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在冬天雨季來臨之前,還是很舒服的。既然這次去臺灣是訪茶之旅,臺北市裡的與茶相關的知名之地,總歸要去打卡的。這篇介紹的是臺灣茶文化的朝聖地 「紫藤廬」 和 「食養山房」 。
龍應臺說,臺北有五十八家星巴克,只有一家紫藤廬。紫藤廬所在的建築物已有80多年歷史,因屋前有3棵老紫藤攀纏而得名。這裡是臺灣文人匯聚地,很多知名作家常來小聚,以茶會友之所在,文化氣息濃鬱。大陸如今裝幀古雅的地方很多,但就是少了一份文化情懷,硬體容易,軟體難成。紫藤廬不僅有茶文化,更多的是歷史和文化的積澱在這裡。
這是座列入當地政府歷史保護的舊時日式矮屋,外面沒有標識,我們晚上來,若不是的士司機熟悉,還真是很難找。看起來完全是一個自家院子,穿過紫藤架,才能進入屋內。
▲紫藤廬入口
大廳的接待區域,展示著各種茶葉和茶器,據說,有些茶器是曉芳先生早期特意為紫藤廬定製的。而且,這些茶器,都是給來喝茶的客人用的,並不會因為大師的知名度,而把茶位費抬高,很是親民。
▲紫藤廬大堂
書桌上擺著可供客人隨手翻閱的書籍,文化氣息撲面而來。
▲紫藤廬室內
幽雅的大廳內,分列著大小不一的桌椅,供客人隨意選擇,拿上一本書,喝上一杯茶,愜意的傍晚,有位美女在消磨時光。
▲紫藤廬室內
康熙大帝的真跡耶,博物館藏品級的文物了,估計是周渝先生的私藏吧。
▲紫藤廬室內
老屋改造前的舊貌,還有照片留存。
▲紫藤廬室內
中國近現代高等教育奠基人之一 (復旦大學、上海大學的創辦人),民國四大書法家之一的于右任的草書。不知,是否為前任屋主周德偉教授所藏,於老病逝於1964年,想必二者,有過交集的吧。
▲紫藤廬室內
我們一行人進入裡面的日式榻榻米包間,晚餐過後開始品茶。茶單送上,超有文化氣息。
▲紫藤廬茶單
內部的茶品,也都有自己非常文藝的名字,好在下面都有茶葉品種產地介紹,可以看的一清二楚,點的明明白白。
▲紫藤廬茶單
茶館的茶藝師先來為我們泡第一道茶,我們一行人揪住小哥問個不停,讓他看出來這幾位大陸來的茶客,竟然都是專業人士,泡起茶來,不免有點緊張,哈哈。
▲工作人員泡茶
讓小哥去忙了,我們自己來泡。邊品邊研究幹茶、湯感、葉底之類的,每一道茶,都喝的也明明白白的,我們也是認真學習的好學生。
▲自己上手泡茶
紫藤廬裡,就餐時拍的唯一一張合影,有一位是特意趕來聚會的臺灣朋友LINDA,另外一位趕來聚會的臺灣朋友來晚了,沒有上鏡。話說紫藤廬的套餐也不錯。
▲就餐時的合影
座落在汐止新區的食養山房,是一家禪意濃濃的私家菜館,無菜單料理,需要提前預約。我們晚上趕到,先網上找幾張明亮的照片分享。座落在山中的建築,與周圍的環境融為一體,白天來,可以看見周圍的池塘和花田。
禪意空間按山林自然環境而建,據說,開店前,學設計出身的林炳輝先生花了近兩年時間去感受汐止的山林,透過大片的落地玻璃窗,把自然山林景色引入。食養山房是飲食界的 「桃花源」。
▲林炳輝先生和他的食養山房(圖片來自網絡)
我們訪茶歸來已是暮色濃濃,跟著導航找到停車場,步行經過一小段路,進入6號空間。食養山房的工作人員也是十分的負責任,因從陽明山搬來已經換了新地址,特意電話打過來囑咐叮嚀。
進入室內,已是滿座了,唯一一個空的包廂,就是預留給我們的了。不記得哪個公眾號宣傳說食養山房一個月只接待三十人的?那估計是老黃曆了。
我們就餐的日式榻榻米空間,多少感覺有些昏暗呢。
白色宣紙配上竹廉,一切都是回歸自然的感覺。
新鮮的花材,估計是一早,山中採的吧。隨意放的一本書,仿佛是主人倡導的沏茶讀書賞山林的意境。
食養山房的菜品,以養生清淡為主,這幾年菜單變化不大,吃貨朋友們可以網上搜索。下圖的海鮮拼盤,是擺盤最豪邁的一道菜,不過吃起來還是蠻清淡的。
個人非常喜歡他的小品,比如桂圓芋泥,百香果甜品。
下圖便是大名鼎鼎的蓮花入湯菜品了。乾燥的蓮花遇到熱湯便會緩緩綻開,最後花開在湯上,非常的唯美。
雖然一道道清淡料理看著飽足感不是很強,但還沒等主餐上來,已經有些飽了。每一道菜品品嘗完之後,才會上下一道,不同的菜式之間,也會換不同的茶飲來搭配,步調慢而和緩,讓人吃的很是舒服。只可惜是晚上,無法欣賞戶外的風景,也因為太晚,沒有嘗試它的茶道體驗,下次,一定補上。
紫藤花開的季節,手裡捧一本書,坐在紫藤廬的窗邊,看院落裡面陽光穿過藤葉花瓣,再有一壺茶相伴,定是可以呆上一下午的。
食養山房,山林裡,木屋內,一安、一靜、一心、一禪,自在清淨,完全可以呆上大半天。
臺北一壺茶,紫藤廬與食養山房,都是可以一去再去的地方。
- END -
文字 | 梅麗爾少校
圖片 | 嘵山堂訪茶小分隊
編輯 | 梅麗爾少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