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商報
全文共1059字,閱讀大約需要3分鐘
延宕兩個多月後,2020年全國「兩會」正式開幕,在這個被疫情擾亂的特殊時期,代表委員共商國是,提醒著世人,中國正在努力回歸日常,無論是經濟的,還是政治的,以及個人的。
這是一次處於歷史進程的「兩會」,世界迎頭撞上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波詭雲譎。中國轉巨石於萬仞,實力和定力,勇氣和運氣,彼此勾連,我們當下的每一個選擇,都影響著我們未來的可能性。
人間一輪才捧出,人間萬姓仰頭看。
增長,是這次「兩會」的頭號話題。世界經濟進入衰退已毫無疑問,中國經濟增長尚未轉「正」,中小企業、產業鏈、穩增長和保就業,全都處於轉危為機的要津渡口,牽一髮動全身。全球流動性洪水滔滔,中國的財政貨幣政策如何因應,赤字貨幣化討論烈火烹油,爭論的無非是增長几何。
疫情對中國經濟是一次壓力測試,我們雖然經受了測試,但全年增長,最樂觀的估計也只是3%-4%。一切問題都是發展問題,這是我們漸進式改革的信條,增長不足就會觸及不穩定。「兩會」是否以及如何定義今年的增長目標和刺激力度,新基建和大消費怎樣細化,決定著全年的市場預期。
改革,與增長如影相隨,既在短期內與增長存在著消長,又在長期內護佑著增長的潛能。「兩會」前,新時代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萬字長文公布,涉及方方面面的硬骨頭和深水區,為今年注入了強烈的改革預期。「兩會」將如何討論和表決相關改革事宜,人們對此的關注不亞於增長。我們反覆強調,越是「壓力山大」,越是要堅持改革開放。改革將對衝掉氣勢洶洶的外部不確定性,消弭內部的明斯基時刻。
民法,是今年「兩會」的明星話題。提交人大審議的民法典,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也是公民權利的百科全書。市場經濟越是發展和成熟,對於法治和權利的公共產品供給越是渴望。民法典是保障公民私權的國家大法,保護私權的另一面,就是為公權力劃定邊界。這代表著國家的態度,穩定著一個個具體的市場主體的預期。有恆產者有恆心,而恆產有賴於民法的清晰和強有力的保護。在這個外部敵意泛起的特殊時期,凝聚人心何等重要。
治理,也是「兩會」繞不過去的重要話題。它跟新冠疫情防控有關,又不僅僅簡單等同。正如中央指出,疫情暴露出我們治理能力的一些短板和不足。經此一「疫」,我們如何總結和改進,如何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任重而道遠。
信心,比黃金還重要,「兩會」是個窗口,人們希冀從中尋找並不斷強化。現代經濟,預期自我實現,信心是投資和消費的函數,是增長和改革的變量。信心,不是原因,是結果。
浮雲散,明月照人來。對處於歷史進程的這次「兩會」,我們屏息關注,不肯忽略每一個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