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清淺
自古白河平利都有秦頭楚尾之稱,就像一對孿生兄弟。
茶香平利,中國最美鄉村,巴山中的明珠,一個讓人神往地方。
去之前是一種期待,去之後卻成了揮之不去的回憶。
每每想起在平利的那些日子,就會想起香河,馮家梁,還有那些平凡而難忘的經歷。
七月十九日清晨,登上了開往平利的客車,去平利廣佛,到一個叫香河的小村。天空,烈日炎炎仿佛為我們送行。正午十分,九十位多延長縣的,四十多位鄠邑區的,一百六十多位白河的老鄉邂逅平利。直到一張張笑臉,一杯杯熱茶讓我們一次次在夏日的酷暑裡,重新回到家的溫馨。
在香河,為了儘快進入角色,我儘可能的用上平利人都能聽的懂的方言,去繁就簡,拉近與他們的距離,然而,好客的平利老鄉總是一次次,一遍遍的讓座上茶,裝煙,問候再三。在入戶普查登記的近二十個日子,我和搭檔劉暢為了更好的完成工作,我們各展所長,分工協作。當然,最讓人難忘的是那些樸實而又勤奮的平利鄉親,他們臉上總是掛著擺脫貧困,感恩的笑顏。
從白河到平利香河村,雖然有二百千米距離,但對我一個喜歡寫點文字的人來說來說,卻有著太多的相同與不同。
在香河,是工作也是學習。香河脫貧攻堅總隊長王建春是一個能幹實事的青年作家。他筆下生花,寫出了一個又一個平利人的平利故事,很多作品都被省市報刊登,更有甚者還被人民日報刊載。和王建春老師交流後,我逐漸明白,作家只有紮根鄉土,才能寫出好作品,讓正在學習講白河故事的我受益匪淺。
其實,在香河最美的是遇見。雖然,香河村不比我駐村的玉門大,但那山,那水,那人卻留給我的都是如詩的記憶。也許,朱高東,周顯宏,康婷婷這三位二十二年不見的安師同學和我一樣,一張大眾臉,太過普通,我不忍心用太多華麗的詞語形容。也許,他們不屬於香河,但卻是我在廣佛香河最美的遇見。遇見他們,不僅僅是歲月留存在他們臉龐上的滄桑,還有那些比山高比海深的同學情誼卻讓我的這次香河之行更加深刻而難忘。也許,相比從遠山奔流而出清澈美麗的香河,能幹熱情的杜章順,耐心細緻的鄒昊新,略顯靦腆的湯顯宏,與他們一起爬這的那些山路更值得我回憶。他們把村情戶情記在本上,把貧困戶困難記在心上,不厭其煩地向我們介紹著這一戶養了幾頭豬,那一戶種了幾畝茶.......
馮家梁村是我們走平利廣佛要去的的最後一站。
馮家梁村在那高高的山崗上,人戶不多。一千多米的海拔,讓炎炎夏日平添幾分清涼。
平利廣佛最美的是碧水藍天,最值得一說的是馮家梁幹部紮實的工作作風。聽馮家梁駐村第一書記龍書記說,他到村上已經四年了,由於村上離家遠,路又不好走,大多駐村幹部都是兩個周回一次家,更有甚者,忙時天天都在村上上班。當然,我在那高山上時間不長,只想說他們扶貧工作隊長王小康駕著私車不遠百裡的陪著我們走訪農戶,還有陪我們通宵達旦的修正核對。我知道他們不會說苦,也不能說苦,可在這特殊時段,理解了他們作為廣佛鎮馮家梁村一名普通工作者所背負的責任與使命,就理解了他們。
從白河到平利,終歸要回到白河。
在駐留平利的二十四天,像是一首詩。走千家,串萬戶。用自己的眼睛,掃描時代進步,採集信息,記錄美麗鄉村巨變,還有那些滿面春光的脫貧戶,聲聲相傳的好政策,以及香噴噴的米飯裡展示出的脫貧攻堅的豐碩成果。
相見時難別亦難。八月十一日的早晨,是一個不得不說再見日子。平利縣城,我們各自登上回家的客車,揮手告別。
只有友誼地久天長,只有我的文字簡單而又客觀,只有美好永駐心間,和那山,那水,那人在我心中如詩如夢。
兄弟地久天長,感懷再多,都是從白河到平利的友誼。有太多的人和事值得記憶,不要塵封,不能忘卻。那就邀請你從平利到白河,讓我盡一點地主之誼。
從白河到平利,從平利到白河,一樣的山水,不一樣的情誼。請別忘了,我就住在白河。攜十萬白河水色,歡迎你。
圖文:胡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