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被人供奉的神靈神像大都是坐鎮在固定的廟宇中,而在西安鄠邑區的北部鄉村卻有一個特別的風俗,就是神像不固定,而是流動的。這些鄉村供奉的城隍,由各村輪流祭祀,每村供奉一年,循環往復。
更有意思的是,在這片不大的區域裡供奉著三尊不同的城隍,俗稱大城隍(紀信)、二城隍(韓成)、三城隍(周苛)。三尊城隍並無關聯,分別在各自不同的村社中輪流祭祀,但交接的規矩和流程形式基本相同。
每年的正月十五前後是交接城隍神像的時間,由下一村從上一村迎祭城隍,當地叫接爺。
迎接城隍本就是一個隆重和神聖的活動,加之每個村社有十到二十多個村不等,也就是說每個村要等十幾年甚至二十幾年才能輪到一次接爺的機會,因此十分珍貴,各村會極盡所能把接爺的活動搞得隆重熱烈,除了表示虔誠,也是為了抓住這個難得的機會展示本村的文化、精神風貌以及實力。
在迎接城隍的隊伍裡,有報馬開道,後面是禮炮車、彩旗儀仗、鑼鼓秧歌和各種社火表演、武術雜耍等等,農村常見的慶典項目應有盡有,五花八門爭奇鬥豔。而圍觀的人群除了迎送城隍的兩村居民外,周邊的村民也都會前來沾喜慶看熱鬧。可以說,迎祭城隍這一天是當地鄉村一年裡最熱鬧的時候了。
在2019年的農曆正月初八這天,我觀看了二城隍的迎祭活動。
今年輪到坳河村(坳:字典中讀ào,當地人習慣讀yāo)從崔村迎接城隍,據一位坳河村的村民講,上一次他們迎接城隍是在2000年,也就是20年一個循環。
接爺的隊伍早晨7點就開始裝扮、準備,10點左右隊伍開始緩緩出發,一路走走停停,敲敲打打,邊走邊耍。雖然到相鄰的崔村只有三四公裡的距離,來回卻花了一整天的時間,把城隍的神像接回本村已是下午5點以後。
接爺的重頭戲是交接祭祀儀式。由迎送兩村的首腦和兩村德高望重的禮賓各八位組成交接團,按程序進行一次次的叩首拜神、上香獻茶,還有文武官交接器物,以及誦祝詞、誦祭文、致答謝辭等等一系列環節,最後給尊神拂塵,在鼓樂聲中扶城隍金身上轎起駕。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整個過程莊嚴神聖又機械刻板,讓日益習慣了肆意隨性的現代人大長見識,這才是儀式啊!
鄠邑北鄉迎祭城隍的民俗活動始於明朝,明清時為鼎盛時期,後來民國時得到延續,而文革期間曾被終止,直到1984年後才又恢復。
目前鄠邑的迎祭城隍民俗活動已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據說正在申報國家級非遺項目。
◣九嶽視界◥ —— 返璞歸真 精彩無限 【戶外 . 旅遊 . 攝影】
【圖文原創,盜用必究!歡迎一鍵轉發,未經許可不得抄襲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