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開封的美食,小籠包總是第一個出現。
無論是電視臺的節目,還是網絡的風評,
「提起像燈籠,放下似菊花。」
這句描述開封灌湯包的形象,深入人心。
要說開封人什麼開始吃灌湯包,
可要追溯到北宋了。
北宋時期,開封已有小籠包售賣,
當時稱灌漿饅頭或灌湯包子。
東京汴梁(今開封市)70多家酒店之一的「王樓」,
製售的名為「山洞梅花包子」,
號稱「東京汴梁第一」。
北宋之後,灌湯包子在開封流傳下來。
如今的小籠包
20世紀20年代,名廚黃繼善創辦「第一點心館」,主營灌湯包子。30年代,為適應市場需求,又對包子的製作方式加以革新。
將原來用半發麵皮和瘦皮和瘦肉摻豬皮凍糕加江米、料酒、子母油、甜麵醬、小磨香油等制餡,改為用死面制皮和用白糖、味精為餡提鮮。
通過「三軟三硬」和面,使麵皮盤筋韌光滑,不漏湯,不掉衣。
還改大籠為小籠蒸製,小籠包子帶蒸籠一起上桌,現吃現蒸,保持旋蒸,既保持了包子的熱度和形狀的完美,又便於經營,備受顧客歡迎,這便是當今的開封小籠包。
製作工藝
● 和面:要「三軟三硬」,麵團光滑,面質筋柔;
● 調餡:要打得稀稠如粥,拉長絲不斷;
● 擀皮:要外薄心厚,不偏不倚,做到包嘴不厚,包底不漏;
● 捏制:每個包子至少要18~21個褶,均勻一致,封口嚴密,包嘴上沒有疙瘩……
灌湯包怎麼吃
開封小籠包採用豬後腿的瘦肉為餡,精粉為皮,爆火蒸製而成。其特點是:外形美觀,小巧玲瓏,皮薄餡多,灌湯流油,味道鮮美,清香利口。
剛蒸好的包子,上面還有一些小水滴,在陽光的照耀下顯得晶瑩剔透。灌湯包的皮很薄,薄到你甚至可以看到包子後面的蒸籠。掂起來軟軟的,小巧玲瓏。
吃包子時有句順囗溜:「輕輕提、慢慢移、先開窗、再喝湯、一口吃、滿口香」,意思是:輕輕夾起,挪到嘴巴前,先咬開個小洞,用它把裡面的湯喝完,最後再吃餡和面。
細細品嘗,食用時配上香醋、蒜瓣更加美味!
灌湯包在出爐後,最好五分鐘內吃完,不然時間過久一則麵皮外部變幹,二則麵皮內部會將肉汁吸收,三則肉餡變冷口感變差,所以上桌後要儘快吃完哦。
略略推薦
禾源灌湯包子
禾源也算是開封的老店了,
最近幾年越發受歡迎,
去的晚一點兒就全都坐滿了人,
湯鮮肉香,實名安利!
地址:
漢興路店:漢興路東段漢興上品小區大門東側
金明西街店:漢興路與金明西街交叉口東南角
金祥路店:金祥路金鼎麗都北門往西20米路南
大王屯店:大王屯東街與魏都路交叉口西北角
鼎立國際店:黃河大街北段鼎立國際城C區
大興街扣碗包子館
這家店想必是老開封人都知道,
就中午出攤!任性到極致!
想吃小籠包子的,一定不要錯過。
小籠包灌湯,肉香四溢,
素的蘸著辣椒和醋,完美~
北仁義胡同2號西門社區衛生服務站旁
黃家老店
百年歷史的黃家老店,
對傳統的灌湯包一直保留著最原始的味道,
皮包餡兒大,湯汁香而不膩,
現點現包,除了傳統灌湯包,
還有其他特色口味的小籠包。
西司店:西司橋下
晉安路店:晉安路中段武夷夜市南頭
大梁路店:大梁路與黃河路交叉口向東50米路南
宋城路店:宋城路鳳凰城1號樓
中山路店:中山路中段34路(朱雀苑北鄰)
大梁樓臻鮮湯包
這家店不像一樓、黃家的包子那樣,
而是大湯包,
滿滿一兜的湯汁,鮮香濃鬱,
吃起來特別過癮,
不過小心燙嘴哦~
漢興路東段蝶御花園1單元商鋪
十裡飄香
這是被略略粉絲安利的一家店,
不大的小店收拾的挺利索,
小籠包是現包的,
皮薄陷兒大,
灌湯流油,超級滿足!
地址:
三裡堡亞細亞十字路口向南小路路西
排名不分先後
如果你有什麼喜愛的灌湯包店鋪,
歡迎評論裡分享出來~
部分來源 | 網絡
圖片來源 | 略略編輯部、網絡
編輯 | 肥而不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