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道路何以自信

2020-12-17 中國文明網

  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而沒有別的道路,能夠引領中國進步、實現人民幸福。這是我們對中國道路的自信。為何有這樣的道路自信?我們可以從很多方面進行分析。本版的幾篇文章,分別從「文明」「國情」「特色」等視角看中國道路,得出了結論:我們的道路自信是一種客觀和清醒的自我認識。

  ——編者

  從「文明」視角看中國道路

  中國道路是復興中華文明的正確道路

  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之所以自信,並不是心理上的自負與浮誇,而是因為這條道路是復興中華文明的正確道路,同時體現著對人類文明未來發展的自覺擔當。

  中華文明是世界諸多文明中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這有多方面的原因:獨特的地理環境與地緣政治;中原地區發達的農業文明及其輻射與凝聚效應;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結構及其認同效應;社會財富的持續積累及其傳承;人口流動的傳統及其社會活力;巨大的學習與創新轉化能力;包容和諧、厚德載物、生生不息的哲學傳統;儒道釋法等文化傳統的交匯融合及其開放轉化;和平主義與天下關懷的精神;等等。在古代相對隔離的世界版圖裡,中華文明表現出強大的生命力,域外文明也視中華文明為大國治理的典範。西方啟蒙運動的一個初衷,就是不滿於歐洲中世紀後分崩離析、紛亂不已的狀態,希望重回羅馬帝國時代,遂把中華文明看成大國治理及國家自信的楷模。但是,隨著工商業、資本主義和海洋文明的興起,西方大國在崛起後迅速改變了自己的歷史觀,形成了西方中心主義,中國被捲入西方大國全球性的殖民主義擴張之中,備受欺凌,中華文明遭受了「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這一「變局」也成為中華文明艱難復興的歷史起點。

  為了中華文明的復興,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奮起抗爭,進行了艱苦卓絕的奮鬥。先是建立了獨立自主的現代中國,奠定了中華文明復興的根基;然後經過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的奮鬥,中華文明的復興又有了新的格局與氣象。正如習近平同志所講的,「當前,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當此之時,我們應該愈加敬畏自身的文明傳統,感念這一古老民族為實現文明復興已經付出並仍在付出的艱辛;我們也應該更加堅定對中國道路的自信,篤定信念,為真正實現中華文明復興而繼續努力。

  也許有人會問:要復興中華文明只能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嗎?中國為什麼要選擇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是講得清楚的。在歷史發展進程中,中國的道路選擇主要有三條:君主立憲要走的道路、民族資產階級革命要走的道路、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要走的道路。袁世凱、張勳復闢帝制的鬧劇,日本的強勢裹挾,清末民初的亂局,決定了所謂的君主立憲是條死路。民族資產階級革命要走的道路仍難以使中國擺脫帝國主義殖民地的身份,而且其關於民族國家的構想顯然不符合當時中國的國情。正是在這種條件下,中國歷史性地選擇了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走上社會主義道路。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國開始推進改革開放以實現文明復興。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發展經歷了市場經濟的洗禮,但不能因此如西方激進左翼理論家那樣將中國道路稱為「中國特色資本主義」。這顯然是誤判,因為中國道路有著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徵和使命擔當。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通過改革發展使廣大民眾共享改革開放成果,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當然,在文明復興路上,我們仍然需要向西方學習,畢竟西方現代文明積累和沉澱了幾百年。在經歷過早期資本主義危機,19世紀中葉以後,上升時期的資本主義逐漸形成了基於民族國家的治理文明;20世紀60年代以來,面對當代資本主義工業及其環境危機,西方特別是歐洲經歷了旨在提高生活質量的新文明運動。這些都值得我們借鑑。當下中國在文明建設中,正在直面問題、主動作為,努力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構建自己的制度文明。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提出,無疑會大大加快文明建設的步伐,對此人們滿懷信心與期待。

  沿著中國道路實現中華文明復興,也將給人類文明未來發展作出積極貢獻。近些年來,國外經常會出現中國崩潰論或中國威脅論,這實際上是用西方資本主義擴張的強權邏輯來看待中國崛起;甚至說,這是將人類文明等同於西方文明、將中國道路置於人類文明系統之外得出的偏見。中國道路秉承和平主義傳統,倡導多極化及多樣性,倡導和而不同與合作共贏,其所代表的正是人類文明未來發展的方向。從鄧小平同志關於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時代主題的判斷,到習近平同志關於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及其「一帶一路」大手筆式的實踐,均體現了中國道路對於人類文明未來發展的自覺擔當。(作者為復旦大學教授 鄒詩鵬)

相關焦點

  • 何以春節,何以中國!
    何以春節何以中國李舫北方從臘月廿三、南方從臘月廿四開始,大江南北的人們開始「忙年」,春節的華幕便正式拉開了——置辦年貨
  • ...中國道路」的力作——評韓慶祥教授的《中國道路及其本源意義...
    在全球遭遇經濟危機、生態危機、公共衛生危機等嚴峻挑戰的情況下,中國道路何以能力挽狂瀾、為世界發展貢獻中國力量?這是在當今世界「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的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國學者、政界以及國際輿論界共同關注、熱議的話題。
  • 吉大70周年︱青年學者論壇聚焦哲學社會科學理論自信
    【通訊員 薛振華】6月29日,吉林大學建校70周年哲學社會科學青年學者論壇第4場(總24場)在中心校區舉行,論壇主題為「理論自信何以可能」,吉林大學法學院何志鵬教授、哲學社會學院曲紅梅教授、文學院李龍副教授、行政學院郭銳教授主講, 30餘名青年學者及廣大學生參加並熱烈討論。
  • 何以笙簫默:何以琛趙默笙複合路上的四位神助攻,他是最大功臣!
    顧漫的《何以笙簫默》讓很多少女有了對愛情最美好的嚮往。其實何以琛和趙默笙彼此都是初戀,分手七年後還能破冰複合,不得不說,這四位簡直是神助攻,而他是最大功臣!雖然心裡有怨,但為了好友的幸福,蕭大美女不停的找機會戳和趙默笙與何以琛,可以說如果沒有她,兩人複合的道路可謂是困難重重。
  • 「學思平治」秦宣:文化自信實質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信
    我們的道路、理論體系、制度,都同我們的文化密切相關,統一於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實踐。文化自信,歸根到底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信。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的題中之義。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把握世界範圍內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文化軟實力地位愈加凸顯的國際形勢,在強調堅定道路、理論和制度「三個自信」的同時,特別強調文化自信。
  • 以中國道路解釋中國奇蹟
    因此,我們應當以中國道路解釋中國奇蹟、以中國理論闡釋中國道路、以中國話語表達中國理論,其關鍵環節就是以中國道路解釋中國奇蹟。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的中國奇蹟,根本原因在於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走出了一條正確的道路。中國奇蹟的背後之道,是正確的道路,是中國道路。中國奇蹟是生產力發展的奇蹟,是人的發展的奇蹟,而中國道路就是這樣一條道路: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 貴陽孔學堂:文化自信道路上的新杏壇
    中國漢字(摩崖)藝術一帶一路巡展在貴陽孔學堂啟動    觀眾參觀書法篆刻展  大眾網貴陽9月26日訊(記者 陳宏發)兩岸漢字藝術節、中國漢字根植於此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繼承和發揚了優秀文化基因,因此也應該有無比的自信。這種文化自信在道路實現上,應該有一系列繼承又弘揚還能推進世界交流的平臺,「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把繼承傳統優秀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
  • 中國文化決定中國道路
    | 中國文化決定中國道路  主講人:王東 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處理「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關係」是我們黨治國理政一個繞不開的問題  「四個自信」當中,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文化問題是治國理政的一個根本問題。
  • 中國道路是怎麼來的?
    中國道路是怎麼來的?70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實踐中探索出了具有強大生命力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發展奇蹟和政治穩定奇蹟。這條道路已成為國家發展之路、民族振興之路、人民幸福之路。由中央網信辦網絡新聞信息傳播局(網絡理論傳播局)指導,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專家工作室提供理論支撐,中國網推出「70@中國道路Qamp;A」系列理論短視頻,敬請關注!
  • 中國道路是什麼、中國道路怎樣走
    原標題:關於中國道路的幾個認識  [摘 要] 中國道路是圍繞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在理論和實踐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當今中國,中國共產黨突出強調走中國道路,是從目標、國情和世情等方面對現實需求和疑問的明確回應。可以從形態構成、宏觀規定、基本要求、實踐領域四個方面理解中國道路的內含。中國道路的形成和發展,其來有自,需要正確把握它的「前世今生」、歷史邏輯和發展規律。走好中國道路,既要在認識和實踐中樹立自信,知道哪些路不能走,也要在改革開放中直面現實,處理好漸進和突破、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的關係。
  • 陳晉:中國道路是什麼、中國道路怎樣走
    原標題:關於中國道路的幾個認識 [摘 要] 中國道路是圍繞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在理論和實踐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當今中國,中國共產黨突出強調走中國道路,是從目標、國情和世情等方面對現實需求和疑問的明確回應。
  • 中國人民的文化自信 在改革開放中砥礪堅定
    改革開放40年,既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以堅定的文化自信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偉大曆程,又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文化自信愈加堅定的偉大曆程。
  • 中國文化在守正創新中堅定自信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要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  一  歷史上,中華民族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文明成就,為人類作出了卓越貢獻。但鴉片戰爭後,西方列強憑藉堅船利炮轟開中國國門,中華民族經歷了刻骨銘心的慘痛歷史,中華傳統文化經歷了劇烈變革的陣痛。
  • 何以笙簫默:那麼優秀的何以琛,在愛情裡也是會自卑的!
    當時《何以笙簫默》熱播的時候,網上就對何以琛封神了,流傳最廣的一句話就是「億年修得何以琛」,足見大家最何以琛這個人物的喜愛。可即便優秀高冷如何以琛,在愛情裡也有自卑的一面。在愛情裡,每個人心裡都有一萬個擔憂,就怕自己不夠完美,不足以匹配喜歡的對方。愛得越深這種自卑感就越濃烈。很多人說何以琛還用自卑嗎?
  • 中國人的自信從哪裡來?
    核心要點:   ■ 什麼是中國人的自信?如今中國人的自信從哪裡來?自信不能僅停留在製造能力和取得的物質財富上,更主要體現在對中國道路、制度、理論的認同等精神層面上。   ■ 中國現代化道路一不靠偷,二不靠搶,三不靠打,靠的是中國人的勤勞和智慧以及學習借鑑他國的先進經驗。中國人沒有理由選擇其他發展道路。中國的崛起建立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在道義和精神上充滿自信。
  • 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相信中國模式,建立中國自信
    節目中,作為資深「中國模式」研究者,張維為教授不僅回憶了人生中改變他命運的幾個關鍵時刻,為我們揭開了他精彩的人生履歷,同時還分享了諸多關於中國道路、中國模式以及中國話語的研究成果及個人看法,讓觀眾切實感受到了「中國自信」的力量。
  • 從歷史進程看中國道路的獨特性
    原標題:從歷史進程看中國道路的獨特性(人民要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簡稱中國道路),是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與時代特徵相結合的過程中形成的。這條道路來之不易。獨特的歷史命運、文化傳統和基本國情,註定中國要走適合自己特點的發展道路,進而造就了中國道路鮮明的獨特性。從歷史進程看中國道路的獨特性,對于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改革開放30多年:實現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有機結合   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的一場偉大變革。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片 | 中國文化決定中國道路
    」是我們黨治國理政一個繞不開的問題「四個自信」當中,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文化問題是治國理政的一個根本問題。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站在治國理政的戰略高度,深刻闡述了中國傳統文化與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共產黨、中國傳統文化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等重大問題。應該說,這些問題既是推動中國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基本問題,也是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實踐中面臨的重大時代課題。
  • 《何以笙簫默》他們給我十年,我要默笙一輩子
    顧漫的幾本小說都很好看,我最喜歡《何以笙簫默》和《微微一笑很傾城》。這兩本小說一個沉重,一個歡樂,但是男主都是一樣的深情。不知道還有沒有人記得何以琛說過的那句話「如果世界上曾經有那個人出現過,其他人都會變成將就。他說,我不願意將就。」
  • 一個又一個奇蹟讓我們更自信(解碼幸福中國·為什麼我們對未來充滿...
    內容提要我們對未來的自信,不僅來自經濟快速發展、社會財富迅速積累和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更在於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的高度自信。中國制度讓我們充滿自信,中國奇蹟讓我們對未來充滿自信。充滿自信的我們正在拼搏奮鬥,繼續創造一個又一個新的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