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先爬後走的寶寶更聰明?

2020-12-21 寶寶知道

「三翻六坐九爬」,這是人們對嬰幼兒成長發育規律的通俗概括,不過,現在有很多寶寶還沒有經歷爬的階段,就已經開始學習站立走路了。

有些家長認為,會不會爬不重要,甚至認為先學會走路說明寶寶更健康,雖然孩子跳過爬而直接走,其動作發展和智力發育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寶寶經過爬行,會對未來的平衡感以及手眼腳協調能力、粗細動作發展等都大有好處。

孩子不會爬家長的責任重大。

現在的城市中,有相當一部分孩子在發育過程當中沒有經歷過「爬行」,就直接開始學走路了。原因可能是城市家庭一般房間狹小,很多寶寶都只能在床上活動。再加上很多父母對孩子呵護有加,擔心在地上爬「太涼」或「太髒」或是磕碰著,沒有刻意讓寶寶學過爬,還有的家長無暇顧及孩子,老是讓孩子坐進學步車中,讓他們自己學習走路,寶寶根本沒有學習爬行的機會。

健康的寶寶只要經過訓練都能獨立爬行,有的孩子不會爬,是家長有意無意間剝奪了寶寶學爬的機會。

為什麼先爬後走的寶寶更聰明?

1、爬行促進腦部發育,增進了母子交流

爬行能促進寶寶腦部發育已被醫學界公認。爬行訓練可以加強前庭與感覺系統的統合,使身體感覺靈活,促進腦的發育。

寶寶爬行時,左右肢體交替輪流運動的衝動通過腦橋交叉,從而整個大腦都在活動,特別是可以鍛鍊小腦的平衡能力,並且運用手眼腳協調,促進粗細動作技巧,將來有助於書寫、閱讀和運動技能。

爬行增進了母子交流,促進寶寶語言的發展,爬行使寶寶能隨自己的意志移動身體,加大了接觸面,擴大了寶寶認識世界的範圍,促進認知能力的發展,有利於思維和記憶的訓練。

2、爬行能鍛鍊身體,鍛鍊四肢的協調性

寶寶在爬行時,頭頸仰起,胸腹抬高,靠四肢交替輪流抬起,協調地使身體負重,從而鍛鍊了胸腹、腰背、四肢等全身大肌肉活動的力量。因此,爬行是一種綜合性的強身健體活動,並且為寶寶的站立和行走打下基礎。

其次是能夠鍛鍊四肢的協調性,寶寶很自然地就學會了左手配右腿和右手配左腿的基本運動模式,這種協調性對於寶寶智力的發育也非常有效。一些沒有經歷過爬行階段的寶寶,長大之後往往會被平衡問題所困擾。

3、通過爬行,寶寶能掌握上下、裡外等空間概念

爬行必須統合感官信息和手眼腳配合,才能了解周遭環境和前進,這些刺激可發展幼兒的空間概念及距離感,培育四肢對周圍環境的感知,幼兒也可借爬行知道身處何處,以及如何避開障礙物。

寶寶什麼時候開始爬行?

教自己的寶寶學會爬行是大多數爸媽的願望,這是寶寶在成長階段必須掌握的一項具有標誌性意義的技能。 大多數爸媽都很困惑於到底在哪個年齡段,寶寶必須掌握爬行。

大概有一半的寶寶在七個月的時候就會「爬」了,10個月大的寶寶會爬行的比率提高到四分之三,而11個月大會爬的大概超過9成。如果你的寶寶不到七個月就會爬行了,那就說明你寶寶的爬行能力要比同齡寶寶強。

寶寶只有在全面掌握了所有爬行所需的技巧之後才會開始爬,這些技巧不僅包括神經系統的發育,也包括體力上的準備。

如果沒有外界的幹預(整天被抱在懷裡等)10個月到一歲的寶寶還不會爬行,首先要確認一下,寶寶是否有神經發育障礙或者其他身體上的問題。

寶寶學爬要點提示,怎麼教自己的寶寶爬行?

1、首先要給寶寶開闢一個適合「摸、爬、滾、打」的場地,這個地點當然不能是狹小的床,而應該是一大片鋪有地毯或軟墊、除去所有危險物品的空間。

無論寶寶是否想要爬行,爸媽應該最先幫助寶寶掌握如何舒服地趴著。當寶寶在毯子上舒服地趴著玩耍或者和你們對話時,會有很多好處。

2、在幫助寶寶練習爬行時,先讓寶寶趴下,成俯臥位,把頭仰起,用手把身體撐起來,家長把寶寶的腿輕輕變彎放在他肚子下面;在寶寶的面前,放一些會動的、有趣的、色彩鮮豔的玩具,引逗他爬行。

或者爸媽可以把浴巾捲成香腸狀,當作一個「滾筒」。也可以購買類似的「滾筒」玩具。她們應該是柔軟的圓柱形玩具,最好是固體的。因為固體狀的滾筒更耐用。這些具有膨脹伸縮餘地的「滾筒」,可以幫助你的寶寶練習坐行起臥。

3、有些寶寶一開始會出現倒爬現象,家長可以用手在寶寶腳掌上輕輕推一把,幫助寶寶理解如何向前運動。在前面引導寶寶,爸媽面對著寶寶趴下,和寶寶說說話、逗逗他開心,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注意讓你的寶寶努力地看著你。

4、有的寶寶爬行時腹部無法離地,家長可用毛巾提起寶寶腹部,讓他練習手膝爬行,待寶寶四肢肌肉結實,能支撐身體重量時就能漸漸學會爬了。

5、至於寶寶爬行的姿勢,在爬行初期都不是很協調,如踮著腳爬、匍匐爬、橫著爬、拖著一條腿側身爬等,這些都是正常的,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肌力和身體協調能力有所提高之後,動作會變得比較標準。

寶寶爬行過程中力量不夠怎麼辦?

1、俯臥,簡單易行、幫助寶寶學習爬行。

俯臥運動能很好地幫助寶寶發育上臂的支撐力,從而很好地支撐起上半身以及頭部。在俯臥的過程中,寶寶會嘗試著轉動頭部,環顧四周,同時自然而然的用手臂支撐、推動身體前移。上身的支撐力以及對於頭頸部的控制力是學習爬行的寶寶必須完全掌握的技能。

要注意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寶寶對俯臥在毯子上的姿勢,以及通過這個姿勢把握那些玩具沒有任何厭倦的表現。在這個過程中,爸媽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讓玩耍更富有情趣。

如果寶寶躺在毯子上,要確保這種毯子是有一定厚度的,以防止毯子因為過薄而纏繞在你寶寶身上。如果沒有厚重一點的毯子,那麼還是要去購置一條運動用的毯子,這種毯子既柔軟又安全。

2、訓練腿部力量。

爸爸媽媽坐在地毯上,伸直你的雙腿,將寶寶橫臥、俯趴在你的雙腿上,寶寶的手臂和上半身趴在你雙腿的一側,寶寶的腿在你雙腿的另一側。 讓寶寶趴在你的大腿上可以更便於爸媽控制好運動的節奏以及掌握到寶寶的動態。這樣的姿勢能促進寶寶鍛鍊四肢的力量。

多多實踐這個姿勢,因為只有手臂和腿部的力量提高了,寶寶自然而然就會爬行了。

3、利用寶寶的好奇心。

寶媽可以側靠著鏡子坐下,讓你的寶寶正對著鏡子,這樣寶寶就會很努力地想看鏡子裡的自己。一旦你的寶寶可以不用爸媽的幫助就能支撐自己,那麼就要乘勝追擊鼓勵寶寶在地毯上爬行。過不多久,寶寶就真的可以自己爬行了。

4、浴巾運動法

這個運動需要一條大的浴巾,把浴巾平鋪在地板上。讓你的寶寶俯臥在浴巾上,讓寶寶的身體與浴巾短的一邊保持平行,然後,讓寶寶的頭部和手臂伸出浴巾的一邊,讓寶寶的小腿伸出浴巾的另一邊。必須注意寶寶的腹部和上半身下面是墊著浴巾的。

爸媽可以抓住浴巾的兩個角,慢慢的提起,寶寶的身體和浴巾組合構成U字形。然後,輕柔地將寶寶抬高並抬離地面,寶寶最自然和直接的反應就是把手臂和膝蓋支撐在地上,這樣就構成了爬行的姿勢。然後,可以把浴巾又放回地面。如此反覆練習,可以不斷加強寶寶雙臂和腿部的力量,從而儘快開始爬行。

寶寶掌握爬行姿勢時期,寶媽常問的問題如下

1、不同的爬行方式是否能得到相同的效果呢?

傳統的或者說經典的爬行姿勢無非就是用雙臂和膝蓋著地,通過手腳並用,前後左右的移動。各種各樣的爬行姿勢都不如經典的姿勢來得有效。嬰兒手腳並用正常爬行通常是判斷寶寶正在正常發育的標誌。

當然,各種「花樣」爬行總比不爬要有用。剛開始學爬行的寶寶,通常是喜歡「倒爬」,這是很正常的發育過程,爸媽不用擔心。

2、寶寶不會爬,什麼時候需要諮詢兒科醫生?

如果一個寶寶不能正常的爬行,爸媽需要特別用心地去探究其中的緣由,儘早發現問題為好。這也許是身體有缺陷或者發育延遲的徵兆。但是別擔心,通過專業的治療,應該可以很快解決這些問題。

爸媽應該儘可能地了解一些寶寶爬行方面的知識。當然也有一個基本標準,那就是當寶寶一歲或者更大一點的時候,還不能爬,那麼就需要諮詢兒科醫生了。如果寶寶沒有經歷過一些基本的鍛鍊,那麼自然是達不到爬行標準的。

(本文來自:百度寶寶知道 科學育兒小助手)

————————

世界很複雜,百度更懂你

關注寶寶知道超級頻道,了解備孕、懷孕、育兒更多精彩內容:專家直播、日刊知識、胎教電臺、兒童故事、動畫片,還有寶媽們最愛的社區圈子!寶寶知道與千萬媽媽在一起,科學孕育,為愛成長!

相關焦點

  • 李玫瑾直言:「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的娃,長大後的差距很大
    在寶寶學會走路之前,要先讓寶寶學會爬行,有一些家長沒有讓孩子經歷爬行這個階段,就直接讓孩子學走路了,可能他們認為這樣也沒問題,反正到最後,目的都是要孩子學會走路的。其實,爬行這個過程,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先爬的孩子與不爬的孩子在本質上也有很大的區別。李玫瑾直言:「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的娃,長大後的差距很大!
  • 「先爬後走」的寶寶,和「不爬就走」的娃,很多在這5點區別明顯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寶寶都必須先學會爬行: 在學會走路的過程中,有些寶寶是先學會了爬才慢慢會走, 而有些孩子直接就學會了走路。 難道是不準了嗎? 事實上,這兩種方式之間有很大的不同。
  • 寶寶「先爬後走」和「直接走路」有啥區別?媽媽要做到心中有數
    「我家寶寶不爬直接走!」媽媽很自豪 小雅的寶寶2歲了,小雅經常帶著他在小區裡玩耍。 這一天天氣很好,寶寶們聚在一起玩玩具,媽媽們聚在一起聊天。 有個媽媽說:「我家寶寶會爬了,學會爬就離走不遠了……」 小雅略感自豪地說:「我家寶寶還沒爬就先會走路了!」
  • 「不爬就走」和「先爬後走」的孩子有什麼區別?李玫瑾:差距很大
    很多寶媽不知道,年幼的寶寶看似什麼都不懂,其實一舉一動都蘊含著巨大的學問。剛出生的嬰兒從抬頭、握手、翻滾、爬行、坐立到學會行走,寶寶無時不刻不在成長,學習的東西也不太一樣,而這些,都是有一定規律的。有些父母急於求成,總是打破孩子成長的規律,還沒學會爬就想先學會走,這樣三步並作兩步,不僅孩子辛苦,父母也是操碎了心。沒有誰是可以一步登天的,十分受大眾歡迎的「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就曾說過:「不爬就走」和「先爬後走」看似沒區別,實際上差距很大。那麼究竟有什麼區別呢?
  • 孩子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長大後有什麼區別?這4點很明顯
    #育兒有招##「閃光時刻」主題徵文 二期#文丨合格父母導語大部分的孩子,都是先爬行,然後再學習走路,也是一個必經的路程,但是有的孩子,也會不經歷爬的過程,就直接會走路了,許多父母看到這個景象是,大部分會比較開心,甚至還覺得自己孩子可能更加聰明
  • 這個月齡的寶寶還不會爬,正常嗎?
    當媽後,最關注的就是寶寶的生長發育了。我家寶寶 7 個月了,總是愛往後爬,不知道是什麼原因。我家寶寶 10 個月才會爬,正常嗎?7~9 個月,看著別人家的寶寶能爬得很利索,甚至會站會走,自家寶寶總是慢了半拍,不禁擔心,我家寶寶正常嗎?
  • 寶寶不會爬?4個月是學爬關鍵期
    寶 寶8個多月了,就沒有想爬的意思,趴著就不願意動,要是把她肚子抬起來或者動她的胳膊腿她就叫喚哭得不行,早教老師說10個月就得學會爬才好,對智力發育 身體協調啥的都有好處,可看著她那樣哭真捨不得啊,不知會不會給她留下心理陰影,寶寶本來膽子就挺小,怎麼辦?!PS:我小時候就沒爬直接走的,後來上學 就肢體運動就不那麼好,特別是不會前滾翻後滾翻,最怕上體育課。
  • 寶寶幾個月可以練習爬,寶寶爬行可以判斷發育遲緩,建議寶媽收藏
    寶寶九個月還不會爬,被孩子奶奶嫌棄都說寶寶一聽二看三抬頭,四翻身五抓六坐,七滾八爬。簡短的一句話卻總結出寶寶的不同月齡的發育特點。很多寶媽也是參照著這個規律,來參考自家寶寶應該到哪個發育階段了。寶寶學會爬,在發育中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兒,寶寶爬得好,可以促進多項發育,讓寶寶變的更聰明。
  • 寶寶吃母乳更聰明嗎?有些好處利於孩子成長,寶媽都可以做到
    結婚一年後小蘭懷孕了,孕期她依然努力工作著,而且計劃好休完產假把孩子給婆婆帶,出月子就反悔了。月子裡小蘭的母乳量很足,於是毫不猶豫選擇全母乳餵養。 想到休完產假就要擠出母乳給孩子喝,還有可能換成奶粉,捨不得、也覺得對孩子不好,聽好多人說,吃母乳的孩子更聰明。
  • 先爬再坐,爬夠自然走?我用兒子300h的爬行經驗告訴你:沒毛病
    墨仔10個月的時候,有一次我帶他在小區的水泥地上練習爬行,碰到一個老奶奶,她對墨仔的爬行給予了高度的讚揚,然後感嘆到自己的孫子當時沒有經歷爬行,直接學習走路,現在幼兒園裡練習正步走,他總是同手同腳,左右不協調,老奶奶說:孩子就是要多爬,真好啊,你看你家寶寶爬的多快。
  • 寶寶學坐、爬、站、走的要點,寶爸寶媽快收藏!
    寶寶行動首部曲——坐學坐年齡:5~8個月寶寶從翻身轉為坐姿一般6個月大的寶寶會坐了,在經歷了前撐、側撐、後撐,以及坐直了以後能轉身等各個階段後,大概在8個月左右,寶寶就能換個角度看世界。寶寶行動二部曲——爬學爬年齡:7~9個月爬行的過程是循序漸進的一開始寶寶通常會出現手腳不協調、原地打轉或越爬越後退的情況;或是出現匍匐前進的姿勢,也就是肚子貼地,雙手想辦法前進的模樣。
  • 都說三翻六坐七滾八爬十二走,你不引導,指望寶寶自己表演嗎?
    作者:寶寶知道 兒科鮑秀蘭前段時間寶籃諮詢門診來了一位十個月還不會爬的小朋友,媽媽自述「帶寶寶做了各種檢查,都沒檢查出問題,可是看著鄰居小朋友八九個月都爬的很好了,自家寶寶十個月了還不會爬,就很擔心。」小寶寶非常活潑,在診室和我們的醫護人員互動也很好,給寶寶做了各方面的發育評估,寶寶發育的都不錯,可是為什麼還不會爬呢?
  • 老話說「七滾八爬周會走」,會爬的寶寶有6種潛能,別錯過爬爬期
    前幾個月,認識十年的閨蜜生完二胎,現在寶寶8個月大了,最近總是問我「八個月大了,孩子還不會爬,用不用去看醫生?」,「孩子還不會爬,是不是智力有問題?」,「別人家的孩子早爬了,我家的孩子還不會,怎麼辦呢?」「後來孩子不爬就會走了」。剛開始我只是安慰她說「沒事兒的,過段時間寶寶就會爬了。」
  • 想讓寶寶的大腦更聰明,超過同齡小朋友,輔食就該這樣吃!
    孩子是每個家庭的希望,雖說寶寶聰明與否大多是基因的關係,但後天的合理餵養,也是讓寶寶聰明的重要因素,在孕期時孕媽媽就已經開始注意胎兒的智力發育,經常會吃些補腦的食物,讓胎兒的大腦發育更聰明,寶寶出生後,大腦仍然在快速發育階段,補充足夠的營養,也會讓寶寶的大腦更聰明。
  • 腦科學家說:孕期做好這4點很關鍵,寶寶更聰明,特別是孕中期
    自從確認消息後,她便在群裡邊積極打聽怎麼樣才能讓孩子更聰明,之前懷大寶的時候要上班,沒有時間和精力去照顧那些,全都是順其自然的,現在是全職媽媽,時間和精力都有,想認真調調身體,孕育一個聰明的寶寶。的確,讓孩子有一個好的基因是每一個父母夢寐以求的事。
  • 順產寶寶比剖宮產寶寶更聰明?決定孩子智力發育的,是這2大因素!
    審閱者: 張瓊(中南大學湘雅醫院)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寶寶聰明一點,再聰明一點。 我的朋友張美麗,從懷孕那天起,就開始給胎兒進行各種胎教,吃各種促進胎兒大腦發育的營養食物。預產期臨近,聽別人說「順產寶寶比剖宮產寶寶更聰明」,又要開始為順產做準備。
  • 寶寶不會爬、走路慢,是生長發育異常?別瞎猜,看表
    來跟著科大大,帶寶寶好好「上道」!1爬、走都和別的娃不一樣?先別著急!有媽媽問:「孩子不會爬就會走了,是聰明的表現嗎?」很遺憾,不是。寶寶的大運動發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沒有經歷過爬行階段就開始行走,對運動能力、協調能力、感覺統合能力會有不利的影響。還有人問:孩子都15個月大了,只會爬不會走,是不是有問題?不一定。
  • 寶寶爬夠500小時了嗎?爬行不足會導致感統失調,寶寶爬行別忽視
    在小區裡,經常能聽見一群奶奶們這樣聊天:我家孫女可厲害呢,根本不需要爬,就會扶著牆壁走,走得可好。每當聽到其中一位這樣說時,其他的奶奶外婆們就著急慘了,在他們觀念裡,跳過爬行這階段直接行走是非常厲害的一件事,簡直就是天才。
  • 晚產的寶寶更聰明?孕媽媽別被這些說法誤導了,該生就生
    「我的寶寶前兩天預產期到了,但是還沒有一點想出生的意思,我的婆婆告訴我不要急,晚產的孩子是貴人,我不太相信婆婆說的話,就讓老公跟我去醫院檢查,醫生說胎兒沒什麼大礙,比預產期早幾天生或者晚幾天生都是正常現象,讓我不要太擔心,我這心才放進肚子裡。
  • 爬夠的寶寶,和沒爬夠的寶寶有啥區別?9個月後,兩者差距很明顯
    剛開始的時候可能是在床上翻身,後來慢慢發展成滿床爬。慢慢的,一張小小的床已經不能滿足寶寶的雄心壯志了。於是他們從床上轉戰到了底下,誓要徵服星辰大海。於是,總能出現寶寶滿地爬,媽媽在屁股後頭追的情況。小茹的寶寶就是這樣,為了方便他爬,小茹還在房間裡給他鋪上了軟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