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陸羽茶經看日本茶道

2020-12-25 財經Paga

道,發源於中國。我國最早對茶道的記錄在唐朝 。

茶葉的故鄉在中國,遠古時期我們的祖先就發現了茶的藥用價值。後來逐漸進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成為待人接物不可或缺的用品。

並且,逐漸形成了具有豐富內涵の茶文化,是一項重要的傳統文化。

唐代的茶道歷經東晉到南北朝的飲茶文化積澱。唐朝的政治、經濟、文化高度發展、社會安定,

為唐代各種茶道類型的形成奠定了豐厚的物質和文化基礎。通過對茶道活動的目的、特點及茶道思想的分析,唐代茶道類型,可以分為釋皎然、盧仝為代表的修行類茶道,或者以陸羽為代表的茶藝類茶道、以常伯熊為代表的風雅類茶道三種。

今天,我們就單獨談一下從中國唐朝傳到日本,至今還在流行的日本茶道

插一句題外話,有朋友問我,自己是個茶藝師,能不能去日本工作教授茶藝?

很抱歉的說,日本人並不認為國內的茶藝表演就是茶道,他們不認為衝泡功夫茶,那樣洗洗涮涮繁瑣的流程就是茶道,更確切的說,茶藝表演並不能說是茶道?

為啥?

因為日本人認為那只是在做表面功夫,沒有實質的精神內涵。

茶道是一門藝術,是人在天地草木之間一種合一境界。

茶道,是內容和形式的結合,精神外在與內在的契合。

用一句話說,茶道就是由茶衍生出的內在精神世界。

12世紀初,茶道傳入日本。日本的榮西禪師將茶葉帶回國內,於是茶道在日本這個文化語境中得以進一步創新和發展。

然而,到16世紀,茶道已附和上攀比之風。權貴之間參加茶會的目的是為了彰顯高貴勢力,茶具也成為他們爭相鬥豔的工具。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一個扭轉了日本茶道軌跡的偉大人物閃亮登場!

千利休

在千利休的茶道理念裡,茶道所代表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平等,茶會是人們心靈淨化的過程,而不能稱為展示權利和財富的工具。於是,千利休不僅在茶道精神上做文章,對於茶道儀式和茶室的改進方面,也處處體現著千利休的茶道精神理念。

千利休秉行的茶道精神理念是「和」、「敬」、「清」、「寂」,四個字。

「和」意味和諧,在整個茶道會過程中,無論主人與客人之間,還是客與客之間,形式和動作皆體現人 與人之間的和諧之美。「敬」源自禪宗,即「萬物皆有佛性」,人人平等,人與人之間需要相互體諒和尊敬。

「清」的理念,意味著參與茶會不僅要身體得到淨化,心靈也要得到淨化,更多的是身心靈意的全面沐 浴與清零。茶道表演與茶湯,帶給客人的不僅是口味的體驗,更是一次靈魂的升華。

「寂」的理念,「寂靜」既有隔絕塵世、又有安靜,向內探索,而不外求之義。與「清」的理念相比,它 更重視對於「靜」或者「寂靜」體悟。

整個茶會進行過程中,主人和客人都必須保持安靜,這也是對 整個茶會的尊敬與重視。我們怎麼尊敬別人,別人就會如何尊敬我們。 茶與道是一門生活的藝術課,一項充滿哲學思考的精神活動。

這樣的茶道理念一傳十,十傳百,順了人心,紅遍日本。在這種情況下,茶成為一種人與人平等交流 的媒介工具,也是人與人親密關係的紐帶。這種茶道思想延續至今,並影響著現代茶道的發展。

千利休改良了茶室入口

茶道的分類

抹茶道

抹茶道中常用到的抹茶粉

說起抹茶,你腦海中浮現的是抹茶口味的麵包和奶茶?如果這樣理解日本茶道中的抹茶,結果可能會 讓你大跌眼鏡。因為不加任何添加劑的日式抹茶,真的很苦!

抹茶道誕生於 400 多年前,和我國的宋元文化有著緊密的聯繫。在我國宋元時期,民間流行點茶法。 點茶的意思就是把茶葉磨成粉末,然後用開水衝泡再用茶漏攪拌至打沫。這種吃茶方法流傳到了日本, 成為日本抹茶道內容的主要形式。客人會流連於繁瑣的茶道禮儀與儀式中,同時感受抹茶道的儀式魅 力,和整場的舒服感。

煎茶道

那什麼叫煎茶?煎茶道使用的是茶葉,將茶葉烘乾後直接用開水衝泡。這種方法簡單易操作。 煎茶道多見於中國茶文化。

煎茶道,誕生於 150 年前,和我國的明清文化有著緊密聯繫。明清時期的品茶方式,突出在文人雅士對 飲茶藝術性的追求。這種煎茶法,是基於散茶的興起。散茶容易衝泡,也方便攜帶,飲茶也更具觀賞 效果。明清時期不僅在散茶文化上有了發展,也出現了眾多茶葉種類,比如黑茶,紅茶,花茶,烏龍 茶等等。

「和」、「敬」、「清」、「寂」這四個字概括了茶道的精神。

茶道講究的是「和、敬、清、寂」,做人又何嘗不是這個道理?

和,與人為善,和氣生財 敬,舉頭三尺有神明,平生不做虧心事,夜半不怕鬼敲門。尊敬他人,就是尊敬自己。

清,清心寡欲,不要別著物慾橫流的世界所裹挾。

寂,見天地,見自己,懂得世間一切的道理和為人處世,保持一份初心,安靜地做事,默默的做好事, 不就是一份內心的平靜嗎?

這正是日本匠人精神的一種體現。

相關焦點

  • 【禪藝茶道】陸羽《茶經》要點
    正是因為《茶經》一書太過重要,它完成之時,不僅是陸羽成就的高峰代表,更是中國茶學與茶文化的起點,因此關於《茶經》的成書時間,一直是各時代學人探究的課題。與《茶經》一樣重要的,還有「茶」字的普遍使用與認可。茶字的出現與推廣,陸羽同樣功不可沒。
  • 陸羽《茶經》中蘊含的中國茶道智慧
    《茶經》中蘊含的中國茶道基本思想
  • 陸羽《茶經》:平凡人的茶道
    」 本內容中涉及的信息及數據來源於公開可獲得資料 陸羽《茶經》:平凡人的茶道 《茶經》 作者:唐代.陸羽 南方有嘉木,其葉有真香,謂之茶。
  • 為什麼解讀陸羽《茶經》,因為「山」就在那裡
    主要有宋百川學海本、明吳旦刻本、明玉茗堂本、明鄭思本、清植物名實圖考長編本、民國張宗祥校說郛本、重刻《陸子茶經》、鄧乃朋《茶經注釋》、張芳賜等《茶經淺譯》、傅樹勤、歐陽勳《陸羽茶經譯註》、蔡嘉德、呂維新《茶經語譯》、吳覺農主編《茶經述評》、周靖民《陸羽茶經校注》 張迅齊《茶話與茶經》、張宏庸編陸羽全書、林瑞萱《陸羽茶經講座》、程啟坤等《陸羽茶經解讀與點校》、沈冬梅《茶經校注》、方健《中國茶書全集校正
  • 茶道與茶文化解析:《陸羽茶經》
    《茶經》系統地總結了當時的茶葉採制和飲用經驗,全面論述了有關茶葉起源、生產、飲用等各方面的問題,傳播了茶業科學知識,促進了茶葉生產的發展,開中國茶道的先河。且《茶經》是中國古代最完備的茶書,除茶法外,凡與茶有關的各種內容,都有敘述。以後茶書皆本於此。
  • 茶聖「陸羽」不得不說的秘密,日本茶道的創立竟然是因為他?
    茶文化同樣也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傳承的瑰寶,茶文化的興起和發展與茶聖陸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茶聖陸羽,字鴻展,號陵子,它是如今湖北的天門人,他編著了我國茶文化史上著名的《茶經》,他本人精通茶葉,茶藝,茶道。並且,他同時還是一位詩人、書法家、史學家、傳記作家、旅遊和地理學家。
  • 《陸羽茶經誦讀》出版,感受《茶經》音韻之美.
    前言 陸羽的《茶經》是一個茶者的必讀經典,本書融會了儒釋道三家思想的精華,是第一部茶文化百科全書,同時也是茶道美學的集中展現。言茶者莫精於羽,其文亦樸,雅有古意,中國唐代煮茶法、宋代點茶法、明清泡茶法均以陸羽《茶經》為根本,全書共七千多字,文字優美,言近而指遠,值得習茶之人反覆閱讀。
  • 陸羽《茶經》全文 茶經書院
    茶經(中國茶道奠基人陸羽所著茶學專著)《茶經》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紹茶的第一部專著,被譽為茶葉百科全書,唐代陸羽所著。此書是關於茶葉生產的歷史、源流、現狀、生產技術以及飲茶技藝、茶道原理的綜合性論著,是劃時代的茶學專著,精闢的農學著作,闡述茶文化的書。將普通茶事升格為一種美妙的文化藝能,推動了漢族茶文化的發展。
  • 跟著「茶聖」陸羽感悟茶道
    唐朝上元初年(公元760年),陸羽隱居浙江苕溪,一邊種茶,一邊閉門著述《茶經》。陸羽把自己的青春,自己的才華全都奉獻給了茶。不過歷史也沒有虧待他。公元780年,陸羽時年47歲,距離他決定撰寫《茶經》,近三十年過去了。此時,他站在茶山上,望著滿山青翠的茶樹,看著定稿的《茶經》一書,欣慰不已。
  • 茶人匠心,用生命書寫中國茶道!《茶經解讀》即將新書首發
    「這是茶人匠心,用生命去書寫的一本書,對中國茶道有獨到創新。」茶學泰鬥、浙江大學知名教授劉祖生這樣評價今年四月剛剛出版的一部茶文化專著,吳茂棋、許華金、吳步暢合著的《茶經解讀》。該書凝結了吳茂棋、許華金夫婦長期潛心研究陸羽《茶經》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其子吳步暢承擔了校核完善的工作。據了解,5 月 15 日,2020 杭州全民飲茶周開幕日當天,將舉辦「《茶經解讀》首發式」。屆時,劉祖生將介紹、點評《茶經解讀》,該書作者也將上臺向參演小學生贈書。
  • 包郵預售 :《茶之基本——陸羽茶經啟示》
    《茶之基本——陸羽茶經啟示》籤名版預售、包郵預計發貨時間:1月25日
  • 從《茶經》中,探尋唐代茶道的流派發展
    陸羽是中國茶葉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茶藝類茶道家,他的著作《茶經》也是世界上公認的第一部系統闡述茶的書籍,基本可以定論為一本古代茶葉的百科全書。陸羽結合前人的經驗的基礎和自身的實踐,系統地考察了唐代衝泡茶葉的諸多環節,從用具、鑑水、選茶、煮茶等一應俱全,全方位再現唐代的煮茶工藝。
  • 陸羽:貌醜且口吃的棄嬰 攜茶爐獨行野外寫"茶經"
    當年,萬裡茶道上的襄陽楸子,載茶沿漢水逆流而上,從漢陽龍王廟,經漢川、仙桃至天門,約一周時間,全程200多公裡。  18日,「重走中俄萬裡茶道」採訪團取道武荊高速,與當年水路基本平行,只是少了漢水的九曲十八彎。車隊在漢水北岸疾行,一路向西。  天門是中俄萬裡茶道中,漢口西行途中的重要一站,更以「陸羽故裡」聞名。
  • 談茶道只知道日本?其實源頭在我國,日本想不承認都難
    不知道從啥時候開始,關於日本茶道、劍道、花道之類的東西越來越多,不僅文章泛濫,培訓班也層出不窮。然而,這些「道」,實際上大部分的源頭都是中國。就拿茶道來說,日本人自己都不得不承認是學自中國的,他們的茶道文化史中,茶聖陸羽佔據了十分重要的地位,《茶經》則是日本茶道文化的聖典。
  • 「茶聖」陸羽創作出世界上第一部茶學著作《茶經》
    說到茶,就不能不說「茶聖」陸羽。陸羽傾其一生寫出世界上第一部茶文化專著《茶經》,對茶的分類、採摘、製作、器具以及歷史等進行了統籌的闡述,對後世茶文化發展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宋代茶文化探訪之路」的第三站,採訪團一行來到浙江湖州,品讀《茶經》,探訪遺蹟,緬懷「茶聖」陸羽。
  • 陸羽《茶經》全文譯文
    《茶經》是唐代陸羽所著,是中國乃至世界上現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的茶學專著,被譽為「茶葉百科全書」。《茶經》是一部關於茶葉生產的歷史、源流、現狀、生產技術以及飲茶技藝,茶道原理的綜合性專著。 《茶經》分三卷十節,約7000字。卷上:一之源 ,講茶的起源、形狀、功用、名稱、品質;二之具,談採茶制茶的用具,如採茶籃、蒸茶灶、焙茶棚等;三之造,論述茶的種類和採制方法。卷中:四之器,敘述煮茶、飲茶的器皿,即24種飲茶用具,如風爐、茶釜、紙囊、木碾、茶碗等。
  • 中國第一本茶道著作——《茶經》
    陸羽被後世尊為「茶聖」「茶神」,主要是因他所著的《茶經》一書,以及所發明的一整套的煎茶法。其法選用茶餅,經炙烤、冷卻後碾成茶末,加入水中烹煮,等到沸騰的時候加入適量鹽,第二次沸騰的時後先取出一瓢水,繞鍋攪動再投入茶末,等到再次沸騰的時候把取出的水加入進去,這叫做「止沸育華」。
  • 古時寫出茶經的人,他的茶道功夫厲害嗎
    這是在陸羽寫的茶經裡面記載的。不少人奇怪如今怎麼沒有聽說這些,當然那是古時候人們對茶葉的判斷,現在人們對茶的分別已經有了不同的方法。不過這還是要感謝陸羽的,陸羽在他的書裡面講了茶的作用,以及如何把一個茶做得好了,怎麼煎,怎麼煮。後面甚至還做了各種茶具。這讓很多人看起來很新鮮,甚至引起了很多人的喜愛。
  • 煎茶道
    《茶經》初稿成於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後經修訂,於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定稿。《茶經》的問世,標誌著中國茶道的誕生。其後,斐汶撰《茶述》,張又新撰《煎茶水記》,溫廷筠撰《採茶錄》,皎然、盧仝作茶歌,推波助瀾,使中國煎茶道日益成熟。
  • 【宋代茶文化探訪之路】品讀《茶經》:顧渚山緬懷茶聖陸羽
    據傳,妙峰山就是當年的杼山,是陸羽研究茶道、從事各種茶事活動的場所。陸羽墓四周蒼松綠竹掩映,大理石砌成圓形墓冢,弧形墓頂上長滿花草灌木,青翠盎然。墓前石碑鐫刻「大唐太子文學陸羽之墓」,墓後依山勢砌成拱形墓圈,上嵌37塊黑色大理石,以小楷鐫刻《茶經》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