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畢卡索,你會想到什麼?
是恐怖又悲慘的《格爾尼卡》還是誇張又怪誕的《亞威農少女》?
是喪失摯友的孤獨還是縱情縱慾的一連串情人和緋聞?
你知道他的「藍色時期」,可是否知道它背後的故事呢?
讓我們一起走進畢卡索那段憂鬱而悲傷的初創期。
愛在故鄉
畢卡索作為一名西班牙的藝術家,從小生長在西班牙南部地中海的一座濱海城市。
瀕臨地中海的西班牙自古以來就有著對東西方文化兼收並蓄的廣闊胸懷。
古代的愛琴文化,希臘文化,古埃及文化,都曾經對西 班牙文化藝術產生過積極 有益的影響。畢卡索也因此對故鄉愛得深沉:
愛西班牙的民族服,愛唱故鄉的民歌,愛它如畫的風景還有純樸的人。正如許多評論家所說,深厚而傳統的西班牙文化,是畢卡索藝術的根基。
走向巴塞羅
畢卡索在十五歲時隨父母遷居到巴塞隆納,巴塞隆納是西班牙的第二大城市。
巴塞隆納既是古都,又是現代化大港口,與英國、瑞 典、德國、義大利、法國等等很多先進國家有著經濟、文化上的密切往來。
巴塞羅是一個對各種新藝術、新文化和新時尚風潮有著極其敏銳嗅覺的城市。
這裡有很多咖啡店,往往是當地小資、名流、知識分子聚會、舉辦沙龍的首選 ,而畢卡索則是沙龍裡年齡最小的成員。
政治上,他們傾向於民族主義和無政府主義。
藝術上,他們對象徵主義、印象主義、唯美主義各種新奇的風格充滿嚮往。
畢卡索在這裡接受了較嚴格的技術訓練,掌握了堅實的造型基本功,也為他後來的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也正是在巴塞隆納,他接觸到了處在社會最底層的民眾,切身感受著整個西班牙的社會氣息,目睹著社會的貧富兩極分化和尖銳的社會矛盾。
他用憂鬱的眼光觀察和表現著世界,他看得到老弱病殘、生死別離,他用悽涼的色調為他們發聲,
因此,無論是鍾愛藝術卻依舊無法擺脫孤獨終老、惡病纏身這一事實的《彈吉他的老人》,亦或是多愁善感又放縱浪蕩的《兩姐妹》,
無錢買顏料,只能用最低廉的藍色顏料作畫也好,好友失戀後的衝動自殺也罷,
所有的人和事似乎都是悽涼而悲慘的,內心的憂鬱和周遭的悽苦驅使這位畫家用悲傷的藍色創作出一幅幅孤寂、荒涼,有著深深地悲愴情緒的作品。
藍色就這樣被他悄無聲息又無處不在的表現內心世界,再現外圍的世界,
畢卡索在用藍色獨有的低沉表現人間疾苦和憂鬱滄桑的美的同時,
也造就了屬於自己的「藍色時期」(1900-1903)他的第一段藝術風格的形成期就這樣成為後人敘說不休的傳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