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史進程看中國道路的獨特性

2020-12-23 人民網

原標題:從歷史進程看中國道路的獨特性(人民要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簡稱中國道路),是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與時代特徵相結合的過程中形成的。這條道路來之不易。正如習近平同志所指出的,「它是在改革開放30多年的偉大實踐中走出來的,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多年的持續探索中走出來的,是在對近代以來170多年中華民族發展歷程的深刻總結中走出來的,是在對中華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傳承中走出來的。」獨特的歷史命運、文化傳統和基本國情,註定中國要走適合自己特點的發展道路,進而造就了中國道路鮮明的獨特性。從歷史進程看中國道路的獨特性,對于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改革開放30多年:實現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有機結合

  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的一場偉大變革。在這一偉大變革中,中國共產黨人最獨特的創造就是在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前提下,開啟與深化市場取向的經濟體制改革,實現了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有機結合。改革開放前,很多人對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形成了一種僵化片面的認識:只有資本主義才能搞市場經濟,代表社會主義制度屬性的經濟形式只能是計劃經濟。改革開放後,從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到社會主義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再到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我們黨對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關係的認識不斷深化。

  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有機結合是一次偉大的思想解放,創造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及其他中外經濟學典籍中從未有過的思想理論,形成了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經濟制度。這一誕生於中國改革開放偉大實踐的全新創造,是中國經濟奇蹟得以產生的獨特密鑰,是中國道路獨特性的充分彰顯。

  改革需要開放,開放促進改革。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可能成功的,中國只有通過對外開放才能主動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吸收國外先進科技成果和有益管理經驗為我所用。同時,對外開放也在倒逼改革,促使改革不斷深化。實踐充分證明,改革與開放的雙輪驅動,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獨特動力機制,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永葆生機與活力。

  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舉改革開放旗幟,以更大的勇氣和智慧謀劃改革,以更大的決心和魄力擴大開放,著力解決我國發展面臨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問題,掀起了新一輪改革開放大潮。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其中經濟體制改革仍然是重點,核心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由基礎性上升為決定性,同時更好發揮政府在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優化公共服務、加強市場監管、彌補市場失靈、促進共同富裕等方面的作用,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的又一次重大創新。還應看到,中國的對外開放也提升到了一個全新水平。開放發展成為新發展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要求對內對外開放相互促進、引進來與走出去更好結合。在實踐層面,通過積極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成立亞投行、大力推進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等,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不斷完善,對外開放向更深層次、更廣領域發展。中國不僅全面主動融入經濟全球化,而且開始步入積極引領經濟全球化、參與並改善全球經濟治理的新階段,努力為全球治理貢獻中國理念和中國方案。

  新中國成立60多年:獨立自主探索社會主義建設之路

  新中國成立以來,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誌,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分為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後兩個歷史時期。它們既相互區別又緊密聯繫,本質上都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探索。改革開放前30年,我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為中國道路的開闢積累了重要的思想、物質和制度條件。正是通過系統總結前30年建設的經驗和教訓,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成功開創了中國道路。

  改革開放前後兩個歷史時期有著內在的連續性,其中一脈相承的是始終堅持獨立自主的思想和原則。獨立自主是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的重要方面,是立黨立國的重要原則。新中國成立後,由於沒有建設社會主義的本土經驗,我們一開始選擇了借鑑甚至照搬蘇聯模式。隨著經濟社會建設的不斷推進,這一模式的弊端逐漸顯露。1956年4月,毛澤東同志發表《論十大關係》,明確了建設社會主義的根本思想是必須根據本國情況走自己的道路。此後,獨立自主的思想和原則貫徹到經濟、政治、科技、外交、軍事等各領域,指引我們取得了巨大建設成就。改革開放後,鄧小平同志總結我國革命和建設正反兩方面的歷史經驗,明確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顯然,如果沒有獨立自主的自覺意識,沒有堅持獨立自主的思想和原則,中國道路就不可能開創出來並越走越寬廣。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面對國內外錯綜複雜的形勢,在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鬥爭中,進一步堅持和發展了獨立自主的思想和原則。習近平同志強調:「獨立自主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是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立黨立國的重要原則。在中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和經濟文化落後的東方大國進行革命和建設的國情與使命,決定了我們只能走自己的路。」他還賦予獨立自主新的時代內涵和價值:堅持獨立自主,就要堅持中國的事情必須由中國人民自己作主張、自己來處理;就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就要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獨立自主是「壓艙石」「穩定器」,確保改革開放始終走在正確的道路上;但它絕不意味著固步自封、夜郎自大,而是要通過全面深化改革不斷自我革新,通過擴大開放吸收借鑑他國發展的有益經驗。只有這樣,中國道路才能越走越寬廣。

  近代以來170多年:不懈追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列寧說過:「一切民族都將走到社會主義,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卻不完全一樣」。中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170多年歷史發展的必然,是中國人民和中國共產黨追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懈探索的結晶。這是中國道路的又一鮮明特徵。

  歷史上,中華民族曾長期走在世界文明發展的前列。但進入近代,腐朽的封建王朝面對西方資本主義的堅船利炮毫無抵抗之力,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面對亡國滅種的危機,中國人民前赴後繼,奮勇抗爭。為走出積貧積弱、任人宰割的慘境,不同階級、階層嘗試推行改良主義、實用主義等各種主義,歷經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等自強運動,但都歸於失敗,這些道路都沒能走通。最終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引領中華民族走出漫漫長夜,實現了民族獨立,締造了新中國,讓中國人民闊步走在社會主義大路上。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從中國國情和時代要求出發,積極探索和開拓民族復興之路,成功開闢了中國道路,中國步入發展的快車道。中華民族近代以來170多年的發展歷程雄辯地證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

  今天的中國正處在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衝刺的歷史時刻,正處在由大到強、勇攀中華民族發展新高峰的歷史節點上,我們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臺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立身這樣的歷史方位,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深刻總結中華民族近代以來170多年歷史的基礎上,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升到中國夢的高度接力探索、整體謀劃。習近平同志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中國夢的本質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中國夢的提出,深化了對中國道路獨特性的認識,生動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旨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社會主義。為了實現中國夢,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其核心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強調把實現人民幸福作為發展的目的和歸宿,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與實踐表明,中國道路既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中華民族5000多年:熔鑄與傳承中華文明精神基因

  中華文明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中國道路的獨特性,還在於它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基因,創造性地書寫中華文明的當代新形態。

  以高度的理論自覺與文化自覺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和養分,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毛澤東同志在《新民主主義論》中強調,對於傳統文化「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華,是發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條件」。在改革開放中成功開創和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高度,注重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中華民族特有的精氣神。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上是5000多年中華文明在當代的延續和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無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思想精華、鮮明特質和地位作用的深刻認識,還是對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覺與自信,都達到了新的高度。習近平同志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黨和人民在偉大鬥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一起,為我們堅定文化自信、構築民族精神大廈奠定了深厚基礎。從根本上看,文化自信是價值觀自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本質在精神世界的集中體現,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建設好這一工程,需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中華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崇高追求,是滋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只有深深紮根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才能具有旺盛生命力。

  黨中央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視和認識,沒有停留在理論層面。正是從增強文化自信、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高度出發,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從總體要求、主要內容、重點任務、組織保障等方面,對新時期傳承與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出了頂層設計與系統規劃。《意見》要求在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基礎上,堅持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著重圍繞核心思想理念、中華傳統美德和中華人文精神三方面內容來傳承中華文化基因,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隨著這一工程的實施與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特有的文化魅力、文化影響力將不斷增強,中華文化必將鑄就新的輝煌,中國道路的獨特性必將進一步彰顯。

  (作者單位:江蘇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東南大學基地)

相關焦點

  • 張勝軍:中國道路彰顯自主發展的決定性作用
    中國道路是世界現代化歷史進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具有與生俱來的時代背景和國際環境。把中國道路放在世界現代化歷史進程中來審視,就能更加深刻認識到中國道路是自主發展之路,具有強大生命力。   按照時間順序,迄今為止共有三代國家和地區成功完成了經濟社會的現代化轉型。
  • 中國道路的內涵與意義
    新中國70多年接續奮鬥的歷史經驗充分證明,道路關乎黨的命脈、國家前途、民族命運、人民幸福。70多年奮鬥歷程最重要的就是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必須一以貫之堅持並不斷發展創新。
  • 藏區進步發展是歷史的必然進程
    藏區進步發展是歷史的必然進程 http://www.scol.com.cn(2015-4-16 7:44:13)  四川在線-天府評論
  • 歷史進程中的「兩會」
    來源:北京商報全文共1059字,閱讀大約需要3分鐘延宕兩個多月後,2020年全國「兩會」正式開幕,在這個被疫情擾亂的特殊時期,代表委員共商國是,提醒著世人,中國正在努力回歸日常,無論是經濟的,還是政治的
  • 人民日報人民要論:中國道路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內涵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以下簡稱「中國道路」)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我們黨在新時期領導人民堅持改革開放的直接產物,是中華民族在長期歷史進程中奮鬥求索的必然結果。習近平同志深刻指出:「數千年來,中華民族走著一條不同於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文明發展道路。我們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是偶然的,是我國歷史傳承和文化傳統決定的。」
  •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不是國外現代化發展的翻版,它是人類歷史上前所...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碩果纍纍,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蹟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蹟,賦予了現代化道路新的內涵和境界,讓中華文明在現代化進程中煥發新的蓬勃生機。在我國即將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之際,回顧和總結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特點、經驗和啟示,具有格外重要的意義。
  •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三大裡程碑的歷史意義
    也就是說,在中國共產黨整部為實現人民幸福和民族復興而奮鬥的統一歷史中,新中國史和改革開放史是具有偉大轉折意義的歷史進程。在新中國歷史過程中,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改革開放新時期開創和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實現民族復興的歷史必由之路。
  • 中國道路何以自信
    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而沒有別的道路,能夠引領中國進步、實現人民幸福。這是我們對中國道路的自信。為何有這樣的道路自信?我們可以從很多方面進行分析。本版的幾篇文章,分別從「文明」「國情」「特色」等視角看中國道路,得出了結論:我們的道路自信是一種客觀和清醒的自我認識。
  • 新聞背景:耶路撒冷地位的歷史進程
    原標題:新聞背景:耶路撒冷地位的歷史進程  美國總統川普6日宣布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並將啟動美駐以使館從特拉維夫遷至耶路撒冷的進程。而國際社會普遍支持以「兩國方案」解決巴以衝突,即依據1967年邊界建立以東耶路撒冷為首都的巴勒斯坦國,巴以相互承認並和平共存。
  • 中國道路實踐特質具有世界意義
    作者:中央黨校一級教授、中央黨校專家工作室領銜專家 韓慶祥  如果要總結新中國70年發展的歷史經驗,總結中國共產黨執政70年的歷史經驗,從哲學上說,歸根到底,就是我們找到了一條立足中國國情、解決中國問題、創造中國奇蹟、促進中國成功的「中國道路」。
  • 進入新發展階段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的大跨越
    當前,我國「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即將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向前邁出了新的一大步,社會主義中國以更加雄偉的身姿屹立於世界東方。在此背景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發展階段,就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階段。這在我國發展進程中具有裡程碑意義。」「進入新發展階段,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的大跨越。」
  • 推動「交所合一」進程,嚴查道路交通違法!
    推動「交所合一」進程,嚴查道路交通違法!
  • ...中國道路」的力作——評韓慶祥教授的《中國道路及其本源意義...
    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低迷的三十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卻在「歷史終結論」的喧囂中探索出了一條獨特的現代化發展道路,原創性的「中國道路」開創出具有「中國智慧」的示範性改革實踐,推動世界社會主義運動走出了低谷,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勃勃生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何創造了「中國奇蹟」這一巨大的歷史成就?
  • 《中國經濟特區四十年工業化道路》
    長期以來,各經濟特區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進程中譜寫了勇立潮頭、開拓進取的壯麗篇章,為全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  為慶祝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年,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精心撰寫了《中國經濟特區四十年工業化道路》一書。
  • 新華社評論員:照亮人類歷史進程的壯麗日出——一論習近平總書記在...
    馬克思主義「這一理論猶如壯麗的日出,照亮了人類探索歷史規律和尋求自身解放的道路」。真理的光芒照遍全球,真理的力量激蕩寰宇,馬克思主義不僅深刻改變了世界,也深刻改變了中國。  「國際悲歌歌一曲,狂飆為我從天落。」《共產黨宣言》發表170年來,馬克思主義在世界上得到廣泛傳播,猶如熊熊燃燒的火炬,給人類發展進步帶來了光明與力量,極大推進了人類文明進程,至今依然是具有重大國際影響的思想體系和話語體系。
  • 中國代表呼籲繼續支持布幹維爾和平進程
    中國代表呼籲繼續支持布幹維爾和平進程     新華網聯合國12月15日電(記者郭立軍)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王光亞15日在聯合國安理會關於布幹維爾問題的公開會議上發言,呼籲國際社會繼續大力支持布幹維爾和平進程。
  • 學者上海聚焦歷史進程中的翻譯:五四運動根本改變中國翻譯思想
    近代中國,西學東漸,翻譯發揮了重大作用。「歷史進程中的翻譯——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暨第三屆《外國語》翻譯研究高層論壇」4日舉行,以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藍紅軍教授當日指出,一百年前的五四運動被視作傳統和現代的分水嶺,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翻譯思想,對中國社會產生全方位的衝擊和影響。他認為,五四以後,中國翻譯思想開始呈現質的變化。
  • 論中國道路及其本源意義
    這裡所謂的走法,實質上就是道路問題。  自1921年中國共產黨登上歷史舞臺以後,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就具體體現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及其發展歷程上,亦即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歷史發展。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歷史發展進程首先表現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這是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實現的。
  • 中國道路破解了一系列發展中國家現代化難題
    中國道路,是一條成長於資本主義體系之外,從根本上打破對西方路徑依賴的現代化道路。當中國向世人展示了完全不同於西方設定的發展路徑和輝煌成就時,世界開始注目東方。   中國道路,與新自由主義和「華盛頓共識」有著根本區別。從制度前提上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以人民代表大會為根本政治制度,實行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等基本政治制度;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並存和共同發展。
  • 中國道路是民族復興之路
    中華民族在五千年的悠久歷史中,曾經創造了燦爛的文明,中國在過去20個世紀中有18個世紀領先世界各國。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中華民族急劇走向衰落,迄今落後於世界現代化進程近一個多世紀,實現中華民族的復興就成為所有中國人的夢想。 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近代以來無數中華兒女為之矢志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