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遠大師在廬山的三十年

2020-12-20 騰訊網

慧遠大師一生八十餘載

前半生近五十年的歲月裡

幾乎都在不停地輾轉奔波

從雁門到恆山再到襄陽

為避戰亂,又奔走荊州

……

經歷了半個世紀的沉浮

終於得以安住於廬山

慧遠大師來到廬山之後,直至生命的終點,三十餘年,不曾踏出廬山一步。這三十多年裡,他在廬山做什麼呢?今天的「高僧傳奇」,讓我們一起追隨慧遠大師的腳步,走進廬山。

影不出山,卻廣布佛法

慧遠大師在廬山的活動,大體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講經論著,闡發佛理

慧遠在廬山設講經臺,講論不輟;同時勤奮著述,《高僧傳》記載,他的著作有五十餘篇,集成十卷。

南北朝時期,正是中國僧人消化吸收佛教義理,同時努力使之與中國社會、中國本土文化相適應的重要時期。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慧遠大師努力調和儒家思想與佛理,極力說明儒家的名教禮法與佛理可以互補。

慧遠深信因果,提倡彌陀信仰,論述超脫因果報應的往生淨土方法。這一信念對後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組織譯經,倡導毗曇

慧遠大師派弟子法淨、法領等人赴西域取經,組織佛陀跋陀羅譯出《修行方便禪經》,使禪學得以於江南流行;請曇摩流支譯出《十誦律》,以利於戒學的傳播。但慧遠主要的貢獻,是推動了毗曇學的流傳。

「毗曇」是「阿毗曇」或「阿毗曇摩」的略稱,意為「無比法」「對法」,指佛教三藏中的論藏部分。在中國佛教史上,「毗曇」特指小乘系統用來解釋「法相」的論著,學者把研究這類論著的學問稱為「毗曇學」。

■與鳩摩羅什的學術交流

慧遠在廬山名聲大振時,鳩摩羅什也被迎進長安。

慧遠主動寫信問候鳩摩羅什,鳩摩羅什回信盛讚慧遠。在後來的十多年裡,兩人的書信往來不絕。慧遠把自己的《法性論》等著作寄送給鳩摩羅什,向他請教。鳩摩羅什對此十分讚嘆:「漢人未見新經,便暗與理合。」於是,他把自己初譯的《大品般若經》等文稿送給慧遠。(註:鳩摩羅什說的「新經」是他自己翻譯的《大品般若經》。)

鳩摩羅什譯出《大智度論》後,慧遠受邀為其作序。慧遠認真撰寫了序文,並把《大智度論》中的疑難向鳩摩羅什請教,兩人互相致信,互相切磋。後人把他們之間關於佛教教義學上的問答彙編為《大乘大義章》。

由于慧遠的影響,身在廬山的僧侶道生、慧觀等北上長安,成為了鳩摩羅什的重要弟子。鳩摩羅什在長安譯經三百卷,其中的重要經籍如《成實論》《中論》《百論》《十二門論》《法華論》等,也因慧遠的倡導而在南方廣為流布。

■廣泛結交,廣傳佛教

雖然慧遠足不出山,但他的交往卻十分廣泛。歷任江州刺史都與慧遠有交往。在當時南北對峙的歷史背景下,東晉安帝致書問候慧遠,後秦姚興也不斷贈送禮品、法器等,同時還有一批文人學士、士族名流團結在慧遠周圍。

慧遠大師情無取捨,他不分華夷南北,也不分朝野順逆,一律結緣,不親不疏。在當時混亂的歷史背景下,慧遠大師廣作結緣,使廬山僧團得以存續發展,使佛法得以弘揚。

慧遠集結和培養了一批有文化的佛弟子,如慧觀、慧寶、法安、道恆、僧濟、僧邕等等,他們都是對中國佛教史產生了一定影響力的僧侶。

公元416年,慧遠圓寂於東林寺。尋陽太守阮侃把他安葬在廬山西嶺,謝靈運撰寫《廬山慧遠法師誄》並撰碑文,宗炳立碑於寺。其壽有時而其功業無時,至唐代,慧遠大師諡為「辯覺大師」,南唐諡為「正覺大師」,宋朝諡為「圓悟大師」,後又諡為「遍正覺圓悟大師」。

「高山仰止」,廬山東林寺與慧遠講經處,成為歷代佛教徒和文人學士瞻仰尋蹤的聖地。

慧遠大師對後世淨土信仰的影響

當淨土宗風行天下後,有的佛教史學者追本溯源,給淨土宗立祖定宗,以慧遠大師為淨土初祖。

■期生淨土,念佛三昧

慧遠在《念佛三昧詩集序》中表示「臨津濟物,與九流而同往。」意思是說,臨到往生彌陀淨土時,濟度眾生,當與九品往生者同往。彌陀淨土的精神是自利、利他,慧遠大師以自己所集的一切功德,回向布施於一切眾生,共同往生淨土。

在廬山,與慧遠同求往生的人有一百二十三人,大多數是東林寺的僧人,也有少數俗家子弟。他們在東林寺法堂內,夜以繼日地修行念佛三昧。

慧遠大師的念佛是以觀想念佛為主的念佛三昧,即六時與大眾在法堂中坐禪入定,觀想佛的相好莊嚴。

這種在禪定中觀想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過程,摻雜著對佛理的體悟,慧遠在這裡,把觀想念佛、禪定和體悟佛理結合在一起,把淨土信仰和禪法、般若結合在一起。

慧遠對淨土思想在中國的傳播影響深遠。他在諸多淨土中選擇彌陀淨土,組織一百多人共誓往生西方,奉行般若、禪法與淨土相結合的念佛三昧,對彌陀信仰乃至淨土思想的廣為傳播起到了推動作用。

因緣際會之下,慧遠大師圓寂後多年,依然在推動著淨土信仰的發展,實在令人讚嘆!

參考 | 曹虹《慧遠評傳》,陳揚炯《中國淨土宗通史》,英武、正信《佛教入門·淨土宗》第二章《中國淨土宗史略》

圖片 | 曉峰、熙全、網絡

編輯 | 傳逍

責編 | 明月

相關焦點

  • 高僧傳|慧遠大師在廬山的三十年
    慧遠大師一生八十餘載 前半生近五十年的歲月裡 幾乎都在不停地輾轉奔波 從雁門到恆山再到襄陽 為避戰亂,又奔走荊州 ……
  • 雁門奇人慧遠大師
    慧遠大師生於公元334年,俗性賈,出生於雁門樓煩,世代書香之家,遠公從小貴質聰穎,勤思敏學,十三歲時便隨舅父遊學許昌、洛陽等地。精通儒學,旁通老莊,二十一歲時,偕同母弟慧持前往太行山聆聽道安法師講《般若經》。於是悟徹真諦,感嘆地說:「儒道九流學說,皆如糠秕。」
  • 慧遠大師與東林寺的緣分
    在廬山,有一條路叫慧遠路在廬山,有一家超市叫慧遠超市在廬山,有一個山莊叫慧遠山莊在廬山,有一家客棧叫慧遠客棧……等等!慧遠大師不是「雁門僧」嗎?為何在在廬山衍生出了這麼多周邊?今日高僧傳,為你細細道來雁門慧遠,如何變成廬山慧遠慧遠俗姓賈,原是雁門一帶的士族子弟。然而,慧遠出生在中國歷史上的至暗時刻,西晉滅亡後,中國歷史進入東晉十六國時期,更是動蕩離析,天人交怨。少年慧遠在許洛一帶修學儒家經典,有著儒學傳家的抱負,並沒有考慮成為僧人。年輕的慧遠想要南下,前往江東,追隨範宣,以隱居為志。
  • 9月27日(農曆八月初六)恭逢廬山慧遠大師紀念日
    廬山慧遠大師像又諸三昧,其名甚眾。功高易進,念佛為先。佛教在線消息 2006年9月27日(農曆八月初六)恭逢廬山慧遠大師紀念日,據記載慧遠大師於農曆的這一天往生。慧遠大師為東晉高僧,居廬山,創立蓮社,弘揚淨土,被後世奉為中國淨土宗之初祖,慧遠大師畢生繼承熱忱弘法,積極支持佛教經典翻譯事業,自身修持得力,在澄心繫念中,證得念佛三昧,臨終示往生相得生淨土,為後世學人典範。現謹依中國佛教協會編《中國佛教·中國佛教人物》一書介紹廬山慧遠大師的著作和傳記。
  • 廬山慧遠的念佛法門——向學法師
    謝靈運的《廬山慧遠法師誄》說是「春秋八十有四,生於義熙十三年秋八月六日薨」。他俗姓賈,雁門樓煩(今山西原平縣崞陽鎮東)人,據張野《遠法師銘》說,慧遠的家庭「世為冠族」,由此可知是世代相傳的士族,家庭比較優裕。在他降生於世之前,統一的西晉王朝已經消失,進入東晉十六國時期。這個時期中國北方陷於嚴重頻繁的戰亂之中。由於北方割據政權的爭鬥頻繁,王國不斷興替。
  • 陶侃、陶淵明與慧遠大師之佛緣
    鹹和九年(334年),陶侃安逝樊溪,年七十六。獲贈大司馬,諡號「桓」。唐德宗時,陶侃成為武成王廟六十四將之一。宋徽宗時,位列武廟七十二將。陶侃初對佛法不十分信任,在任廣州刺史時,經常夜夢五臺山眾僧跟從乞食。陶侃不以為意,及至在南海建築旗壇之時,漁人經常看見海濱流光數丈,經日不絕,往告陶侃。
  • 阿米雲遊之廬山道場:淨土宗祖庭、慧遠大師和全球第一高的阿彌陀佛聖象
    他就是被後世尊為「淨土宗」初祖的慧遠大師,世人尊稱「遠公」。慧遠大師修身弘道,著書立說,三十年跡不入俗,影不出山。由於大師一生德業隆盛,飲譽遐邇,當時的東林寺成為南方佛教的中心。天竺僧侶,望風遙仰,「東向稽首,獻心廬嶽」。廬山東林寺與長安逍遙圓鳩摩羅什譯場,作為南北二大佛教中心,遙相呼應。慧遠大師常常與當時的大翻譯家鳩摩羅什通信,就大乘佛教的教義交換看法。
  • 漢傳佛教人物系列之四:慧遠大師
    慧遠大師慧遠大師,簡稱「慧遠」,本姓賈氏,晉雁門婁煩(今山西省)人。公元333年出生。慧遠自幼好學,很小就跟隨舅父遊學洛陽,學儒家典籍,尤通莊老。高僧釋道安那時在太行恆山建寺弘法,名聞各地,慧遠慕名參見,並從之出家。從此,他常以立宗弘法為己任。勤誦精思,晝夜研習,對於道安所倡弘的般若之學特有會心,登壇講說,聽眾悅服。道安法師對他非常器重,預言佛法在中土將因為慧遠而得到更好的弘傳。公元365年,他隨道安尊師南遊樊沔。公元378年,符秦軍隊佔領了襄陽,道安法師被秦軍俘獲。
  • 廬山東林寺紀念慧遠大師圓寂緬懷大師恩德(圖)
    遠公大師像遠公塔院大雄寶殿旁蒼勁挺撥的六朝松為慧遠大師親手所植佛教在線江西訊 9月16日(八月初六)是慧遠大師的圓寂紀念日,東林寺紀念遠公大師,緬懷大師恩德,用這一段文字重溫大師一生偉大的行業!文字從[南宋]志磐法師增修的《東林十八高賢傳》中錄出:師居山三十年,跡不入俗,唯以淨土克勤於念。初十一年,澄心系想,三睹聖相,沉厚不言。後十九年,七月晦夕,於般若臺之東龕,方從定起。見阿彌陀佛,身滿虛空,圓光之中,有諸化佛。觀音、勢至,左右侍立。又見水流光明,分十四支,流註上下,演說苦、空、無常、無我之音。佛告之曰:「我以本願力故,來安慰汝。汝後七日,當生我國。」
  • 一代佛教領袖人物——慧遠大師(圖)
    慧遠大師佛教在線訊 慧遠大師(公元334—416年),東晉雁門人(今原平市大芳鄉茹嶽村),俗姓賈,「世為冠族」。公元334年,勝井內「靈芝現瑞」茹山(恆山南麓)上佛光閃爍,慧遠遂誕。從小資質聰穎,勤思敏學,十三歲時便隨舅父遊學許昌、洛陽等地。精通儒學,旁通老莊。
  • 八月初六 淨土宗初祖慧遠大師紀念日
    ——印光大師淨土宗初祖廬山慧遠大師(334—416),東晉時代人,俗姓賈,出生於雁門樓煩(今山西代縣)世代書香之家。遠公從小資質聰穎,勤思敏學,十三歲時便隨舅父遊學許昌、洛陽等地。精通儒學,旁通老莊。二十一歲時,偕同母弟慧持前往太行山聆聽道安法師講《般若經》,於是悟徹真諦,發心舍俗出家,隨從道安法師修行。
  • 中國佛教淨土宗初祖慧遠大師生平簡介
    慧遠大師東晉(公元334-416年),雁門樓煩(今山西寧武附近)人。俗姓賈,幼時即勤奮好學。年方十三,便隨其舅父令狐氏前往許昌、洛陽一帶學習儒家經典以及老莊之學。二十一歲時,本想往南方豫章(今江西南昌)隨當時名儒範宣子隱居,但因戰亂,道路受阻,未能成行。
  • 慧遠大師—仁山法師
    公元四百一十六年農曆七月月底這一天念完佛之後就是像我們平常念佛大師坐在那裡念完佛就跟身邊的弟子們說我來到廬山前面十一年當中就是剛到廬山前幾年就三睹西方聖境十一年中三次見西方聖境從來沒有跟人提起過這是慧遠大師的一生這一年八十三歲五十一歲入山八十三歲往生中間三十餘年不曾出過廬山一步就是有皇帝下聖旨來請
  • 歷史上廬山佛教活動重要的人物慧遠
    公元365年(晉興寧三年) ,由於北方戰亂,慧遠、慧持隧道安南至襄陽。公元377年,前秦兵從北方南下,苻丕佔據襄陽。道安在襄陽將門徒分別遣散到各地去宣揚佛法,慧遠等南下到荊州,而道安卻被苻丕帶回長安。慧遠南下是政治形勢所迫,但到廬山多少帶有偶然的成分。原來道安的弟子慧永,也是慧遠的師兄,曾與慧遠約定,-道去羅浮山(廣東博羅、增城二縣境內)修行。慧永在前往羅浮山途中,先期到達廬山。公元367年,江州刺史陶範為慧永在廬山西北麓的香爐峰下建造西林寺,慧永就在廬山停留下來了。公元381年(晉太元六年),慧遠從荊州抵達尋陽,來會慧永,準備履行擬議中的羅浮之行。
  • 法顯與廬山慧遠——以《法顯傳》為中心---李輝
    而且所有版本之中,獨此本有「慧遠」二字,即據此而改,過於草率。其次,迎法顯時,值義熙十二年(416)夏安居末,即至少是八月之事。而關于慧遠卒年,有義熙十二年八月六日及義熙十三年(417)八月六日之說,如果慧遠於義熙十二年八月六日即死,那麼迎法顯之人就不大會是慧遠。因此,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有必要先弄清慧遠的卒年。
  • 廬山淨土初祖慧遠:般若"慧″文化與行"遠″修持實踐現象探析
    東林寺已成為一座"山林佛教」的廣種"慧"根的精神家園高地,慧遠淨土宗符號則成為一張中國佛教文化的名片,並影響久"遠″的一座人文豐碑。東林寺慧遠大師終身倡導與堅守佛教淨土彌陀信仰而著稱於世。正如慧遠師父道安對慧遠讚賞有加,並說:「日後佛法盛傳東土非慧遠莫許也」。
  • 宏海法師開示東晉高僧慧遠大師的故事
    這個說的就是廬山勝境。確實有個峰叫香爐峰,我們今天說的是這個香爐峰的對面有一個大寺院叫東林寺。這裡曾經駐錫過一位佛教史上非常有名的高僧,叫慧遠大師。由於他對佛教的影響和他修學的特色,稱之為淨土宗的第一代祖師。東林寺也被我們稱為淨土宗的第一個祖庭。慧遠大師是一位非常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從小就很聰明。
  • 廬山慧遠的理念及其現代意義——傳印法師
    廬山僧團代表了一種退身隱逸的理想,這裡不僅是智慧之田,而且也是養心與安身的福田,所以許多人以俗家弟子的身份上廬山跟隨慧遠,參與法事活動。廬山僧團強大的凝聚力來自領導者自身的超越精神與博大的胸襟,慧遠在生命的最後幾十年裡從未離開過廬山,他「常以虎溪為界」,在其所有傳記中總會強調這個特點。
  • 東林寺於山最古,遠公於僧最高一一慧遠與廬山
    慧遠於晉武帝太元六年(公元381年)奉道安之命,沿襄陽、荊州東下,來到廬山宣揚佛法,時年四十七歲。這裡的溝壑縱橫,雲霧縹緲,綠樹掩映,曲徑通幽。眼前的一切在慧遠心中形成了一個奇幻的境界,在這樣的地方向人傳授佛法學說,不、正是一個絕妙之處嗎?太元九年,慧遠在江州刺史桓伊的幫助下,就在廬山創造了東林寺,自此一住三十餘年,直到離開人世。
  • 善導大師、慧遠大師乃至其他祖師
    (一)善導大師有無造訪廬山有人問:善導大師到底有沒有訪問過廬山?在古人所撰善導大師傳記裡,提到善導大師曾經前往廬山瞻仰慧遠大師遺風,而慧淨法師所撰述的《善導大師略傳》卻未予提及,這是什麼緣故?上人編的《善導大師略傳》很精練,在史實、法義方面都有很高的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