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各科教材分三大部分:必修、選擇性必修、選修
1、必修課程:必須修完所有內容,不論選課偏文還是偏理。必修內容基本上是分為必修上與必修下,很多學生與老師都會認為新教材太雜亂,有很多原來很重要的內容改入到選擇性必修或者刪除,增加了一些原來沒有的內容。增加一些內容大家可能理解,可把原來必修內容改到選擇性必修或者刪減很多老師學生不理解,那是因為新教材的結構設置分層次、分深度。
什麼意思呢?就是必修上下兩本是高一學習是必修內容,也就是說必修上下內容是所有學生應對高二學業水平測試的必須掌握的內容,到高二如果選擇其他科目的話,原來一些老教材必修內容的難點可以不用學習,到高二選課的時候在選擇性必修內繼續深入學習,這樣一來就可以讓很多學生在不選某一科的時候大大減少了學習難度,注重基礎性。
2、選擇性必修:是必修內容的補充與深入,所以這就是為什麼很多老師在看新教材會感到很雜亂的原因。因為在很多老師思維裡,很多選擇性必修的內容原來是必修內容所以本能的在拿必修教材和選擇性必修一起看會感覺明明是一個內容卻拆成兩本書,原來在一本書上就解決了,現在變得這麼麻煩。
所以這就是新教材的「新」亮點,摒棄老教材專題板塊的思路,以「新高考」選科報考與學業水平測試兩方面綜合考量,有的學生只為了學業水平測試到高二選科可能就不學了,所以新教材與「新高考」同步為了學生選科應對學業水平測試而做出新突破,那就是打破老教材的專題板塊結構,突出難易程度的不同與深淺做出來選擇性必修教材供高二選科報考同學在選擇性必修深入學習,為高二不選課同學應對學業水平測試只學習必修內容。
3、選修內容:選修內容在高考中屬於「學而不考,學而備考」。在新編教材中國家不做統一要求,要求有餘力學校自行編寫準備教材,不在高考範圍內,所以基本上以後高考內容只有必修與選擇性必修。
二、新教材的設置對學生有什麼影響?
1、對學生最大的影響就是不選某一科的學生來說,學業水平測試變簡單了,因為原來必修的難點都挪到選擇性必修了。
2、對於學習成績差的學生以後可能想走「單招」的學生課業量減少了,因為很多內容都在選擇性必修裡,應付個學業水平測試參加單招考試的話,和原來老教材必修三四本來說難度降低的不是一星半點。
3、對於參加高考的學生來說,其實壓力沒變小,因為參加高考的學生最後都要學習選擇性必修,所以高考生難度其實沒小,這說明新教材做到了「因材施教」,並且與新高考同步。
三、對主科語數外主科選無可選的大科目新教材怎麼和新高考銜接的呢?
最重要的就是對整體認知的把握,考察的是「大局觀」、「整體觀」這裡拿語文做舉例說明。老教材語文必修1~5,新教材必修上下兩本,選擇性必修上中下三本,其實還是五本書的學習,但老教材學的思路是對「文體」的把握,就是所說的「體裁」。
比如老教材必修一全都是現代詩歌,第二單元都是小說,第三單元都是散文等等,就是部分板塊特別明顯,所以在講課過程中老師會挑一篇課文著重講解,因為只講出外形和套路就能做題了。
所以在考試當中會考察小說閱讀、實用類文本等等,從文體考察就會有固定的答題模板和套路,所以新教材為了「去模板」化做出了大刀闊斧的變革,在必修上本第一單元中既有詩歌,也有散文,還有小說,從原來的「體裁文體為先」,變成了「主題為先」,也就是說我原來第一單元都講詩歌,比如所有的老師在老教材必修一裡都會講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可現在新教材必修上第一單元既有二十四歲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也有鐵凝的《哦,香雪》還有茹志鵑的《百合花》等等,從原來一種文體講一單元,變成現在好幾個文體講一單元,那共同點是什麼?
那就是「年輕人怎麼看世界」,所以這就是新教材編輯的第一單元的亮點就是讓年輕人讀懂自己。所以新教材培養的是「整體觀」,比如在2020年全國三卷語文考了一個「你怎麼給自己畫像」,這不就是讓自己讀懂自己的考察嘛!新教材裡早就有,第一單元就有了!再看2020年全國一卷材料作文考了齊桓公當年爭奪王位和管仲是政敵,但後來又重用管仲說明什麼?
有人說因為管仲有才華能幫到齊桓公,所以才冰釋前嫌重用管仲,這就屬於偏題了,其實命題人真正想考的立意是齊桓公有「大局觀」,為了齊國未來的發展,站在國家角度考慮問題才有了管仲「一怒而諸侯懼」,也有了後來的春秋五霸的齊桓公,這不就是新高考對主科的導向嘛?「大局觀」、「整體觀」。
四、現在2021屆高考處於「轉折期」屬於老教材「新高考」那又要如何把握呢?
1、不要拘泥於幾年前的高考題了,雖然高考真題雖然有參考價值,但對於老教材新高考來說,題型的考察會更偏向新教材的思想。這裡要說一下,偏向新教材的思想並不代表考察新教材的內容,當然政治學科除外,因為政治具有時效性新教材有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
拋開政治不談,其他學科知識考察思路偏向新教材新高考思想,內容上還是會按老教材內容考察。比如在最新聯考的百師聯盟2021屆高三一輪複習聯考卷(二)中一道歷史材料分析題就非常典型的用老教材內容考察新教材思想的一道大題。(見下圖)
這道題兩個問號都是參照新版歷史教材選擇性必修2中第六單元醫療衛生系統的防治與現代衛生建設單元專題的考察,但答題內容卻是老教材必修1政治史的內容來答題,這就是本屆高三學生面臨的最典型的考題模式,設問偏向新教材,內容參照老教材。
五、教材與考綱的變化關係:
新高考與舊高考的區別就是在於老教材按照板塊設置,新教材按照難度階梯設置,舊高考考察部分板塊可以有固定的答題模板,新教材考察「整體觀」。還有就是,老教材舊高考是「一綱多本」,新教材新高考是「一綱一本」。什麼意思呢?
「一綱多本」指的是全國各地高考考綱基本一致,教材有多個版本。「一綱一本」指的是全國高考考綱基本一樣,教材從原來多個版本幾乎縮成全國都用一本教材就是全國新教材,所以原來全國卷考察有「去教材化」的導向,因為雖然大家都用全國卷,但教材版本不同可能在考察的時候就要都兼顧到,要麼考大家教材都學的,要麼考大家教材都沒學的。
所以近幾年尤其是文科大家會感覺學的和考的沒啥關係,那是因為高考要注重到所有人,可現在全國卷幾乎都採取「一綱一本」,很有可能以後的高考會出現「回歸教材」的現象,但也不要過分死記硬背,因為全國卷考察整體不摳細節。
編寫人:孫偉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