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哈爾濱市南崗區和道外區啟動試點,打造「刷臉智慧小區」。道外區在8個小區安裝了116個門禁,部分居民疑慮重重……
回家進門先刷臉,進門需要按指紋,這些「高科技」已成為眾多小區門禁系統的標配……
最近,家住哈爾濱市道外太古商圈的居民發現,小區每個進出門都安裝上了攝像頭。社區在進行人口普查登記時,同步也要錄入「臉」。從敞開式小區到全封閉小區,居民當然很高興,但也有人擔心:自己的臉會不會被人利用,給自己帶來風險和麻煩?
搜索發現,全國多個城市採集業主「臉」、如何保護業主信息已成為新的熱點話題。
在採訪中有居民提出建議,封閉小區能否設立多個安防閘,從小區大門到單元門到電梯,逐步升級防護,讓居民有更多的選擇性;還有的居民希望知道,一旦因小區門禁系統導致「臉」洩露,誰來負責損失?
01 誰來替我保護隱私
哈市新太古小區一個出入口的大鐵門上,刷臉的攝像頭、機盒、接收信號裝置,都已經安裝完畢。這裡身處太古商圈,居民的安全感不強,可以看到門邊還有舊的提醒牌:「警方視頻監控區域」。
居民陳先生說,一旦開始刷臉,「閒雜人等」就再也無法進入,老人和孩子可以放心地在院子裡曬太陽、玩耍了。
近日,該社區通過樓組長在業主群裡發布信息:11日起正式辦理刷臉「手續」,填表+錄臉。一些年輕的居民開始擔心:這樣會不會洩漏隱私?畢竟「自己的臉譜被人拿走了」,如果資料洩漏出去,就會出大事。
居民小李說:「現在很多借貸平臺和消費平臺,只要刷臉就能完成。如果我的『臉』被人複製了,拿去各種平臺刷,很可能就會莫名背上債務,這太可怕了!」
哈市南崗區和興頭道街新城小區臨街單元也開始進行人臉信息錄入,對此居民爭議頗多。居民李先生表示,一旦人臉信息丟失,或者資料庫洩密,人臉識別就可能面臨較大風險。
實際上,很多居民都有這樣的擔憂,採訪中,記者了解到,學府嘉園的居民就曾向南崗區區長熱線反映擔憂信息被盜的情況,之後有關部門在給該居民反饋中提到,該項目由哈爾濱市科技局和公安局牽頭執行。
因為擔心信息洩露,目前太古商圈還有一些居民持觀望態度,沒有到社區辦理刷臉手續,期望能「籤個保密協議」,出了事好有人負責。
02 帶人進入誰來管理
家住維新街79號的劉女士,對小區安裝刷臉設備這事很感興趣,專程到社區諮詢了相關事宜。她說,這一片兒居民區同屬老道外城區,做小買賣的人多,流動性也比較大,小區安上大門,實行刷臉式封閉管理,對於大家來說真是好事。「我們相信社區主任,她和我們說,最近有些地方有疫情,小區刷臉才能進入,也給大家的健康上了保險。你說這不是治安+健康的雙保險嗎?」 劉女士家這個鐵門處的刷臉設施,還有個與其他地點不同的地方,就是機盒上印有警徽。這讓她進一步相信,刷臉工程肯定是有安全保障的,不可能會洩漏個人隱私。
如果有親友來訪該咋辦?答覆是「主人出來刷臉接進去」。劉女士說:「我家住七樓,丈夫行動不便,總接也接不起呀。再說,帶人進入也得有人管理,啥人都能帶入,還是存在隱患啊。」
對於這種安防新方式,居民孫先生堅決抵制,他更青睞保安+刷卡的方式。孫先生說,這種方式看似更高級了,但存在兩個隱患,一是個人信息無法保證絕對安全,最近幾年居民或者酒店信息、甚至網際網路科技公司被「撞庫」數據被盜賣情況時有發生。另外,若無人值守,不法分子採取跟隨獨自一人的居民進入小區怎麼辦?所以還是要配保安,組合的方式才是真正安全。
03 緊急情況怎樣開門
「我在網上也看了許多案例,全國不少城市都有。送餐和快遞行業從業門檻不高,有些不法分子就混在裡面。以後刷臉了,年輕人也不用宅和懶了,該下樓到門口活動活動了!」家住祥泰家園A區4單元的王大爺說,現在小區裡每天總有送外賣的摩託和送快遞的三輪出現,這讓不少居民都反感。靖宇地區的小區居民態度倒是比較明確,畢竟小區裡年齡大些的居民佔了多數。
然而,歲數大的人也有他們的擔心,不少人都提出這樣的問題:「修水電煤氣來人怎麼辦?若有人生病,救護車能不能進來?如果發生火情,會不會耽擱消防車進入時間呢?」
此外,新城小區也有居民表示:「安裝人臉識別電子系統為的是安全,那要不要考慮居民的方便?樓層高的住戶,之前外賣和快遞都能配送到家門口,一旦安裝該系統,外賣和快遞不上來,我們還要費力費時下樓取,非常不便!」也有居民說:「與其安裝人臉識別電子系統,不如把現在的電子防盜門修好,既節約資金,也方便居民。」
04 要有更多選擇
家住太古街588號祥泰花園的居民劉先生希望居民可以有更多的選擇權。他表示支持加強小區的安保,但是能不能使用門禁卡或者指紋?有的居民則希望,不要只依靠大門來實現安防。「小區的大門可以刷門卡,單元門再使用臉部識別,這樣系統就不用聯網,安全性更高,技術人員定期更新數據即可,有條件的電梯還可以用樓層卡,而且應該配有保安,看見他們巡邏,居民心裡更有底。」太古商圈的幾位居民給出了他們的建議。
另外,也有居民希望人臉信息採集流程和儲存限制也要更加規範和公開,應該有具有相應資質的部門專職採集,系統避免和外網有交集。
居民王先生說,現在新上的面部識別系統有點「一刀切」,社區說有利於疫情防範,這個做法居民不否認,但除了人臉識別外,沒有其他任何開門的方式,還是有待商討。「在上系統之前,應該提前告知居民,提供幾種方式讓我們選擇一下,畢竟家家的情況都不同,這種直接通知我們去錄入,多少有些生硬,既然居民是日常的使用人,就應該有參與決策的權力,把好事辦的更好。」
據國內媒體報導,北京某高校教師因小區出入只能選擇人臉識別,向物業、居委會、街道發送了法律函,幾經討論後,物業最終同意讓業主自由選擇進出小區的方式。
業內人士呼籲:
人臉信息安全不容小覷
有業內人士對此也十分擔憂,目前最簡單的人臉識別,只需要採集、提取人臉上的6個或8個特徵點就能實現。「一旦人臉信息丟失,後果不堪設想!」
他進一步解釋,當人們使用密碼支付和二維碼支付時,密碼和二維碼均可以更改或變換。手機丟失後,可以通過掛失等方式更換密碼,還可通過相關操作讓丟失手機中的APP無法登陸,進而確保安全。人臉識別則不同,因為面部等生物信息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更改性,一旦洩露,則處於不可逆轉的狀態,很可能出現個人資金被竊取,被他人「刷臉」進入小區甚至房間等極端事件。
密碼被盜了可以修改,而人臉識別是一種生物信息,一旦臉的信息、虹膜的信息被盜了,就是永遠被盜了,而現在人臉識別門禁的生產廠家眾多,標準不一,安全防護能力和技術參差不齊,所以目前人臉識別的安全現狀不容樂觀。
強制採集個人信息
或被認定為侵權
記者在走訪中,不少居民反映:「這樣的大事,是不是應該先和我們商榷,聽聽我們居民的意見再行動?」居民們也表示,一旦安裝了,為了回家,我們只能違背自己的意願去登記,這其實就是一種變相的強制。
黑龍江龍巖律師事務所律師李鑫表示:「依據《網絡安全法》,人臉信息屬於個人生物識別信息,未經業主和消費者同意,如果強制性採集個人信息,可能會被認定為侵權。另外,對於使用人臉識別系統應以合法性、正當性、必要性為前提。正當性沒有問題,但合法性和必要性都值得商榷。」
今年10月1日,新版《信息安全技術個人信息安全規範》要求,在收集人臉、指紋等個人生物識別信息前,應單獨向個人信息主體告知:收集、使用個人生物識別信息的目的、方式和範圍,以及存儲時間等規則,並徵得個人信息主體的同意。
10月28日,杭州市人大公布的新版《杭州市物業管理條例(修訂草案)》明確要求,物業不得強制業主通過指紋、人臉識別等生物信息方式使用共用設施設備,保障業主對共用設施設備的正常使用權。
文/攝 記者 張同 李國玉 李天池
編輯:莫曉亮
責編:孫溶
審核:姜明
統籌:王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