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坡尾活態展示館開館,免費向市民開放

2021-01-21 廈門新聞網

  沙坡尾活態展示館二層展示「漁人故事」。(本報記者 王協雲 攝)

  本報記者 吳曉菁

  通訊員 危婧璟 蘇華明

  「曾記得,囝仔時,媽媽定定,帶我去菜市,買著我愛吃的魚……」悠揚的阿卡貝拉吟唱的閩南語《魚歌》溫婉動聽;身著特色頭飾、服裝的疍民跳起歡快靈動的舞蹈;幻影成像技術,讓「王船巡境」和「燒王船」的熱鬧場景生動還原……漁歌新唱,漁港新生。6月28日,由思明區廈港街道精心打造的沙坡尾活態展示館正式開館,漁港、漁船、延繩釣、送王船、疍民等帶有鮮明沙坡尾色彩的元素在一個空間裡鮮活再現。

  這棟位於大學路42號的建築將成為沙坡尾的文化會客廳,市民遊客可以來這裡領略沙坡尾的前世今生,聆聽漁民鮮活的故事,更可以參與互動,展望沙坡尾的未來。未來,這裡還將連結廈港片區內的文化資源,成為廈港片區文化集散地。

  留住鄉愁記憶  激活文化生態

  「開館啦。」6月28日上午9時許,疍民張亞葉用力敲響手中的銅鑼,沙坡尾活態展示館這個屬於市民和遊客的文化會客廳正式開館。

  「六月烏夾黃翅鮸魚來吃餌;七月吧浪鰮,有通吃閣有通分。」開館儀式上,廈港街道黨工委書記王一青特地選擇一首閩南語漁謠,借漁民豐收時的收穫之情,分享沙坡尾活態展示館開館的喜悅。

  沙坡尾曾有著玉沙坡的美稱,是廈門港的源起之地。不過,在時代的發展和社會變遷中,這裡一度落敗蕭條。2015年,思明區委、區政府將片區列為老城有機更新示範點後,廈港街道以「文化傳承、街區自治、產業發展」三駕馬車為抓手,不斷致力於片區的更新發展。

  「作為一個開放式的街區,沙坡尾一直都缺乏一個綜合展示文化的窗口。為此,街道黨工委、辦事處設立沙坡尾活態展示館,為大家尋找鄉愁提供載體和平臺。」王一青解釋道。

  活態展示館上下三層,空間不大,但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不僅有鐫刻著歷史的老照片、老物件,更通過雕塑場景、紀錄影片、AR、幻影成像、體感互動等現代技術全方位重現廈港的海洋文化歷史。

  其中,一層為沙坡紀事,將整個沙坡尾的發展歷程以時間順序梳理;二層為漁人故事,主要講述這裡的漁民在歲月的磨鍊中形成特有的漁業技藝、生活習俗等。

  沙坡尾工作坊主任、廈門理工學院數字創意學院院長郭肖華表示,這裡不僅集中展示漁港的歷史,更重要的是用現代的方式去激活、還原、修復廈門港那些留存在記憶和文獻裡的場景,並通過跟當下生活的銜接而產生新的生活美感。

  據悉,沙坡尾工作坊的專業團隊將結合展示館的運營,開展沙坡尾「一日館長」「公益學堂」「文化年曆」等特色品牌活動。

  八位「一日館長」

  共商沙坡尾發展

  在剛剛啟用的沙坡尾活態展示館,「一日館長」主題活動隨之啟動。

  作為第八期沙坡尾「一日館長」,文博研究員何丙仲化身「講解員」,從漁港的興起、鼎盛、蓬勃拓展到產業轉型……為市民和遊客講述起沙坡尾的歷史。

  「這是《清初海疆圖說》中的金廈兩島,這是十六世紀中葉荷蘭插圖繪製的金廈海灣……」在「昔日商港」的展區前,何丙仲介紹起這些平時難得一見的地圖。這些地圖都是何丙仲提供的。在沙坡尾活態展示館籌備期間,他提供了許多珍貴的文史資料,大大豐富了展示館的內容。

  「從明代的貿易樞紐,到清代對臺交流,再到近現代的漁港,沙坡尾在不同時代具有不同的定位,發揮不同的作用。」長期研究廈門對外交通史的何丙仲認為,歷史不是掛在牆上的,有了活態展示館,市民遊客可以更好地了解沙坡尾。

  當日,第二期「一日館長」、廈門漁業史專家陳復授也來到現場,向前來參觀的市民介紹沙坡尾漁業文化。在他看來,各種物質和非物質遺存散落在沙坡尾的各個角落,它們都是沙坡尾活態展示的重要組成部分。

  活動吸引了沙坡尾歷任「一日館長」到場,大家齊聚一堂共商沙坡尾發展。第六期「一日館長」朱家麟表示,沙坡尾是廈門歷史發展中最經典的切面,古老的歷史和摩登的現代城市在這裡交匯碰撞。成立展示館是第一步,接下來還要探索用更好的形式讓沙坡尾「活」起來。

  「這個展示館搭建起一個文化的平臺,連結起廈港片區內的文化資源。展示館會不定時發布轄區內中華兒女美術館、藝術西區、微風樂集等相關文化活動資訊,在交流碰撞中實現更好的傳承。」在「一日館長」們看來,沙坡尾活態展示館這個市民和遊客的「會客廳」,將成為廈港片區文化集散地。

  【特寫】

  七旬漁民很激動:

  好像看到我們的過去

  對很多漁民來說,沙坡尾活態展示館濃縮了他們共同的記憶。

  「快看,這是貝勞船隊,是我們以前工作過的漁船……」在剛剛開館的沙坡尾活態展示館,看著牆上張貼的那張老照片,市民黃亞福激動地招呼外甥黃亞發一起看。

  「我是一名輪船機修工,當時貝勞船隊首航很轟動,我安裝過發動機,這個船隊專門抓金槍魚的……」回憶起過去,今年75歲的黃亞福有點激動。

  71歲的黃亞發抱著小孫子在展示館裡邊走邊看,時不時和一旁的舅舅交談著。「沒想到能夠看到我們過去工作過的漁船。」黃亞發感慨萬千,「我一輩子和海洋打交道,從13歲開始就上船工作直至退休,看到這些照片和物品,好像看到了我們的過去。」

展開閱讀全文

相關焦點

  • 「鬥陣」參觀沙坡尾活態展示館後,代表委員們這樣說......
    百年漁港沙坡尾從興起、鼎盛拓展到產業轉型……沙坡尾活態展示館迎來了一群「特殊」的客人。
  • 彭友善美術館在南昌開館 向市民免費開放(圖)
    即日起美術館向市民免費開放  大江網訊 記者喻雲亮報導:11月20日,彭友善美術館落成開館典禮在南昌市八大山人梅湖景區舉行。據悉,美術館開館後,市民可免費前往參觀學習。  彭友善是我國著名藝術家、教育家、現代陶瓷教育奠基人。因其學貫中西、畫藝高超、成就蜚然而位列《中國近現代名家畫集》。藝術成就馳名中外,在國內外具有重要影響,是江西省繼八大山人、傅抱石之後又一位傑出的藝術大師。  記者了解到,坐落在風景秀麗的八大山人景區的彭友善美術館,是南昌第一家由政府興建、以個人命名的美術館。
  • 湖州陸羽茶文化博物館開館 向市民免費開放
    博物館以「一圈兩基地」作為布館理念,即以陸羽為代表的茶文化圈傑出人物和《茶經》為布展核心圈,通過收集各種版本的《茶經》,使之成為在全國乃至全世界較有影響力的茶文化博物館,為陸羽茶博館成為全國茶文化學術研究基地與茶文化體驗基地奠定基礎。
  • 第十屆廈港送王船活動將在沙坡尾舉行
    臺海網11月12日訊 據廈門晚報報導 11月15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第十屆廈港送王船活動將在沙坡尾舉行。屆時,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廈門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專家組組長陳耕將領銜沙坡尾「一日館長」,現場講述非遺沙坡尾的故事。送王船習俗已經有600多年歷史了,是廈門漁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四川美術館周六開館大型美術展免費向市民開放
    四川美術館周六正式開館大型美術展免費向市民開放   昨日,天府早報記者從省文聯召開的新聞通氣會上獲悉,四川美術館新館歷時5年竣工落成,將於本月23日 (本周六)正式開館。   展覽:「大美四川」領銜開館大展   梁時民透露,在5月23日新館開館當天,將同時呈現4場展覽,包括「大山大水·大美四川美術創作工程優秀作品展」「大美四川——全國美術作品邀請展」「四川美術館館藏作品陳列展」以及「邂逅經典——俄羅斯油畫精品展」。
  • 廈大「四大館」4日開館 面向市民免費開放
    4日上午,廈門大學生物博物館開館。   廈大「四大館」4日開館,有不少「寶物」,譬如說,既有熊貓、華南虎標本,也有兩條腿的「豬堅強」,還有玉石。「四大館」將面向市民免費開放。   「四大館」指的是,廈門大學革命史展覽館、中國近現代文學展覽館、廈門大學生物博物館、廈門大學海洋博物館。   校方說,這些展館除了為教學科研提供服務之外,還將面向大眾免費開放,以踐行大學社會服務功能。
  • 清華池博物館開館,免費向市民開放
    新京報快訊(記者 陳琳)清華池傳統修腳術,修腳師傅需要15把修腳刀;早期剛開業時0.26元的洗澡票、老北京人洗澡用的北京日化一廠生產的燈塔牌肥皂……6月5日,百年老字號清華池博物館落成並正式向市民免費開放。博物館裡通過歷史資料和實物,展現了清華池從1905年到今天的曲折發展歷程。
  • 湖州陸羽茶文化博物館開館 向市民免費開放
    博物館以「一圈兩基地」作為布館理念,即以陸羽為代表的茶文化圈傑出人物和《茶經》為布展核心圈,通過收集各種版本的《茶經》,使之成為在全國乃至全世界較有影響力的茶文化博物館,為陸羽茶博館成為全國茶文化學術研究基地與茶文化體驗基地奠定基礎。
  • 花垣十八洞村苗族文化博物館開館 向市民免費開放
    附近村民前來觀看開館盛況。 羅超 攝 苗族木雕藝術展示。 羅超 攝 羅超 攝   紅網湘西站6月18日訊(記者 石邦庭 通訊員 羅超)6月18日上午,湖南湘西花垣縣十八洞村苗族文化博物館開館儀式在十八洞村舉行。
  • 福山區王懿榮紀念館新館開館 免費向市民開放
    11日,福山區王懿榮紀念館新館開館,免費向市民開放,試運行期間開放時間為周二至周日上午9:00-11:00,14:30-17:00(夏),14:00-16:30(冬)。王懿榮紀念館新館和魯菜博物館、福山民俗館、名人書畫陳列館等8個展館,與夾河上的三座景觀橋組合在一起,成為綜合性城市開放空間。    王懿榮第五代玄孫、國家衛計委醫政醫管局局長王羽向新館捐贈了其先祖文敏公(王懿榮)對聯作品一副。中國甲骨文書法藝術研究會理事焦榮安捐獻了六枚龜骨仿刻甲骨文片。王懿榮紀念館新館按文物收藏品的有關規定,將兩樣捐贈品入庫管理登記,永久珍藏並展出。
  • 回顧丨沙坡尾兩岸天台元宵會歡喜鬥陣來
    2月25日下午四點沙坡尾工作坊與大家相約在沙坡尾活態展示館4樓天台舉辦兩岸天台元宵會。由 沙坡尾社區工作人員和廈門理工學院播音與主持藝術的同學 帶來的詩歌朗誦《元夜踏燈》,講述的是元宵佳節時,無數顆樹上掛滿彩燈,引來無數的佳人紛至沓來,散發濃香的馬車連綿不絕。
  • 廈大「四大館」昨日開館 面向市民免費開放
    昨日上午,廈門大學生物博物館開館。  廈門網-廈門日報訊 廈大「四大館」昨日開館,有不少「寶物」,譬如說,既有熊貓、華南虎標本,也有兩條腿的「豬堅強」,還有玉石。「四大館」將面向市民免費開放。  「四大館」指的是,廈門大學革命史展覽館、中國近現代文學展覽館、廈門大學生物博物館、廈門大學海洋博物館。  校方說,這些展館除了為教學科研提供服務之外,還將面向大眾免費開放,以踐行大學社會服務功能。  我們為您介紹這「四大館」特色和鎮館之寶。
  • 台州博物館今天正式開館 一周六天免費向市民開放
    7月12日,台州博物館舉行開館儀式
  • 市民又多一個好去處!揚州大運河與海上絲綢之路展示館開館
    今天上午,由原江蘇省立原蠶種育種製造所育種室舊址大樓改造而成的揚州大運河與海上絲綢之路展示館正式開館,穿越古今,縱橫歷史,講述著揚州作為「運河原點 海絲樞紐」的千古傳奇。該館將於每周三至周六開放,市民可以前往免費參觀。
  • 11月15日來廈門沙坡尾 領略送王船習俗
    危婧璟)11月15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第十屆廈港送王船活動將在沙坡尾舉行。屆時,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廈門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專家組組長陳耕將領銜沙坡尾「一日館長」,現場講述非遺沙坡尾的故事。送王船習俗已經有600多年歷史了,是廈門漁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自20世紀90年代初廈港龍珠殿恢復送王船習俗開始,它承載著廈門港最重要的集體海洋記憶。
  • 15日來沙坡尾領略送王船習俗 "一日館長"誠邀20人參與
    廈門網訊(廈門晚報記者 王紹亮 通訊員 危婧璟)11月15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第十屆廈港送王船活動將在沙坡尾舉行。屆時,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廈門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專家組組長陳耕將領銜沙坡尾「一日館長」,現場講述非遺沙坡尾的故事。  送王船習俗已經有600多年歷史了,是廈門漁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南寧市規劃展示館開館 9大板塊演繹南寧"昨今明"
    記者 徐慶成攝 南寧市規劃展示館昨日開館,建築造型主打「熱帶雨林」空間概念 9大板塊演繹南寧「昨今明」 開館時間:每周二至周日,上午9時—下午5時,每天下午4時後停止入館 市民可憑有效證件免費參觀 廣西新聞網-南國早報記者 徐慶成
  • 渭濱區這個藝術館10月16日開館 向市民免費開放,書法愛好者不要錯過
    任步武書法藝術館將於10月16日開館,全面展示任步武先生書法藝術名作。屆時,市民可以在藝術館裡欣賞任步武先生的書法精品。任步武被譽為當代「中華楷書第一人」。展示了任步武唐楷、晉楷、名碑補遺、魏碑、行楷、行草以及《繪圖金蓮傳》。總字數近16萬字,全方位展現了任步武融會唐楷,上溯魏晉,神追章草,從而形成獨具一格的書法藝術歷程。
  • 吉安市科技館開館啦 周三至周日免費開放 市民可提前一周上網預約
    開館當日,不少市民入館參觀體驗科技魅力中國吉安網訊(記者範小勇)吉安市民有福啦,又多了一個漲知識的好去處。9月15日,吉安市科技館正式開館,市民可在每周三至周日免費進館參觀。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是推動科技進步、建設創新型城市的基礎性工程。當日上午,吉安市科技館正式開館。該館位於市中心城區城南市民廣場東南面,其主體工程於2011年開工建設,2013年竣工,2017年進入陳展工程建設和布展階段。全館總建築面積2.8萬餘平方米,其中地上四層約2.2萬平方米,地下一層約0.6萬平方米。
  • 廣富林考古遺址展示館26日開館
    「越劇王子」趙志剛等將於國慶節獻演廣富林考古遺址展示館將於9月26日開館!9月18日,記者從廣富林考古遺址展示館開館暨中秋國慶系列活動媒體發布會獲悉,廣富林考古遺址展示館將打造廣富林文化遺址全域旅遊特色示範區域新亮點,館內展品遴選了廣富林考古發現的具有代表性的159組文物珍品,其中三件具有明顯的楚文化特徵的青銅尊將揭開塵封千年的面紗與世人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