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慧遠的生平
據慧皎的《高僧傳·釋慧遠傳》、僧祐的《出三藏記集·慧遠傳》、《世說新語·文學篇》注引張野《遠法師銘》、陳舜俞《廬山記》卷三、志磬《佛祖統記》卷二十六《十八賢傳·慧遠傳》等所載,是生於東晉成帝鹹和九年(334),卒於東晉安帝義熙十二年(416),享年八十三歲。謝靈運的《廬山慧遠法師誄》說是「春秋八十有四,生於義熙十三年秋八月六日薨」。他俗姓賈,雁門樓煩(今山西原平縣崞陽鎮東)人,據張野《遠法師銘》說,慧遠的家庭「世為冠族」,由此可知是世代相傳的士族,家庭比較優裕。在他降生於世之前,統一的西晉王朝已經消失,進入東晉十六國時期。這個時期中國北方陷於嚴重頻繁的戰亂之中。由於北方割據政權的爭鬥頻繁,王國不斷興替。慧遠出生之前,以襄國(河北邢臺附近)為都的羯人石勒政權,經過多年的經略,於319年摧陷了匈奴劉曜遷都於長安的前趙政權,取而代之,成為後趙政權。慧遠出生前後的一兩年中,又逢後趙發生內部叛亂,石勒死後,其侄石虎弒其子而自立,並遷都於鄴。此後相當長的時間裡,北方仍是戰亂不斷,雁門因處於南北交通要塞的地理位置,經受了更多的腥風。慧遠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出生和長大的。慧遠從小是一位好學聰穎的子弟,《高僧傳》說他是「弱而好書,圭璋秀髮」。由於當時政局動蕩不定,士族紛紛南下。慧遠十三歲時,隨其舅父令狐氏遊學許昌、洛陽一帶,「博綜六經,尤善老莊,性度宏偉,風鑑朗拔,雖宿儒英達,莫不服其深致」。此時的慧遠,已經兼通儒家及老莊等世間的學說,並具有宏偉的志向和高尚的風採,致使那些宿儒英達之士,對他無不欽服。二十一歲的時候,本來準備過江隨從當時著名的隱士範宣子隱居,但由於石虎之死,而使中原陷於戰爭和內亂狀態,交通被阻,所以慧遠的南方之行未能實現。在《高僧傳》是這樣敘述當時的狀況的:
年二十一欲渡江東,就範宣子共契嘉遁,值石虎已死,中原寇亂,南路阻塞,志不獲從。
當時著名的佛教高僧釋道安在太行山脈的恆山建立道場弘揚佛法,名聲顯著。慧遠慕其名,在南下無望的情況下,則改其道與胞弟慧持同行前往恆山親近道安。慧遠見到道安後,被道安的魅力所折服,以為道安「真吾師也。」於是盡心禮敬。其後聽道安講《般若經》而豁然而悟,覺得佛法才是至上的真理,而感嘆過去所學的「儒道九流」皆為「糠秕。」便與其弟共同落髮執弟子禮,不舍晝夜,領受其教,以弘法為己任。他勵志奮發,精進不懈,深得道安的賞識,道安多次讚嘆說:「使道流東國,其在遠乎。」認為慧遠一定能夠推動佛教在中國的流傳和弘化,對慧遠寄予無限的期望。慧遠追隨道安,用心鑽研,二十四歲時即能講說《般若經》,當時有聽眾曾問難慧遠所說的般若實相義,雙方往復問答,而聽眾的疑問卻越來越多,於是慧遠引用莊子的文句,解釋類似的要點,疑惑便得以消解,為此慧遠便得到了時人的認可,樹立起了自己的影響力。從此以後道安特許慧遠不廢俗書,可以引用佛教以外的世俗典籍。公元365年,慧遠隨道安南下抵達湖北襄陽,當時的道安是五十四歲,慧遠三十二歲。慧遠從此直到四十五歲的十三年時間中,一直都是師事道安,隨其修學《般若經》,修習《安般守意經》和《陰持入經》等為基礎的小乘禪觀。這段時間,慧遠不僅奠定了他將來的佛學基礎,而且其禪觀修習也直接影響了他以後以定中念佛往生彌陀國土的念佛特色。公元378年,秦王苻堅派苻丕為總指揮官攻打襄陽,道安被鎮守襄陽的朱序所拘,不得擅離,只好吩咐徒眾分散去各地傳教,臨別時道安對弟子中的長老者,都做了一一的教誨,惟獨對慧遠未曾一語的交代,慧遠跪問其故,道安回答說:「如公者,豈復相憂。」從道安對慧遠不必教誨的情節中,足可見道安對慧遠的器重與信任。
慧遠攜其弟慧持及弟子數十人,一起到荊州上明寺住了數年。公元381年,他聽說廣東羅浮山青山秀水宜於修行辦道,便取道潯陽前往。途經廬山時,「見廬峰清靜,足於息心」,便住在龍泉精舍。此地缺水,因慧遠以杖扣地而清泉湧出。此後不久,潯陽乾旱,慧遠便在池邊誦念《海龍王經》,忽見大蛟從池中直騰雲霄,大雨傾盆。由此因緣改龍泉精舍為龍泉寺。後來由江州刺史桓伊為建東林寺。從此「遠卜居廬阜,三十餘年,影不出山,跡不入俗。每送客遊履,常以虎溪為界。」慧遠深居廬山三十多年,修行辦道,遠近歸服,在他的苦心經營下,使廬山成為當時南方佛教的中心,他也由此不僅名重一時,而且其風韻留存千古成為中國歷代佛教所欽仰的佛門大德。
慧遠在廬山期間除了領眾修行之外,還開創了如下幾種的佛教事業:
1、講經著論,闡發佛教思想。他的著作甚多,在《高僧傳》、《歷代三寶記》及《大唐內典錄》等都有不同的記載。他的佛教思想十分廣博,既有傳來的印度佛教各派的觀點,也有包括儒、道、玄學等中國傳統文化觀點,而且把兩者相互結合,使印度佛教在中國文化背景下得到更好的弘揚。
2、組織人員,求法譯經。慧遠派弟子法淨、法領等人往西域取經;組織佛陀跋陀羅譯出《修行方便禪經》,請曇摩流支譯出全本《十誦律》。
3、重視提倡毗曇之學。罽賓(今克什米爾一帶)小乘佛教毗曇大師僧伽提婆南下廬山,慧遠請他重譯《阿毗曇心論》和《三法度論》。
4、廣交各層人士,弘傳佛教。慧遠深居廬山三十餘年足不出山,他的交往卻非常廣泛,有文人學士、士族名流,也有佛門僧人和平民百姓。慧遠具有廣闊的心胸,以「情無取捨」的胸懷,不分華夷南北,不分朝野順逆,不分僧俗親疏,廣泛結交,從而使廬山僧團得以存在並且發展壯大,佛法得以廣泛的弘揚。
5、結社念佛,開創集體共修同期西方之先河。元興元年(402年)七月與劉遺民、雷次宗等,凡一百二十三人於般若臺精舍阿彌陀佛像前建齋立誓共期西方,修「念佛三昧」,乃所謂的「廬山白蓮社」,即為結社念佛之濫觴。
歡迎投稿:
Email: news@fjnet.com(國內) fo84000@gmail.com(國際) 在線提交
QQ:983700265 電話:010-51662115轉8005 論壇投稿
免責聲明:
1.來源未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佛教在線立場,其觀點供讀者參考。
2.文章來源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為本站寫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權歸佛教在線所有。未經我站授權,任何印刷性書籍刊物及營利性性電子刊物不得轉載。歡迎非營利性電子刊物、網站轉載,但須清楚註明出處及連結(URL)。
3.除本站寫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來自網上收集,均已註明來源,其版權歸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權益的地方,請聯繫我們,我們將馬上進行處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