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頁-臺海網]
臺海網11月20日訊 據海西晨報報導 長11.12米,寬2.55米,本屆王船為歷年之最;廈門與馬六甲同時送王船,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審非遺期間,有著特別意義;燒王船首次採用線上視頻直播,瀏覽人次達130萬,線上線下,人山人海……
在新老廈港人的努力下,非遺文化將得到更好的傳承。
11月5日,環島路書法廣場,在「噼噼啪啪」的焚燒聲中,一艘長11.2米,製作精美的木製王船被化吉送走。
和往年有所不同的是,這次造王船過程中,不少年輕人參與其中。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他們選擇站出來,接力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
湧現的年輕一輩中,有廈港漁民後代,有沙坡尾避風塢商家,還有沙坡尾工作坊工作人員……他們的參與、傳承,也讓已有百年歷史的廈港送王船民俗迸發出全新的活力。
張楊是個「80後」,雖說從小生活在北方,但對於沙坡尾文化,卻有著與生俱來的興趣。在王船巡境時,張楊細心地為參與的志願者配上了對講機,不時交流溝通。坐在最前方的張楊,一遇到上坡處時,就急忙呼叫身後推船的志願者們要注意使力;遇到下坡處時,她同樣提醒他們要注意減速,保持王船平穩。整個籌備過程,張楊更是跑前跑後,向長輩們請教具體事宜。
「因為我閩南話說得不流利,而絕大多數長輩們只會說閩南話,這就使得我們交流溝通非常不通暢,往往半個小時就能解決的交流一拖就是兩個多小時。」張楊告訴記者,燒王船這項傳統民俗,完全沒有文字記錄,全憑廈港漁民口口相傳,這使得活動籌備起來特別困難,但他們還是堅持完成了工作。
雖說交流不太順暢,但張楊還是學到了很多。親歷這一次燒王船後,經過短暫休整,張楊和小夥伴們一起對整個儀式過程進行復盤,進行文字記錄;並且針對整個過程,一一記錄在冊,一項一項地讀給長輩們聽,讓他們進行相應的完善,讓活動在保留傳統的同時,更有秩序、安全。
陳晰哲是張楊的弟弟,和姐姐同在沙坡尾經營一家文創空間。從造王船選擇第一根龍骨,到儀式結束的掃尾工作,陳晰哲全程參與。在燒王船儀式上,他更是招募了三十餘名志願者,其中有他的親朋好友,也有沙坡尾避風塢的熱心商家,他們負責起全程的後勤工作。
歷經兩個月的造王船工程,更令陳晰哲感慨萬千。在他看來,長輩們事無巨細,不顧年事已高,親力親為,一舉一動皆令他感動。「我也希望,下屆燒王船能有更多廈港年輕人站出來,一同接過前輩手中接力棒,讓非遺文化能更好地傳承。」陳晰哲說。
歲月積澱,越來越多年輕人加入,共同傳承保護廈港送王船這一民俗,讓這項百餘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生不息、一直延續。
(記者 劉宇瀚 通訊員 危婧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