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印刷博物館十周年,恢復失傳近半個世紀的石版印刷技藝

2020-12-25 澎湃新聞

被稱為「平板印刷之父」的石版印刷術怎樣誕生並傳入中國?何時何地有了本土化的創新與發展 ?石印技術如何改變了人類印刷發展史?8月29日,由上海中華印刷博物館、中國美術學院版畫東方學視覺文化研究所共同主辦的石印工坊掛牌儀式暨「石間印記」印刷技藝成果回顧展在上海青浦舉行。

「石間印記」印刷技藝成果回顧展。澎湃新聞記者 羅昕 攝

失傳近半個世紀的古老印刷技藝

石版印刷是以石板為版材,將圖文直接用脂肪性物質書寫、描繪在石板之上,或通過照相、轉寫紙、轉寫墨等方法,將圖文間接轉印於石版之上進行印刷的工藝技術。清光緒二年,石版印刷術傳入中國。

從清末到中華民國時期,中國出現的大小石印書局多達百餘家,以上海為中心遍布全國。石印可以印彩色製品,印出的年畫、招貼畫、對聯等顏色鮮亮,豐滿圓潤,廣受民眾的歡迎。清光緒十年前後正是石印技術應用成熟之時,許多珍貴的古籍善本也就是在那個時期,通過石印得到複製和流傳。

極具標誌性的是1884年美查創辦《點石齋畫報》,延聘吳友如等繪畫高手,捕捉社會熱點,以畫說新聞為賣點,一時紅遍大江南北。點石齋因此而大獲其利,由此帶動了近代史上延續幾十年的石印熱。

然而石印所使用的石頭很重,既不便於操作,也不便於使用機器,石版原料的來源還十分有限。20世紀30年代以後,石印的地位逐步被更為完善的鉛印所取代。20世紀50年代以後不少印刷廠逐步改用經研磨砂目的鋅皮版代替石版。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石印技術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這門技藝幾經失傳。

為了使失傳近半個世紀的古老印刷技藝得以還原和恢復,近年來,上海中華印刷博物館翻閱大量史料,尋訪曾經做過石印工人的老工匠,甚至走訪了歐洲的石印工廠。在土山灣博物館、中國美術學院等合作單位的大力支持下,許多難題如「石印機器怎麼用」「特殊試劑怎麼調配」等都有了答案。如今,博物館已能用古老的石印方法印刷出精美的石版畫藝術品。

1884年美查創辦《點石齋畫報》,延聘吳友如等繪畫高手,捕捉社會熱點,以畫說新聞為賣點,一時紅遍大江南北。點石齋因此而大獲其利,由此帶動了近代史上延續幾十年的石印熱。澎湃新聞記者 羅昕 攝

讓古老的文化技藝煥發新生

定位、打墨、上墨、印刷……8月29日,在上海中華印刷博物館的石印工坊,上海中華印刷博物館藝術總監、石印技藝傳承人顧雪根嫻熟展示著石版印刷的風採。

這也是此次「石間印記」印刷技藝成果回顧展的一部分。回顧展既詳盡介紹了石版印刷技術的起源及在中國的發展,又展示了平日難得一見的館藏珍貴石印版畫精品。市民在欣賞畫作之餘還可以去石印工坊探究作畫的工藝過程。

上海中華印刷博物館館長劉委認為,古老印刷術的系統性恢復對研究印刷術的傳承和發展有著非凡的意義。「我們不僅想恢復石印技藝,還想恢復一種文化和情懷。我們想讓看展的市民們了解清末民初風靡上海的石印技藝代表了什麼,有著怎樣的故事。」

在展覽設計上,回顧展共分「石」「間」「印」「記」四個部分:「石」通過老照片、老機器的展示,介紹石印技藝在中國的本土化創新與發展;「間」展示了石印藝術與技藝之間的關聯;「印」展示了古老印刷術是如何推動著文化傳播和社會文明;「記」則講述印刷人匠心傳承的故事。

值得注意的是,回顧展不僅展出石版印刷技術的歷史與故事,還回望了上海解放70周年來印刷技藝成果。該展也是上海中華印刷博物館為紀念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一次獻禮,旨在傳承傳統印刷技藝,弘揚時代工匠精神。

上海印刷(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陸炎說:「我們的祖先曾經以先進的科學和燦爛的文化屹立在世界民族的巔峰。站在歷史的肩上,我們絕不能忘記那些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我們要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古老的文化技藝在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石版印刷是以石板為版材,將圖文直接用脂肪性物質書寫、描繪在石板之上,或通過照相、轉寫紙、轉寫墨等方法,將圖文間接轉印於石版之上進行印刷的工藝技術。澎湃新聞記者 羅昕 攝

上海中華印刷博物館成立10周年,探索博物館新可能

今年恰逢上海中華印刷博物館成立10周年。在成立之初,上海中華印刷博物館僅是一家企業的陳列室,主要通過歷史照片、圖書和實物,展示以商務印書館和中華書局為代表的上海主要出版印刷企業的歷史變遷和發展概況。十年來,這間陳列室逐漸發展成為了上海中華印刷展示館,並於2016年正式升格為上海中華印刷博物館,成為了市一級博物館。

如今,上海中華印刷博物館擁有3000餘平方室內展館,涵蓋了印刷館、映美術館、活字館、龜茲洞窟館、石印工坊,以及3500餘平方的戶外活字廣場,是全國科普教育基地、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上海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致力成為印刷藏品收藏展示、印刷技藝收藏展示、印刷衍生品開發為一體的綜合性科普教育場所。

為了讓博物館更「接地氣」,上海中華印刷博物館目前除了有手工印刷體驗、活字拓印體驗、絲網印刷體驗,還推出了石板印刷體驗活動。這一體驗活動在2019上海書展現場亮相時受到了廣大市民讀者的喜愛。

「一般博物館都是以展示為主,但我們希望能讓參展者知道古人是怎麼『玩』的。當然,有人說單純知道怎麼『玩』可能對現代人意義不大,但我們想把這個事情變得有意義。比如我們把印刷圖案印到包袋上,讓市民自己做勳章、筆記本、冰箱貼等。我們還可以就市民個人的印刷作品出畫冊、辦畫展,而內容可以是他們極具個性化的全家福、寵物照等等。」劉委透露,博物館計劃於明年推出更多服務,試圖讓博物館也成為一個張揚個性、發揮想像、親近藝術的地方。

上海中華印刷博物館藝術總監、石印技藝傳承人顧雪根。澎湃新聞記者 羅昕 攝

【附】「石間印記」印刷技藝成果回顧展

展覽地址:

上海市青浦區匯金路889號上海中華印刷博物館

展覽時間:

2019年8月29日起9:00-16:30說(周一閉館,節假日另行通知)

公交線路:

地鐵17號線匯金路站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上海中華印刷博物館成立10周年
    上海中華印刷博物館藝術總監、石印技藝傳承人顧雪根現場示範石版印刷技藝。本報記者 金鑫 攝  本報訊 (記者金鑫)8月29日,上海中華印刷博物館、中國美術學院版畫東方學視覺文化研究所共同主辦了一場石印工坊掛牌儀式暨「石間印記」印刷技藝成果回顧展。今後,觀眾可以在上海中華印刷博物館一睹失傳近半個世紀的石版印刷術的風採。
  • 快來上海這家博物館邊欣賞邊體驗石版印刷魅力
    《點石齋畫報》體現了怎樣的照相石版印刷術?石印技藝如何改變了人類印刷發展史?今天下午,在上海中華印刷博物館舉行的石印工坊掛牌儀式暨「石間印記」印刷技藝成果回顧展上,一批珍貴的館藏石印版畫精品集中展出,活動現場石印技藝傳承人與參觀者互動,直觀演示石印技術的魅力。  回顧展詳盡介紹了石版印刷技術的起源及在中國的發展之旅,分為「石」「間」「印」「記」四個部分。
  • 失傳近半世紀的石印技藝回來了!五大印刷術集結,快來了解一下
    看著眼前的石印工具,技藝傳承人顧雪根感慨萬千。8月29日,成立10年的上海中華印刷博物館新增「石印工坊」,「石間印記」印刷技藝成果回顧展同時開啟。古老印刷術的系統性恢復對研究印刷術的傳承和發展頗具意義,近年來,上海中華印刷博物館搜集研究相關文史資料,尋訪在世數量已不多的工匠後人,在土山灣博物館、中國美術學院等合作單位支持下,讓失傳近半個世紀的古老印刷技藝得以還原和恢復。
  • 中國雕版印刷技藝
    雕版印刷是最早在中國出現的印刷形式。現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868年的《金剛經》(現存大英博物館),不過雕版印刷可能在大約2000年以前就已經出現了。發明  雕版印刷——大約在公元3世紀的晉代(公元265年~公元420年),隨著紙、墨的出現,印章也開始流行起來。公元4世紀東晉時期,石碑拓印得到了發展,它把印章和拓印結合起來,再把印章擴大成一個版面,蘸好墨,仿照拓印的方式,把紙鋪到版上印刷,即為雕版印刷的雛形。
  • 中國雕版印刷技藝,太絕了!帶你探秘揚州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
    小貼士一定要給大家說一下餖版印刷,它被譽為雕版印刷的「神功之作」,是一種彩色印刷技藝:就是按照彩色繪畫原稿的用色情況,經過勾描和分版,將每一種顏色都分別雕一塊版,然後再依照「由淺到深,由淡到濃」的原則,逐色套印,最後完成一件近似於原作的彩色印刷品。
  • 中國印刷博物館成立十周年
    12月20日,中國印刷博物館成立10周年。海內外業界人士參加紀念會慶祝這一盛事。與會專家一致認為,中國是個印刷歷史悠久的國家,在範慕韓等老一輩學者的倡導下成立的博物館為展示中國傳統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中國印刷博物館是我國唯一的國家級印刷專業博物館,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印刷專業博物館。
  • 古代的印刷技藝——雕版印刷
    最開始有紙的時候,人們是在書上手寫內容,十分麻煩,效率低下,但是自從有了雕版印刷技藝,一切都變得簡單起來。雕版印刷並沒有想像中那麼簡單,年幼無知的時候,我以為雕版印刷就是把內容反刻在木板上,然後用像印泥一樣的東西印一下,然後按在紙上就能搞定。
  • 中國印刷博物館是一個充滿無數印刷故事的地方
    博物館坐落於北京大興黃村,總建築面積為7871平方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印刷專業博物館,它全面展示了各國印刷術的起源、發明和發展的歷史過程。印博先後被確立為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國家3A級旅遊景區。博物館分為四個展廳,即:中國古代印刷展廳、近現代印刷展廳、綜合展廳和印刷機械展廳。
  • 疫情之後 印刷文化傳播何去何從
    ▲上海中華印刷博物館於3月18日恢復開放,憑預約碼入館參觀。這句話,讓活字印刷等非遺文化傳承者,乃至印刷文化的傳承與傳播者都頗有感觸。此前受疫情影響,與印刷相關的博物館、文化展、線下體驗紛紛暫停。隨著國內疫情形勢出現積極變化,部分博物館、體驗館陸續復工營業。後疫情時代,印刷類博物館和體驗館復工後的表現如何?如何加強印刷文化傳播……圍繞上述問題,《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採訪了相關單位負責人。
  • 走進東莞首家民辦包裝印刷博物館——力嘉包裝印刷博物館
    一座城市文化的品味,需要民辦博物館的支撐。近些年,隨著民辦博物館的興起,一批由民營企業主導建設的民辦博物館拔地而起。在中國環保包裝名鎮橋頭,力嘉包裝印刷博物館濃縮了印刷包裝上千年歷史文化,全面記錄了印刷先賢的智慧。遊客可以通過3D列印技術,將文物複製品輕鬆帶回家。
  • 光耀東方 傳承創新——記中國印刷博物館成立20周年慶
    2016年6月28日,中國印刷博物館成立20周年。在此之際,為回顧創業歷程,銘記發展努力,敬守歷史使命,中國印刷博物館在館慶期間舉辦中國印刷博物館成立20周年座談會、中國印刷史研討會等系列館慶活動。
  • 中國滸灣雕版印刷博物館(中國印刷博物館滸灣書鋪街分館)
    隨著現代印刷技術的發展,滸灣木刻印刷業逐漸衰落,這一傳統工藝也瀕臨消失,該博物館的設立,對即將失傳的雕版印刷技術的傳承和保護髮揮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金谿縣滸灣雕版印刷博物館下一步將按照《博物館藏品管理辦法》等相關規定進行藏品管理,建立藏品總帳、分類帳及每件藏品的檔案,採集藏品文字與影像信息,建立館藏資料庫,並嚴格遵守文物法律法規,按照國家有關博物館管理的各項規定規範運行和管理。
  • 想知道《點石齋畫報》是怎樣印成的?去看這個「石間印記」展!
    昨天,「石間印記」印刷技藝成果回顧展在上海中華印刷博物館開幕。一批珍貴的館藏石印版畫精品集中展出,石印技藝傳承人也與參觀者互動,直觀演示石印技術的魅力。圖說:展覽現場 官方圖回顧展詳盡介紹了石版印刷技術的起源及在中國的發展之旅,分為「石」「間」「印」「記」四個部分。「石」通過老照片、老機器的展示,介紹石印技藝在中國的本土化創新與發展;「間」展示了石印藝術與技藝之間的關聯;「印」側重體現古老印刷術如何推動著文化傳播和社會文明;「記」講述了印刷人匠心傳承的故事。
  • 去印刷博物館「雲觀展」
    中國印刷博物館未讓那些對印刷出版文化感興趣的觀眾等太久。自1月23日閉館以來,中國印刷博物館火速搭建「雲展覽」平臺,將線下展覽緊急上線,及時推出一批精彩的數字專題展覽,通過一系列「雲操作」,令觀眾足不出戶便可在線上體驗精彩的印刷文化,用另外一種方式助力公眾抗擊疫情。
  • 中國雕版印刷技藝,太絕了!帶你探秘揚州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
    一定要給大家說一下餖版印刷,它被譽為雕版印刷的「神功之作」,是一種彩色印刷技藝:就是按照彩色繪畫原稿的用色情況,經過勾描和分版,將每一種顏色都分別雕一塊版,然後再依照「由淺到深,由淡到濃」的原則,逐色套印,最後完成一件近似於原作的彩色印刷品。
  • 全國印刷博物館展示聯盟成立 傳承印刷文明傳播印刷文化
    圖為全國印刷博物館展示聯盟成立  傳承印刷文明,傳播印刷文化。5月31日,全國印刷博物館展示聯盟在京成立,中國古代印刷史學術研討會同期舉行。來自北京、上海、廣東、江蘇、江西、甘肅、福建等地共16家印刷博物館、展示館的館長及負責人在中國印刷博物館參加儀式,見證聯盟的成立。50餘位學者、專家參加研討會,就印刷術的發明發展問題交流碰撞。
  • 傳承活字印刷技藝的「益興堂」
    小河鄉是位於瀏陽最東的客家鄉鎮,多年前,遠道遷徙而來的客家人為了留存歷史,讓後人追根溯源,十分注重修輯族譜,這也成為木活字印刷技藝傳承的淵源。這些通過活字印刷來編輯族譜的人也被稱為「譜師」。  潘根業的老式土坯房工坊裡,字盤器具一字擺開,老宅瞬間變成一個古意的活字印刷坊,木料房、字坯製作間、刻字桌、印刷臺、分冊室、裝訂桌,堂屋裡的架子上擺滿了字盤,一切井井有條。
  • 中華印刷史典故之一百三十七: 最為宏富的印刷史書 ——《中華印刷通史》及其編纂與出版始末
    現任中國印刷博物館顧問委員會委員、中國印刷博物館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中國印協印刷史研究會副主任委員、中華書局《中國出版史研究》編委會編委。李英:研究館員,中國印刷博物館社會服務部主任,中國印刷史研究會秘書長,北京印刷學院兼職教授、研究生導師。作為展覽策展人,其策劃的「中華印刷之光」展覽足跡已踏至亞、非、歐、美四大洲20個國家。
  • 獻縣淮鎮張樹棟著作:《中華印刷史典故》之目錄、李興才先生序...
    現任中國印刷博物館顧問委員會委員、中國印刷博物館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中國印協印刷史研究會副主任委員、中華書局《中國出版史研究》編委會編委。李英:研究館員,中國印刷博物館社會服務部主任,中國印刷史研究會秘書長,北京印刷學院兼職教授、研究生導師。作為展覽策展人,其策劃的「中華印刷之光」展覽足跡已踏至亞、非、歐、美四大洲20個國家。
  • 中國印刷博物館舉行成立10周年慶典 龍新民出席
    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印刷專業博物館—中國印刷博物館20日迎來了10周年華誕。500餘位來自印刷出版行業的專家、學者及北京印刷學院師生代表集體參觀了對人類文明作出巨大貢獻的中國古代印刷術實物,以此開始了中國印刷博物館成立10周年慶典活動。    中國印刷博物館由我國政府和海內外印刷及相關業界共同集資興建,現有面積8100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