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發源於中國。我國最早對茶道的記錄在唐朝 。
茶葉的故鄉在中國,遠古時期我們的祖先就發現了茶的藥用價值。後來逐漸進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成為待人接物不可或缺的用品。
並且,逐漸形成了具有豐富內涵の茶文化,是一項重要的傳統文化。
唐代的茶道歷經東晉到南北朝的飲茶文化積澱。唐朝的政治、經濟、文化高度發展、社會安定,
為唐代各種茶道類型的形成奠定了豐厚的物質和文化基礎。通過對茶道活動的目的、特點及茶道思想的分析,唐代茶道類型,可以分為釋皎然、盧仝為代表的修行類茶道,或者以陸羽為代表的茶藝類茶道、以常伯熊為代表的風雅類茶道三種。
今天,我們就單獨談一下從中國唐朝傳到日本,至今還在流行的日本茶道。
插一句題外話,有朋友問我,自己是個茶藝師,能不能去日本工作教授茶藝?
很抱歉的說,日本人並不認為國內的茶藝表演就是茶道,他們不認為衝泡功夫茶,那樣洗洗涮涮繁瑣的流程就是茶道,更確切的說,茶藝表演並不能說是茶道?
為啥?
因為日本人認為那只是在做表面功夫,沒有實質的精神內涵。
茶道是一門藝術,是人在天地草木之間一種合一境界。
茶道,是內容和形式的結合,精神外在與內在的契合。
用一句話說,茶道就是由茶衍生出的內在精神世界。
12世紀初,茶道傳入日本。日本的榮西禪師將茶葉帶回國內,於是茶道在日本這個文化語境中得以進一步創新和發展。
然而,到16世紀,茶道已附和上攀比之風。權貴之間參加茶會的目的是為了彰顯高貴勢力,茶具也成為他們爭相鬥豔的工具。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一個扭轉了日本茶道軌跡的偉大人物閃亮登場!
在千利休的茶道理念裡,茶道所代表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平等,茶會是人們心靈淨化的過程,而不能稱為展示權利和財富的工具。於是,千利休不僅在茶道精神上做文章,對於茶道儀式和茶室的改進方面,也處處體現著千利休的茶道精神理念。
千利休秉行的茶道精神理念是「和」、「敬」、「清」、「寂」,四個字。
「和」意味和諧,在整個茶道會過程中,無論主人與客人之間,還是客與客之間,形式和動作皆體現人 與人之間的和諧之美。「敬」源自禪宗,即「萬物皆有佛性」,人人平等,人與人之間需要相互體諒和尊敬。
「清」的理念,意味著參與茶會不僅要身體得到淨化,心靈也要得到淨化,更多的是身心靈意的全面沐 浴與清零。茶道表演與茶湯,帶給客人的不僅是口味的體驗,更是一次靈魂的升華。
「寂」的理念,「寂靜」既有隔絕塵世、又有安靜,向內探索,而不外求之義。與「清」的理念相比,它 更重視對於「靜」或者「寂靜」體悟。
整個茶會進行過程中,主人和客人都必須保持安靜,這也是對 整個茶會的尊敬與重視。我們怎麼尊敬別人,別人就會如何尊敬我們。 茶與道是一門生活的藝術課,一項充滿哲學思考的精神活動。
這樣的茶道理念一傳十,十傳百,順了人心,紅遍日本。在這種情況下,茶成為一種人與人平等交流 的媒介工具,也是人與人親密關係的紐帶。這種茶道思想延續至今,並影響著現代茶道的發展。
千利休改良了茶室入口
茶道的分類
抹茶道
說起抹茶,你腦海中浮現的是抹茶口味的麵包和奶茶?如果這樣理解日本茶道中的抹茶,結果可能會 讓你大跌眼鏡。因為不加任何添加劑的日式抹茶,真的很苦!
抹茶道誕生於 400 多年前,和我國的宋元文化有著緊密的聯繫。在我國宋元時期,民間流行點茶法。 點茶的意思就是把茶葉磨成粉末,然後用開水衝泡再用茶漏攪拌至打沫。這種吃茶方法流傳到了日本, 成為日本抹茶道內容的主要形式。客人會流連於繁瑣的茶道禮儀與儀式中,同時感受抹茶道的儀式魅 力,和整場的舒服感。
煎茶道
那什麼叫煎茶?煎茶道使用的是茶葉,將茶葉烘乾後直接用開水衝泡。這種方法簡單易操作。 煎茶道多見於中國茶文化。
煎茶道,誕生於 150 年前,和我國的明清文化有著緊密聯繫。明清時期的品茶方式,突出在文人雅士對 飲茶藝術性的追求。這種煎茶法,是基於散茶的興起。散茶容易衝泡,也方便攜帶,飲茶也更具觀賞 效果。明清時期不僅在散茶文化上有了發展,也出現了眾多茶葉種類,比如黑茶,紅茶,花茶,烏龍 茶等等。
「和」、「敬」、「清」、「寂」這四個字概括了茶道的精神。
茶道講究的是「和、敬、清、寂」,做人又何嘗不是這個道理?
和,與人為善,和氣生財 敬,舉頭三尺有神明,平生不做虧心事,夜半不怕鬼敲門。尊敬他人,就是尊敬自己。
清,清心寡欲,不要別著物慾橫流的世界所裹挾。
寂,見天地,見自己,懂得世間一切的道理和為人處世,保持一份初心,安靜地做事,默默的做好事, 不就是一份內心的平靜嗎?
這正是日本匠人精神的一種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