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5日來廈門沙坡尾 領略送王船習俗
15日來沙坡尾 領略送王船習俗「一日館長」活動誠邀20名讀者代表參與廈門晚報訊(記者 王紹亮 通訊員危婧璟)11月15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第十屆廈港送王船活動將在沙坡尾舉行。屆時,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廈門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專家組組長陳耕將領銜沙坡尾「一日館長」,現場講述非遺沙坡尾的故事。送王船習俗已經有600多年歷史了,是廈門漁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自20世紀90年代初廈港龍珠殿恢復送王船習俗開始,它承載著廈門港最重要的集體海洋記憶。
-
廈港送王船活動在廈門沙坡尾上演 年輕人積極參與
廈港送王船 年輕人助陣15日下午,第十屆廈港送王船活動在沙坡尾精彩上演。本屆王船長11.12米,寬2.55米,為歷年之最;廈門與馬六甲同時送王船,又處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審非遺期間,可謂意義非凡。「該流的汗都流完了。」
-
中馬首度聯手直播 第十屆廈港送王船活動將在沙坡尾舉行
11月15日,第十屆廈港送王船活動將在沙坡尾舉行。據悉,廈港送王船始於清中期,是廈港漁民共同崇祀「代天巡狩王爺」的民間信俗和重要的信仰活動,具有鮮明的海洋文化特徵,通過一系列特色的祭祀科儀以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
-
2020年廈門第十屆廈港「送王船」活動成功舉辦,延續漁港民俗文化
由於特殊的歷史原因,20世紀90年代初,廈門沙坡尾廈港龍珠殿恢復「送王船」習俗,該活動一般三年舉辦一次,或者五年舉辦兩次。送王船習俗寄託了中國沿海漁民一種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願望。2019年11月,閩臺送王船活動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沙坡尾活態展示館開館,免費向市民開放
(本報記者 王協雲 攝) 本報記者 吳曉菁 通訊員 危婧璟 蘇華明 「曾記得,囝仔時,媽媽定定,帶我去菜市,買著我愛吃的魚……」悠揚的阿卡貝拉吟唱的閩南語《魚歌》溫婉動聽;身著特色頭飾、服裝的疍民跳起歡快靈動的舞蹈;幻影成像技術,讓「王船巡境」和「燒王船」的熱鬧場景生動還原……漁歌新唱,漁港新生。
-
遇見廈門·深藏於沙坡尾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送王船」
而如今的廈門,逐步轉變為一個旅遊、政治、文化中心,褪去了昔日繁榮的漁業景象,也丟失了一些傳統習俗。不過,由於一些人的不懈努力,歷史上的一些風俗得以保存和延續。在廈門的最後一處漁港--沙坡尾避風塢,深藏著「送王船」風俗,至今延續和傳承下來,它承載著廈門港最重要的集體海洋記憶。
-
非遺送王船活動在廈門沙坡尾舉行
非遺送王船活動在廈門沙坡尾舉行。福建日報記者 施辰靜 攝15日,三年一度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第十屆廈港送王船」活動在廈門沙坡尾舉行。今年,中國和馬來西亞兩國同時舉辦活動,為配合疫情防控需要,通過雲端直播的形式,將中馬兩國送王船活動的盛況同時展示給全球華人。本屆王船長11.12米、寬2.55米,尺寸為歷年之最。王船造型獨具一格,形狀類似古代官船。當天,王船從沙坡尾廈港海洋文化展示館出發,聲勢浩大的踩街隊伍後跟隨著虔誠信眾。
-
送王船 · 廈門
2015年11月15日,農曆十月初四,廈門沙坡尾的街道充斥著鑼鼓聲,一艘掛著「代天巡狩」字樣的王船,駕著推車,威風地穿過圍觀的遊客、媒體。「送王船」慣例於閏年舉行,第8屆本應在去年辦,但因場地等因素,推遲到今年。
-
廈門600年獨特民俗「送王船」來了,祈求國泰民安,錯過等三年
今天帶大家來看「送王船」,它被列入了國家級非物質遺產,3-4年才舉辦一次。2020年11月15日第10屆廈港「送王船」文化節在沙坡尾舉行開幕式,現場不僅迎來市民遊客觀禮、護送,還與馬來西亞馬六甲勇全殿連線直播,同步「送王船」,隨我的鏡頭來看看這一三年才能看到一次的盛況。
-
非遺送王船 年輕人接棒!廈港年輕一代參與讓非遺民俗傳承不息
11月5日,環島路書法廣場,在「噼噼啪啪」的焚燒聲中,一艘長11.2米,製作精美的木製王船被化吉送走。 和往年有所不同的是,這次造王船過程中,不少年輕人參與其中。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他們選擇站出來,接力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
-
深藏於閩南的「送王船」 是怎樣一種盛況?
送王船是廣泛流傳於我國閩南地區和馬來西亞馬六甲沿海地區禳災祈安的民俗活動。自15至17世紀形成以來,隨著「下南洋」和海上貿易,逐步從我國閩南地區傳播到東南亞地區。送王船傳遞著人們對先輩走向海洋的歷史記憶,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尊重生命的理念,為推動包容性社會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文化對話資源;其承載的觀察氣象、潮汐、洋流等海洋知識和航海技術,是人們長期海上生產生活智慧的結晶。
-
閩南送王船的奢華習俗:王船耗資10萬 為送瘟神
這天是2012年11月11日,廈門廈港街道的漁民正在舉行傳統的送王船儀式。送王船通常是三年一次,自1995年開始恢復後,至今為第七屆。本屆送王船儀式由廈港龍珠殿與臺灣基隆龍珠殿及夫子廟聯合舉辦。 廈港沙坡尾一帶,從前是廈門漁民的聚居地,多疍民—一個歷史上長年生活於水上的特殊族群。送王船是廣泛流行於閩臺兩地的王爺崇拜信俗之一,如今已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
隱藏在避風塢內的百年民俗——送王船
本周迎來2020年廈港第10屆「送王船」活動活動時間:11月15日13:00開始活動地點:>沙坡尾58號開幕式及陣頭展演地點:沙坡尾58號王船化吉地點:書法廣場巡境路線:沙坡尾58號出發—途經沙坡尾路—大學路—蜂巢山路—思明南路—演武西路—環島路—書法廣場 「送王船」也稱「燒王船」、「祭王船」、「貢王」等俗稱
-
以船送神,代天巡狩:「送王船」習俗的歷史傳統
接上一回:福建船形陶灶的別樣故事這次,我們再來探索:與閩越人有關的送王船習俗 ┃至遲到清中晚期,「送王船」的時間已固定在五六月間,不過福州、漳州等地王船仍是紙紮,且多送至海邊焚化。 ┃ NO. 2015年廈門沙坡尾送王船場景
-
深藏於閩南的「送王船」,是怎樣一種盛況?
北京時間12月17日晚,我國單獨申報的「太極拳」、我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以下簡稱「送王船」)兩個項目,經委員會評審通過,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深藏於閩南的「送王船」 是怎樣一種盛況?
送王船是廣泛流傳於我國閩南地區和馬來西亞馬六甲沿海地區禳災祈安的民俗活動。自15至17世紀形成以來,隨著「下南洋」和海上貿易,逐步從我國閩南地區傳播到東南亞地區。送王船傳遞著人們對先輩走向海洋的歷史記憶,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尊重生命的理念,為推動包容性社會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文化對話資源;其承載的觀察氣象、潮汐、洋流等海洋知識和航海技術,是人們長期海上生產生活智慧的結晶。
-
廈門十萬人送王船 將為習俗申報世界「非遺」
來自閩南、浙江、江蘇、臺灣、馬來西亞等地約10萬人,共同參與了這場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盛會。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呂厝送王船活動在廈門與馬來西亞馬六甲正在積極推動「送王船」習俗聯合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大背景下,更顯得意義非凡。也由此,這場海峽兩岸、東南亞地區規模最大的送王船活動,吸引了來自海峽兩岸和馬來西亞的專家學者一同觀摩。
-
「送王船」申遺成功,快來了解一下這個閩南民俗活動……
屆常會於12月14日至19日召開12月17日晚我國單獨申報的「太極拳」我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以下簡稱「送王船」)兩個項目經委員會評審通過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送王船」,人與海的約定
「送王船」是中國東南沿海和馬來西亞共同傳承的一項祭祀巡遊活動,作為一種文化符號,它不僅承載著海外華人鄉情,更見證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傳承。「送王船」是「環中國海洋文化圈」一種重要而特殊的海洋祭祀文化,自15至17世紀形成以來,隨著「下南洋」和海上貿易,逐步從我國閩南地區傳播到東南亞地區。在閩南,「送王船」儀式大多每三四年在秋季東北季風起時舉行。
-
海內外信眾呂厝「送王船」,凌晨還有震撼燒王船……
今天11月26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閩臺送王船」民俗活動隆重再現同安區呂厝社區。呂厝社區華藏庵迎來了第151屆「送王船」文化節暨推進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研討會開幕。從11月22日到27日,湖裡鍾宅、同安呂厝、海滄鐘山、廈港沙坡尾都會分別舉行送王船活動,這其中尤其以同安呂厝華藏庵的送王船文化節規模最大。除了頌典儀式,還有精彩的宋江陣、高甲戲、歌仔戲等文藝活動輪番上演。前來參加的人希望借活動表達他們迎王祈福的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