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東南亞:中國文明與印度文明的中轉站

2020-12-25 澎湃新聞

東南亞,這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形成的軍事區域概念,因以英國學者霍爾為代表的諸多學者的努力,越來越多地被作為一個區域整體來對待了。目前,關於東南亞整體性的研究已經遠遠不像早期那樣局限於歷史、政治、經濟、軍事等與現代生活緊密相關的領域之內了,而已經廣泛地波及文化、宗教、民族,甚至史前文化的研究領域。

本文的主要目的在於闡述東南亞在族群和文化上與中印間存在的源流關係,以及這種傳播慣性給東南亞發展帶來的影響。即確認「中國-東南亞-印度」交往線中「東南亞」這一環節的地位,最終得出世界兩大古老文化——漢文化和古印度文化——以東南亞為中介或轉移平臺,實現了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首次接觸,而東南亞文化體也在這個交融過程中正式形成。

一、東南亞是華南文化早期南下的主要目的地

人類文化的遷徙行為雖然是多種多樣的,但由於各種客觀的和歷史的原因形成的遷徙規律也是毫無疑問地存在的。以中國為例,東北的移民大多來自山東和河北一帶,甘肅、青海的移民則多來自河南、陝西一帶,印支半島的移民則多來自雲南、廣西一帶,除印支半島以外的東南亞地區的移民則多來自華南特別是東南沿海一帶。除了地域鄰近的因素之外,歷史形成的遷徙慣性也是不可忽視的。這種移民定式既然是歷史形成的,就必然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和持續性,其間或有部分的變異,但總的趨勢是不變的,尤其是在古代,更是長期不變的。

嚴格說起來,在東南亞地區史前時期從華南地區移民那裡接受到的文化還不能算是真正的「漢文化」,或者說,其主體並不是「漢文化」,而是被「漢文化」視為異質的「百越文化」。在公元前的一千年期間,源於中原的「漢文化」與源於華南的「百越文化」之間正處於歷史上最為激烈的磨合時期,我們從這千年間的中原政權南擴的過程可以深切地感受到這一點。直到秦始皇「開嶺南」和漢武帝「設九郡」,中原「漢文化」才在這個區域大獲全勝,才使中原漢文化的南下過程告一段落。

從漢文化發展史的角度而言,周王朝奠基了「漢文化」的基本概念,漢王朝最終確立了「漢文化」的範疇,同時也確立了「漢民族」的範疇,所以說,該文化體才得以用「漢」字來命名和界定。這應該是得到大多數學者同意的觀點。以後各朝各代的歷史只是不斷地充實這個範疇中的內容,包括那些來自非漢族區域的文化。它們只是擴大了「漢文化」的內涵,豐富了「漢民族」的成分,卻從來沒有真正改變它的內核。從這個意義上講,「漢文化」的外擴應該是從漢朝正式開始的。

筆者的觀點是,終整個漢王朝,甚至可以說是整個漢魏時期,就中國的南方對外交通行為者而言,其終點(包括主觀上的和行為上的)就在東南亞地區,而且主要就在東南亞半島地區。筆者這樣主張,並不是說就否認在這個時間段內有中國人到達印度甚至更遠地區的行為存在,尤其是個人行為,但那絕對不是屬於常規概念下的行為。常規概念下的行為應該是,無論陸路還是水路,無論是經商還是求異,中國人遠行的既定目的地就是東南亞半島地區。他們在這裡交換貨物、商品,在這裡接觸到異質文化(包括印度、阿拉伯、羅馬,甚至東非文化)。

《漢書·地理志》的記載只是表明在當時有這麼一條海上航線可以通往印度,但並不表明要得到印度物產就一定要親自到印度去不可。如果是那樣,還要商人何幹?因中印南海航線的存在而形成的東南亞地區國家或政權(如扶南、頓遜等)的繁盛如何解釋?在那裡又怎麼會有「日積萬人」的大商業中心存在?

有大量的史料證實,在漢魏時期甚至以後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中國與印度、羅馬、阿拉伯,甚至東非地區的物資交流基本都是通過中介商來間接進行的。這條貫穿東西的大商道是由四個大的商貿站點連接起來的,即中國、東南亞、印度和亞力山大。真正能夠獨立完成整個流程的商業行為幾乎沒有。間接貿易是當時主要的貿易方式。

所以說,漢朝官方雖然建立了與南洋貿易中心的關係,「但無論如何,華人並沒有控制著貿易」。控制這條貿易線(或者說是控制貿易內容和市場)的是東南亞地區的商人,可能當地的政權也參與其中。

中國與印度的貿易就是建立在以東南亞地區貿易點為中介的間接貿易行為。中國商人只需要將國內的產品帶到東南亞地區的商業中心,換回當地或印度、羅馬、阿拉伯等地的產品即可,這樣既可以在比較短的時間內獲取利潤,同時又可以極大地減少商業風險以及長途海上航行所帶來的風險。只有肩負特殊使命的人員才有可能不計成本地親自前往印度,如為皇帝尋找各種奇物的「黃門使者」就不惜從涉海到陸行,從乘中國船隻到乘「蠻夷賈舶」,多番折騰,歷經數載才得以往返。這樣的行為已經不是以謀取經濟利益為最終目的的商人們所為的了。而且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商業規模和商人財資都不可能完成如此長線的商業行為。接力式的區域間貿易應該是當時最主要的商業行為,不斷地交換易手,不斷地增值,從一地到另一地,從一人手中到另一人手中,最終到達中國或印度。這才是符合該時期商人所追求的快速、穩妥、小規模的交易方式。

近代考古在印度、西亞、羅馬、埃及等地發現的中國古代商品的遺物,只是表明這些商品經過各種渠道進入了這些地區,而並不能表明它們一定是由中國商人親自帶到這些地方去的。

當然,從廣義上來講,商品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的載體,是某種文化特徵的物質化體現,但少量的商品在某個具體文化體內所發生的作用可以說是微乎其微的,更不能談什麼具有社會意義的文化影響了。

筆者認為,要想確認中國人的足跡是否到達了某一地區,需要的不僅僅是對某些商品的源地歸屬的考證,更重要的是對當地族群文化歸屬的認定,如風俗、血緣、建築等,而這些東西正是我們以往在研究上述地區與中國關係中所缺少的。

中國與東南亞地區間存在著複雜的文化關係,這些涉及考古學、民族學、人類學、民俗學、歷史學、遺傳學、文獻學、語言學的大量資料,它讓我們確認了公元前一千年至公元後的幾個世紀間,中國與東南亞地區的親緣關係,這一切都是使東南亞成為「漢文化」南傳中轉站的基礎,貿易只是這些基礎的一個外在表現形式而已。

所以我們說,東南亞地區就是漢魏時期南海航線的主要目的地,也是當時「漢文化」南下(轉而西進)的主要中轉站。

柬埔寨吳哥窟

二、東南亞是早期印度文化東輸的中轉站

關於印度文化進入東南亞地區的過程和相關問題,筆者認為,公元前最後幾個世紀裡,印度文化可能已經進入東南亞地區。從一般的宗教觀念出發,教徒由於其與所信仰宗教的密切程度不同,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其一是大量的普通信仰者。他們只是出於某種精神與物質上的需求,在思想和行為上接受某一宗教的部分教義和教規,但並不嚴格以其來規範自己的思想與行為。他們只是偶爾地參加與宗教有關的活動,並在不損害個體生活的前提下接受宗教教義。

其二是為數較少的虔誠的信仰者。他們的思想意識基本是建立在某一宗教的教義之上的,他們的思維和行動的核心基本是宗教的,並會用相應的教義和教規來指導和規範自己的思想與行為。他們會定期參加宗教活動,並進行一些純屬宗教層面上的活動。他們構成了宗教信仰的中堅群體。

其三是少數的職業宗教群體。他們以宗教為人生的全部內容,負責制定、解釋和傳播教義,主持各種宗教活動,是整個宗教群體的核心。他們所到之處所進行的幾乎所有行為,都是與宗教有關的。所以,這個群體的存在,可以說就意味著宗教的存在和傳播。

以此理論來觀察不同時間段進入東南亞地區的印度文化攜帶者,就可以明顯地看出他們之間的不同。

最初進入東南亞的印度文化像在印度國內一樣分為兩類,一是吠舍文化,二是婆羅門文化。他們的攜帶群體也是不同的。前者以商人(吠舍)群體為主,後者以婆羅門群體為主。由於兩者社會身份的不同,行為目的不同,接觸的社會階層自然不同,所產生的最終結果之間的差異是可以想像的。

吠舍文化是由到東南亞地區經商的商人們帶來的,他們可能曾經在東南亞建有定居點,以便展開活動。但由於其影響似乎主要在社會下層或者有自己相對封閉的文化圈,或許是因為這些傳播者本身的受教育水平有限,或者果真像博什所說的,單憑商業接觸是不能夠將一個民族較高的文化傳給另一民族。總之,除了個別的尚不確定的考古遺物發現外,我們現在還沒有發現更多的他們留下的文化蹤跡。但有一點筆者覺得是正確的,如果這時期印度商人真的在東南亞存在,其目的地應該就是東南亞地區。原因很簡單,在一向「重史」的中國史籍中,我們只發現在這時期有極少數有關印度商人來華的史料,這與當時相對繁榮的貿易交往態勢十分不符。

婆羅門文化是由來自印度的出身婆羅門的人帶來的(他們不一定是婆羅門教僧侶或信徒)。他們到達東南亞地區的時間同樣不可確定,如果按賽岱斯的「先貿易,後文化」的觀點,他們來到東南亞地區的時間應該晚於商人們。

現在有資料確定最早到東南亞的婆羅門是「徵服」扶南的「混填」。據筆者的考證,他的到來是在一世紀末至二世紀初,因為以他的名字「填(調便)」和原來扶南女王的名字「柳葉」合稱的國家「葉調國」曾在公元132年初到漢朝訪問。

多數研究者傾向於認為這個「混填」是來自印度(雖然他可能不是直接從印度到扶南的)的「婆羅門」,至少是具有婆羅門身份的東南亞人。從他很自然地乘商人舶到扶南的經歷來看,商人到達在先是一定的,而且在此之前有婆羅門到過東南亞地區應該也是可能的。他們帶來的是流行於印度上層的婆羅門文化,外在表現形式以宗教為主。

從有關史料來看,這些婆羅門似乎都是以東南亞當地社會的上層為活動對象的,他們的行為所涉及的內容在形式上看也多屬宗教的,實質上卻是有關穩固政權或加強統治的東西,如王權神化。對於那些與實際統治關係不大,或者與當地文化有強烈衝突的東西,東南亞地區的原統治者們一般是拒絕的。這說明兩個問題,一是這些來自印度的宗教傳播者,知道當地統治者能接受什麼;二是這時的東南亞地區的統治集團並不是完全被動地接受外來文化,而是有選擇地、主動地吸收外來文化。

有研究者指出,印度文化「最先傳入東南亞的,是印度的婆羅門教(包括印度教)及佛教,使東南亞的歷史步入另一個階段」。雖然我們還沒有確切的資料來標定印度文化進入東南亞的具體時間,但根據《漢書·地理志》中的記載和在東南亞地區發現的考古資料,以及古印度梵文文獻中的傳說,認為在公元前最後二三個世紀時印度文化已經進入東南亞地區應該是沒有太大問題的。

這時候的印度擔當著三大任務,一個是將自己的商品和文化傳入東南亞地區(當時印度人所認為的「東方」),同時還要將來自羅馬等地的商品和文化中轉到東南亞地區,再就是將東南亞的特產或來自中國的物產運回印度。換句話說,相對古羅馬(埃及亞歷山大)文化向東南亞地區(東方)傳播而言,印度是中介者。而印度文化自身向東方的傳播過程,卻是以東南亞地區為終點的。印度是始端輸出者,東南亞是中繼者,中國是終端接受者。

反過來也一樣。由於當時的印度商人與中國基本上還沒有形成直接貿易,東南亞地區的中介作用是不可缺少的。中國的漢文化以東南亞地區為中介,對印度文化也產生著影響,當然,也會通過印度向更遠的地區傳播。

中印間直接貿易行為的發生是公元1世紀以後的事,海上直航貿易行為則更是4世紀以後的事了。

印度人在向東南亞輸出自己的商品與文化的同時,還將來自羅馬、埃及、西亞、東非等「西方」的商品和文化傳到東南亞,並將來自東南亞和中國的文化帶回去,傳出去。就這點而言,印度又成了中介者,東南亞則將這些舶來品,再次轉運到中國等最「東方」的地區,最終形成了「中國-東南亞-印度-亞歷山大」這條貫穿東西的大通道。

三、中印文化登陸與東南亞文化的形成

對印度文化與漢文化在東南亞地區的相會,其實早有研究者意識到,只是沒有進一步的探討罷了。

具有馬來亞官方背景編纂出版的《馬來亞歷史綱要》說:「公元前140至87年漢武帝遣使由海道到印度,以代替經雲南和緬甸的艱險陸路。也許從這時起,中國帆船已開始航行至馬六甲海峽,中國的史籍也開始提到馬來亞。那是中國人利用東北季候風航行到馬來亞來,又利用西南季候風回去的。印度商賈的到達馬來亞,可能差不多和中國人在同一時期。」中國著名東南亞史學者金應熙先生也說:「到公元1世紀時,從東地中海到華南海岸的海上航路初步接通,航線從華南經印度支那、馬來半島、印度尼西亞西部通至印度東南岸一帶,於是越南南部與馬來半島北部成為當時東南亞國際貿易的焦點。」

這明顯地是說,在公元前2世紀的時候,漢文化與印度文化已經相會於東南亞了。

馬六甲海峽附近的檳威大橋

還有學者對為什麼印度文化與漢文化在東南亞後來的發展結果不同作了探討,認為:「印度人的最早據點在西海岸的吉打,他們建立了一個政權,叫做迦吒訶(Kataha)。華人雖也在公元初到達馬來半島,但他們是負著使命往印度去而路過此地,所以他們不像印人那麼大批移入,建立政權。」

筆者認為,這其中其實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區別,那就是漢文化是俗文化,而古印度文化是神文化。

東南亞地區不僅僅起了連接印度文化和漢文化的歷史性作用,而且也從這種媒介身份中獲益匪淺。正是印度的印度教文化和佛教文化的傳入,使東南亞地區的王權得到從未有過的尊崇地位。「大約在公元5世紀之後,印度文化的影響已非常明顯地見諸碑銘的語言和書法、建築遺存的一般風格和裝飾細節、印度教和佛教的宗教觀念,以及傳入的其它藝術形式如梵文史詩《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等方面。在這方面有關大量的考古學、碑銘學和建築方面的相關證據。」

當然,印度文化進入東南亞各地的時間和影響是不同的,特別是在半島地區和海島地區的差別就更大。海島地區的印度文化大多是通過半島地區再傳的,所以其影響相對半島地區而言就低了許多。所以,金應熙先生說,「印度宗教(佛教和印度教)也通過一些東南亞古國傳入菲島,但是未能在居民中紮根。在菲未有發現寺廟和僧侶活動,也沒有菲律賓人崇信印度神、佛的跡象。顯示印度宗教影響的主要是菲律賓語言中一些宗教辭語的印度來源,也有少數幾件文物。泰加洛語的巴塔拉(創造神)和提華多(精靈),還有馬巾達瑙語的天堂、地獄等辭語,都是源出梵語的,但是更接近馬來語或爪哇語。」

筆者還不能最後確定印度文化最初對菲律賓群島產生影響的時間,有跡象表明似乎是在10世紀以後,特別是12至13世紀,因為我們現在能見到的相關文物大多屬於這一時期。

還有一些能夠表現出東南亞地區受印度文化和漢文化影響的例子。如喪葬方式。東南亞地區的一些地方,曾經流行過結合來自印度的火葬和來自中國的甕葬而再創的喪葬方式。

火葬是古印度的主要喪葬形式之一,直到現在還有著巨大的影響。古印度的火葬,可能開始於原始階段的某個時期,其中蘊含著原始印度人的許多宗教觀念。不論是最早在原始信仰,還是吠陀教,或者婆羅門教、佛教和印度教、耆那教等,都可以看到火葬的痕跡。

甕葬則是被公認為發源於中國的喪葬形式,在中國仰韶文化、龍山文化遺址中,在東南沿海地區、西南地區、臺灣島的族群風俗中,都有甕葬的痕跡被發現。雖然在細節上,各時代和各地區的甕葬形式雖有所差別,但其中蘊含當時人的宗教觀念應該是不可否認的。如屍體的盛裝方式(先腳後頭)表現了當時的人們已經有了「視死如視生」的觀念。在甕底或甕蓋上留有專門的孔道,表現出當時的人們已經有了靈魂的觀念。還有甕棺的安放地點、安放方向、排列方式等,都無一不在向我們傳達當時人們宗教意識的存在。

甕葬

在中國,甕葬是分為一次葬和二次葬的。一次葬就是按一定的程序直接將屍體殮入甕內安葬。二次葬則是先將屍體以某種方式暫時安葬(東南地區往往是土葬或停放在一定的場所,而西南地區則有水葬、土葬、停放等形式),經過一定的時間後,再將遺骨按一定的程序盛入甕內(客家人稱之為「拾金」,屇時要舉行比第一次安葬更為隆重的儀式),再行安葬。他們認為這才是人生的真正終結。

在廣大的東南亞地區(包括半島地區和海島地區)的史前遺址中都發現有甕葬的痕跡,這無疑來自中國。只是後來東南亞地區的甕葬習俗與來自印度的火葬習俗合二為一了。

大量的史料證實,在公元前後這一段時期內,許多東南亞地區(如扶南、佔婆等)流行著先火葬後甕葬的習俗。就是先將屍體火化,然後再將遺骨或骨灰裝入甕內。直到現在,柬埔寨人仍然流行這種喪葬習俗。但東南亞地區的葬俗並不是簡單地接受中國和印度的習俗而已,也有自己的創造。如將裝入甕中的遺骨或骨灰再投入海中或江河之中,實施「水葬」。

位於今緬甸境內的古驃國的喪葬習俗基本上也差不多。據英國學者霍爾的研究,位於今緬甸茅沙的古驃國都城「室利差呾羅」的宗教遺蹟表明驃族的宗教信仰是混雜的,他們對於各種宗教抱兼容並包的態度。有許多尊毗溼奴石像,有觀自在菩薩和大乘佛教所崇奉的其他菩薩的青銅製小塑像,另外還有雕像上的巴利語文說明小乘佛教在這裡早已盛行。俗用火葬,骨灰放入甕內,存放於佛塔周圍,或放在廣闊墓地內的磚臺上面,蓋以泥土。

對文化發源地的嚮往,對精神故土的崇拜可能是導致這些明顯具有宗教意義行為的最根本原因。宗教文化雖然是一種普遍的人類文化現象,雖然其「本身並非區域文化,但是,宗教傳播隨信徒集群而定點分布,具有地緣化特點,自然也就進入區域文化了」。

正是這種特有的歷史與地理因素,使「東南亞的文化外表,是宗教的,傳自西方,宗教精神與中國不同,而東南亞的社會卻是東方式的,可以認同」,成為融合東西方文化的最大地區之一。我們隨時隨地可以在東南亞看到東方文化或西方文化的影子,但如果認真地考察起來,會發現它們並不等同於東方文化或西方文化,我們稱之為「東南亞文化」。

緬甸仰光大金塔

四、結語

東南亞在中印文化交往中地位的變化,是與其文化體的形成過程基本同步的。

對於東南亞文化的形成,伯希和、費琅等人最早提出了「印度文化化」的概念,1944年賽岱斯發表《印度支那和印度尼西亞的印度化國家》(中文版譯名《東南亞的印度化國家》)集其大成,系統地闡述了所謂東南亞「印度化」的概念。他指出,東南亞文化的印度化過程,始於早期的印度與東南亞的貿易行為,是一個和平的過程,而非類似近代的殖民或徵服的過程。早期的貿易行為為後來的高級別的印度文化進入東南亞打下了基礎。隨著東南亞國家或政權的逐步發展,它們開始主動地去吸收印度文化中最適合自己的東西,如關於王權的概念、梵文的使用、宗教的一統性和神聖性,等等。賽岱斯的著作被看作是主張東南亞文化「印度化」的代表,在西方學術界影響很大,在中國也有不小的影響。

實際上,有關東南亞文化主要以「印度化」為特徵的觀點,自其問世起就一直不斷地受到挑戰。一些有著東南亞文化或研究背景的學者,尤其是那些在世界民族意識在提高階段成長起來的東南亞本土學者,一直都反對這種以外來文化為主體,來闡釋東南亞文化的觀點。在這問題上的有關爭論,在澳大利亞學者J.D.李吉先生為《劍橋東南亞史》所撰寫的《東南亞歷史的撰寫》一章中,有很好的綜述,讀者可以參考。

總的來說,只有極少數的研究者完全否認早期東南亞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印度化」現象,大家的分歧主要在於,在這個「印度化」過程中,在外來印度人和原居東南亞人之間,誰掌握著文化主動權的問題。也就是說,東南亞文化的主體是本土文化還是印度文化,以及不同時期印度文化的輸入渠道與方式問題,等等。研究者們在回答這些問題時提出了許多觀點,但分歧大多是在程度上,而不是在性質上。

筆者的觀點是,當印度文化進入東南亞之時,東南亞是存在某種程度的原生文化的,而且這種原生文化已經發展到可以接受或選擇外來文化的水平。否則,我們就不能解釋為何印度文化在東南亞得以立足。所以,印度文化輸入東南亞的過程不是開荒的過程,而是促進的過程。它需要有一個能夠認同、接受自己的文化受體。至於早期印度商人在東南亞的經商行為是否能稱得上是印度文化的載體,筆者認為應該是可以的。儘管這些商人的社會地位十分卑微,他們的文化水平十分低下,但他們到底還是印度文化的攜帶者,他們所到之處自然而然地會帶來某種印度文化(其中大部分可能不屬於古印度文化的主流部分,即高層次的宗教文化,而應該是流行於第三等級間的俗文化,甚至可能包括多神崇拜的原始宗教成份)。當然,他們可能不是主觀的文化傳播者,但卻是客觀的文化傳播者。沒有他們的行為作為鋪墊,後來大規模的印度文化在東南亞成功登陸是很難想像的事。

當然,我們也不能過高地估計東南亞原生文化的水準,它畢竟還不能與中印這樣的古老文明相對應。從某種角度說,它還沒有能力去完全接受來自印度或中國的文化,這也決定了它對中印文化的吸收,只能是片面的、割裂的。其產生的結果必定是混亂的、雜糅的,而這又恰恰使得東南亞有一個較好的自我發展環境,最終形成自己的文化體。

(本文原題《東南亞與中國、印度的文明對話——從東南亞文明多樣化談起》,收入《跨洋話史:在全球化時代做歷史》,王希、肖紅松主編,商務印書館2017年1月。經授權,澎湃新聞轉載。)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印度文明
    印度是世界文明的發祥地之一,與中國一同廁身於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列。印度文明在眾多領域的輝煌成就,以及它獨特的價值觀念和思想體系,使它在整個世界文明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同時,印度文明又具有強大的輻射力,數千年來對亞洲乃至世界產生了十分深刻影響,為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印度同中國兩文明間更是血脈相連,淵源殊深。不可否認,在長久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印度文明既曾繁榮昌盛,也嘗衰微低迷,但它卻歷經劫難,踣而復起,四千餘年,綿延不絕,並在20世紀中葉再獲新生。這充分說明,印度民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而其文明,亦具有非凡的生命力。
  • 閒話印度,神秘而陌生的文明古國(1)
    印度是中國的近鄰,世界人口第二多的大國,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佛教發源地。現在印度究竟什麼樣?每個印度歸來的中國遊客提起印度,幾乎都會異口同聲地說:髒、亂、差,落後中國30年!近幾年在機場常聽到印度旅遊歸來的人說:孟買那些大城市還不如國內二線城。2014年元月我隨團去印度旅遊,12天的旅程讓我們對這個神秘而陌生的文明古國,有了新的感性認識。
  • 瑪雅文明起源之謎,印度女學者找到「鐵證」:瑪雅文明來自中國?
    一位印度女學者站出來了拿出了她自己所謂的鐵證說古代的瑪雅文明,其實就來源於中國!在她研究語言文學的過程中無意中發現了瑪雅文明存在的語言和中國的古漢語有著極大的相似之處,其中最大的特點就是它們二者都是象形文字。
  • 印度文明是「千層餅文明」
    印度文明是「千層餅文明」當今文明世界可以劃分為四大板塊,分別是西方基督教文明板塊、中東伊斯蘭教文明板塊、南亞印度文明板塊和東亞華夏文明板塊。這四大板塊由於歷史、地理、文化等諸方面的原因,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面貌,其中南亞的印度文明板塊是典型的「千層餅」文明類型。1、千層餅文明的成因南亞的印度有遼闊的平原,有群山的環繞,像是一個世外桃源,但是卻不是一個安靜的地方。
  • 印度發現中國甲骨文,印度學者稱:古代印度文明是由中國移民建立
    地球上就有這麼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度,是人類古文明的發源地,那就是靠著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文明,各個國家的歷史學家都對它有著極大的興趣,這個古老的文明國度到底有什麼神秘之處呢?為什麼現在人們對它的爭論還是那麼大?一起來看看吧。
  • 為什麼中國文明在世界五大古文明中從未中斷?
    黃河流域的中國文明,西亞古巴比倫文明,尼羅河的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加上一個愛琴海的克裡特文明,歷史學者把這五大文明並成為「世界五大古文明」。雖然我們中國是稱作「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但是根據史實,歸結為五。
  • 從5萬年前神秘的姆大陸文明,到最年輕的瑪雅文明,窺探到了什麼
    ,以後不要說什麼佛家出於印度,那塊偏安一隅的地界,也不過曾是古象雄文明的文化中心邊緣而已,包括我們的三星堆文明,也和可能是古象雄文明的分支。蘇美爾文明蘇美爾文明是一個很有存在感的文明,我們可以認為,他是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甚至於古中國的先祖文明,蘇美爾人在它的小石頭上用文字記載,他們自稱自己是黑頭人,來自於遙遠的東方高原國度,而這個遙遠的東方高原國度,應該就是古象雄文明,因為除了古象雄文明之外,再沒有適合它所記載的文明狀態了。
  • 歷史上有哪些神秘消失的古代文明?
    歷史上有哪些神秘消失的古代文明?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是騰訊旗下的搜尋引擎--搜搜自主研發的互動問答社區。用戶可以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或者搜索其他用戶沉澱的精彩內容;在這裡可以感受到最熱烈的互助氣氛,瀏覽到最精彩的問答內容。
  • 印度文明-搜狐新聞
    印度文明  印度是世界文明的發祥地之一,與中國一同廁身於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列。印度文明在眾多領域的輝煌成就,以及它獨特的價值觀念和思想體系,使它在整個世界文明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同時,印度文明又具有強大的輻射力,數千年來對亞洲乃至世界產生了十分深刻影響,為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印度同中國兩文明間更是血脈相連,淵源殊深。不可否認,在長久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印度文明既曾繁榮昌盛,也嘗衰微低迷,但它卻歷經劫難,踣而復起,四千餘年,綿延不絕,並在20世紀中葉再獲新生。這充分說明,印度民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而其文明,亦具有非凡的生命力。
  • 美洲的希臘瑪雅文明可以與中國、埃及、印度等文明相媲美
    相比而言,美洲大陸上誕生的另外兩大文明一一阿茲臺克文明和印加文明,與瑪雅文明相比都不可同日而語,後者被稱為「美洲的希臘瑪雅文明可以與中國、埃及、印度等文明相媲美,但是它也有自身的獨特之處。中國、埃及、印度等國家擁有一個統一的強大帝國,而瑪雅則與希臘相似。
  • 世界十二大神秘消失的古代文明王國
    人類從原始部落一直發展到現在繁榮社會,中間經歷了多少文明的興衰沒落,但當一個非常先進、繁榮的文明社會突然神秘銷聲匿跡的時候,還是會讓人驚嘆和惋惜
  • 中國文明的地理搖籃
    文/劉迎勝欲了解中國在世界歷史中的地位,就要先了解中國以外的其他文明中心。全世界公認人類文明有四大起源中心,即尼羅河下遊地區古埃及文明,美索不達米亞古兩河流域文明、古印度河中遊(位於今巴基斯坦)文明及中國古代文明,其中三個分布於地中海東岸及南亞北部,只有古代中國文明位於東亞。
  • 蜜月探訪神秘的埃及古國文明
    埃及是個有著七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與黃河流域的中國、恆河流域的印度、兩河流域的巴比倫同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充滿神秘色彩的金色國度讓你的蜜月大放光彩。尼羅河是埃及的母親河,埃及最早的文明就發祥於尼羅河畔,它為埃及帶來了發達的灌溉農業,盛產棉花、水稻、小麥、玉米等,其中長絨棉的產量和出口量居世界第一。
  • 古代史:文明的痕跡,宋文化傳入其他東南亞諸國,影響深遠
    宋代文化中的傑出的科技成果傳入了阿拉伯,再傳至歐洲與非洲,極大地推進了那裡的文明發展進程,從某種意義上說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對位於中國南疆的寮國、緬甸、柬埔寨泰國、菲律賓、汶萊、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等東南亞諸國,宋代文化通過海上「絲綢之路」的傳播,同樣對他們產生了相當廣泛的影響,具體地討論這個問題,是一件有意義的事。
  • 世界上突然「神秘」消失的10個古代文明!
    為什麼地球上有一些先進繁榮的古代文明會突然神秘消失?是自然災害、氣候變化還是「外星入侵」摧毀了它,這些古代文明為什麼消失得這麼突然?好像是一夜之間就神秘消失了一樣,下面來盤點10個突然消失的文明。高棉王國高棉王國曾經是東南亞最強大的王國,從柬埔寨延伸到寮國、泰國、越南、緬甸和馬來西亞。由於沒有留下任何書面記錄,世界對它的理解是通過考古發現拼湊起來的。高棉王國信奉印度教和佛教,修建寺廟、寶塔和其他結構複雜的建築,其中最著名的是吳哥窟。外來入侵、瘟疫、糧食供應和王室鬥爭可能是這一文明最終衰落的原因。
  • 印度女學者:美洲瑪雅文明語言和中國漢語一模一樣,瑪雅屬於中國
    瑪雅文明是美洲地區古老的古典文化,也是世界上極其重要的古代文化,被世人稱為「叢林文化」。自遠古以來,許多學者對美洲瑪雅文明的研究都沒有中斷過。最近一位印度女學者伊爾娜依拉美曾經指出:美洲瑪雅文明的語言與中國漢語完全相同,兩者密不可分,瑪雅屬於中國。
  • 盤點全球12個神秘消失文明
    一個在當時非常先進、繁榮的文明社會為什麼會突然神秘銷聲匿跡,居民棄它而去呢?對此陰謀理論家提供了各種各樣的離奇解釋,其中包括外星人綁架,但是下面這幾個文明社會的消失原因更加平凡,它們不外乎自然災害、氣候變化、外族入侵和經濟相關問題。目前我們仍不清楚,可能永遠也不會弄明白是什麼原因導致柬埔寨高棉王國、克裡特島米諾斯文明或者美國的兩個遠古文明突然消失,那裡到底發生了什麼?
  • 為什麼說中國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
    在讀到《全球通史》中國部分的時候,說中國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未曾中斷的文明。基於以下5個原因:一,地理方面:它與人類其飽偉大文明相隔絕的程度舉世無雙。地中海將美索不達米亞、埃及、希臘和羅馬連接在一起,印度洋使印度能與中東、非洲和東南亞相互影響。相反,中國在其有史以來的大部分時間裡,四面一直被山脈、沙漠和遼闊的太平洋所隔斷。這種與世隔絕的意義在於,它使中國人能在較中東或印度諸民族更少面臨外來入侵的情況下,發展自己的文明。二,中國的人口龐大,也有助於文明的連續性。
  • 閒話印度,神秘而陌生的文明古國(3)
    印度是中國的近鄰,世界人口僅次於中國的大國,同是四大文明古國,如今又同是金磚四國。印度旅遊歸來,最有感觸的是印度之多元化。無論從人種、語言、宗教、文化,還是城市面貌、民族風情,均是那樣多姿多採、那樣風格炯異、那樣千差萬別。
  • 輝煌不在,繁華逝去,穿越千年失落在東南亞的文明——吳哥古城
    他端莊大氣、宏偉精美、鬼斧神工,展現出柬埔寨古代工匠們驚人的智慧與才能,也是柬埔寨的標誌和象徵,東南亞歷史上最繁榮、最宏偉的都城。他擁有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廟宇,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哥德式建築。可惜盛極而衰,暹羅佔領、日寇侵略、法國殖民、紅色高棉,戰爭和歲月的侵蝕已使他面目全非湮沒於叢林,顯得十分荒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