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有學者曾經說過,中國文化登峰造極於趙宋之際。兩宋時期,隨著城市規模的發展,城市文化日趨豐富多樣,城市作為文化中心的地位更加凸顯。同時,隨著市民階層的發展,市井文化開始發展。
城市發展的背景
宋代農業發達,江南地區糧食高產。在工商業方面、各種生產貿易活動頻繁。城市裡店鋪林立。交易禁化。繁榮的貿易活動使大批手工業者、商人等憑信自己的經濟實力。逐步擺脫了對土地的依附,成為市民階層的新力量。隨著經濟的發展,宋代城市居民對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長。推動了說書、雜劇、微樂、皮影戲等大眾娛樂形式的發展。
熙寧九年(1076)保甲法記載的丁男數,市和鎮兩者加起來約佔全體的百分之三點四二,也就是約三十分之一。不過這個數據並不能就代表當時的城市化比率。這從河北東路(今河北省)和秦鳳路(今陝西甘肅)的數據遠遠高於開封近郊這個事實就能看出。
這說明當時商業據點急劇擴大的趨勢。該研究指出,就連福建山區的汀州在南宋的幾十年之內,城市人口都增加了六倍。
到了南宋末期,汀州地區總人口的三分之一居住在城市。另有研究指出,南宋的坊郭戶(城市居民)的比率多為一成左右,但是鎮江和真州例外,竟達四成左右。
街巷制形成
到了宋代,裡坊制逐漸被廢除,開始出現了街巷制,也就是我們現在認為的街區制。《清明上河圖》就可以看出來,城市已經成為一系列開放的公共空間,而不是被包圍。
當然,現在很難看到這樣的公共空間。如果你想看唐宋時期的建築或城市格局,你只能去京都,奈良,尤其是奈良,那裡的城市格局與唐代非常相似。
一種街市的新形式已經在當時城市中悄悄形成。街市不同於一般以交通功能為主的街巷,但又與街道形式結合起來,組成各種規模大小不同的商業街區。街市商業區從形式上講,即是過去以坊為單位的商業區擴散成線形的帶狀商業區,或者是廣場型的開放式街市區。
在宋代文獻中,描述最生動的是《東京夢華錄》中幾處簡敘
「十字街南去高頭街,北去從紗行至東華門街、晨暉門、寶鑹宮,直至舊酸棗門,最是鋪席要鬧。」
街市形式
在新的街市內容中,最為注目的是瓦子、酒樓和房廊,也是宋代以前未曾見過的3種街市形式。
瓦子,也有叫做瓦、瓦市、瓦肆和瓦合的。從字面上解釋,大概就是戲場、雜耍場所,而且有固定的地點,民眾隨意出入,在那裡欣賞各種伎藝和興盡玩耍。唐代的勾欄是臨時性的戲場,沒有演出的專用場地藝人員。
到宋代,出現了瓦子,對於藝人的演出條件有很大改善,更重要的是把藝人當作賤類的傳統觀念在開始轉變,藝人可以在固定的地點演出,這體現了藝人群體地位的提高和社會關係各方面的變化。
雖然那時街道藝人還繼續存在,定期的廟會也時有出現,但是城市已經建起了許多專業戲場,可以為更多的市民獻藝作伎,不能不說是宋代城市出現的一種新情況。
據說,北宋末年開封有6座瓦子,南宋杭州有17座瓦子,甚至於烏程縣的烏鎮也有北瓦子巷,既然有瓦子巷的名稱,就表示附近曾經有瓦子的存在。瓦子演出內容也是豐富多彩。
《東京夢華錄》 關於桑家瓦子中說:「桑家瓦子, 近北則中瓦,次則裡瓦,其中大小勾欄五十餘座,內中瓦子蓮花棚、牡丹棚...」
酒樓為城市的主要標誌性建築,堂堂正正地在街市中屹立,,恐怕就是起始於宋。宋代酒樓不同於一般酒店、酒坊等飲食店鋪,稱得上酒樓的往往是重樓疊閣,裝璜斐然,儼然與城市的官署、寺觀等建築相媲美。
唐代,酒樓不過是一種飲酒喝茶的酒肆罷了。宋代由於建築技術的進步,一種疊圈式樓閣建築普遍應用,這種中空式構架建築,可以加大樓層空間使用面積,於是酒樓之風盛行,耗巨資,重伎巧,營造二三層大型木構樓閣,炫耀門面,吸引顧主,適應當時的社會奢侈風尚。
宋代社會可以說是個花花世界,商品種類繁多,侈靡生活到處風行,城市更是如此,客旅雲集,買賣經商盛行,人們追求豪尚華居,竟嗜珍饌美崤,官僚地主惟心所欲,中上層市民過著放縱生活。
加上當時饋送苞苴之弊相當嚴重,動輒就是請客送禮,商賄官,官饋商,酒樓成了奸贓的場所。在這樣社會環境中發展起來的酒樓,位置選在城市最中心地段,十字路口,面向大街,交通方便,臨近商業區.越鬧處越好,便於城市四方來客。為了講究排場,大的酒樓門口都扎有彩樓,並掛有繡旗,酒店主人站立門口,歡迎光顧增輝。
再次是房廊。唐宋兩朝政府都擁有大批的不動產由專職機構管理和經營。到了又多了房廊這筆官資。房廊在宋代又稱市廊,因為房廊形式不同於傳統民居和深宅大院,這種建築面街成行,戶型小,佔地不多,有的還是前店後宅,適宜於各種手工業和服務業平民使用。
《續資治通鑑長編》 中鄲州城中巷陌置市廊:「徙城之始,衢路頒敞,其後守吏增市廊以收課。」
這表明市廊分布在商業繁盛的街巷中,而且大多是官家所置,收取課稅。房廊也有布置在橋畔、河畔空地。房廊還不限於官設,寺觀也有這類出租房屋,相傳開封相國寺中庭兩廡商品聚眾,廡廊兩邊進行貿易來往,這種虎廊大概也是房廊的一種形式。
房廊是在宋代,它是一種城市用地日益擁擠的商業建築。它經常被用來為中小型商人做買賣。這是一種經營小生意的小店,像茶房、酒肆、雜貨等標準較低的房屋,數量多、分布廣,幾乎遍及街頭巷角,為市民各個階層提供方便的生活服務條件。
正由於如此,房廊與前述的酒樓、瓦子3種街市形式的出現,是宋代商品經濟發展中的一個重要特點,也是城市演變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特徵,可見當時宋朝的城市是怎樣的一種環境,宋代城市發展也唐宋變革的微觀縮影。
參考文獻
《東京夢華錄》
《續資治通鑑長編》
作者
錦年,自由撰稿人,歷史學愛好者,致力於研究歷史。期望用歷史垂訓鑑戒,塑造集體記憶,鑑往知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