籤訂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的後果:哈布斯堡皇帝的權力更弱了

2020-12-25 寂溪橋畔

歐洲史籤訂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的後果:哈布斯堡皇帝的權力更弱了

歡迎來到百家號寂溪橋畔,歐洲史:籤訂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的後果:哈布斯堡皇帝的權力更弱了。小編發現在17~18世紀的歐洲,反宗教改革可以說是無處不在:從斐迪南二世皇帝和他的後代極為偏愛的大量設立聖母馬利亞像的做法,到對聖約翰·內波穆克這樣的「本國」聖人的新崇拜,一直到哈布斯堡家族統治的土地上興起的大量新畫作和教堂裝飾品。

教會的節慶儀式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獻身精神和規範性。哈布斯堡家族的統治者無一例外全都沐浴著上帝之光,利奧波德僅是這萬神殿中的一員而已。他為何如此強調自己是傳統王權的代表人物,我們只能推測,而這種做法出現的時候,正值哈布斯堡家族的傳統價值觀和做法面臨著非常危險的新挑戰。利奧波德面臨的政治難題比斐迪南一世以來的任何一位前任遇到的都要大,也更複雜。從17世紀60年代開始,他受到了來自東面的雙重威脅,一個是東山再起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擴張,另一個是匈牙利「國家」堅決不想放棄獨立,而且匈牙利新教徒也不願意放棄宗教自由。

儘管波希米亞人只打了一仗就潰敗了,匈牙利人卻進行了長期而艱苦的戰爭,既在公開戰場作戰,也有遊擊戰。匈牙利的大部分地盤並沒有歸屬哈布斯堡家族,而是在土耳其人的封建統治之下,當地的匈牙利和特蘭西瓦尼亞領主向土耳其人交稅表示效忠。因此,在東部,這條三頭蛇,即異教的土耳其人和新教徒及社會動亂互相交織,同時出現在這片土地上。西面的情形也好不到哪去。1648年籤訂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的直接後果是哈布斯堡皇帝的權力比以前更弱了,尤其是利奧波德為了確保獲得推舉當上皇帝,不得不做出大量政治上的妥協。他只有通過與大批的獨立國家結成錯綜複雜且不堪一擊的聯盟才能在德意志施加自己的影響力。

與東面土耳其的威脅不相上下的,是西面日益壯大的法蘭西勢力。要說有哪個國家從「三十年戰爭」的恐懼和經濟災難中獲利了,非法蘭西莫屬。絕大多數時間裡,這場戰爭並沒有波及法蘭西的領土,在其他競爭者在經濟上和軍事上的損失都已經達到了極限以後,法蘭西才參戰,所以法蘭西得以在最後的決戰中把最好的東西收入囊中。對於奧地利和西班牙的哈布斯堡家族來說,法國的意圖蓋過了其他一切擔心,因為路易十四決心要成為一個偉大的徵服者,做愷撒當之無愧的後裔。他索取西班牙治下的部分尼德蘭地區,理由很牽強:按照佛蘭德斯的法律規定,此地真正的繼承人是他的西班牙裔妻子,而非她那同父異母的弟弟卡洛斯二世。

他決心要把弗朗什-孔泰「收復」回來,最終把洛林也拿回來,還要加上一些像斯特拉斯堡那樣的重大戰略城市,這一過程被美其名曰「統一」大業。利奧波德對西班牙的領土尼德蘭和弗朗什-孔泰非常關注,不僅是出於對家族的忠誠,也是因為他認為,考慮到西班牙的國王卡洛斯二世身體殘疾,健康堪憂,前途未ト,這些地區可能很快就會成為統一的哈布斯堡王朝的領土的一部分。與法國的交鋒沿著既相連又獨立的兩條戰線展開。政治鬥爭在許多傳統的歷史中已有記載。雙方在文化方面互爭高低,這方面的分析一直都是藝術史學家的事情。他們常常武斷地認為哈布斯堡家族只不過是跟在法國人後面亦步亦趨。

因為畢竟那個時代被稱作「路易十四時代」,而不是「利奧波德大帝時代」,甚至在從前屬於哈布斯堡的領土上也沒有這種說法。這種說法否定了利奧波德高超的文化政治手腕富含的智慧和原創性。在這方面我不想說太多。回頭看看巴黎的文化以及最近的凡爾賽文化,效仿的痕跡比比皆是。厄恩斯特·罔格曼指出,約翰·費希爾·凡·埃爾拉赫1688年首次承擔的工程是要在申布倫建造一個巨大的宮殿來替代原有的狩獵休憩屋(但沒有建起來)。計劃是要建在山頂上(就是現在美泉宮凱旋門的所在地),這樣四面八方的人們就都能看見這座巨型建築了。宮殿下面要建造各種洞穴、瀑布、水池林蔭小徑和巨大的傳統式花園。

埃爾拉赫「一邊回憶一邊構思要如何超越凡爾賽宮顯然是打算把它建成哈布斯堡王朝超過新貴路易十四的象徵性建築」。也許愛德華·克蘭克肖對於這個空想的描述最為貼切。這座建築仍稱為皇家狩獵休憩屋,但卻是一個巨大無比的宮殿。面朝城市方向的巨大入口兩側是兩根同樣的柱子,上面飾有螺旋形的浮雕,頂端是皇家的雄鷹。柱子後面兩層樓高的警衛室擋住了視線,樓後形成一個封閉的巨大空場,可用來進行馬術表演和其他騎馬的娛樂活動。兩個巨大的圓形水池裡有兩個一模一樣的精美噴泉,使這塊空場顯得不那麼空曠。空場四周是更大規模的不規則形狀的水池,裡面有更多的噴泉,後面是石頭假山。

水池的四周是圍牆花園,這些花園和噴泉將這塊用於通行或馬術表演的空地與通往宮殿的道路分隔開來。兩條坡道通往依山而建的另一個臺基,臺基之上是有廊柱的擋土牆,排列著真人高度的雕像。兩條坡道分別通往一個壯觀的大花壇的兩側,花壇裡建有更多的水池和噴泉及花圃。這個花壇對官殿本身起到了影壁牆的作用,要進入宮殿裡需經過另外兩條坡道,這兩條坡道從一個巨大的圓形空場的中央穿過,兩側是這個建築群裡最大的水池,通往宮殿大門的車道繞水池而過。

巨大的古典式門廊以羽翼作雕飾,羽翼向前突出彎曲形成半圓形,使車道處於半封閉狀態,然後沿兩側延伸出去,裝飾著宮殿正面。兩層樓的宮殿一共有150扇窗戶,每一處垂直立面上方都有雕像,使建築物的輪廓不再單一。兩座巨大的十字形穹頂亭閣分列在宮殿的正面兩側。類似這座建築的宏偉氣勢你也可以在當今的維也納領略一二,只要由下貝爾維蒂宮步行至上貝爾維蒂宮,從為歐根親王修建的數座宮殿中就能感受到。

後來小編還了解到,這組建築比起原本計劃修建的美泉宮,只是一個微小版,但是巧妙運用山勢風景特點所產生的效果則跟後者不相上下。 好了,今天的文章就和大家分享到這裡,看了文章之後,有什麼想法或者其他的觀點,可以給小編留言哦。

以上圖片素材來源於網絡,侵權立刪!

相關焦點

  • 哈布斯堡家族爭霸歐洲:所有歐洲強國都捲入戰爭
    他生於1500年,15歲時成為勃艮第大公;一年後成為西班牙國王查理一世;1519年,更繼承祖父馬克西米利安一世的大業,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和哈布斯堡家族在奧地利世襲領地的統治者。因此,他作為皇帝查理五世,到1555-1556年間退位時止,一直領有全部四份世襲領地 。1526年,無嗣的匈牙利國王路易在與土耳其人進行的摩哈赤之役中陣亡,查理又戴上了匈牙利和波希米亞的王冠。
  • 哈布斯堡家族:掌控歐洲800多年的王室,是如何崛起和衰弱的?
    神羅皇帝不是世襲的,而是由七大選帝侯選出來的。1273年,鷹堡家族的族長當選為帝國皇帝(所有諸侯的想法都是在諸侯"選個小伯爵當皇帝,就管不著我")。他極力爭取奧地利公爵領地,奧地利成為日後家族的大本營,哈布斯堡家族大多遷居奧地利(本居瑞士,但是奧地利比瑞士更有發展空間)。
  • 三十年戰爭四百周年︱三十年戰爭的起因、擴大和結束
    很多人認為三十年戰爭是一整個「宗教戰爭時代」的高潮,這個時代始於1517年的宗教改革,一直持續到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它也和其他領域的廣泛變遷聯繫起來,著名的有「從封建主義到資本主義」的經濟變遷,以及被冠以「軍事革命」的戰爭方式變革。政治學家等往往認為戰爭的和平安排標誌著現代「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的誕生,那是一套由民族主權國家組成的國際秩序。
  • 1273年,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成功地使其一位王侯當選為皇帝
    有些諸侯雖然是皇帝的封建封臣,但此外再沒有任何的從屬關係;許多帝國城市在其領土內行使帝國的權力;皇室家族自己的領地也經常是分散和不統一的;50個教會封建主在其領地內的統治如同享有最高權力;數百個小貴族——帝國騎士——作為封建侍從而臣服於皇帝;波西米亞和西裡西亞的土地事實上屬於匈牙利國王(其自身卻不屬於帝國)以及種種此類事情。
  •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伯羅奔尼撒戰爭、修昔底德陷阱……
    從360多年前《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確立的平等和主權原則,到150多年前日內瓦公約確立的國際人道主義精神;從70多年前聯合國憲章明確的四大宗旨和七項原則,到60多年前萬隆會議倡導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國際關係演變積累了一系列公認的原則。這些原則應該成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本遵循。」
  • 哈布斯堡王朝的衰落:從歐洲雄獅到折翼的雙頭鷹
    而1718年與奧斯曼土耳其籤訂的《帕薩洛維茨條約》則是哈布斯堡家族對外軍事徵伐的巔峰,從那以後,哈布斯堡家族的輝煌的戰績基本變成了歷史,在此後的一系列戰爭中大部分時間都是扮演了一個只能分享盟友勝利的醬油角色。
  • 鄭非評《哈布斯堡王朝》︱帝國分裂的偶然與必然
    從奧匈帝國加入一戰的原委來看,就更不能說帝國的瓦解只是戰爭的後果——當初帝國之所以要對塞爾維亞開戰,是因為害怕塞爾維亞會成為「巴爾幹的皮埃蒙特」(義大利統一運動的發起者)。但是帝國內的南斯拉夫人加在一起有七百萬,遠比塞爾維亞的兩百一十萬為多。按道理說,應該是塞爾維亞怕帝國才對。
  • 普魯士史:《亞琛和約》,對哈布斯堡家族而言是丟臉的?
    維特爾斯巴赫家族的皇帝過早去世後,其繼承者馬克斯·約瑟夫於1745年拒絕將其領土作為賠償,但放棄了巴伐利亞對哈布斯堡遺產的所有訴求,並支持洛林的弗朗茨·斯特凡這位瑪麗亞·特蕾西亞的丈夫當選為帝。由此,皇冠再次回到了維也納,並在那裡一直由新成立的哈布斯堡洛林家族保留到帝國解體在英國的調解下,1745年,弗裡德裡希二世在德勒斯登籤訂了一份和約。
  • 哈布斯堡人七百年
    如果按照這個王朝第一次登上皇位開始計算,還能追溯到更久遠的1273年。哈布斯堡人也許很低調,但謙遜並不是一種帝王的美德。在《哈布斯堡王朝》中衛克安把一個關於君王的理想形象的深刻討論掩蓋在哈布斯堡王朝歷史的敘述性作品背後。哈布斯堡人的形象是這本書的真正主題,而哈布斯堡人七百年的歷史則賦予這個主題以血肉。
  • 皇朝早期史——哈布斯堡在瑞士(1000-1500)
    與一般認為瑞士「山高皇帝遠」不同,阿爾高在薩利安王朝和霍亨斯陶芬王朝始終接近皇權中心。在文多尼薩上遊4公裡的阿勒河右岸,侏羅山餘脈延伸出一片丘陵,曾是羅馬人的崗哨。約在1020年代,當地伯爵拉德伯特在其上建造了最初的城堡。據考證,他的祖父是「富有者」貢特蘭姆。後者可能是七世紀時阿爾薩斯公爵埃提肖的後裔,其領地散布於阿爾高、布賴斯高和上阿爾薩斯。
  • 哈布斯堡家族:被「瘋女胡安娜」的詛咒環繞?
    因為哈布斯堡家族在歐洲是非常有名的,喜歡歐洲歷史的朋友知道這個家族在歐洲當了六百年帝王,他們家最厲害的就是獲得權力靠的不是武力,而是聯姻。極盛的時候今天的德國,奧地利,匈牙利,西班牙,葡萄牙,還有義大利,甚至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這些地方都是哈布斯堡王朝統治。
  • 出過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哈布斯堡是他們家下人
    要知道歐洲王室之中是非常看重血統的,不是說親王就比公爵厲害,像摩納哥這種不入流的自封王室 ,可能連人家哈布斯堡家族的一個伯爵都比不上。相較而言,四大公國裡面的列支敦斯登和盧森堡,其實出身都要比摩納哥公國高。首先列支敦斯登公國,其最初乃是列支敦斯登大公的領地,其在1719年被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六世,封為列支敦斯登大公國,其國家元首乃是列支敦斯登大公。
  • 歐洲統治者地域最廣的哈布斯堡家族與神聖羅馬帝國到底啥關係
    哈布斯堡家族,是歐洲歷史上古老的,分支繁多的封建統治家族,主要分支在奧地利,祖先為日耳曼人中的一支,來自法國,最早居住在法國阿爾薩斯,後來向東遷移至瑞士北部,並逐漸擴張到整個德意志地區。11世紀初,由該家族的主教斯特拉斯堡的維爾納建立了鷹堡,這個家族此後便以哈布斯堡作為族名。哈布斯堡家族的統治年代從1282年起,一直延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是歐洲歷史上統治時間第二長,統治地域最廣的封建家族。後來哈布斯家族的魯道夫一世被選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從1438 年開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由哈布斯堡家族世襲。
  • 解讀哈布斯堡王朝(3)
    在維也納的皇宮裡,有一座不大的教堂,叫聖奧古斯丁修會教堂,建於14世紀,哈布斯堡家族成員的洗禮和婚禮都在此舉行。1736年2月12日一位哈布斯堡家族的公主,在此舉行了婚禮。她就是瑪利亞·特蕾莎,皇帝查爾斯六世的長女,當年她18歲。那時候的瑪利亞·特蕾莎,只是一個墜入愛河的小公主,她的愛人是弗朗茨·史蒂芬,小國洛林的王子。 雖然哈布斯堡家族的皇冠向來只傳給男性,但查爾斯六世並未誕下子嗣,於是他宣布了新規定。如果在臨終前還沒有王子,瑪利亞將成為哈布斯堡帝國的繼承人。1740年,在瑪利亞·特蕾莎大婚4年後,她的父親查爾斯六世死於食物中毒。
  • 神聖羅馬帝國末代皇帝,為保住皇帝稱號,把女兒送給拿破崙做皇后
    到了1452年,哈布斯堡王朝腓特烈三世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從此哈布斯堡王朝壟斷了神聖羅馬帝國,直到神聖羅馬帝國滅亡。簡單介紹了神聖羅馬帝國之後,小編要介紹本文的主人公,神聖羅馬帝國的末代皇帝弗朗茨二世,正如上面所說,他屬於哈布斯堡王朝。
  • 哈布斯堡王朝最後的吶喊,統治奧地利253年,傳承10位君主
    ,不能繼承神聖羅馬帝位,神聖羅馬帝位懸空兩年之久,公元1742年由維特爾斯巴赫王朝的查理七世奪得,從而引發神聖羅馬帝位繼承戰爭,她勵精圖治,加強了奧地利公國的軍事力量,公元1745年打敗查理七世,讓自己的丈夫弗朗茨一世當上神聖羅馬皇帝,神聖羅馬帝位又回到哈布斯堡王朝,另外她發動七年戰爭和參與瓜分波蘭,擴大了奧地利的領土,公元1780年駕崩,終年63歲,在位4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