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山慧遠的念佛法門——向學法師

2020-12-20 佛教在線

一、慧遠的生平

據慧皎的《高僧傳·釋慧遠傳》、僧祐的《出三藏記集·慧遠傳》、《世說新語·文學篇》注引張野《遠法師銘》、陳舜俞《廬山記》卷三、志磬《佛祖統記》卷二十六《十八賢傳·慧遠傳》等所載,是生於東晉成帝鹹和九年(334),卒於東晉安帝義熙十二年(416),享年八十三歲。謝靈運的《廬山慧遠法師誄》說是「春秋八十有四,生於義熙十三年秋八月六日薨」。他俗姓賈,雁門樓煩(今山西原平縣崞陽鎮東)人,據張野《遠法師銘》說,慧遠的家庭「世為冠族」,由此可知是世代相傳的士族,家庭比較優裕。在他降生於世之前,統一的西晉王朝已經消失,進入東晉十六國時期。這個時期中國北方陷於嚴重頻繁的戰亂之中。由於北方割據政權的爭鬥頻繁,王國不斷興替。慧遠出生之前,以襄國(河北邢臺附近)為都的羯人石勒政權,經過多年的經略,於319年摧陷了匈奴劉曜遷都於長安的前趙政權,取而代之,成為後趙政權。慧遠出生前後的一兩年中,又逢後趙發生內部叛亂,石勒死後,其侄石虎弒其子而自立,並遷都於鄴。此後相當長的時間裡,北方仍是戰亂不斷,雁門因處於南北交通要塞的地理位置,經受了更多的腥風。慧遠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出生和長大的。慧遠從小是一位好學聰穎的子弟,《高僧傳》說他是「弱而好書,圭璋秀髮」。由於當時政局動蕩不定,士族紛紛南下。慧遠十三歲時,隨其舅父令狐氏遊學許昌、洛陽一帶,「博綜六經,尤善老莊,性度宏偉,風鑑朗拔,雖宿儒英達,莫不服其深致」。此時的慧遠,已經兼通儒家及老莊等世間的學說,並具有宏偉的志向和高尚的風採,致使那些宿儒英達之士,對他無不欽服。二十一歲的時候,本來準備過江隨從當時著名的隱士範宣子隱居,但由於石虎之死,而使中原陷於戰爭和內亂狀態,交通被阻,所以慧遠的南方之行未能實現。在《高僧傳》是這樣敘述當時的狀況的:

年二十一欲渡江東,就範宣子共契嘉遁,值石虎已死,中原寇亂,南路阻塞,志不獲從。

當時著名的佛教高僧釋道安在太行山脈的恆山建立道場弘揚佛法,名聲顯著。慧遠慕其名,在南下無望的情況下,則改其道與胞弟慧持同行前往恆山親近道安。慧遠見到道安後,被道安的魅力所折服,以為道安「真吾師也。」於是盡心禮敬。其後聽道安講《般若經》而豁然而悟,覺得佛法才是至上的真理,而感嘆過去所學的「儒道九流」皆為「糠秕。」便與其弟共同落髮執弟子禮,不舍晝夜,領受其教,以弘法為己任。他勵志奮發,精進不懈,深得道安的賞識,道安多次讚嘆說:「使道流東國,其在遠乎。」認為慧遠一定能夠推動佛教在中國的流傳和弘化,對慧遠寄予無限的期望。慧遠追隨道安,用心鑽研,二十四歲時即能講說《般若經》,當時有聽眾曾問難慧遠所說的般若實相義,雙方往復問答,而聽眾的疑問卻越來越多,於是慧遠引用莊子的文句,解釋類似的要點,疑惑便得以消解,為此慧遠便得到了時人的認可,樹立起了自己的影響力。從此以後道安特許慧遠不廢俗書,可以引用佛教以外的世俗典籍。公元365年,慧遠隨道安南下抵達湖北襄陽,當時的道安是五十四歲,慧遠三十二歲。慧遠從此直到四十五歲的十三年時間中,一直都是師事道安,隨其修學《般若經》,修習《安般守意經》和《陰持入經》等為基礎的小乘禪觀。這段時間,慧遠不僅奠定了他將來的佛學基礎,而且其禪觀修習也直接影響了他以後以定中念佛往生彌陀國土的念佛特色。公元378年,秦王苻堅派苻丕為總指揮官攻打襄陽,道安被鎮守襄陽的朱序所拘,不得擅離,只好吩咐徒眾分散去各地傳教,臨別時道安對弟子中的長老者,都做了一一的教誨,惟獨對慧遠未曾一語的交代,慧遠跪問其故,道安回答說:「如公者,豈復相憂。」從道安對慧遠不必教誨的情節中,足可見道安對慧遠的器重與信任。

慧遠攜其弟慧持及弟子數十人,一起到荊州上明寺住了數年。公元381年,他聽說廣東羅浮山青山秀水宜於修行辦道,便取道潯陽前往。途經廬山時,「見廬峰清靜,足於息心」,便住在龍泉精舍。此地缺水,因慧遠以杖扣地而清泉湧出。此後不久,潯陽乾旱,慧遠便在池邊誦念《海龍王經》,忽見大蛟從池中直騰雲霄,大雨傾盆。由此因緣改龍泉精舍為龍泉寺。後來由江州刺史桓伊為建東林寺。從此「遠卜居廬阜,三十餘年,影不出山,跡不入俗。每送客遊履,常以虎溪為界。」慧遠深居廬山三十多年,修行辦道,遠近歸服,在他的苦心經營下,使廬山成為當時南方佛教的中心,他也由此不僅名重一時,而且其風韻留存千古成為中國歷代佛教所欽仰的佛門大德。

慧遠在廬山期間除了領眾修行之外,還開創了如下幾種的佛教事業:

1、講經著論,闡發佛教思想。他的著作甚多,在《高僧傳》、《歷代三寶記》及《大唐內典錄》等都有不同的記載。他的佛教思想十分廣博,既有傳來的印度佛教各派的觀點,也有包括儒、道、玄學等中國傳統文化觀點,而且把兩者相互結合,使印度佛教在中國文化背景下得到更好的弘揚。

2、組織人員,求法譯經。慧遠派弟子法淨、法領等人往西域取經;組織佛陀跋陀羅譯出《修行方便禪經》,請曇摩流支譯出全本《十誦律》。

3、重視提倡毗曇之學。罽賓(今克什米爾一帶)小乘佛教毗曇大師僧伽提婆南下廬山,慧遠請他重譯《阿毗曇心論》和《三法度論》。

4、廣交各層人士,弘傳佛教。慧遠深居廬山三十餘年足不出山,他的交往卻非常廣泛,有文人學士、士族名流,也有佛門僧人和平民百姓。慧遠具有廣闊的心胸,以「情無取捨」的胸懷,不分華夷南北,不分朝野順逆,不分僧俗親疏,廣泛結交,從而使廬山僧團得以存在並且發展壯大,佛法得以廣泛的弘揚。

5、結社念佛,開創集體共修同期西方之先河。元興元年(402年)七月與劉遺民、雷次宗等,凡一百二十三人於般若臺精舍阿彌陀佛像前建齋立誓共期西方,修「念佛三昧」,乃所謂的「廬山白蓮社」,即為結社念佛之濫觴。

歡迎投稿:

Email: news@fjnet.com(國內)  fo84000@gmail.com(國際)     在線提交
QQ:983700265    電話:010-51662115轉8005      論壇投稿

免責聲明:

1.來源未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佛教在線立場,其觀點供讀者參考。

2.文章來源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為本站寫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權歸佛教在線所有。未經我站授權,任何印刷性書籍刊物及營利性性電子刊物不得轉載。歡迎非營利性電子刊物、網站轉載,但須清楚註明出處及連結(URL)。

3.除本站寫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來自網上收集,均已註明來源,其版權歸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權益的地方,請聯繫我們,我們將馬上進行處理,謝謝。

相關焦點

  • 廬山慧遠的理念及其現代意義——傳印法師
    在《出三藏記集》中保存了當時慧遠所制定製度的有關名稱,如《法社節度》、《外寺僧節度》、《節度序》、《比丘尼節度》(《出三藏記集》所載陸澄《法論目錄》各載其序)等[7]。這些名稱則向我們提示了當時廬山僧團關於比丘、比丘尼、外寺僧、結社等方面的制度已有全面的制定。
  • 慧遠大師在廬山的三十年
    這三十多年裡,他在廬山做什麼呢?今天的「高僧傳奇」,讓我們一起追隨慧遠大師的腳步,走進廬山。 ■組織譯經,倡導毗曇 慧遠大師派弟子法淨、法領等人赴西域取經,組織佛陀跋陀羅譯出《修行方便禪經》,使禪學得以於江南流行;請曇摩流支譯出《十誦律》,以利於戒學的傳播。但慧遠主要的貢獻,是推動了毗曇學的流傳。
  • 高僧傳|慧遠大師在廬山的三十年
    經歷了半個世紀的沉浮 終於得以安住於廬山 慧遠大師來到廬山之後,直至生命的終點,三十餘年,不曾踏出廬山一步。但慧遠主要的貢獻,是推動了毗曇學的流傳。 「毗曇」是「阿毗曇」或「阿毗曇摩」的略稱,意為「無比法」「對法」,指佛教三藏中的論藏部分。在中國佛教史上,「毗曇」特指小乘系統用來解釋「法相」的論著,學者把研究這類論著的學問稱為「毗曇學」。
  • 大安法師開示念佛法門要知他力即自力
    這種解釋非常好,展示了念佛法門「豎與一切法門渾同,橫與一切法門迥異」的特點。我們先來看看「信自」。「信自」不是說信自己,是說信自性。我們的自性含裹虛空法界,靈明洞徹,湛寂常恆,具足無量光壽,這叫內重己靈。我們完整地具足如來的一切智慧德相,然而無明煩惱太重,所以要 「信他」,把自性的寶藏顯發出來。
  • 法顯與廬山慧遠——以《法顯傳》為中心---李輝
    其中「迎法顯道人」一句,各種版本均未有迎法顯者,僅日本鎌倉初期的一個寫本作「慧遠迎法顯道人」,而章巽即以此為據,補作「慧遠迎法顯道人」(3)。法顯當日攜經像回國,於佛教界影響較大。慧遠雖「影不出山,跡不入俗」,但他一直關注當時佛教發展及佛學流向,確有可能將法顯迎至廬山。並且慧遠與同在道場寺譯經的覺賢(即佛馱跋陀羅)關係密切(4)。但是細究此事,還是有不少疑問的。
  • 宏海法師開示東晉高僧慧遠大師的故事
    這個說的就是廬山勝境。確實有個峰叫香爐峰,我們今天說的是這個香爐峰的對面有一個大寺院叫東林寺。這裡曾經駐錫過一位佛教史上非常有名的高僧,叫慧遠大師。由於他對佛教的影響和他修學的特色,稱之為淨土宗的第一代祖師。東林寺也被我們稱為淨土宗的第一個祖庭。慧遠大師是一位非常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從小就很聰明。
  • 慧遠大師與東林寺的緣分
    在廬山,有一條路叫慧遠路在廬山,有一家超市叫慧遠超市在廬山,有一個山莊叫慧遠山莊在廬山,有一家客棧叫慧遠客棧……等等!慧遠大師不是「雁門僧」嗎?為何在在廬山衍生出了這麼多周邊?今日高僧傳,為你細細道來雁門慧遠,如何變成廬山慧遠慧遠俗姓賈,原是雁門一帶的士族子弟。然而,慧遠出生在中國歷史上的至暗時刻,西晉滅亡後,中國歷史進入東晉十六國時期,更是動蕩離析,天人交怨。少年慧遠在許洛一帶修學儒家經典,有著儒學傳家的抱負,並沒有考慮成為僧人。年輕的慧遠想要南下,前往江東,追隨範宣,以隱居為志。
  • 八月初六 淨土宗初祖慧遠大師紀念日
    ——印光大師淨土宗初祖廬山慧遠大師(334—416),東晉時代人,俗姓賈,出生於雁門樓煩(今山西代縣)世代書香之家。遠公從小資質聰穎,勤思敏學,十三歲時便隨舅父遊學許昌、洛陽等地。精通儒學,旁通老莊。二十一歲時,偕同母弟慧持前往太行山聆聽道安法師講《般若經》,於是悟徹真諦,發心舍俗出家,隨從道安法師修行。
  • 9月27日(農曆八月初六)恭逢廬山慧遠大師紀念日
    慧遠大師為東晉高僧,居廬山,創立蓮社,弘揚淨土,被後世奉為中國淨土宗之初祖,慧遠大師畢生繼承熱忱弘法,積極支持佛教經典翻譯事業,自身修持得力,在澄心繫念中,證得念佛三昧,臨終示往生相得生淨土,為後世學人典範。現謹依中國佛教協會編《中國佛教·中國佛教人物》一書介紹廬山慧遠大師的著作和傳記。
  • 漢傳佛教人物系列之四:慧遠大師
    慧遠大師慧遠大師,簡稱「慧遠」,本姓賈氏,晉雁門婁煩(今山西省)人。公元333年出生。慧遠自幼好學,很小就跟隨舅父遊學洛陽,學儒家典籍,尤通莊老。高僧釋道安那時在太行恆山建寺弘法,名聞各地,慧遠慕名參見,並從之出家。從此,他常以立宗弘法為己任。勤誦精思,晝夜研習,對於道安所倡弘的般若之學特有會心,登壇講說,聽眾悅服。道安法師對他非常器重,預言佛法在中土將因為慧遠而得到更好的弘傳。公元365年,他隨道安尊師南遊樊沔。公元378年,符秦軍隊佔領了襄陽,道安法師被秦軍俘獲。
  • 歷史上廬山佛教活動重要的人物慧遠
    慧遠南下是政治形勢所迫,但到廬山多少帶有偶然的成分。原來道安的弟子慧永,也是慧遠的師兄,曾與慧遠約定,-道去羅浮山(廣東博羅、增城二縣境內)修行。慧永在前往羅浮山途中,先期到達廬山。公元367年,江州刺史陶範為慧永在廬山西北麓的香爐峰下建造西林寺,慧永就在廬山停留下來了。公元381年(晉太元六年),慧遠從荊州抵達尋陽,來會慧永,準備履行擬議中的羅浮之行。
  • 雁門奇人慧遠大師
    慧遠大師生於公元334年,俗性賈,出生於雁門樓煩,世代書香之家,遠公從小貴質聰穎,勤思敏學,十三歲時便隨舅父遊學許昌、洛陽等地。精通儒學,旁通老莊,二十一歲時,偕同母弟慧持前往太行山聆聽道安法師講《般若經》。於是悟徹真諦,感嘆地說:「儒道九流學說,皆如糠秕。」
  • 東林寺於山最古,遠公於僧最高一一慧遠與廬山
    慧遠二十歲時,就和一般年輕人的志趣大不相同,本當生活的畫冊還剛剛打開,他卻看破紅塵,走上了離俗出家的道路。他的師父道安是西晉聲望最高的佛教學者,主張「本無(即性空)之學」,是所謂「般若學六大家」之一。慧遠為了表示自己是老師學說的忠實繼承者,連自己的姓氏都改了。慧遠本姓賈,因為道安主張僧侶要盡廢世俗,姓氏也要改作佛教始祖「釋迦牟尼」中的「釋」字,此後,他的名字前往往也加上了一個「釋」字。
  • 廬山淨土初祖慧遠:般若"慧″文化與行"遠″修持實踐現象探析
    慧遠大師在廬山成立"白蓮社",創建了廬山僧團,推進廬山僧團的僧制建設,探索與創新中國佛教早期教制的新型的僧團發展模式,開創了中國特色的「山林佛教"。這是慧遠大師卓有成效地進行一種僧制創新與自律管理革新償試,也是一種富有遠見的政治智慧。
  • 阿米雲遊之廬山道場:淨土宗祖庭、慧遠大師和全球第一高的阿彌陀佛聖象
    慧遠大師修身弘道,著書立說,三十年跡不入俗,影不出山。由於大師一生德業隆盛,飲譽遐邇,當時的東林寺成為南方佛教的中心。天竺僧侶,望風遙仰,「東向稽首,獻心廬嶽」。廬山東林寺與長安逍遙圓鳩摩羅什譯場,作為南北二大佛教中心,遙相呼應。慧遠大師常常與當時的大翻譯家鳩摩羅什通信,就大乘佛教的教義交換看法。
  • 慧遠建設廬山教團的理論與實踐
    歷史上不乏佛道之爭,卻罕見佛教向儒教的國教地位挑戰,佛教的宗教品格天然地適合在政教分離的環境中發展,在政(儒)教合一的環境中,佛教無法也無必要在政治上同儒教抗衡。慧遠明智地退出政治的漩渦,並承認儒教在世間法上的尊榮地位[16]。宗教只有建立在社會之上才有永久的生命力。在滿足社會對「獨絕之教,不變之宗」的探求上,儒教的局限是顯而易見的[17]。
  • 歷代高僧:淨土初祖慧遠 流離於戰亂結社在匡廬
    這位弟子便是慧遠法師。道安法師最終未對他提任何要求,但他始終忘不掉師父最後的目光。他率領幾十名弟子走了。他們輾轉各地,尋求安居之所,走走停停,一轉眼三年過去了。這一天,他們又出發,仍向南走。在默默的行進中,以前種種,不禁一幕幕浮上心頭。 慧遠法師生在雁門樓煩(山西寧武)。他記得他小時候如何不顧寒暑,在書卷之中品玩人生,多少人都稱他將來必定有所作為,他只是微微一笑。
  • 淨土宗洛陽發軔 白蓮社慧遠締結(佛在洛陽)
    由於道家思想的薰陶,慧遠產生了隱居不仕的想法。公元354年,東晉與前秦大戰,洛陽一帶淪為戰區,血雨腥風,橫屍遍野。21歲的慧遠北上河北避難,與後趙名僧佛圖澄的弟子道安不期而遇。由於佛、道思想在不少方面相近,兩人談佛論道,十分投機。於是,慧遠便同他的弟弟慧持一同拜道安為師父,落髮為僧。
  • 歷史上慧遠「虎溪三笑」的傳說
    東林寺缺少泉水,慧遠以杖掘地,泉水即噴湧而出。公元408年(晉義熙四年),慧遠與諸名士、高僧一次在東林寺後的上方擋遊玩,無水解渴,有老虎跑來效勞,掘去石塊,清泉源現。這就是廬山的「虎跑泉」。慧遠撰寫《涅檠經》疏,疏成之後,慧遠將筆擲去,筆懸空不墜,化為廬山有名的擲筆峰。如此等等。這些都是虛幻不實,美化慧遠的神話。
  • 釋義高祖隋代佛學三大師之一慧遠法師的出家學法及歸骨之地
    此處是我國佛教史上的釋義高祖、隋代佛學三大師之一——慧遠法師的出家學法及歸骨之地。其後歷代多有高僧在此修行,五代時著名畫家荊浩,金代時最著名的詩人元好問和文學家趙秉文也都曾在此隱居。慧遠(523~592),俗姓李,澤州霍秀人,祖籍甘肅敦煌,是南北朝至隋代早期在淨影寺修行的高僧。佛教界為了區別他與另一位佛教高僧東林寺的慧遠,習慣稱他為淨影寺慧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