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戰國時期,溫州有位商人姓林名士傑,有一年十月,他將一批大大小小的缸用船運到福建,但身邊缺一位幫手,士傑想到隔壁宰牛的阿山力氣大,這些天正閒在家沒事,於是就請阿山一起去。這天他們將所有貨物在船內裝穩妥,就開始出發。待船行到浙江和福建之間時,突然颳起一陣暴風,一下子將船打翻,久經沙場的船老大讓他們將船裡吃的東西趕緊用繩捆在木板上,不一會兒後大船沉下了,所幸的是大家抱著木板,飄飄浮浮被衝到一個小島嶼上。
大家死裡逃生,筋疲力盡,稍作安頓就把捆在木板上的東西拿出充飢。雨還在不停的下,風還在不停的刮著,第二天吃的東西就所剩不多,可不知何時才能走出這荒島。於是大家分頭到荒嶼海邊尋找些海貝、魚類充飢。找啊,找啊 ,阿山在荒嶼海攤邊找到一隻半浮半沉的船,船裡無人影,阿山爬進船倉一看,幾隻江蟹在橫行霸道,原來這是只被廢棄的捕江蟹的魚船。飢不擇食的阿山急忙用雙手去抓,誰知被江蟹蚶蚶個紮實,痛的要命,隨即大聲叫起,大家聞聲趕來,看到他雙手被江蟹鉗往著不放,大家急的團團旋,性急的阿山一怒之下一拳將江蟹捶爻粉碎。蟹鉗雖然已從蟹體上斷下,可依然死死鉗著阿山的手不放。在船老大的幫助下才將蟹鉗扒開。
看著幾個被鉗得血淋淋的手指頭,及眼前依然在耀武揚威蟹行的江蟹,阿山掄起拳頭又狠狠捶扁幾個,抬腳踩碎一些,還不解恨得阿山想將拳捶死的、腳踩死的江蟹統統燒熟給大家吃一頓。但此時雨下的更大了,風也刮個不停,無法燒火,無奈的阿山自言自語道:反正現在肚子餓的咕咕叫,不能煮熟吃,不妨就生吞了它,於是阿山將碎江蟹撕成數股(塊),簡單調味,就開始吃開了,此時的同伴們個個也餓的慌,見阿山吃生江蟹也沒有不良反應,就好奇的問阿山,肚子裡有什麼感覺?阿山說:我身體健壯,怕什麼,這些蟹肉挺美味,填飽肚子總比餓肚子好多。再說江蟹看起來很兇猛,但事實上是我們吃它,它又吃不了我們。聽阿山這麼一說,大家都覺到有道理,也就跟阿山一起吃了起來,並且覺到味道挺不錯。
一天,有隻貨船經過這裡,阿山他們終於登上了回家的路程。後來阿山吃生蟹事情漸漸傳開,有人說阿山吃生蟹膽子夠大,有人說阿山他們吃生蟹是為了保命,總之阿山吃生江蟹下沒吐、沒瀉,沒有其它不良反應,反而精神飽滿。從那以後部分人也跟著吃起來。隨著調味料的不斷豐富和改進,生吃江蟹變的越來越美味,越來越受人們喜愛。
因製作成品採用鮮活的江蟹,加工調味後不經加熱,直接生吃,故取名江蟹生,現在江蟹生成為溫州名小吃,它的傳統做法就把梭子蟹開殼洗淨,剁為小塊,覆於盤中。將蔥,姜,蒜末和精鹽,味精,老酒,醬油,白糖,米醋,胡椒粉,香油等調成汁,均勻澆在蟹上,最後撒上蔥花即可。
很多外地客人來溫想吃這道菜,可吃後肚子受不了,有的吐,有的瀉,而溫州人吃這菜,是從老祖宗那邊繼承下來的習慣,所此外地人很羨慕溫州人能吃這道活鮮生蟹美味的口福。
上世紀六十年代民間有個流行故事:江蟹結拜各蟹兄弟,其中有四句,江蟹說:
十位兄弟我最大,酒宴之中請的客;
人人見我都喜歡,糖醋味精胡椒辣。
這句話的說出了江蟹生這道菜在溫州的地位及它的口味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