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作為一種精神文化載體,由中國傳入日本後,與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和本土神道思想相融合,形成了特徵鮮明的日本茶道文化。日本茶道是以品茶為主而發展出來的一種特殊文化,是日本文化與藝術相結合的一個縮影,它匯集了日本園林、建築、禮儀、書道、花道、陶瓷和料理等的特質,是日本藝術的綜合體現。目前學術界對日本茶道的研究,或從歷史、內容、形式等方面著手,分析其與中國茶道的不同,或探討日本茶道與禪宗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繫,可謂異彩紛呈。日本茶道從形式上看,似儒而非儒,似道而非道,似佛而非佛,但究其淵源,卻脫離不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樊籬,尤其作為其核心思想的「和、敬、清、寂」四諦思想,更是深受中國傳統儒釋道思想的影響。本文擬通過對日本茶道的發展歷程和特徵的分析,以日本茶道「四諦」思想為切入點,探討中國傳統文化對日本茶道的影響。
一、日本茶道的發展歷程日本沒有自生茶。日本茶道中的茶最初源自中國,其茶文化在經歷了由複製、模仿到獨立的漫長發展過程後,最終演變成特徵鮮明的本土文化代表之一———茶道。1.日本茶道的緣起及發展公元 805年,日本最澄從浙江天台山學佛回國時,帶回茶籽並播種在京都比叡山麓的日吉神社,從此日本開始了茶的種植。806年,空海法師返回日本時也帶回一些茶籽,並將之與唐朝寶物一同獻給嵯峨天皇。平安晚期,茶在日本曾一度衰退。1168—1187年,榮西禪師先後兩次到天台山學法,後著《吃茶養生記》,被尊為日本「茶祖」。榮西所傳南宋制茶法,講究「旋摘旋制、散葉保存,飲用時磨成粉、直接點飲」 。自此,飲茶之風在日本逐漸流傳開來,不過只局限於貴族、僧侶階層。佛教對日本茶道的影響是很大的,而徑山寺在其中所產生的作用首屈一指。徑山寺位於杭州東北52公裡處的天目山脈,興於唐,盛於宋:宋寧宗封徑山寺為「五山十剎」之首。13世紀初,日本鎌倉幕府的統治者們把中國徑山稱做「道之所在」,此地遂成為南宋時期日僧來華求禪的聖地。茶禮對日本茶道的影響更是不可忽略。1241年,日僧圓爾辨圓回國,帶回佛學和儒學經典千餘卷,並帶回徑山茶種栽種在故鄉,指點當地人按徑山茶的製法生產出了高檔次的日本抹茶,被稱為「本山茶」。不僅如此,圓爾把徑山寺莊嚴的禪寺茶禮也傳授到了日本。1267年,日僧南浦紹明辭別徑山,回國時帶回 7部茶典(其中有一部劉遠甫作的《茶堂清規》,其後兩部分被後世抄錄為《茶道經》)及一套點茶用具。據《茶道經》記載,劉遠甫在無祖山曾開設了茶禪道場,並確立了「和、敬、清、寂」的茶道宗旨。若《茶道經》來歷真實,則可以認定日本茶道的「四諦」思想是來源於中國五祖山的茶禪道場。2.日本茶道的大成室町末期,被後世稱為茶道「開山之祖」的村田珠光(1423—1502),提倡將「禪」「茶」結合在一起,即「禪茶一味」,並整理出一套完整的日本茶道點茶法,開創了獨特的「尊崇自然,尊崇樸素」的草庵茶風。草庵茶道標示著茶道文化的新發展,也意味著日本茶道作為一種融宗教、哲學、藝術為一體的綜合文化體系已初步形成。之後,日本茶道創始人之一的武野紹鷗(1502—1555)繼承並發展了村田珠光的事業,將日本和歌的藝術理念引入茶道,促使日本茶道向本土化、藝術化、正規化方向發展 。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是千利休(1522—1591)。千利休師從武野紹鷗,提倡簡樸的寂靜、古雅,以及含有珍惜一生中只有一次相逢之意的「一期一會」的茶道精神,創立了千利休流草庵風茶法,將日本茶道發展推上頂峰,千利休因此也被譽為「茶道天下第一人」。千利休把茶道規則解釋為「四規七則」。所謂「四規」,也 叫 「四 諦」,即 「和、敬、清、寂」。「和」即「和諧」,指在茶事過程中要保持和諧的氛圍,做到人與人、人與物之間的和諧;「敬」即「尊敬」,要求茶事中人與人之間要相互尊敬;「清」即「潔清」,主要指飲茶環境要乾淨、整潔;「寂」即「靜寂」,要求參與茶事的人內心無他,一心茶事。千利休去世後,他的技藝被後人發揚光大,形成宗教色彩濃厚、組織形式嚴密的現代茶道文化,並逐漸滲透到日本各個階層,被普通老百姓所接受。可見,日本茶道經歷了由模仿中國到獨立發展的過程。茶初傳日本時,一方面被當作珍寶貢獻於宮廷,另一方面伴隨禪宗進入日本佛寺,被當作參佛悟道的一種重要手段。發端於百姓階層的中國茶,一進入日本便成為上流社會、僧侶的新寵。在日本茶道中,飲茶並不是為了解渴,而是日本貴族和高僧學習中國文化、修養身心的載體,是日本人審美意識的再現。在日本茶道的發展過程中,日本人繼承了中國茶文化的成果,從中汲取營養、吸收精華,再融入日本元素逐步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茶文化。
二、日本茶道的特徵現在,日本茶道已明顯不同於中國,更注重形式之美,注重精神的品鑑。日本茶道的特徵主要體現在內容和禮法這兩個方面。1.內容複雜且高雅日本茶道涉及建築、書法繪畫、竹木漆器、點茶道具、烹飪小點、點茶技法及其他技藝,每一部分的設置都有諸多規定,以顯其高雅。茶會是日本茶道內容的外在表現形式,其舉辦的場所被稱作「道場」。道場包括茶室和茶庭兩大部分。茶室也就是「草庵」,其房頂覆以稻秸,地面鋪設榻榻米,布局極其精巧,看似簡陋實則非常講究。茶室入口非常狹小,只可一人俯身膝行入內;室內陳列的書法繪畫多為禪僧、名家所作,布置簡單而雅致;竹木漆器的選用及搭配講究古樸典雅,耐人尋味;點茶道具頗有季節感,突出主人的心思,如 5~10月使用風爐,11月至次年 4月使用地爐;茶點的形態及圖案顯示出相應的季節之美,如一月的茶點一般要做成梅花形態,六月的茶點則要做成八仙花形態等;至於點茶技法更是對位置、動作、順序等做出具體規定,甚至連茶刷拿起多高,一碗茶分幾口喝完都有規定,每一個細節均顯示出參與茶事之人的優雅。茶道建築的另一重要部分是茶庭,即露地。其間布置似簡實繁,每一物都有特定含義,如用幽曲石徑代表山間小路,低矮松木寓指森林,而竹筒敲石與蹲踞式的洗手缽意在讓人聯想到山泉。由此可以看出,日本茶庭的觀賞性早已超出其實用性,其意義更在於為飲茶創造一個清淨、高雅的文化環境。2.禮法嚴格且精準在整個茶室活動中,茶道的禮法是非常嚴格、精準的,這也是日本茶道文化精髓之所在。在具體茶事實踐中,日本茶道講求主客之間、客客之間、人與人之間禮法的全面、適度和規範。主客之間,客為上。主人要依據舉辦茶會的主題用心搭配茶室裡的各種道具,以備客人觀摩欣賞;而客人也要儘快察覺主人的用心,對茶釜、茶碗、茶室裡的字畫等可一一詢問,詢問方式幾乎是固定的,基本都是問出處、來歷、雅號等,然後要做出簡短而又恰到好處的評論。客人與客人之間也分主次,在茶室要依次落座。在日本茶道中,人與物之間的禮法表現得尤為特別,這體現在參與茶事之人在使用和欣賞茶具的過程中,如喝茶時,雙手要先將茶碗莊重託起,以左手掌託住茶碗,右手將碗順時針方向轉動兩三次,將茶碗花紋的一面轉向外面後方可飲用。日本茶道從初始就注重伴隨飲茶活動而生發的精神追求。
由於日本人自我克制力強、具有堅忍的意志素養及集體協作精神,日本茶道更注重共同參於茶事、一起營造和諧氛圍的特質。同時,由於日本遵循比較嚴格的等級制度,重視禮儀與規範,因此日本茶道的規程繁瑣而嚴格。可以說,日本茶道是通過飲茶方式對人們進行禮法教育,以提高道德修養的一種高雅儀式。而日本茶道的內容與禮法無一不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