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社會變革的縮影:裡坊制打破,城市改變生活

2020-12-12 洞鑑五千年歷史

引言

有學者曾經說過,中國文化登峰造極於趙宋之際。兩宋時期,隨著城市規模的發展,城市文化日趨豐富多樣,城市作為文化中心的地位更加凸顯。同時,隨著市民階層的發展,市井文化開始發展。

城市發展的背景

宋代農業發達,江南地區糧食高產。在工商業方面、各種生產貿易活動頻繁。城市裡店鋪林立。交易禁化。繁榮的貿易活動使大批手工業者、商人等憑信自己的經濟實力。逐步擺脫了對土地的依附,成為市民階層的新力量。隨著經濟的發展,宋代城市居民對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長。推動了說書、雜劇、微樂、皮影戲等大眾娛樂形式的發展。

熙寧九年(1076)保甲法記載的丁男數,市和鎮兩者加起來約佔全體的百分之三點四二,也就是約三十分之一。不過這個數據並不能就代表當時的城市化比率。這從河北東路(今河北省)和秦鳳路(今陝西甘肅)的數據遠遠高於開封近郊這個事實就能看出。

這說明當時商業據點急劇擴大的趨勢。該研究指出,就連福建山區的汀州在南宋的幾十年之內,城市人口都增加了六倍。

到了南宋末期,汀州地區總人口的三分之一居住在城市。另有研究指出,南宋的坊郭戶(城市居民)的比率多為一成左右,但是鎮江和真州例外,竟達四成左右。

街巷制形成

到了宋代,裡坊制逐漸被廢除,開始出現了街巷制,也就是我們現在認為的街區制。《清明上河圖》就可以看出來,城市已經成為一系列開放的公共空間,而不是被包圍。

當然,現在很難看到這樣的公共空間。如果你想看唐宋時期的建築或城市格局,你只能去京都,奈良,尤其是奈良,那裡的城市格局與唐代非常相似。

一種街市的新形式已經在當時城市中悄悄形成。街市不同於一般以交通功能為主的街巷,但又與街道形式結合起來,組成各種規模大小不同的商業街區。街市商業區從形式上講,即是過去以坊為單位的商業區擴散成線形的帶狀商業區,或者是廣場型的開放式街市區。

在宋代文獻中,描述最生動的是《東京夢華錄》中幾處簡敘

「十字街南去高頭街,北去從紗行至東華門街、晨暉門、寶鑹宮,直至舊酸棗門,最是鋪席要鬧。」

街市形式

在新的街市內容中,最為注目的是瓦子、酒樓和房廊,也是宋代以前未曾見過的3種街市形式。

瓦子,也有叫做瓦、瓦市、瓦肆和瓦合的。從字面上解釋,大概就是戲場、雜耍場所,而且有固定的地點,民眾隨意出入,在那裡欣賞各種伎藝和興盡玩耍。唐代的勾欄是臨時性的戲場,沒有演出的專用場地藝人員。

到宋代,出現了瓦子,對於藝人的演出條件有很大改善,更重要的是把藝人當作賤類的傳統觀念在開始轉變,藝人可以在固定的地點演出,這體現了藝人群體地位的提高和社會關係各方面的變化。

雖然那時街道藝人還繼續存在,定期的廟會也時有出現,但是城市已經建起了許多專業戲場,可以為更多的市民獻藝作伎,不能不說是宋代城市出現的一種新情況。

據說,北宋末年開封有6座瓦子,南宋杭州有17座瓦子,甚至於烏程縣的烏鎮也有北瓦子巷,既然有瓦子巷的名稱,就表示附近曾經有瓦子的存在。瓦子演出內容也是豐富多彩。

《東京夢華錄》 關於桑家瓦子中說:「桑家瓦子, 近北則中瓦,次則裡瓦,其中大小勾欄五十餘座,內中瓦子蓮花棚、牡丹棚...」

酒樓為城市的主要標誌性建築,堂堂正正地在街市中屹立,,恐怕就是起始於宋。宋代酒樓不同於一般酒店、酒坊等飲食店鋪,稱得上酒樓的往往是重樓疊閣,裝璜斐然,儼然與城市的官署、寺觀等建築相媲美。

唐代,酒樓不過是一種飲酒喝茶的酒肆罷了。宋代由於建築技術的進步,一種疊圈式樓閣建築普遍應用,這種中空式構架建築,可以加大樓層空間使用面積,於是酒樓之風盛行,耗巨資,重伎巧,營造二三層大型木構樓閣,炫耀門面,吸引顧主,適應當時的社會奢侈風尚。

宋代社會可以說是個花花世界,商品種類繁多,侈靡生活到處風行,城市更是如此,客旅雲集,買賣經商盛行,人們追求豪尚華居,竟嗜珍饌美崤,官僚地主惟心所欲,中上層市民過著放縱生活。

加上當時饋送苞苴之弊相當嚴重,動輒就是請客送禮,商賄官,官饋商,酒樓成了奸贓的場所。在這樣社會環境中發展起來的酒樓,位置選在城市最中心地段,十字路口,面向大街,交通方便,臨近商業區.越鬧處越好,便於城市四方來客。為了講究排場,大的酒樓門口都扎有彩樓,並掛有繡旗,酒店主人站立門口,歡迎光顧增輝。

再次是房廊。唐宋兩朝政府都擁有大批的不動產由專職機構管理和經營。到了又多了房廊這筆官資。房廊在宋代又稱市廊,因為房廊形式不同於傳統民居和深宅大院,這種建築面街成行,戶型小,佔地不多,有的還是前店後宅,適宜於各種手工業和服務業平民使用。

《續資治通鑑長編》 中鄲州城中巷陌置市廊:「徙城之始,衢路頒敞,其後守吏增市廊以收課。」

這表明市廊分布在商業繁盛的街巷中,而且大多是官家所置,收取課稅。房廊也有布置在橋畔、河畔空地。房廊還不限於官設,寺觀也有這類出租房屋,相傳開封相國寺中庭兩廡商品聚眾,廡廊兩邊進行貿易來往,這種虎廊大概也是房廊的一種形式。

房廊是在宋代,它是一種城市用地日益擁擠的商業建築。它經常被用來為中小型商人做買賣。這是一種經營小生意的小店,像茶房、酒肆、雜貨等標準較低的房屋,數量多、分布廣,幾乎遍及街頭巷角,為市民各個階層提供方便的生活服務條件。

正由於如此,房廊與前述的酒樓、瓦子3種街市形式的出現,是宋代商品經濟發展中的一個重要特點,也是城市演變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特徵,可見當時宋朝的城市是怎樣的一種環境,宋代城市發展也唐宋變革的微觀縮影。

參考文獻

《東京夢華錄》

《續資治通鑑長編》

作者

錦年,自由撰稿人,歷史學愛好者,致力於研究歷史。期望用歷史垂訓鑑戒,塑造集體記憶,鑑往知來。

相關焦點

  • 宋代都城的夜間治安管理是怎麼樣的?由唐到宋坊市制逐漸打破
    總之,唐代坊市制度發展比較完善,坊與市嚴格規劃,街巷整體劃一,配合擊鼓和宵禁制度的實施,便於城市夜間社會管理,較好地維護了唐代夜間社會秩序的穩定。 (二)由唐到宋坊市制逐漸打破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人口增多,唐代中後期坊市制逐漸打破。
  • 「裡坊制」從《清平樂》看裡坊制如何在宋朝瓦解的
    那麼為何出現禁止坊間開店的法令與百姓生活極大衝突的這樣一個狀況呢?後來宋朝又是如何改進的?這一期我們就用《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唐長安和《清平樂》中的宋東京,來看看古代城市建設從「裡坊制」向「街巷制」的轉變過程。
  • 打破現代「坊市制」與「宵禁制」—喜錢
    我國零售業的發展長期受制於「坊市制」與「宵禁制」。自秦漢以來,交易場所主要由官方劃定區域,築有圍牆,定時擊鼓開閉,這是市坊分離的制度。我國在北宋前歷代都有「宵禁制度」,嚴禁在市場關閉後從事商業活動。唐代後期,開始打破市坊制,也不再限制商品交易的時間。
  • 裡坊 街巷和草市
    隨著城市商品經濟的發展,這種嚴格的裡坊制度給市民生活生產及人際交往帶來了諸多不便,到了北宋時期,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市場的規格已遠遠不能滿足社會的需要,裡坊制終於走到的盡頭,被新的街巷制所取代。
  • 從唐「居住裡坊」到宋「開放街區」
    媒體連篇累牘地解讀歐美「開放式街區」的先進性,但鮮有人知,中國早在宋代,就已實施從「封閉式小區」到「開放式街區」的文明演變。唐代市民的「居住裡坊」是有牆的,每個「坊」到了晚間會上鎖,就像是一個個「封閉式小區」。而到了宋代,新市民社會的出現,民間娛樂、商業中心和居民區融合,「坊」便瓦解了,代之以「開放式街巷」。對這,薛鳳旋的《中國城市及其文明的演變》有論述。
  • 從巡街使的消失,探究唐朝市坊制的崩潰原因及過程
    管理長安城的裡坊制唐代是裡坊制發展的高峰,形成了「坊有墉。塘有門,奸偽無所容足」的城市結構。裡坊內遍布官舍民宅,人們只能通過圍牆上開闢的、有守卒把守的坊門出入。坊內居民「四家為鄰,三家為保。百戶為裡,每裡置正一人,檢察非違,催驅賦役」。
  • 宋代「服務業」多先進?休閒娛樂來一套,市井小民也能自得其樂
    如果一定要提出一些節點,那麼,魏晉的「非湯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是士大夫的「人的價值」的追求,宋代的「從民欲」則將市民百姓的追求重視起來。市民階級的文化需求需要得到滿足,商人隊伍也需要重新評估市場的層次。3.宋代的恤商政策及其配套設施、經商環境的變化宋代城市的職能和格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唐代有十二坊,而宋代打破了坊市格局,產生了草市、夜市。
  • 唐代坊市及其變化
    坊市制從西周一直維持至唐代。坊,或稱裡坊,是中國古代城市組織的基本單元。在先秦稱為「裡」,「閭」或「閭裡」,從北魏開始出現「坊」的稱呼,從隋朝開始正式將「坊」固定化。裡坊居住呈現階層分區居住和職業分區居住兩個特點。坊市制度,既是政府管理城市居民的制度,又是政府管理經濟活動的方式之一。一般而言,「坊」是居民區,「市」則是交易活動場所。
  • 宋代「積貧積弱」,為何還能催生出繁華的夜市生活?
    北宋寫照在網際網路社會的背景下,生活節奏迅速,我們在生活中被安排好了固定的軌跡,必須要完成相應的軌跡才能算是一整天順利結束。白天的人們屬於老闆,而到了夜晚才是生活開始的地方。坊市界限打破後的城市景象宋代以前,無論是哪位統治者都沒有將夜市開放,而是利用宵禁將百姓牢牢地控制在了家中。
  • ...有個問題想請教您,高中歷史教材說宋以前市坊有嚴格界限,商...
    我現在在從事中學歷史教學,有個問題想請教您,高中歷史教材說宋以前市坊有嚴格界限,商業經營局限於市內,宋以後市坊界限被打破。那麼市坊分區在宋以前是不是普遍的情況?還有宋代市坊界限被打破過程中政府有沒有明確的改變之前的商業政策(肯定市坊界限被打破的政策),我現在只看到《東京夢華錄》中記載關於市坊界限被被打破的現象,沒有看到這一時期政府支持這一變化的商業政策。
  • 暖風燻得遊人醉,瓦肆勾欄來相會——極度發達的宋代城市商業
    大量人口湧入城市,在以商業為主導的環境下,湧現出了諸多在中國社會中發展的新態勢。城市的發展面向國內的城市發展上,宋代摒棄了前代為加強控制而一直實行的坊市分離管理的制度,打破兩者界限;同時,取消宵禁政策,以便於人員的自由流動和商業的持續發展,此外,宋代還建立許多專門用於消費和娛樂的場所,即「瓦子」(亦稱「瓦舍」、「瓦肆」),在裡面有「勾欄(觀賞歌舞、
  • 為何日本學者認為唐宋之際是大變革時期?
    日本學者內藤湖南在20世紀初期提出了「唐宋變革論」,認為宋代中國已經達到近世。而後,宮崎市對其學說進行了發展補充。 那麼,唐宋兩朝究竟有何不同?為何日本學者認為唐宋之際是大變革時期?
  • 浙江台州府城,獨特的裡坊制坊牆,可惜剩下不到十個
    古城的裡坊制格局,很有意思。如今,城內依然保持著裡坊制格局,每隔幾百米都會有一道坊牆,橫跨街道兩側。臨海市博物館有座古城模型,裡坊制老街是體現古城風貌的重點地區。裡坊制坊牆,在古城裡現在僅存不到十個了。每個坊牆之間的距離,有些是一百多米,有的是幾十米,在這中間有商戶,也有院落,交錯布置在坊間。一個坊之間,大約有百十戶的人家。
  • 虞雲國:在《水滸傳》裡打撈宋代社會生活的遺痕
    真實歷史上的宋代究竟是什麼樣的?宋代的社會生活究竟如何?以宋朝為歷史背景的四大古典小說之一《水滸傳》又為我們展示了哪些宋代社會的細節和風俗名物?作為宋史專家,上海師範大學人文學院教授、中國宋史研究會理事虞雲國在正史、筆記、話本與戲曲之間,重新開掘《水滸傳》,從地名、市肆、遊藝、器物、風俗、規制、人物等著手,打撈了大量社會細節。
  • 從宋代4個主要旅遊活動中,談談當時旅遊休閒生活的5個特點
    寺院是政府舉行大型的遊宴活動的首選地,這在宋代各地區中是非常典型的,並且活動內容各不相同。宋代四川地區的遊宴活動還在大型的市場貿易的集市上伴隨貿易活動舉辦,也有在風景名勝區。可見,遊宴活動不僅豐富了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更促進了社會的進步。
  • 從宋代4個主要旅遊活動中,談談當時旅遊休閒生活的5個特點
    寺院是政府舉行大型的遊宴活動的首選地,這在宋代各地區中是非常典型的,並且活動內容各不相同。宋代四川地區的遊宴活動還在大型的市場貿易的集市上伴隨貿易活動舉辦,也有在風景名勝區。可見,遊宴活動不僅豐富了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更促進了社會的進步。
  • 淺析宋代夜市盛況:夜市直至三更盡,才五更又復開張
    唐朝坊制但是這種封閉的市場體制自唐中葉開始漸趨鬆動走向衰落。首先是坊、市隔離制度在唐末五代的崩潰,上世紀30年代,日本學者加藤繁歸納宋代城市市場形態說:「到了宋代,作為商業區域的市的制度已經破除,無論在場所上,無論在時間上,都沒有受到限制。商店各個獨立地隨處設立於都城內外。」
  • 夢途遊史記:大唐盛世下的坊市面貌
    接下來就讓帶著大家慢慢欣賞一下大唐盛世下的坊市面貌:什麼是坊市?坊,又稱為裡是古代城市最基本的單位,市是做買賣或做買賣的地方或人口密集的行政中心或工商業、文化發達的地方,所以在古代以一定區域或者範圍內進行商品交易或商品服務的行政中心或工商業、文化發達、人口集中的地方稱之為坊市。
  • 《東京夢華錄》:宋代生活的時空門
    所以,《東京夢華錄》裡,城市東南部跟南方有千絲萬縷的聯繫:相國寺北面的小甜水巷裡,有專門賣南方菜的店鋪,生意很興隆。汴河沿岸,也開了很多南方北上的官員、商人暫住的旅館。 跟前朝的「勸農輕商」相比,宋代從立國開始,就從稅收、社會地位等方面給商人寬鬆的政策。商人可以跟貢士、青吏、庶人穿同樣的衣服,使用同樣的器具,具有同等地位。
  • 市場監管總局舉行國際單位制重大變革新聞發布會
    這是改變國際單位制採用實物計量的歷史性變革,也將成為人類科學發展進步中不會被忘記的一座裡程碑。有自媒體在報導這一歷史事件時寫道,「2018年11月16日,貌似平淡無奇的一天,人類文明悄然度過了一個關鍵節點」。  今天,我們誠摯地邀請中央各大主流媒體和重點新聞網絡媒體共聚一堂,就是希望和大家一起交流分享這次重大的科技事件,更希望通過大家的報導傳播,讓這次重大科技事件走進群眾,走向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