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利休畫像
日本茶道,是包括泡茶技藝、飲茶方式、敬茶禮儀並以禮儀教育和道德修養為內涵的一種講究禮儀的茶會。最早是在寺院中舉行,儀式莊嚴,後來逐漸傳入民間,在茶庵中進行。千利休所創的茶道場所,稱為「一茶庵」,包括可容納五人的茶室,一小間供洗滌、整理茶具等用的「水屋」,一小間供賓客坐待召請的「待合」,一條連接待合與茶室的「露地」(即茶庵庭園中的小徑)。
茶室布置受禪宗影響,簡單清潔,純潔寂靜,裝飾品僅限名家書畫和插花。字畫多為單色風景畫,插花則按季節選花,春、冬季插櫻花,夏季插帶露水的荷花,秋季插菊花,紅花和香氣強烈的鮮花,皆不用。
傳統的茶道茶庵,庭園設置很講究,追求自然景觀,寂林幽徑、常綠樹木、石子小徑、假山、池塘、石燈、階石,近似郊野,景色怡人。日本茶道講究程序,規矩繁多,舉行茶道的全過程約需4個小時,歷時冗長。因為不符合現代人的生活節奏,日本茶道現已日趨簡化。
茶室入口處,為一扇活動的格子矮門,來賓必須躬身入室,以示謙遜。舉行茶道儀式時,主人跪地迎賓,客人先用門前盛放的清水洗手,脫鞋留於門外,躬身入室,依次席地跪坐在主人對面,賓主對拜,謂之「見過禮」;主人致謝,謂之「懇敬詞」。室內保持肅穆,靜觀主持者泡茶。主持人現場先燒開水,再以竹匙將抹茶投入茶碗內,用木勺舀開水衝入,遂用特製的小竹帚(茶筅)攪拌,調成羹狀,起浮沫後,表示此時茶已調泡好。接著,主人用精製的茶盤捧著茶碗走到主賓面前跪下,雙手捧舉與眉額齊平,呈獻賓客。賓客跪地叩頭致謝,雙手抬高齊眉接茶,主人遂叩頭回禮。主人如此一碗一碗地調泡,一碗一碗地敬茶給賓客,等到最後調泡好自己的一碗茶,賓主才開始捧起各自的茶碗,輕嗅淺啜,並發出品啜聲,以示讚賞,此時方可言談茶話。喝完茶,再轉動茶碗,欣賞茶碗質地釉彩,然後將茶碗交給主人。飲茶完畢,主人常向客人說些謙詞,客人則對茶佳器美等讚頌一番。茶道儀式結束,客人告辭,主人即跪坐茶室門側送客,客人亦鞠躬辭別。
《尋訪千利休》電影劇照
日本茶道過程中的每個環節都有一定規範,不容錯亂。如每次茶道儀式,邀請的客人不得超過4人。參加茶道儀式的人,必須在門外換穿草履(拖鞋),到了茶室要脫去草履。要躬身進茶室,席地跪坐。現在也有人提出,男士可以盤腿而坐,女士一律跪坐。在茶師調茶時,只能靜觀,不能出聲或發問,以表示對茶師的尊重;茶師一定要穿著傳統和服,並依古禮古法調茶。飲茶過程,客人除非以禮相詢,否則不能說話,等等。
《尋訪千利休》電影劇照
躪口,供客人出入茶室的狹小的門口
為什麼非得要建一個那麼狹小的入口呢?做茶事時,客人若都一一按照各自的身份來入席的話,這茶事恐怕就無法順利進行了。若客人都只顧維持自己的身份的話,那本該是很和諧的茶席的氣氛會一下子被徹底打亂的。因此,為了使出席茶事的人暫時拋開來自世俗的名位,教給他們彼此同時為一個活生生的人的相處之道,才特意建了這樣一個非常狹小的入口。為從這個狹小的入口進茶室,無論你是誰,都必須蜷伏身體以低頭跪拜的姿勢膝行才能進得去。躪口的大小一般高約66 cm,寬約63 cm。利休居士建的「待庵」的躪口高為78 cm,寬為72 cm,是比較大的。躪口的門,偶見有向兩側開的,但大多都是向一側開的拉門。
(圖片來自網絡。文字選自《茶之趣》,陳文懷著,浙江攝影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