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鑑賞:論中國傳統文化對日本茶道的影響

2020-12-12 豆豆影視區

茶作為一種精神文化載體,由中國傳入日本後,與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和本土神道思想相融合,形成了特徵鮮明的日本茶道文化。日本茶道是以品茶為主而發展出來的一種特殊文化,是日本文化與藝術相結合的一個縮影,它匯集了日本園林、建築、禮儀、書道、花道、陶瓷和料理等的特質,是日本藝術的綜合體現。目前學術界對日本茶道的研究,或從歷史、內容、形式等方面著手,分析其與中國茶道的不同,或探討日本茶道與禪宗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繫,可謂異彩紛呈。日本茶道從形式上看,似儒而非儒,似道而非道,似佛而非佛,但究其淵源,卻脫離不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樊籬,尤其作為其核心思想的「和、敬、清、寂」四諦思想,更是深受中國傳統儒釋道思想的影響。本文擬通過對日本茶道的發展歷程和特徵的分析,以日本茶道「四諦」思想為切入點,探討中國傳統文化對日本茶道的影響。 

一、日本茶道的發展歷程日本沒有自生茶。日本茶道中的茶最初源自中國,其茶文化在經歷了由複製、模仿到獨立的漫長發展過程後,最終演變成特徵鮮明的本土文化代表之一———茶道。1.日本茶道的緣起及發展公元 805年,日本最澄從浙江天台山學佛回國時,帶回茶籽並播種在京都比叡山麓的日吉神社,從此日本開始了茶的種植。806年,空海法師返回日本時也帶回一些茶籽,並將之與唐朝寶物一同獻給嵯峨天皇。平安晚期,茶在日本曾一度衰退。1168—1187年,榮西禪師先後兩次到天台山學法,後著《吃茶養生記》,被尊為日本「茶祖」。榮西所傳南宋制茶法,講究「旋摘旋制、散葉保存,飲用時磨成粉、直接點飲」 。自此,飲茶之風在日本逐漸流傳開來,不過只局限於貴族、僧侶階層。佛教對日本茶道的影響是很大的,而徑山寺在其中所產生的作用首屈一指。徑山寺位於杭州東北52公裡處的天目山脈,興於唐,盛於宋:宋寧宗封徑山寺為「五山十剎」之首。13世紀初,日本鎌倉幕府的統治者們把中國徑山稱做「道之所在」,此地遂成為南宋時期日僧來華求禪的聖地。茶禮對日本茶道的影響更是不可忽略。1241年,日僧圓爾辨圓回國,帶回佛學和儒學經典千餘卷,並帶回徑山茶種栽種在故鄉,指點當地人按徑山茶的製法生產出了高檔次的日本抹茶,被稱為「本山茶」。不僅如此,圓爾把徑山寺莊嚴的禪寺茶禮也傳授到了日本。1267年,日僧南浦紹明辭別徑山,回國時帶回 7部茶典(其中有一部劉遠甫作的《茶堂清規》,其後兩部分被後世抄錄為《茶道經》)及一套點茶用具。據《茶道經》記載,劉遠甫在無祖山曾開設了茶禪道場,並確立了「和、敬、清、寂」的茶道宗旨。若《茶道經》來歷真實,則可以認定日本茶道的「四諦」思想是來源於中國五祖山的茶禪道場。2.日本茶道的大成室町末期,被後世稱為茶道「開山之祖」的村田珠光(1423—1502),提倡將「禪」「茶」結合在一起,即「禪茶一味」,並整理出一套完整的日本茶道點茶法,開創了獨特的「尊崇自然,尊崇樸素」的草庵茶風。草庵茶道標示著茶道文化的新發展,也意味著日本茶道作為一種融宗教、哲學、藝術為一體的綜合文化體系已初步形成。之後,日本茶道創始人之一的武野紹鷗(1502—1555)繼承並發展了村田珠光的事業,將日本和歌的藝術理念引入茶道,促使日本茶道向本土化、藝術化、正規化方向發展 。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是千利休(1522—1591)。千利休師從武野紹鷗,提倡簡樸的寂靜、古雅,以及含有珍惜一生中只有一次相逢之意的「一期一會」的茶道精神,創立了千利休流草庵風茶法,將日本茶道發展推上頂峰,千利休因此也被譽為「茶道天下第一人」。千利休把茶道規則解釋為「四規七則」。所謂「四規」,也 叫 「四 諦」,即 「和、敬、清、寂」。「和」即「和諧」,指在茶事過程中要保持和諧的氛圍,做到人與人、人與物之間的和諧;「敬」即「尊敬」,要求茶事中人與人之間要相互尊敬;「清」即「潔清」,主要指飲茶環境要乾淨、整潔;「寂」即「靜寂」,要求參與茶事的人內心無他,一心茶事。千利休去世後,他的技藝被後人發揚光大,形成宗教色彩濃厚、組織形式嚴密的現代茶道文化,並逐漸滲透到日本各個階層,被普通老百姓所接受。可見,日本茶道經歷了由模仿中國到獨立發展的過程。茶初傳日本時,一方面被當作珍寶貢獻於宮廷,另一方面伴隨禪宗進入日本佛寺,被當作參佛悟道的一種重要手段。發端於百姓階層的中國茶,一進入日本便成為上流社會、僧侶的新寵。在日本茶道中,飲茶並不是為了解渴,而是日本貴族和高僧學習中國文化、修養身心的載體,是日本人審美意識的再現。在日本茶道的發展過程中,日本人繼承了中國茶文化的成果,從中汲取營養、吸收精華,再融入日本元素逐步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茶文化。

二、日本茶道的特徵現在,日本茶道已明顯不同於中國,更注重形式之美,注重精神的品鑑。日本茶道的特徵主要體現在內容和禮法這兩個方面。1.內容複雜且高雅日本茶道涉及建築、書法繪畫、竹木漆器、點茶道具、烹飪小點、點茶技法及其他技藝,每一部分的設置都有諸多規定,以顯其高雅。茶會是日本茶道內容的外在表現形式,其舉辦的場所被稱作「道場」。道場包括茶室和茶庭兩大部分。茶室也就是「草庵」,其房頂覆以稻秸,地面鋪設榻榻米,布局極其精巧,看似簡陋實則非常講究。茶室入口非常狹小,只可一人俯身膝行入內;室內陳列的書法繪畫多為禪僧、名家所作,布置簡單而雅致;竹木漆器的選用及搭配講究古樸典雅,耐人尋味;點茶道具頗有季節感,突出主人的心思,如 5~10月使用風爐,11月至次年 4月使用地爐;茶點的形態及圖案顯示出相應的季節之美,如一月的茶點一般要做成梅花形態,六月的茶點則要做成八仙花形態等;至於點茶技法更是對位置、動作、順序等做出具體規定,甚至連茶刷拿起多高,一碗茶分幾口喝完都有規定,每一個細節均顯示出參與茶事之人的優雅。茶道建築的另一重要部分是茶庭,即露地。其間布置似簡實繁,每一物都有特定含義,如用幽曲石徑代表山間小路,低矮松木寓指森林,而竹筒敲石與蹲踞式的洗手缽意在讓人聯想到山泉。由此可以看出,日本茶庭的觀賞性早已超出其實用性,其意義更在於為飲茶創造一個清淨、高雅的文化環境。2.禮法嚴格且精準在整個茶室活動中,茶道的禮法是非常嚴格、精準的,這也是日本茶道文化精髓之所在。在具體茶事實踐中,日本茶道講求主客之間、客客之間、人與人之間禮法的全面、適度和規範。主客之間,客為上。主人要依據舉辦茶會的主題用心搭配茶室裡的各種道具,以備客人觀摩欣賞;而客人也要儘快察覺主人的用心,對茶釜、茶碗、茶室裡的字畫等可一一詢問,詢問方式幾乎是固定的,基本都是問出處、來歷、雅號等,然後要做出簡短而又恰到好處的評論。客人與客人之間也分主次,在茶室要依次落座。在日本茶道中,人與物之間的禮法表現得尤為特別,這體現在參與茶事之人在使用和欣賞茶具的過程中,如喝茶時,雙手要先將茶碗莊重託起,以左手掌託住茶碗,右手將碗順時針方向轉動兩三次,將茶碗花紋的一面轉向外面後方可飲用。日本茶道從初始就注重伴隨飲茶活動而生發的精神追求。

由於日本人自我克制力強、具有堅忍的意志素養及集體協作精神,日本茶道更注重共同參於茶事、一起營造和諧氛圍的特質。同時,由於日本遵循比較嚴格的等級制度,重視禮儀與規範,因此日本茶道的規程繁瑣而嚴格。可以說,日本茶道是通過飲茶方式對人們進行禮法教育,以提高道德修養的一種高雅儀式。而日本茶道的內容與禮法無一不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相關焦點

  • 日本傳統文化——茶道
    茶道的根本是任憑自然的體態,珍視季節之感,以「接待」和「裝飾」為基本的生活文化。作為主人,首先要整飾庭園,在茶室內做好掛軸、水、茶碗等事先準備。這些都是日本的風土所孕育的文化的結晶。所以茶道是「日本的美之世界」。而且賓主之間,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溫馨之人情是非常重要的。這就是「和敬靜寂」之精神。
  • 日本茶道與中國文物的流轉文人趣味 日本茶道 千利休 釉瓷器 文物...
    2015-6-29 07:27:40來源:文匯報作者:眭菁菁 選稿:方翔原標題: 日本茶道與中國文物的流轉(附照片)日本,中國古代稱之為「東瀛」,與中國隔海相望,在其與中國源遠流長的交往歷史中,許多對日本的歷史和文化有特殊意義的中國文物漂洋過海,定居他鄉,在日本被尊為「國寶」。
  • 日本京都辦茶道體驗會 中國留學生贊傳統文化
    日本京都辦茶道體驗會 中國留學生贊傳統文化   中新網10月21日電 據日本新華僑報網報導,茶道是日本傳統文化的代表。日式茶道也是最能夠體現日本禮儀文化的窗口。讓外國人體驗茶道,是京都市向外國留學生宣傳日本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項目。  據日本《讀賣新聞》消息,10月19日,在位於京都市上京區的日本茶道裡千家茶道會館中,在當地學習的外國留學生參加了茶道體驗活動。
  • 從日本茶道文化看日本民族精神
    而從日本茶道文化中,我們可以研究出日本的民族精神。本文從日本茶道文化的起源和發展開始研究,通過深入分析日本茶道的相關內容,了解日本茶道對於日本民族精神的影響。榮西在中國生活了很長時間,由於他對中國的茶文化非常感興趣,於是在此期間,他廣泛接觸、學習中國的茶文化,並且最終根據在中國的體驗和自己的感想,寫出了中國當時的飲茶方法。也就是說,這本書的內容基本上是寫的中國的飲茶方式,而並不是日本的茶文化。在這本書問世後,日本的飲茶文化才開始在這本書的影響下逐漸普及擴大,並且為三百年後日本茶道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日本禪宗的本土文化特色畢業論文
    日本禪宗的本土文化特色畢業論文禪宗本是印度佛教思想與中國哲學思想相結合的產物.它將嚴密並且富有推理的佛教教義變化為靠個人直觀把握的邏輯.禪宗主張「自立本願」,具有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本心,見性成佛等簡單易行的特點.傳統佛教講究「念佛讀經」,而禪宗更講求實踐,除了坐禪修習外,還講求「作務」,包括砍柴,打水,掃地,種田等,
  • 【茶道】日本茶道歷史與文化之旅
    (1325年),是洛北最大的寺院,也是禪宗文化中心之一,尤以茶道文化而聞名。淡交社是日本出版茶道書籍最多最有影響力的出版機構,也是日本佛教文化方面書籍的主要出版商,與各茶道機構與寺院都保證著良好的合作關係。
  • 一期一會-蘊含雅趣文化的日本茶道
    中國的茶與茶文化,對日本的影響最為深刻。茶道是日本茶文化中最具典型性的一個內容,而日本茶道的發祥,與中國文化的薰陶息息相關。中國茶傳到日本後,慢慢被發揚光大成一種儀式。茶道,亦如是。「日本傳統文化的代表」、「無偽飾的好客文化」等讚美,展現茶在日本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 中國茶文化是日本茶道的源頭,日本茶道又是一門綜合的文化藝術
    中國茶文化是日本茶道的源頭,日本茶道又是一門綜合的文化藝術說起茶道,人們自然會聯想到日本,中國茶文化是日本茶道的源頭,中國茶道以儒釋道三家思想為核心,而日本茶道在此基礎上又發展了宗教、文學以及倫理、道德等內容,屬於一門綜合的文化藝術
  • 日本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習俗有哪些淵源?日本人是從哪裡來的
    1979年,日本教育大學教授鳥越憲三郎,發表研究論文稱:「日本人的祖先在中國雲南省。」1984年,鳥越憲三郎再次發表研究論文稱:「日本人在體質上所有的胎斑淵源是和雲南人相同的」。並舉證了大量證據說明雲南是日本人祖先的發源地。
  • 李唐年間「茶道」文化傳至日本,在日本茶道包含著多少中國文化?
    但是它又不僅僅如此,在"飲茶文化"發展的歷史過程,它逐漸與中國的儒、釋、道三家產生融合,吸收了他們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慢慢的"茶道"文化自成一家,影響深遠。 但是為何經過歷史的不斷變遷、不斷發展,源自中國的"茶道"傳承,卻近乎消聲覓跡了呢?
  • 日本茶道史裡的書院茶道
    書院茶道是日本茶道史的一部分,它發生於15世紀下半葉。它是以當時新出現的一種書齋式建築的名稱而命名的。它較之其前的寺院茶、鬥茶來說,重視對唐物的品味和系統的禮儀。「書院」也可以翻譯成「書齋」。書齋中特有的做在牆上的展示架是在吸收中國的多寶閣樣式的基礎上形成的。因為日本多地震,中國的獨體的多寶閣不適合日本。書院茶道的代表人物是室町時代的第八代將軍足利義政將軍。
  • 淺析日本茶道文化
    這些問題大概都可以在日本茶道中找到答案,但真正去領會它們卻需要更加漫長的時間。日本茶道起源於中國,但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已形成其獨具特色的文化形式。茶與日本人民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從日語中的「日常茶飯事」一詞可以見得,但日本茶道卻與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飲茶、品茶大不一樣,與其說是一種飲茶的儀式,不如說是一門將禪文化、神道思想、儒教思想囊括在一間茶室之內的哲學。
  • 中華茶道文化精要
    茶道,就是品賞茶的美感之道,亦被視為一種烹茶飲茶的生活藝術,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一種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領略傳統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
  • 先韓國後日本,茶道申遺,中國就幹看著?
    在唐朝由日本最澄法師和永忠和尚到中國攜茶種根植於日本,而後由日本的村田珠光禪師開創了日本茶道,並汲取儒道思想養分,再把中國黃梅五祖山松濤庵的「和、敬、清、寂」茶道宗旨作為日本茶道「四規」精神。佛教由中國傳入朝鮮半島,後來韓國佛門草衣禪師張意恂把儒家中庸思想引入朝鮮的茶禮中。以「中正」精神形成了「茗禪」,之後又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清、敬、和、樂」四個字和中國「以茶禮仁」思想,造就了「韓國茶禮」。
  • 中國茶道與日本茶道的關係,茶道起源於中國,後傳入日本
    人草木茶禪文化茶道最早起源於中國,盛於中國南方以及日本,日本的煎茶道、臺灣地區的泡茶道都來源於中國廣東潮州的工夫茶。人草木茶禪文化日本茶道是在日本一種儀式化的、為客人奉茶之事,原稱為「茶湯」。日本茶道和其他東亞茶儀式一樣,都是一種以品茶為主而發展出來的特殊文化,但內容和形式則有別。
  • 日本的傳統建築自古以來受中國的影響,特別是傳統寺院建築
    日本的傳統建築自古以來受中國的影響,特別是傳統寺院建築。最早是以左右對稱性為主,例如京都近郊地區奈良的古寺,寶殿、金塔、大門等,以中央為軸均呈現左右對稱的情形。到了中世紀,與禪宗思想相結合的茶道文化,開始有了不規則的、非對稱性的茶室建築,日本茶禪的特殊思維方法和感覺方式關注於精神,無視一切形式,茶禪否定傳統中的形式,認為太完美的形式容易使人將注意力轉向形式本身而忽視內部的真實性。茶道文化使用的茶陶基於這種特殊思維方法和感覺方式,而出現許多可說是歪剎的、非對稱性的區域性茶陶作品。
  • 日本茶道的研究與中國「禪茶一味」現象的研究一脈相承
    日本茶道的研究與中國「禪茶一味」現象的研究是一脈相承的,丁以壽在《日本茶道草創與中日禪宗流派關係》中記錄道:「高僧最澄於公元804年受命於日本天皇,以遣唐使的身份來中國學習佛教。日本茶道的形成就得益於我國的禪茶文化和日本傳統文化相結合,並廣泛傳播於世界各地,留日學者騰軍著有《日本茶道文化概論》,可以說是日本茶道的入門書,此書對日本茶道形式的歷史進行了介紹,並從茶道、茶室、茶禮三個方面論述茶與禪之間的密切關係,是我國學者全面了解日本茶道與中國禪茶文化關係不可多得的讀本;千鶴大師作品《茶與悟》以淺顯易懂的繪本的形式,在多達兩百多個圖畫故事中滲透「禪茶一味」的道理,闡述人生智慧。
  • 日本茶道和中國茶道到底什麼關係?是否日本茶道抄襲了中國茶禮?
    日本茶道緣起日本的茶道確實是在中國的影響下產生,這個連日本茶道千家家元千宗室也曾經撰文論證過中國的《茶經》對日本茶道所產生的深遠影響在明清之際,煎茶傳入日本,套用了抹茶道而產生出所謂的煎茶道,但由於煎茶道沒有獨立性,它是不被納入茶道的。所以日本的抹茶道並非是在中國形成之後傳入日本的,而是有一個相對獨立的發展過程,抹茶從唐朝傳入日本,到明中期形成抹茶道,中間經歷了七八百年的時間,足夠形成一種獨特的文化了。
  • 淺談日本近代(江戶、明治、大正、昭和)的古器物收藏與鑑賞源流
    中國文化」這一母體,加上煎茶道等實用美學的衰頹,其工藝技巧出現了長期的停滯。煎茶道的茗宴上設有專門的展覽席,開始展覽中國的明清字畫、殷周的古銅器和單色釉的清朝官窯陶瓷品。由此看來,在日本,煎茶道曾經是美術鑑賞的基礎;但是美術鑑賞的獨立,則是以擺脫煎茶道為前提的。由此,我們也就不難明白為何那些深受我們喜愛的銀壺、鐵瓶,其技藝在明治時期達到巔峰後又突然在日本消失了。首先是煎茶道的式微,再次是日本大正、昭和初期形成的文化自覺,美術鑑賞逐漸獨立於「實用主義」。
  • 孫機:中國茶文化與日本茶道
    [摘要]日本飲茶之風已興起七百多年,才由村田珠光從中悟出『道』來。至千利休時,日本茶道的體系始告完成。中國沒有日本的那種茶道,中國自唐以來,即稱「茶為食物,無異米鹽」。他把珠光提出的茶道之四諦「謹敬清寂」改為「和敬清寂」,即將帶有嚴肅意味的「謹」改為衝淡平夷的「和」。但他又強調「敬」,敬體現在茶道的禮法上,這是日本封建等級制度下的人際關係的反映。由於中世紀的日本是一個以武士為中心的社會,所以武家禮法的地位很崇高,影響很大。而吸收了若干禪院清規制度的小笠原流派武家禮法中的茶禮,更在頗大的程度上為茶道所接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