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陽澄湖大閘蟹在蘇州市陽澄湖生態休閒旅遊度假區開捕「第一簍」。
隨著一聲令下,數艘大大小小的漁船從岸邊出發,載著一群「長槍短炮」們橫穿湖面,在湖中央的圍網處緩緩停下。圍網內的小船上,蟹農不疾不徐地解開網繩,在眾人的屏息以待中,將長長的蟹籠緩緩拉出水面……但見蟹網上,一隻只大閘蟹舞鉗弄爪,宣告著又一個豐收的秋天已經到來。
今年,陽澄湖大閘蟹總養殖面積為8.8萬畝,全年總產量預計10260噸,其中圍網養殖區產量約1500噸,沿湖周邊高標準池塘產量約8760噸。
規格更大 品質更好
「國字號」成新標誌
「左手的公蟹4兩,右手的母蟹3兩半。」陽澄湖邊,蟹農徐皓喜滋滋地舉起兩隻剛剛出水的螃蟹,向眾人展示。
徐皓所在的蘇州市相城區陽澄湖友信蟹業合作社,有湖區圍網養殖區近千畝。他說,從目前的捕撈情況看,「公四母三」的規格蟹佔比近一半,甚至連七兩公蟹、五兩母蟹等超大規格蟹也出現多次。蟹的品質也有所提升,「青背白肚金爪黃毛」的特點非常突出,「顏值」更高,肉質鮮美。
「綜合來看,今年幾乎是最近這七八年情況最好的一年。」徐皓說,他原先還擔心疫情的影響,但實際上,今年的訂單量不降反增。參加完開捕節,他就要趕回去處理來自天南海北的訂單。
對於老百姓最關心的價格問題,蘇州市陽澄湖大閘蟹協會新聞發言人姚水生表示,大閘蟹的價格最終要由市場說了算,但預計比去年略有提高。
當天在開捕節上,陽澄湖大閘蟹農產品地理保護標誌正式授牌。今年4月,「陽澄湖大閘蟹」獲得國家農業農村部農產品地理標誌頒證。此次「陽澄湖大閘蟹」農產品地理標誌產品劃定的地域保護範圍為:陽澄湖沿岸相城區的太平街道、陽澄湖鎮、陽澄湖生態休閒旅遊度假區;常熟市的沙家浜鎮;崑山市的巴城鎮;蘇州工業園區的唯亭街道,共計4個市(區)6 個鎮(街道)及陽澄湖湖區,保護範圍總面積為516.04平方公裡,生產面積為18408公頃。
「國字號的獲批,增加了陽澄湖大閘蟹這塊金字招牌的含金量,使之更有品牌辨識度,有力地提高了市場競爭力。」蘇州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黨委委員陸志榮說。
兩種蟹扣 一種品質
科學養殖成主流
開捕節現場,2020年度的陽澄湖大閘蟹防偽專用標識首次揭曉。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蟹扣有兩種顏色,其中陽澄湖湖區為紅色,陽澄湖沿湖高標準改造池塘為綠色。每個蟹扣的背面都有一個二維碼,微信掃一掃,立即跳轉到一個由蘇州市陽澄湖大閘蟹行業協會監製的查詢頁面。
記者隨機掃碼了一個未使用過的紅色蟹扣。查詢結果顯示:「您查詢的是農產品地理標誌產品——陽澄湖大閘蟹,產地:蘇州(湖區)。查詢次數:1。」查詢結果還包括首查時間、養殖基地的圍網編號、養殖戶的姓名,以及苗種、餌料、捕撈等信息。
「查詢次數、首查時間都很關鍵。一隻蟹對應一個蟹扣,如果查詢次數過多,顯然是異常的。」蟹農戴玉楠告訴記者,養殖戶可以憑養殖證向大閘蟹協會申請蟹扣。以紅色蟹扣為例,每10畝圍網可以領3000個。他承包了10畝養殖水面,已經拿到了首批1000個紅色蟹扣。
湖蟹和塘蟹到底有無區別?多年來,這一直是消費者關注的熱點。姚水生說,湖區圍網養殖和高標準改造池塘養殖,均引用陽澄湖水系,在苗種、餌料等方面也沒有什麼不同。池塘養殖是大趨勢,並不會影響大閘蟹的品質,消費者大可放心。
但在採訪中,倒是有不少蟹農表示擔心,市場用腳投票,湖蟹最終可能還是會比塘蟹貴。這樣的「迷信」只能靠時間慢慢去破除。
作為養蟹30多年的老把式,蘇州市陽澄湖大閘蟹行業協會副會長周雪龍從專業角度分析:和其他農產品一樣,規格和品質取決於環境好不好以及會不會養。從這幾年陽澄湖大閘蟹開捕的實際情況可以看出,規格和品質的提升,一方面得益於陽澄湖水質的改善。以相城區的陽澄西湖為例,今年上半年,湖心國考斷面水質類別為Ⅳ類水,達到了國考水質目標。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養殖技術的提升。特別是今年起,陽澄湖內禁止投餵冰鮮魚,大閘蟹的食譜換成了螺螄、小雜魚、玉米,更加科學環保。標準化池塘養殖的推廣,讓微觀增氧等技術得以普及,大閘蟹的品質變得更加可控。
腦子更活 眼界更寬
「蟹二代」玩轉蟹產業
對蟹農來說,開捕就意味著,一年中最忙的時候已經開始了。
「現在是全家總動員!」戴玉楠是個90後,老家在陽澄湖中的蓮花島,他的另一個身份是佳欣蟹園農家樂的掌柜。離國慶長假還有不到10天,這幾日,一家人已進入「戰鬥狀態」——
父母負責養蟹、捕蟹。每天下午四五點出船,到圍網中放下地籠,休息,凌晨1點左右,起床收網,清晨回到家中。
姐姐負責捆蟹、包裝、發貨,還要兼顧農家樂的經營。除了大閘蟹,白魚、鯿魚、螺螄、湖蝦、菱角等時令湖鮮也是遊客們青睞的。家裡的農家樂可同時接待16桌100多人,往年國慶期間每天都會有七八十桌。
戴玉楠則是總負責人,主攻銷售。他沒有在電商平臺開網店,僅僅靠朋友圈帶貨,每天就能賣出幾十盒。
整個蟹季,這樣的生活是蟹農們的常態。「雖然忙,可心裡高興。」戴玉楠說。家裡祖輩父輩是漁民,他畢業後也回到家裡做螃蟹生意。現在,這個「蟹二代」小家庭一年能賺三五十萬。「可以說,是大閘蟹幫我們實現了小康。」
如今的陽澄湖畔,大閘蟹這條產業鏈上,挑大梁的後起之秀越來越多。戴玉楠是,徐皓也是。很顯然,年輕人的思路更活。徐皓2009年辭去外企工作,當起了蟹農,10多年來,他創立了自己的蟹品牌、學習日本先進養殖技術、走出國門傳播江南蟹文化……用不同於父輩的多種「吃法」,將大閘蟹吃出了新花樣。
隨著品牌意識的覺醒、養殖技術的進步,其他湖區的「蟹兄弟」們近幾年名氣漸漲,陽澄湖大閘蟹的既有優勢正在弱化。對於這樣的競爭,這群年輕人們也大都樂見其成。
在徐皓看來,陽澄湖大閘蟹之所以成為行業標杆,是因為它不僅具備獨特地理位置造就的極佳品質,還擁有兩千多年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我們並不擔心會受到其他品牌的衝擊,相反,在良性競爭下,我們希望發揮標杆作用,引領兄弟品牌們一起發展,共同把市場做得更大。」
「只要陽澄湖的環境好,陽澄湖大閘蟹的招牌就一定在。」戴玉楠說,「好水出好蟹」,這是他從祖輩那學來的最寶貴的經驗。
交匯點記者 孟旭 陸潔晴 雷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