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養山房一直聲名在外,被視為設計餐廳的代表作,許多外人對於其的評價是「來臺灣,一定要去食養山房」。
從臺北市去新北市汐止區的道路其實很漫長,沒有班車前往,只能自駕或者包車,車出臺北市區,還得在山道上盤旋數小時才到。快到目的地的時候,會有服務生拿著預約名單在此等候,待確認了是預定的客人,才可放行。
林炳輝年輕時是名設計師,經朋友介紹,租下一處偏僻地方的鐵皮屋,本想用於倉庫,順便成為自己避世歇腳的地方。他曾經表示,最理想的樣子,無非是「接些工程圖來畫,朋友來訪,就泡茶招待他們」。但對美好事物的追求讓他將倉庫也打造得獨具品味,受到朋友們的喜歡,最終他決定將這裡經營成一個文化創意的人文餐廳。
這裡其實已經是食養山房的第三個選址,就整體設計而言,與其說這是一個餐廳,不如說是一個隱居山野的文人書房或者說日式茶室更為準確。空間基地佔地面積較大,寬鬆的空間尺度比例,讓每一位到來的客人都有一種隱於山野的感覺。
五號茶室掩映在一片佳木蔥蘢之中,幾棟建築就散落在這片翠綠的山林間,室內的家具極少,只有簡單的桌椅和配飾,餐位布置得素雅清淡,簡潔大方。耳邊隱約聽到輕聲低吟的梵經頌唱,眼中所見就是充滿東方禪意的風格,讓客人在就餐時享受融入周遭自然的寧靜與平和。
↑ 五號茶室入口
↑ 五號茶室室內
六號茶室從外部結構到內部陳設的主要元素都是鏽鐵。基地內原本有一棟70多年的傳統石屋,手工修砌。設計師將其保留,並決定在其外面建造一處鐵架子。一日施工,員工忘記蓋防雨布,簇新的鐵皮生了鏽,林炳輝反而覺得生鏽的模樣與周邊景致更為相容,就索性把鐵皮做了生鏽處理。在原本老屋的基礎上向外延伸,擴展露臺,又加蓋了二樓,這座外觀古樸低調的房子仿佛是與山、樹、溪流一起成長起來的,毫無突兀之感。露臺之上,淡然雅致。空間內部舒朗、通透,山水風光就在窗外。
↑ 六號茶室
↑ 光影
室內也布局極簡,榻榻米和鐵鏽是主要的元素,最終設計師出人意料地使用了矽酸鈣板這一建築材料布置了茶席,卻意外地與空間契合。屋裡的竹簾本來是安徽當地做宣紙用的淘汰下來的舊竹簾,在這裡卻一簾多用:有的和玻璃黏在一起做了隔斷,有的則直接做成了捲簾。竹簾將空間隔成幾個相鄰的開間,每個開間內各自開放,比鄰而置而又各具特色,在虛實的空間中有著層層疊套的景致,既有室外的自然之景,又借了室內的人文之境。
↑ 茶席
與整個空間基調相契合的是食養山房不設菜單。在食養山房用餐,講究的是五感體驗,每道料理和諧地構成一幅美麗的畫,每一道菜也是老闆精採之後的自由創作。他只選用當季食材,搭配頗具藝術感的食器和經營者對菜色的巧思,在販售健康料理的理念之下,更多了一重文化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