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農曆的正月十五日是元宵節,元宵節也稱為上元節、小正月、元夕和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
農曆的正月也稱為元月,宵在古文中有夜的意思,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因此稱為元宵節。
元 宵 節 的 由 來
《史記·樂書》:「漢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時夜祠,到明而終」。
西漢時期的人們就已經非常重視正月十五,到了漢魏時期,佛教傳入中國,推崇佛教的漢明帝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
隨著佛教的迅速發展,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在全國各地流行起來,南北朝時期,元宵燃燈已經成為人們約定俗成的習慣。
2008年6月,元宵節選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各地的元宵習俗也有所不同。
吃 元 宵
宋朝的人們在元宵節都會食用一種食品——浮元子,浮元子就是元宵的原型。
「貴客鉤簾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時來。簾前花架無路行,不得金錢不得回。」
古時的元宵價格可不便宜,今天,北方地區的人們仍保留著元宵節吃元宵的習慣,但是南方人大多吃湯圓。
從外形上看,元宵和湯圓很相似,但是兩者的做法和口感把不太一樣,湯圓是和面後把餡料包入面中,元宵是把餡料沾水後,在糯米粉上滾成團。
元宵和湯圓的餡料都非常豐富,白糖、芝麻、豆沙、核桃仁、果仁、棗泥和肉泥等應有盡有,可葷可素,風味各異。
人們在元宵節吃元宵和湯圓,是希望在新的一年家人平平安安、團團圓圓,生活和和美美。
賞 花 燈
《隋書·柳彧傳》記載:「每正月望夜,充街塞陌,聚戲朋遊。鳴鼓聒天,燎炬照地。」
敲鑼打鼓、燈火照耀,隋朝的元宵節很熱鬧,人們在這天都會約上親朋好友一起到走上街頭觀燈看戲。
《大唐新語》記載:「京城正月望日,盛飾燈影之會,金吾弛禁,特許夜行。貴臣戚屬及下俚工賈,無不夜遊。」
唐朝時期,燈會活動非常豐富,無論是達官貴人還是平民百姓,在元宵節都會出門夜遊賞燈。
明朝的燈節時間很長,一般是從正月初八開始,到正月十七才結束。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門燈火夜似晝,直到今日,人們賞花燈的熱情仍然極高。
猜 燈 謎
猜燈謎是我國獨有的傳統民俗文娛活動,為了增加元宵賞燈時的趣味性,古人開始在花燈上貼上字謎。
人們在賞燈的同時可以和同伴一起互動猜謎,賞燈現場變得更為熱鬧,後來猜燈謎就成了元宵節必不可少的娛樂活動之一。
舞 龍 燈
宋代吳自牧《夢粱錄》記載:元宵之夜,「以草縛成龍,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燈燭萬盞,望之蜿蜒,如雙龍飛走之狀。」
元宵節舞龍燈的習俗大概形成於宋朝。
元宵節過後,春耕就拉開序幕,在農耕時代,天氣變化對農作物的生長影響極大。
龍是古人心中的圖騰,是瑞祥的象徵,人們希望得到龍的庇護,因此在元宵節這天舉行舞龍燈活動,祈願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地京。三百內人連袖舞,一進天上著詞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