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山淨土初祖慧遠:般若"慧″文化與行"遠″修持實踐現象探析

2020-12-20 佛教在線

作者:淨興

東林寺因慧遠大師打造世界佛教景觀、人文景觀與精神景觀的淨土祖庭,而"慧"及後世 ; 廬山因慧遠大師創建東林寺,成就天下僧山而聲名"遠"播天下。東林寺已成為一座"山林佛教」的廣種"慧"根的精神家園高地,慧遠淨土宗符號則成為一張中國佛教文化的名片,並影響久"遠″的一座人文豐碑。東林寺慧遠大師終身倡導與堅守佛教淨土彌陀信仰而著稱於世。正如慧遠師父道安對慧遠讚賞有加,並說:「日後佛法盛傳東土非慧遠莫許也」。探尋1600多年前東晉慧遠大師與廬山東林寺佛源與歷程,研究和探索東晉慧遠大師與廬山東林寺的大"慧"高"遠"的特有文化恃質與佛學基因,經梳理主要有"六大"具足中國化佛法般若"慧″文化現象。

1、佛學般若"慧"現象。

慧遠大師在廬山成立"白蓮社",創建了廬山僧團,推進廬山僧團的僧制建設,探索與創新中國佛教早期教制的新型的僧團發展模式,開創了中國特色的「山林佛教"。這是慧遠大師卓有成效地進行一種僧制創新與自律管理革新償試,也是一種富有遠見的政治智慧。慧遠大師認為只有通過內部整頓,制定完善的僧制,加強佛教自身建設才能解決佛教世俗化的現象。由於廬山僧團的清風,得到當時王公大臣的讚嘆,而且僧團的規章制度得到南北僧俗的普遍尊崇。後秦弘始三年(401),姚興在設立僧官的詔書中,將慧遠廬山僧團的規制「遠規",作為整頓僧尼的楷模,他稱:大法東遷,於今為盛,僧尼已多,應須綱領,宜授遠規,以濟頹緒。從廬山僧團的嚴持戒律、傳譯律典、修般舟三昧等作風來說,也有必要嚴制制度的必要,慧遠的教制雖然僅通用於廬山僧團,但是為東晉南北朝時期的教制與組織建設,給予了深遠影響。廬山僧團為後來禪宗教團百丈清規的出現,在區域與理路上提供了良好的先期實踐背景與參照樣本。慧遠在廬山東林寺創建的「淨土」學說,成為中國佛教的重要宗派「淨土宗」的思想來源。現代著名學者胡適1928年曾指出:″慧遠的東林,代表中國「佛教化」與佛教「中國化」的大趨勢″。

2、生態般若″慧″現象。

慧遠大師在《明報應論》《三報論》中論述了依正不二與因果報應的內在聯繫,警示著人類要克服貪婪,停止對自然的無休止索取。他的淨土思想描繪了一個純淨而無汙染的理想世界,引導組織信眾用行動維持良好的生態環境。他親近山水,平等地看待自然萬物,強調人通過對自然的觀照來體會「道」。在他的領導下,當時的廬山成了從北方向南方輸送佛教的中轉站,他在「足以息心」的秀美廬山,在處理人、自然山水與西天淨土的關係中形成了他的佛教生態觀。他把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互融互滲,把個人的修行與藝術的審美、理想境界的追求相互結合,從而體驗美麗的自然、探尋純淨的自我,最終獲得心靈解脫。他眼前的生態,不僅包括自然環境,還包括精神狀態,而且自然環境與精神狀態不可分割、相互影響。慧遠的佛教生態文化理念,對於自然生態和精神生態都具有借鑑和啟迪的意義。

3、哲學般若"慧"現象:

宋代詩人居士蘇軾的《題西林壁》,流傳廣泛,影響深遠,「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成為充滿辯證哲理的名句。中國畫在理論上的第一次突破,亦是東晉畫家顧愷之的「傳神說」,究其因歸納為受到東土佛教高僧慧遠大師在廬山闡發的「形盡神不滅論」哲學思想影響的哲學化藝術成果。

4、文化般若"慧"現象:

東晉以來,詩人們以其豪邁激情、生花妙筆,歌詠廬山的詩詞歌賦有4000餘首。東晉詩人、中國山水詩的開創者謝靈運的《登廬山絕頂望諸嶠》、南朝詩人鮑照的《望石門》等,是中國最早的山水詩之一,廬山並成為中國山水詩的策源地之一。中國田園詩的開創者、大思想家陶淵明一生以廬山為背景進行創作,他所開創的田園詩風,影響了他以後的整個中國詩壇。陶淵明在廬山寫的《桃花源記並詩》,構建的理想王國,是人類思想史上的瑰麗篇章。唐代詩人李白,五次遊歷廬山,為廬山留下了《廬山遙寄盧侍御虛舟》等14首詩歌,他的《望廬山瀑布水》同廬山瀑布千古長流,在中國華大地及海外華人社會中家喻戶曉,成為中國古代詩歌的極品。南朝時的《廬山二女》,以廬山為活動舞臺,成為中國早期志怪小說的名篇。唐代詩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一詩,造就了一處名勝——花徑;他在廬山築有「廬山草堂」,所撰的《廬山草堂記》,是記述中國古代山水園林的名作。

5、理學般若"慧"現象。

宋代理學家朱熹復興了白鹿洞書院。他在此開創了中國講學式教育的先河。他以儒家傳統的政治倫理思想為支柱,繼往開來,建立了龐大的「理學」體系。「理學」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主體思想,影響了中國七百年的歷史進程。白鹿書院使其成為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首,由此宋明理學在這裡千秋耕耘,並真切地記錄了這一具有深刻特徵的文化現象的過程和歷史。朱熹訂立的《白鹿洞書院學規》,成為中國封建教育的準則和規範。正如現代著名學者胡適指出:″白鹿洞,代表中國近世七百年的宋學大趨勢″。

6、美學般若"慧"現象

一是自然美學價值。 公元817年, 偉大的詩人白居易評價了廬山的自然美的價值。他把廬山放在了中國名山中的第一位。他說:「匡廬奇秀甲天下山。」 二是藝術美學價值。(1)繪畫。其一,廬山題材。中國第一個山水畫家東晉畫家顧愷之創作的《廬山圖》,成為中國繪畫史上第一幅獨立存在的山水畫,自此歷代丹青大師以廬山為載體,以這一藝術形式對廬山賦予美感境界的表述。廬山東林寺蓮社「十八高賢」之一的中國第一個山水畫理論家宗炳,宗炳所撰的《畫山水序》,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第一篇中國山水畫論,中國畫在理論上的第一次突破,亦是顧愷之的「傳神說」。其所闡述的山水「暢神說」,打破了「君子此德」的美學觀,表現了一個新的美學思潮的興起。唐寅(唐伯虎,姓唐,名寅,字伯虎)的《廬山圖》,也叫《匡廬圖》,或《廬山三峽橋》。其真跡現藏於安徽省博物館,為全景山水,表現的是廬山三峽橋(又稱觀音橋)一帶的景觀,畫面峰巖嵯峨,古木慘澹,瀑泉湍瀉,畫風清剛俊逸,而意境卻蕭索蒼冷。其二,白蓮社題材。北宋 張激 《白蓮社圖》 卷,遼寧省博物館藏。 白描繪三十餘人,以樹石、泉橋分隔為七部分,展現了東晉慧遠法師於廬山東林寺白蓮結社的故事。人物刻畫神行畢肖,用線飄逸凝重,流暢剛勁。(2)書法。唐大書法家柳公權曾寫下「流泉匝寺」四字,盛讚此寺之妙。(3)碉刻。如清末康有為題刻的《柳公權殘碑記》,時間跨度千餘年,每一處古蹟都寄寓著一段歷史典故,其豐厚的文化底蘊,對中國傳統文化也產生了至為深遠的影響。

7、聲學般若「慧」現象

東林寺無論法事儀軌還是稱念佛號都始終伴隨著「以音聲做佛事」的思想,並流傳至今。 以東林寺淨土宗相關的文獻資料為基礎,系統地梳理了東林寺淨土宗音樂的發展脈絡。取盂蘭盆會法事儀軌的實錄報告為切入點,深入地透析淨土音樂、儀式、信仰三者之間的互動關係。同時運用了分析、比較等方法,對東林佛號音樂進行了研究,以了解東林佛號在淨土思想傳播、傳承方面的核心作用及其音樂的特殊性。

8、佛寺院建築學般若"慧″現象。

(1)空間布局。東林寺南面正對廬山香爐、天地諸峰,北倚分水嶺及上方塔,西北有香谷,東南有烏龍潭,地勢雄偉。寺前明堂開闊,香爐峰呈趨拜之勢,千年紫煙不斷,虎溪具眷戀之情,萬載常流。(2)寺院布局。東林寺寺前臨溪,入門為虎溪橋。古木蔥蘢,梵音繚繞。東林寺原寺內建築恢弘,兼之布局合理,避陰抱陽,松竹密植,石徑苔合。徜徉其中,莫不神清氣爽,心曠而情怡,透出世外桃源,人間淨土之神韻。東林寺的建造正是佛教「圓融清寂」美學思想的史學化凝固作品。呈現出世間自然之物的相互和諧搭配,各展其自身清寂本根,將「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的美學境地建築化立體化極致展示在世人一種視覺盛宴。

9、古典園林美學般若″慧「現象。

東晉高僧慧遠大師創建的東林寺,就與廬山山水融為一體,本身就是一座園林:「卻負香爐之峰,傍帶瀑布之壑。仍石疊基,即松栽構。清泉環階,白雲滿室。復於寺內別置禪林,森樹煙凝,石徑苔生。凡在瞻履,皆神清而氣肅焉。」(《高僧傳·慧遠傳》)「卻負香爐之峰,傍帶瀑布之壑」的廬山東林寺。慧遠大師在廬山創建我國第一座寺廟園林東林寺,創造性運用"靈鷲山雖然悠遠,荒無人煙的路程對於篤信佛教的人來說,卻像是一天就可以到達″修學、修為、修持思維方式與修行實踐。《高僧傳·慧遠傳》云:「(慧)遠創造精舍,洞盡山莢。卻負香爐之峰,傍帶瀑布之壑。仍石疊基,即松栽構。清泉環階,白雲滿室。復於寺內別置禪林,森樹煙凝,石徑苔生。凡在瞻履,皆神清而氣肅焉。」即是把山水林泉這些自然山水縮小移植到寺廟之中,「神清而氣肅」,以寄託自己的物外禪思。

參考資料

1.《廬山慧遠的理念及其現代意義》 釋傳印 2013年08月12日 寶相寺 《佛教在線》

2.《中國廬山一一歷史文化》http://www.jx.xinhuanet.com/lushan/lswh.htm

3.《慧遠佛學思想中的生態智慧》周子強《鄱陽湖學刊》 , 2017 (3) :93一99

4.《約麗光燦 積澱豐厚——廬山文化巡禮》中國廬山網一一歷史文化 新華社江西分社 新華網江西頻道http://www.jx.xinhua.org/lushan/gscx.htm

5.《中國園林發展歷程及其在世界上影響》陳友冰 個人圖書館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0912/20/2369606_590336073.shtml

6.《佛教與中國古代園林》古建中國 2017-05-17 https://www.gujianchina.cn/quote/show-356.html

7.《中國古代園林的人文內涵》個人圖書館 任如居士2014-05-06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0506/09/13207477_375114260.shtml

8.《"彌陀佛國″與"東林學″宗教文化意蘊》2020年05月09日 佛教在線

9.《 "彌陀佛國"與"東林學″》2020年05月10日 佛教在線

相關焦點

  • 八月初六 淨土宗初祖慧遠大師紀念日
    ——印光大師淨土宗初祖廬山慧遠大師(334—416),東晉時代人,俗姓賈,出生於雁門樓煩(今山西代縣)世代書香之家。遠公從小資質聰穎,勤思敏學,十三歲時便隨舅父遊學許昌、洛陽等地。精通儒學,旁通老莊。二十一歲時,偕同母弟慧持前往太行山聆聽道安法師講《般若經》,於是悟徹真諦,發心舍俗出家,隨從道安法師修行。
  • 潘宗光談淨土初祖慧遠:文化交流必須深入理解
    香港理工大學榮休校長潘宗光向論壇提交論文《淨土初祖慧遠:文化交流的啟示》,他認為慧遠的學風和人格充份反映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特質,並以淨土初祖慧遠大師為例,指出佛教的傳播交流方式強調互鑑圓融,而這種方式亦可借鑑為現代交流的啟示。鳳凰網佛教編發潘宗光教授論文如下:前言:霍金的憂慮霍金曾給人類忠告:不要主動接觸外星人!
  • 雁門奇人慧遠大師
    慧遠大師生於公元334年,俗性賈,出生於雁門樓煩,世代書香之家,遠公從小貴質聰穎,勤思敏學,十三歲時便隨舅父遊學許昌、洛陽等地。精通儒學,旁通老莊,二十一歲時,偕同母弟慧持前往太行山聆聽道安法師講《般若經》。於是悟徹真諦,感嘆地說:「儒道九流學說,皆如糠秕。」
  • 用簡筆畫帶你走進淨土宗初祖慧遠大師的一生!
    晉初祖廬山東林慧遠大師讚頌 以特別法,永為世範。意旨暗合於行願,中外流通遍。 1、中國淨土宗初祖——廬山東林開山祖師遠公大師,東晉時代人,俗姓賈,出生於雁門樓煩世代書香之家。遠公從小資質聰穎,勤思敏學,十三歲時便隨舅父遊學許昌、洛陽等地。
  • 慧遠大師在廬山的三十年
    於是,他把自己初譯的《大品般若經》等文稿送給慧遠。(註:鳩摩羅什說的「新經」是他自己翻譯的《大品般若經》。) 由于慧遠的影響,身在廬山的僧侶道生、慧觀等北上長安,成為了鳩摩羅什的重要弟子。鳩摩羅什在長安譯經三百卷,其中的重要經籍如《成實論》《中論》《百論》《十二門論》《法華論》等,也因慧遠的倡導而在南方廣為流布。
  • 佛教:「淨土始祖」慧遠大師
    加之他才思敏捷、文化素質極高、領悟力強,因之佛學造詣日臻深湛,在道安的數百弟子中脫穎而出,成為道安最得意的門生之一。道安的佛學思想屬大乘佛教般若學的本無派,主張世界萬物的本性就是「空」和「無」。一天,慧遠在講《般若經》時,有個聽眾對般若學派宣揚的超時空的本體一一實相,提出了許多疑同。慧遠與之辯析,辯來辯去,非但沒有說清,反而更增疑竇。
  • ...當代"維度看淨土宗祖庭文化的價值意蘊一一以九江廬山東林寺為例
    即以慧遠為首十八人,稱十八高賢),既有中外高僧,又有達官貴人,還有學者隱士,在廬山東林寺建齋立誓結白蓮杜,創立了中國佛教第一個社團——白蓮社。東晉時,慧遠法師集儒釋精英慧永、慧持、道生及著名隱士劉遺民、周續之、畢穎之、宗炳、雷次宗、張野、張詮等學者居士等一百二十三人,於東林寺般若臺無量壽佛像前建齋立誓,精修念佛三昧,以期往生西方,其所依據的經典是《無量壽經》與《般舟三昧經》。
  • 高僧傳|慧遠大師在廬山的三十年
    ■ 講經論著,闡發佛理 慧遠在廬山設講經臺,講論不輟;同時勤奮著述,《高僧傳》記載,他的著作有五十餘篇,集成十卷。 南北朝時期,正是中國僧人消化吸收佛教義理,同時努力使之與中國社會、中國本土文化相適應的重要時期。
  • 黃公元:憨山大師為何選擇在廬山度過晚年?
    虔修淨業,弘揚淨土,是其晚年在匡廬自行化他、弘法利生的一個重要方面。憨山大師的匡廬淨土勝緣憨山大師對慧遠大師及其東林結社的仰慕由來已久,早年經遠公故鄉,即有效遠公故事結蓮社之願,並在五臺山修行時結金蓮社而付諸行動。五臺金蓮社,是對廬山白蓮社的效法與繼承,可謂憨山大師匡廬淨緣的先聲。
  • 歷代高僧:淨土初祖慧遠 流離於戰亂結社在匡廬
    一路行來,腳都磨出了泡。他們過了江。廬山靜靜地立在他們面前。慧遠法師心中一動:何必繼續南去呢?此處不是很好嗎?深沉的山峰,千百年來一直聳立,足以讓執著於名利場的人平息爭競之心,讓虔心修道的人心閒意適。他決定就在這裡停留。 他們開始住在龍泉精舍,但此處離水太遠,給從人帶來諸多不便。幾天之後,慧遠法師來到精舍外,用錫杖扣地:「若此處能容我們棲身,當使石縫出冒出泉水。」
  • 廬山慧遠的理念及其現代意義——傳印法師
    不僅廬山僧團嚴肅的道風,得到當時王公大臣的讚嘆,而且僧團的規章制度也得到南北僧俗的普遍尊崇。後秦弘始三年(401),姚興在設立僧官的詔書中,將慧遠廬山僧團的規制「遠規」,作為整頓僧尼的楷模,他稱: 大法東遷,於今為盛,僧尼已多,應須綱領,宜授遠規,以濟頹緒。[14]從廬山僧團的嚴持戒律、傳譯律典、修般舟三昧等作風來說,也有嚴訂製度的必要。
  • 廬山東林寺:屢廢屢興淨土宗祖庭 1600年的興衰史
    「慧遠大師之前,並無『淨土宗』說法。他是『淨土宗』初祖,廬山東林寺也是『淨土宗』第一祖庭。」慧遠大師出生於334年,21歲時舍俗出家,隨從道安法師修行。東晉太元四年(379年),慧遠率領弟子數十人打算去廣東羅浮山,路過潯陽,見廬山清淨,足可以息心斂影辦道,於是駐錫廬山的龍泉精舍,發心建造東林寺。
  • 慧 虎溪三笑
    二十一歲時,偕弟慧持前往太行山聆聽道安法師講《般若經》,悟徹真諦,於是發心舍俗出家,隨從道安法師修行。 慧遠師事道安僅三年,由於勤奮鑽研,學業優異,便在二十四歲的時候開始講解《般若經》。般若學所宣揚的「實相」,聽眾往往感到很難理解。
  • 歷史上廬山佛教活動重要的人物慧遠
    公元365年(晉興寧三年) ,由於北方戰亂,慧遠、慧持隧道安南至襄陽。公元377年,前秦兵從北方南下,苻丕佔據襄陽。道安在襄陽將門徒分別遣散到各地去宣揚佛法,慧遠等南下到荊州,而道安卻被苻丕帶回長安。慧遠南下是政治形勢所迫,但到廬山多少帶有偶然的成分。原來道安的弟子慧永,也是慧遠的師兄,曾與慧遠約定,-道去羅浮山(廣東博羅、增城二縣境內)修行。慧永在前往羅浮山途中,先期到達廬山。公元367年,江州刺史陶範為慧永在廬山西北麓的香爐峰下建造西林寺,慧永就在廬山停留下來了。公元381年(晉太元六年),慧遠從荊州抵達尋陽,來會慧永,準備履行擬議中的羅浮之行。
  • 9月27日(農曆八月初六)恭逢廬山慧遠大師紀念日
    慧遠大師為東晉高僧,居廬山,創立蓮社,弘揚淨土,被後世奉為中國淨土宗之初祖,慧遠大師畢生繼承熱忱弘法,積極支持佛教經典翻譯事業,自身修持得力,在澄心繫念中,證得念佛三昧,臨終示往生相得生淨土,為後世學人典範。現謹依中國佛教協會編《中國佛教·中國佛教人物》一書介紹廬山慧遠大師的著作和傳記。
  • 廬山慧遠的念佛法門——向學法師
    謝靈運的《廬山慧遠法師誄》說是「春秋八十有四,生於義熙十三年秋八月六日薨」。他俗姓賈,雁門樓煩(今山西原平縣崞陽鎮東)人,據張野《遠法師銘》說,慧遠的家庭「世為冠族」,由此可知是世代相傳的士族,家庭比較優裕。在他降生於世之前,統一的西晉王朝已經消失,進入東晉十六國時期。這個時期中國北方陷於嚴重頻繁的戰亂之中。由於北方割據政權的爭鬥頻繁,王國不斷興替。
  • 佛教:「淨土開宗祖師」慧遠禪師
    慧遠,是南北朝時期著名高僧道安的弟子,雁門樓煩(山西寧武附近)人。公元354年他聽了道安的講授般若經,深有感觸,認為「儒道九流,皆糠枇耳」,從此追隨道安,專心於佛教。符堅政襄陽,道安分遣弟子弘法四方,慧遠帶著四十多個弟子,到了廬山定居。
  • 千年舊影:透過斑駁的史跡,認識淨宗初祖「慧遠」與「曇鸞」!
    慧遠是東晉時人,跟隨道安出家。安公為使佛法傳布各地,幾次分散徒眾。遠公跟隨安公二十五年後,被列入分散徒眾的行列,外出弘傳,遠公一路南行。到廬山時,認為當地環境適合修行,定居於廬山西林寺。因信眾日漸增多,西林寺的空間不夠容納,刺史桓伊發心創立東林寺,請慧遠住持。
  • 淨土宗星空多璀璨!善導大師、慧遠大師乃至其他祖師
    (一)善導大師有無造訪廬山有人問:善導大師到底有沒有訪問過廬山?在古人所撰善導大師傳記裡,提到善導大師曾經前往廬山瞻仰慧遠大師遺風,而慧淨法師所撰述的《善導大師略傳》卻未予提及,這是什麼緣故?上人編的《善導大師略傳》很精練,在史實、法義方面都有很高的水準。
  • 康養修心的人間淨土,中國淨土宗發祥地 - 江西廬山東林寺
    遠公的蓮社,以同修淨業、共期西方為宗旨,熔釋、儒、道於一爐,開佛教中國化之先河。以東林為中心的廬山,遂成為中國南方的佛教中心。遠公倡導的「彌陀淨土法門」時稱蓮宗,後經南宋示曉法師與志磐法師立蓮社六祖(七祖)、元朝普度法師著《蓮宗寶鑑》及《廬山復教集》立淨土宗之名,至清朝中葉,淨宗立名及立祖譜系初成,後世遂尊慧遠大師為初祖,尊東林為淨土宗祖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