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送王船 年輕人接棒!廈港年輕一代參與讓非遺民俗傳承不息

2020-12-10 騰訊網

[新聞頁-臺海網]

臺海網11月20日訊 據海西晨報報導 長11.12米,寬2.55米,本屆王船為歷年之最;廈門與馬六甲同時送王船,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審非遺期間,有著特別意義;燒王船首次採用線上視頻直播,瀏覽人次達130萬,線上線下,人山人海……

在新老廈港人的努力下,非遺文化將得到更好的傳承。

11月5日,環島路書法廣場,在「噼噼啪啪」的焚燒聲中,一艘長11.2米,製作精美的木製王船被化吉送走。

和往年有所不同的是,這次造王船過程中,不少年輕人參與其中。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他們選擇站出來,接力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

湧現的年輕一輩中,有廈港漁民後代,有沙坡尾避風塢商家,還有沙坡尾工作坊工作人員……他們的參與、傳承,也讓已有百年歷史的廈港送王船民俗迸發出全新的活力。

張楊是個「80後」,雖說從小生活在北方,但對於沙坡尾文化,卻有著與生俱來的興趣。在王船巡境時,張楊細心地為參與的志願者配上了對講機,不時交流溝通。坐在最前方的張楊,一遇到上坡處時,就急忙呼叫身後推船的志願者們要注意使力;遇到下坡處時,她同樣提醒他們要注意減速,保持王船平穩。整個籌備過程,張楊更是跑前跑後,向長輩們請教具體事宜。

「因為我閩南話說得不流利,而絕大多數長輩們只會說閩南話,這就使得我們交流溝通非常不通暢,往往半個小時就能解決的交流一拖就是兩個多小時。」張楊告訴記者,燒王船這項傳統民俗,完全沒有文字記錄,全憑廈港漁民口口相傳,這使得活動籌備起來特別困難,但他們還是堅持完成了工作。

雖說交流不太順暢,但張楊還是學到了很多。親歷這一次燒王船後,經過短暫休整,張楊和小夥伴們一起對整個儀式過程進行復盤,進行文字記錄;並且針對整個過程,一一記錄在冊,一項一項地讀給長輩們聽,讓他們進行相應的完善,讓活動在保留傳統的同時,更有秩序、安全。

陳晰哲是張楊的弟弟,和姐姐同在沙坡尾經營一家文創空間。從造王船選擇第一根龍骨,到儀式結束的掃尾工作,陳晰哲全程參與。在燒王船儀式上,他更是招募了三十餘名志願者,其中有他的親朋好友,也有沙坡尾避風塢的熱心商家,他們負責起全程的後勤工作。

歷經兩個月的造王船工程,更令陳晰哲感慨萬千。在他看來,長輩們事無巨細,不顧年事已高,親力親為,一舉一動皆令他感動。「我也希望,下屆燒王船能有更多廈港年輕人站出來,一同接過前輩手中接力棒,讓非遺文化能更好地傳承。」陳晰哲說。

歲月積澱,越來越多年輕人加入,共同傳承保護廈港送王船這一民俗,讓這項百餘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生不息、一直延續。

(記者 劉宇瀚  通訊員 危婧璟)

相關焦點

  • 廈港送王船活動在廈門沙坡尾上演 年輕人積極參與
    廈港送王船 年輕人助陣15日下午,第十屆廈港送王船活動在沙坡尾精彩上演。本屆王船長11.12米,寬2.55米,為歷年之最;廈門與馬六甲同時送王船,又處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審非遺期間,可謂意義非凡。「該流的汗都流完了。」
  • 非遺送王船活動在廈門沙坡尾舉行
    非遺送王船活動在廈門沙坡尾舉行。福建日報記者 施辰靜 攝15日,三年一度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第十屆廈港送王船」活動在廈門沙坡尾舉行。今年,中國和馬來西亞兩國同時舉辦活動,為配合疫情防控需要,通過雲端直播的形式,將中馬兩國送王船活動的盛況同時展示給全球華人。本屆王船長11.12米、寬2.55米,尺寸為歷年之最。王船造型獨具一格,形狀類似古代官船。當天,王船從沙坡尾廈港海洋文化展示館出發,聲勢浩大的踩街隊伍後跟隨著虔誠信眾。
  • 送王船被列入人類非遺名錄!
    提及「送王船」閩南人恐怕無人不知送王船是廣泛流傳於我國閩南地區和馬來西亞馬六甲沿海地區禳災祈安的民俗活動,自15至17世紀形成以來,隨著「下南洋」和海上貿易,逐步從閩南傳播到東南亞。廈門一直重視「送王船」習俗的保護和傳承作為閩南送王船的中心區域,廈門送王船當代的傳承傳播最為典型,比較大型的在思明區廈港、何厝、塔埔,湖裡區鍾宅、五通浦口、枋湖村,海滄區鐘山、石塘、芸美、新垵、溫厝、海滄社區,同安區呂厝
  • 世界級非遺!深藏於閩南的「送王船」 是怎樣一種盛況?
    這裡擁有「國家級非遺——觀賞王(官)船」,該船長10.58米。「送王船」造船傳承人鍾慶豐先生主斧,與廈港龍珠殿傳承人阮和國攜手,為加強閩南文化生態保護所共同建造。  送王船習俗已經有600多年歷史了,是廈門漁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傳到馬來西亞等地,已經成為我們聯繫海外僑胞的重要文化紐帶之一。
  • 世界級非遺!深藏於閩南的「送王船」,是怎樣一種盛況?
    這裡擁有「國家級非遺——觀賞王(官)船」,該船長10.58米。「送王船」造船傳承人鍾慶豐先生主斧,與廈港龍珠殿傳承人阮和國攜手,為加強閩南文化生態保護所共同建造。 「送王船」是國家級「非遺」,在馬來西亞也是,更是中國和馬來西亞兩國聯手共同申報的世界非遺項目。
  • 送王船成為世界級非遺,離不開廈門這裡的超讚工藝!
    送王船剛成為世界級非遺 消息燃燒了朋友圈 可你知道,咱海滄強大的造船工藝嗎? 海滄民俗活動——送王船
  • 送王船成為世界級非遺,離不開廈門這裡的超讚工藝「組圖」
    海滄民俗活動——送王船海滄鐘山社區的送王船每三年燃炸一次不過,從現在開始,請叫我世界級「送王船」昨晚,中馬兩國聯合申報的「送王船」項目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擁有五百年歷史的海滄送王船,是國內外送王船民俗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水美宮就是送王船在海滄的發源地。送王船在鐘山社區世代相承,每逢虎年、蛇年、猴年、豬年的農曆8月16日,水美宮前開始裝高燈,立杆升旗,像燈塔一樣為過往船隻指路。
  • 隱藏在避風塢內的百年民俗——送王船
    本周迎來2020年廈港第10屆「送王船」活動活動時間:11月15日13:00開始活動地點:是沿海漁港、漁村古已有之的傳統民俗。送王船大多每三或四年在秋季東北季風起時舉行,通過祭海神、悼海上遇難的英靈,廈港的送王船儀式寄託了漁民們祈求出海平安、漁發利市的樸素願望。   人們認為,王爺(「王爺」是當地民眾對這位神明的俗稱)受上天委派定期赴人間各地巡查,拯疾扶危,御災捍患;而海上罹難者的亡魂被人們尊稱為「好兄弟」;他們四處漂泊,無所歸依。
  • 送王船列入人類非遺名錄!由中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也是廈門市首...
    今年11月廈門思明廈港送王船現場。(市非遺中心供圖) 臺海網12月18日訊 據廈門日報報導 北京時間12月17日晚,中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項目(以下簡稱「送王船」),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評審通過,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送王船申遺工作由中馬兩國文化部門指導廈門市和馬六甲州為主開展。
  • 「送王船」申遺成功,快來了解一下這個閩南民俗活動……
    據悉,「送王船」是廣泛流傳於我國閩南地區和馬來西亞馬六甲沿海地區禳災祈安的民俗活動,自15-17世紀形成以來,隨著「下南洋」和海上貿易,逐步從我國閩南地區傳播到東南亞地區。「送王船」也被中馬兩國的相關社區視為共同遺產,是中華文化在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傳播與交融的生動例證。
  • 人類非遺亮相廈門!剛剛第152屆呂厝「送王船」文化節開幕……
    地點  廈門同安呂厝社區  內容  參觀王船展示、觀摩呂厝「送王船」送王儀式、民俗踩街(閩南民間文藝陣頭表演)等    圍繞「送王船」申報世遺主題,精選廈門、漳州、泉州閩南文化資源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成果,表演南音、木偶、剪紙、歌仔戲、高甲戲、豎燈篙、答嘴鼓、拍胸舞等節目。
  • 吉時到送王船迎來新生活 上周舉行「送王船」民俗活動
    記者唐光峰攝 臺海網12月7日訊 據海西晨報報導 12月5日至6日,廈門鍾宅畲族社區、何厝社區分別舉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送王船」活動,王船浩浩蕩蕩繞境巡安,寄託了當地居民對海洋的敬畏和感恩之情。 鍾宅「送王船」活動一般四年舉行一次。
  • 2020年廈門第十屆廈港「送王船」活動成功舉辦,延續漁港民俗文化
    2020年11月15日,廈門思明區沙坡尾異常熱鬧,第十屆廈港「送王船」活動在此成功舉辦。與昨日陰雨天氣不同,當天廈門陽光明媚,天空出現了非常漂亮的魚鱗紋。天公作美,已經有600多年歷史的「送王船」漁港民俗文化活動得以順利進行。
  • 廈門數百米長隊「送王船」 年輕人接力傳承古老民俗
    [新聞頁-臺海網] 廈門鍾宅畲族社區12月5日迎來熱鬧的送王船民俗,10多支隊伍數百米長浩浩蕩蕩沿著鍾宅片區繞境巡安,寄託了當地居民對海洋的敬畏和感恩之情,堪稱一場「海洋文化狂歡節」。
  • 深藏於閩南的「送王船」 是怎樣一種盛況?
    這裡擁有「國家級非遺——觀賞王(官)船」,該船長10.58米。「送王船」造船傳承人鍾慶豐先生主斧,與廈港龍珠殿傳承人阮和國攜手,為加強閩南文化生態保護所共同建造。送王船習俗已經有600多年歷史了,是廈門漁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傳到馬來西亞等地,已經成為我們聯繫海外僑胞的重要文化紐帶之一。
  • 揭秘:送王船是這樣成功申遺的!廈門驕傲!
    2020年廈門市思明廈港送王船現場送王船申遺工作由中馬兩國文化部門指導廈門市和馬六甲州為主開展這是我國第一次與「海絲」沿線國家聯合申報成功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也是廈門首個申報成功的項目「送王船」是閩南古老的民俗活動,是閩南沿海先民於明代創造的撫慰、祭祀海難遇難者的儀式。
  • 廈門同安呂厝舉辦第152屆「送王船」文化節
    廈門同安呂厝舉辦第152屆「送王船」文化節 活化傳承非遺增強文化自信  22日,在廈門市同安區呂厝社區,一場非物質文化遺產盛宴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民眾競相趕往觀看。
  • 「太極拳」「送王船」申遺成功 中國非遺項目數世界第一!
    北京時間12月17日晚,我國單獨申報的「太極拳」、我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以下簡稱「送王船」)兩個項目,經委員會評審通過,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至此,我國共有42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冊),居世界第一。
  • 15日來沙坡尾領略送王船習俗 "一日館長"誠邀20人參與
    廈門網訊(廈門晚報記者 王紹亮 通訊員 危婧璟)11月15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第十屆廈港送王船活動將在沙坡尾舉行。屆時,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廈門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專家組組長陳耕將領銜沙坡尾「一日館長」,現場講述非遺沙坡尾的故事。  送王船習俗已經有600多年歷史了,是廈門漁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同安十萬民眾「送王船」中馬聯手申報人類「非遺」
    這天是呂厝「送王船」的日子,十裡八鄉的村民們一大早也都聚到呂厝,參加四年一度的國家級非遺「送王船」活動。上午8點左右,由90支代表隊數千人組成的踩街隊伍浩浩蕩蕩出發。伴隨著舞龍隊、舞獅隊、車鼓弄、腰鼓隊、宋江陣等閩南文化活動的精彩上演,踩街隊伍、王爺輦轎、王船從華藏庵出發,繞行何厝、西福路,經西柯街,最後回到華藏庵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