗茶碗的種類最多。茶道入門即是從「識器」開始,然後才是「修身」,「靜心」,所以雖然日本茶道講究禪寂,但是對於器物的要求和分別,卻是非常嚴格的。因為日本人認為,茶之美,必須是通過器物展現出來的。
  • 陶•生 國寶級茶道器中日本茶道的獨特審美
    大體上講來,日本茶道由三部分組成,第一是物質性的茶室、茶庭,還有一切茶道器;第二是精神性的,茶會中主人所營造的精神境界,以及積澱下來與禪相關的哲學內涵
  • 有容乃大---茶碗.
    紹鷗與利休一起所成就的茶道事業,就是將原本日常生活中的器物,取代唐物而轉變成茶席上的道具。所以紹鷗與利休被稱做茶道的集大成者,兩者間的關係是密不可分的。這件茶碗被認為是志野燒的前身。側面為整潔白色的長石釉,形態柔和,口沿鑲金,隱含著天鵝絨的黃綠色和看似多彩的色澤。有記載於織田信長的茶會上,首度現身。那我們先來扯扯「志野」。
  • 「細節控」的日本人,為何以粗糙為美?
    樂燒可稱得上是日本安土桃山時代最具代表性的茶陶,最初是由千利休定型,京都的陶工長次郎(?~1589)燒制而成。歷來日本陶藝研究家們不把「樂燒」併入京燒中一起研究,而是另分一類,但是最近也有一些人將樂燒歸入京燒一同論述。
  • 利休 我所挑選的器物,都會留下傳說
  • 日本唐物天目茶碗的類別
    茶碗是茶道的靈魂,是最重要的茶道具,也是第一的茶道具,同時也是種類最為豐富的茶道具。日中國向日本出口瓷器,要追溯到唐代,所以叫做「唐物」,當時是以贈送和私人攜帶的方式,把大量中國的瓷器帶回日本,不過唐代的瓷器技術其實還不是很高明。茶入 松屋肩衝宋代大量瓷器出口到日本,這個時候,唐物茶碗和中國茶道在日本流行開來,這是唐物茶碗的鼎盛時期。
  • (轉)日本國寶 名茶器
    「點」的技巧,強調水流要順暢,水量要適度,落水要準確。玄慧的《吃茶往來》記載,點茶時「左提湯瓶,右曳茶筅,從上位至末座,獻茶次第不雜亂。」曾經和幾個同學去過幾次茶藝館,就被那點茶的動作晃得眼暈,據說日本的茶道的儀式性比我國傳統茶藝惟有過之。  也就是說,現在我們理解的茶壺,基本上是泡茶衝茶的用具。而日本茶道所謂之茶壺:「廣義上就是放茶的壺的意思,放抹茶的叫茶入,放葉茶的叫茶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