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而沒有別的道路,能夠引領中國進步、實現人民幸福。這是我們對中國道路的自信。為何有這樣的道路自信?我們可以從很多方面進行分析。本版的幾篇文章,分別從「文明」「國情」「特色」等視角看中國道路,得出了結論:我們的道路自信是一種客觀和清醒的自我認識。
——編者
從「文明」視角看中國道路
中國道路是復興中華文明的正確道路
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之所以自信,並不是心理上的自負與浮誇,而是因為這條道路是復興中華文明的正確道路,同時體現著對人類文明未來發展的自覺擔當。
中華文明是世界諸多文明中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這有多方面的原因:獨特的地理環境與地緣政治;中原地區發達的農業文明及其輻射與凝聚效應;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結構及其認同效應;社會財富的持續積累及其傳承;人口流動的傳統及其社會活力;巨大的學習與創新轉化能力;包容和諧、厚德載物、生生不息的哲學傳統;儒道釋法等文化傳統的交匯融合及其開放轉化;和平主義與天下關懷的精神;等等。在古代相對隔離的世界版圖裡,中華文明表現出強大的生命力,域外文明也視中華文明為大國治理的典範。西方啟蒙運動的一個初衷,就是不滿於歐洲中世紀後分崩離析、紛亂不已的狀態,希望重回羅馬帝國時代,遂把中華文明看成大國治理及國家自信的楷模。但是,隨著工商業、資本主義和海洋文明的興起,西方大國在崛起後迅速改變了自己的歷史觀,形成了西方中心主義,中國被捲入西方大國全球性的殖民主義擴張之中,備受欺凌,中華文明遭受了「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這一「變局」也成為中華文明艱難復興的歷史起點。
為了中華文明的復興,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奮起抗爭,進行了艱苦卓絕的奮鬥。先是建立了獨立自主的現代中國,奠定了中華文明復興的根基;然後經過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的奮鬥,中華文明的復興又有了新的格局與氣象。正如習近平同志所講的,「當前,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當此之時,我們應該愈加敬畏自身的文明傳統,感念這一古老民族為實現文明復興已經付出並仍在付出的艱辛;我們也應該更加堅定對中國道路的自信,篤定信念,為真正實現中華文明復興而繼續努力。
也許有人會問:要復興中華文明只能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嗎?中國為什麼要選擇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是講得清楚的。在歷史發展進程中,中國的道路選擇主要有三條:君主立憲要走的道路、民族資產階級革命要走的道路、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要走的道路。袁世凱、張勳復闢帝制的鬧劇,日本的強勢裹挾,清末民初的亂局,決定了所謂的君主立憲是條死路。民族資產階級革命要走的道路仍難以使中國擺脫帝國主義殖民地的身份,而且其關於民族國家的構想顯然不符合當時中國的國情。正是在這種條件下,中國歷史性地選擇了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走上社會主義道路。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國開始推進改革開放以實現文明復興。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發展經歷了市場經濟的洗禮,但不能因此如西方激進左翼理論家那樣將中國道路稱為「中國特色資本主義」。這顯然是誤判,因為中國道路有著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徵和使命擔當。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通過改革發展使廣大民眾共享改革開放成果,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當然,在文明復興路上,我們仍然需要向西方學習,畢竟西方現代文明積累和沉澱了幾百年。在經歷過早期資本主義危機,19世紀中葉以後,上升時期的資本主義逐漸形成了基於民族國家的治理文明;20世紀60年代以來,面對當代資本主義工業及其環境危機,西方特別是歐洲經歷了旨在提高生活質量的新文明運動。這些都值得我們借鑑。當下中國在文明建設中,正在直面問題、主動作為,努力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構建自己的制度文明。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提出,無疑會大大加快文明建設的步伐,對此人們滿懷信心與期待。
沿著中國道路實現中華文明復興,也將給人類文明未來發展作出積極貢獻。近些年來,國外經常會出現中國崩潰論或中國威脅論,這實際上是用西方資本主義擴張的強權邏輯來看待中國崛起;甚至說,這是將人類文明等同於西方文明、將中國道路置於人類文明系統之外得出的偏見。中國道路秉承和平主義傳統,倡導多極化及多樣性,倡導和而不同與合作共贏,其所代表的正是人類文明未來發展的方向。從鄧小平同志關於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時代主題的判斷,到習近平同志關於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及其「一帶一路」大手筆式的實踐,均體現了中國道路對於人類文明未來發展的自覺擔當。(作者為復旦大學教授 鄒詩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