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茶道 「四諦」

2020-12-20 騰訊網

日本茶道 「四諦」

日本茶道文化

以「和、敬、清、寂」

為精神基礎

一直持續至今

並得到了極大的發揚

日本茶道最早源於中國,

在獨特的人文環境下,

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並將宗教、哲學、倫理、美學

自然地融為一體,

成為日本的文化藝術活動

和敬清寂

是由日本茶聖

千利休提出的,

意以品悟禪茶之道,

以茶參禪

日本茶道文化以

「和敬清寂」

為精神基礎,

並一直持續至今,

得到極大的發揚

「和」

在日本茶道中,

「和」更是「和而不同」的

最高境界

志趣相同和志趣不同之間,

世間一切皆以「和」為貴

「敬」

在茶道的意境裡

「敬」的最高境界

敬物,敬茶,敬人,敬自然

茶席之間

常懷敬畏之心

敬人者,受人敬

「清」

「正本清源」

是「清」的最高境界

意清澈、清潔之、乾淨

更要心境的清明

做茶如做人

清除妄念

物我合一

「寂」

「萬籟俱寂」

是「寂」的最高境界

「寂」示意「沽淡閒寂」

以安靜沉澱心情

於無聲處聽驚雷

比之知足的內心

聽取靜寂之音

- end -

圖文編輯|周晗

部分圖源|網絡

相關焦點

  • 日本茶︱日本茶道精神「和靜清寂」
    茶道傳入日本,日本茶道以"和,敬,清,寂"四字來予以概括。▌和和是日本茶道哲學思想的核心。日本茶道四諦中的「和」,既表示和諧的和,又表示和悅的和,它體現了支配茶道整個過程的精神。在日本茶道中,重要的是一絲不苟地用恭敬的心情,來做好每一件事。日本茶道的完整程序有上千道步驟,做下來要8小時。簡化的也有3小時。看起來極其複雜、繁瑣,但是在恭恭敬敬的行為中,體現了茶道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萬物的精神。禪宗認為人的一切雜念和欲望皆源自此二者,要想成佛,就必須去實現一種超越經驗,即無意識的內心自悟。
  • 日本茶道的每一個流程裡面,都蘊含著濃厚的等級觀念
    禪與禪宗對日本文化的影響是深遠的,在茶道中也有禪與禪宗文化的體現。禪,是一種基於「靜」的行為,用來統一身心的修行方法;禪宗是佛教宗派之一。如前所述,日本茶道起源於中國,遣唐使中的高僧最澄在唐朝學習中國佛學,並將茶籽帶回日本國內,由此可以看出,日本茶道與佛教有深厚的歷史淵源。
  • 什麼是茶道?看中國茶道和日本茶道的區別就懂得一二
    茶自誕生至今到已經歷經幾千年,茶文化越來越被人感知,大家對茶道的感悟也是越來越深刻了,那麼到底什麼是茶道呢?對茶道的理解到底是怎麼樣的?我們可以通過了解中國茶道與日本茶道的一些區別來理解茶道。先看看日本茶道吧。日本茶道四個字概括——和、敬、清、寂。
  • 日本茶道對禪的活用(3)
    在千利休的時代,當時日本國最有權力的人物——豐臣秀吉,以及各地的大名、武士紛紛不顧身份的高低貴賤,官家舍掉官位,富者拋棄錢財,執著地投靠千利休,敬仰千利休的茶風——新型的宗教。人們紛紛湧進露地草庵,拂卻心頭塵埃,洗盡心頭迷惑,一心一意點茶參悟。可以說草庵茶風靡整個日本。各地茶室林立,茶人輩出,人們爭先恐後搶購名茶具,一隻名茶碗甚至價值連城。
  • 論文鑑賞:論中國傳統文化對日本茶道的影響
    目前學術界對日本茶道的研究,或從歷史、內容、形式等方面著手,分析其與中國茶道的不同,或探討日本茶道與禪宗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繫,可謂異彩紛呈。日本茶道從形式上看,似儒而非儒,似道而非道,似佛而非佛,但究其淵源,卻脫離不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樊籬,尤其作為其核心思想的「和、敬、清、寂」四諦思想,更是深受中國傳統儒釋道思想的影響。
  • 中國茶道與日本茶道的關係,茶道起源於中國,後傳入日本
    人草木茶禪文化茶道最早起源於中國,盛於中國南方以及日本,日本的煎茶道、臺灣地區的泡茶道都來源於中國廣東潮州的工夫茶。武夷山茶痴的林治先生認為「和、靜、怡、真」應作為中國茶道的四諦。因為,「和」是中國這茶道哲學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靈魂。「靜」是中國茶道修習的方法。「怡」是中國茶道修習的心靈感受。「真」是中國茶道終極追求。
  • 從茶湯到茶道,日本茶道經歷了怎樣的進化?
    不用說「茶禪一味」的茶道精神、「一期一會」的茶道之禮或是依然為日本僧人所津津樂道的那一段禪宗公案「吃茶去」,只需置身於樸素的茶室,看著已然黯淡的日光透過筆墨窗打在壁龕前的掛軸上,便已經能品味到深深的禪宗美學。
  • 中國的茶葉在日本盛開了怎樣的花?帶您認識日本茶道的獨特風情
    茶葉是中國人十分自豪的本土作物,在古代中日交往的過程中,茶葉被一批又一批的日本僧人帶回祖國。長期盛行禮制的日本人,從他們對中國古代禮儀規矩的理解中創設了獨特的日本茶道。今日就跟著瓷兒來了解一下日本茶道中的精神禮儀吧!
  • 日本茶道,原來是從中國引進的,多虧了這兩位古人
    「四諦』1.和一和諧和悅與中茶一樣,」和」,也是日茶」四諦」之一,並且在"四諦」當中居於首位。日茶之"和」, 最為直接的一個表現就是,在日本古時那樣一個等級極為森嚴的社會中,貴族與平民在茶室中相會時卻幾乎消泯了貴賤之分,大家在飲茶之時,無不一團和氣,顯得極為祥和。2.敬一心佛平等正所謂」茶禪合一」,日茶中」敬」的思想同樣來源於禪宗。
  • 4場茶事裡的日本茶道——瑞峰院的寺院茶
    日本是唯一仍舊在學校裡舉行和教授茶道儀式的國度。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飯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將日常生活行為與宗教、哲學、倫理和美學熔為一爐,成為一門綜合性的文化藝術活動。它不僅僅是物質享受,而且通過茶會,學習茶禮,陶冶性情,培養人的審美觀和道德觀念。
  • 孫機:中國茶文化與日本茶道
    [摘要]日本飲茶之風已興起七百多年,才由村田珠光從中悟出『道』來。至千利休時,日本茶道的體系始告完成。中國沒有日本的那種茶道,中國自唐以來,即稱「茶為食物,無異米鹽」。他把珠光提出的茶道之四諦「謹敬清寂」改為「和敬清寂」,即將帶有嚴肅意味的「謹」改為衝淡平夷的「和」。但他又強調「敬」,敬體現在茶道的禮法上,這是日本封建等級制度下的人際關係的反映。由於中世紀的日本是一個以武士為中心的社會,所以武家禮法的地位很崇高,影響很大。而吸收了若干禪院清規制度的小笠原流派武家禮法中的茶禮,更在頗大的程度上為茶道所接納。
  • 四諦
    四諦指「苦」、「集」、「滅」、「道」,因為依此而修可超凡入聖,所以稱「四聖諦」。那麼,四諦到底有什麼樣的內涵呢?「四諦」是聲聞所修之法。所謂「聲聞」,指佛教中的一種小乘聖者,這些人因聽聞佛陀聲教而開悟,所以稱「聲聞」。他們領受佛陀的開示後,了解到三界生死中有無限的「苦」,這就是苦諦。同時又意識到苦的根本在於貪嗔痴三毒,是從身口意三業造諸惡業積「集」而成,這就是集諦。
  • 日本茶道和中國茶道到底什麼關係?是否日本茶道抄襲了中國茶禮?
    日本茶道緣起日本的茶道確實是在中國的影響下產生,這個連日本茶道千家家元千宗室也曾經撰文論證過中國的《茶經》對日本茶道所產生的深遠影響在明清之際,煎茶傳入日本,套用了抹茶道而產生出所謂的煎茶道,但由於煎茶道沒有獨立性,它是不被納入茶道的。所以日本的抹茶道並非是在中國形成之後傳入日本的,而是有一個相對獨立的發展過程,抹茶從唐朝傳入日本,到明中期形成抹茶道,中間經歷了七八百年的時間,足夠形成一種獨特的文化了。
  • 中國茶道與日本茶道
    中國茶道「茶道」一詞最初在唐代詩僧皎然的詩作《飲茶歌.誚崔石使君》中首次出現,在此詩中他將品茶過程歸納為三個層次:「一飲滌昏寐,情思郎爽滿天地。二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清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最高層次便是真正的品茶悟道,達此境界自然一切煩惱愁苦都煙消雲散,心中不留芥蒂。皎然在詩中將這一境界概括為「茶道」。
  • 日本茶道
    十六世紀末,千利休繼承、汲取了歷代茶道精神,創立了日本正宗茶道。他是茶道的集大成者。剖析利休茶道精神,可以了解日本茶道之一斑。他推薦村田珠光作足利義政的茶道老師,使得後者得以有機會接觸「東山名物」等高水準的藝術品,達成了民間茶風與貴族文化接觸的契機,使日本茶道正式成立之前的書院貴族茶和奈良的庶民茶得到了融會、交流,為村田珠光成為日本茶道的開山之祖提供了前提。如果說村田珠光是日本茶道的鼻祖,那麼能阿彌就是日本茶道的先驅。
  • 日本茶道史裡的書院茶道
    書院茶道是日本茶道史的一部分,它發生於15世紀下半葉。它是以當時新出現的一種書齋式建築的名稱而命名的。它較之其前的寺院茶、鬥茶來說,重視對唐物的品味和系統的禮儀。「書院」也可以翻譯成「書齋」。書齋中特有的做在牆上的展示架是在吸收中國的多寶閣樣式的基礎上形成的。因為日本多地震,中國的獨體的多寶閣不適合日本。書院茶道的代表人物是室町時代的第八代將軍足利義政將軍。
  • 中國茶葉在發展和傳播中產生茶道,那何為中國的茶道呢?
    將茶的自然屬性同人文精神聯繫在一起,將飲茶所帶來的純生理享受提升為凝聚了豐富的人文內涵的藝術追求與心理滿足,進而發展為中國文化史上極具特色的茶道文化。何謂茶道 ,萬事萬物一與「道」字相關,便顯得深不可測。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其實真正的「道」是說不清楚的。
  • 日本的茶道文化
    日本的茶道源於中國,卻具有日本民族味。它有自己的形成、發展過程和特有的內蘊。十六世紀末,千利休繼承、汲取了歷代茶道精神,創立了日本正宗茶道,他是茶道的集大成者。利休在茶道聖典《南方錄》中說:茶道的技法以臺子技法為中心,其諸事的規則、法度有千上萬種,茶道界的先人們在學習茶道時,主要是熟記、掌握這些規則。並且將此作為學習茶道的目的。
  • 【茶道】日本茶道歷史與文化之旅
    用一場日本茶道歷史與文化之旅讓你成為日本茶道達人!
  • 茶道六百年:日本茶道的豐盛與玉碎
    就是這樣一位懷著大慈大悲精神的茶道大師,在他最後的茶會上,用微笑直面死亡。 我們平時多多少少都對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有所了解,我個人的理解是,日本「武士道」,是對死的一種「藝術追求」,是另外一種「寧為玉碎」的自我成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