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亞分界線是如何形成的

2020-12-11 澎湃新聞

地球分為七大洲,各個大洲的分界線早已是路人皆知的常識。然而從地圖上看,亞洲與歐洲的分界線卻顯得頗為另類:從烏拉爾山-烏拉爾河經裏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再到土耳其海峽,這一系列線條曲折而模糊,相比之下,無論是人工的蘇伊士運河還是自然的白令海峽,都有著清晰的辨識度。那麼,歐亞分界線到底是如何確定的呢?

黑海:中古時代西方文明的盡頭

歐亞分界線歷史上一直都在變動,而使用時期最長的分界線是「黑海-亞述海-頓河」一線,近代史發韌的年代,才漸漸演變成「烏拉爾山-烏拉爾河」一線。

從地理與氣候角度來看,黑海可謂是歐洲文明當仁不讓的邊疆。作為寒冷乾燥的大陸性氣候與溫暖溼潤的亞熱帶氣候的交匯點,黑海自古以來是風暴之鄉,同時缺乏上下層海水循環的特性使得黑海200米以下的海水沒有氧氣而成為「死海」。

當公元前的希臘航海家駛入黑海時,他到達的海域便是當時人類世界的盡頭。柏拉圖《斐多篇》勾勒了這樣的宇宙觀:世界從海格力斯之柱(直布羅陀巨巖)延伸到裡奧尼河(位於高加索山脈,匯入黑海),從地中海之西到黑海之東;大陸被海水所圍繞,而尼羅河、頓河、多瑙河的源頭正是這片無邊之海。

黑海因為極其惡劣的自然環境而常與一些黑暗古怪的神話、傳說相聯繫,在色諾芬的描述中,黑海上布滿了狡詐而兇猛的海盜,處處都有陷阱,這使得黑海在文化意義上也成為歐洲文明的邊疆。

《託勒密世界地圖》埃及,約150年。我們不知道託勒密地圖實際上是什麼樣子,但是可以根據他的著作進行復原。

由南向北縱貫黑海的是亞述海,繼續沿亞述海向北是寬闊的頓河。中古時代,人們通常傾向於誇大未馴服之地的疆界,因此在古代西方世界的地圖上,亞述海比實際面積大得多,與波羅地海之間只間隔了一道並不寬闊的地峽,而這條地峽又恰好被頓河攔腰截斷。「黑海-亞述海-頓河」一線已經布滿了危險而陌生的族群,歐洲人對這一線以東的廣闊世界既缺乏能力也缺乏興趣去探索。

酷凜的時代與羸弱的西方最終使「黑海-亞述海-頓河」成為歐洲的東界,這一條界線更多意味歐洲文化的統治範圍,而不是為了標註界線以東是亞洲還是海洋。事實上,中世紀歐洲人眼中的亞洲或是東方,指的主要是波斯、印度或是中國,而荒蕪的西伯利亞在文化意義上是一片不毛之地,如果將其視為一片海洋則更容易理解「黑海-亞述海-頓河」的符號意義。

《西伯利亞海假想圖》。如果西伯利亞是一片海,那麼歐洲與亞洲的陸地分界線將更容易理解。

俄羅斯東擴:歐洲版圖一路向東

「黑海-亞述海-頓河」在地圖上一直是歐洲的東界,這個慣例直到16世紀末才有所鬆動。在1593年柯奈利斯·德·裘德繪製的《世界之鑑》上,綠色的歐洲向東擴展到了高加索以北,而在1607年皮特魯斯·普蘭修斯的《兩半球世界地圖》中,歐洲的邊界已經擴展到了烏拉爾山。

這種擴展是由雙重原因合力導致的結果。第一重原因是歐洲對俄羅斯的認同,第二重原因是俄羅斯帝國的擴張。

俄羅斯雖然是名義上的歐洲國家,但從地緣政治角度來看,以斯拉夫民族為主體的俄羅斯與傳統歐洲還是有一定程度的差別。這種差別早在蘇聯時代之前就已經存在——1606年基哈德斯·墨卡託版《新地圖集》以及1635年威廉·布勞版《亞洲地圖》明確用彩線將東歐地圖標記為獨立於西歐的地區,雖然這個「東歐」的範圍有時並未向東越過「黑海-亞述海-頓河」一線。

基哈德斯·墨卡託《新地圖集》。在一些地圖上,俄羅斯並不是歐洲的一員,製圖者用不同的顏色將東歐地區「獨立」出來。

俄羅斯信奉東正教同時長期被蒙古帝國所統治,與西歐的文化差異相對較大;同時因為遠離西方文化中心的羅馬-君士坦丁堡一線,西歐在面對東歐文化時亦有著與生俱來的優越感。這種文化上的排斥一直延續到當代。

然而經過彼得一世等君主的改革以及俄羅斯帝國國力的增強,這種排斥在近代已經大體轉化成認同。當反法同盟擊敗拿破崙時,成為神聖同盟領袖的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發出了「吾儕即歐洲」的豪言,大抵標誌了這種認同。

基於俄羅斯的「歐洲化」,俄羅斯的東擴自然也代表了歐洲的東擴。然而俄羅斯東擴的速度實在太快,以至於其疆界在兩個世紀的擴張運動中延伸到了中國境內,而無論將哪個時期的清朝國界視為亞洲的西部或北部邊境都是不適宜的,於是歐亞分界線成為了一個問號。

《俄羅斯帝國擴張圖》。俄羅斯的擴張在一個層面代表了歐洲的擴張,在另一個層面又不然。

烏拉爾山:承載著政治意義的新邊界

俄羅斯東擴的歷史同時也是東方文明,尤其是中華文明衰落的歷史,而作為並不那麼「歐洲」的歐洲國家,俄羅斯在文化層面也需要確定一個歐亞分界線來象徵其連成一片的廣袤領土有著「本土」與「殖民地」的潛在區別。於是「黑海-亞述海-頓河」顯然不再合適。從歷史傳統上看,這一條邊界隱含著俄羅斯與西歐的劃分,而從現實角度來看,俄羅斯的腹地顯然已經超過了「黑海-亞述海-頓河」框定的範圍,俄羅斯人太需要一個歐亞新邊界了。

這個新的邊界線最終是由彼得大帝時代的俄羅斯歷史地理學家塔季謝夫提出。通過一系列觀測,塔季謝夫發現烏拉爾山東西兩側地區的動植物有許多顯著不同,故將烏拉爾山定為歐亞分界線,而這一設定於18世紀被國際接受。1837年葉卡捷琳堡市西郊已經建立起老亞歐分界線碑。相比之下,烏拉爾河從頓河「手中」搶走邊界線的殊榮更晚一些。

然而,正是劃定這條邊界的俄羅斯人自己又開始了質疑的過程。烏拉爾自然科學愛好者協會、俄羅斯地理協會以及一些地方志專家試圖用地形圖、地籍圖、水文地質圖和高度圖四種專業地圖疊加,用一個「帶狀地區」取代單一的邊界線。這一過程揭示出一個更為深刻的背景,那就是亞歐分界線原本是只是一個文化概念,而非地理概念。

柯奈利斯·德·裘德,《世界之鑑》1593年。歐亞分界線在歷史上不斷變化,尤其是在俄羅斯擴張時期。

事實上亞歐大陸本為一體,在這個基礎上無論什麼樣的分界線都無法達到完全的公認與權威。大洲與大洲之間通常是先有分界線於是以分界線為基礎區別洲際,而歐洲與亞洲則是在預設好了兩大洲之後才開始劃定分界線。

當人類活動尚沒有觸及到兩者相連的陸地領域時,這一邊界線只要能夠標註出各自文化的活動範圍就已足夠;而一旦歐洲與亞洲相連,這個問題便讓地球學家棘手,尤其是分界還牽涉到政治因素的時候。

然而無論是「黑海-亞述海-頓河」還是「烏拉爾山-烏拉爾河」,俄羅斯依然未能成為一個「純粹」的歐洲國家。或許是「地理決定論」的幽默,1974年彼得斯繪製的《彼得斯世界地圖》通過不同的顏色區分不同洲的國家,歐洲是橙色系,亞洲是紫色系,而俄羅斯呢?

它是橙色與紫色混合的玫紅色。

在被發展中國家青睞的《彼得斯世界地圖》上,俄羅斯的顏色介乎於亞洲與歐洲之間,這種定位也恰恰形象地說明了俄羅斯的處境。

歐亞分界線的形成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演變,這其中包含了不同時期不同國家與民族之間的文化認可與排異,但它的起因並非「歐洲中心論」的傲慢。地處亞歐非三洲中心地帶的古希臘人很自然地將西方視為歐洲、將東方視為亞洲,而狂暴的黑海作為難以逾越的坐標很自然地成為東西方世界的分水嶺。西方文明直到近代才漸漸超過東方文明,然而歐洲與亞洲作為兩個不同大洲的概念已存在了幾千年。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一條隱形的分界線,把歐亞大陸分割成了亞洲和歐洲
    亞洲和歐洲的分界線也更多的是一個文化概念而非地理概念。下面就來詳細說一下這裡面的玄機。現代地理學中把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達達尼爾海峽-博斯普魯斯海峽這一線作為歐亞兩洲的分界線。
  • 葉卡捷琳堡歐亞分界線,烏拉爾山脈是時間的「小偷」
    2020年1月8日,長途驅車終於來到歐亞分界線所在的城市——俄羅斯葉卡捷琳堡,唯一改善的就是開始看到漂亮的購物中心和住宅高樓了。葉卡捷琳堡始建於1723年,以女皇葉卡捷琳娜一世的名字命名,難怪我第一次聽到它的名字就感覺特別的熟悉。由於它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在德國進攻蘇聯的時候史達林要求所有的國家機關、重工企業、科研機構、學校、博物館都優先疏散到此。
  • 俄羅斯紀行-17 歐州亞州分界線
           歐亞分界線碑地處俄羅斯葉卡捷琳堡歐亞大陸分界線上,地處烏拉爾山脈東麓,伊賽特河由西北向東南城而過。整座城市沿著烏拉爾山脈東側一字排開。       葉卡捷琳堡因位於歐亞分界線而聞名於世。
  • 滴血教堂葉卡捷琳堡歐亞分界線等著你
    葉卡捷琳堡離莫斯科有1600多公裡,是亞洲和歐洲的分界線,作為一個亞歐的重要交通樞紐,也是俄羅斯的軍事重要區域。葉卡捷琳堡在7月份的時候平均氣溫在18 C,但是記錄過的最高氣溫可以達到38 C,因此要看世界盃的同學,記得短袖+外套都要帶上哦!
  • 亞洲和歐洲之間的地理分界線是如何確定的?
    但是由於亞洲和歐洲地處同一塊大陸,所以兩洲的分界線就比較複雜了,亞歐的分界線是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和土耳其海峽。七大洲及分界線那麼,問題來了,亞歐兩洲同屬亞歐大陸,為什麼會以上述地理界線為分界線呢?
  • 走進黑河 欣賞歐亞風情
    國際在線黑龍江頻道報導:2017年年初,在我國西南邊陲騰衝市,一座新地標性建築「騰衝一璦琿·中國人口地理分界線主題公園」建成;2019年4月,在我國東北邊陲黑河市,也開工興建了同一主題公園,即"璦琿一騰衝·中國人口地理分界線主題公園″。
  • 歐洲與亞洲的分界線
    1652年版維斯切爾(Nicholas Visscher)「新地球全圖」,這幅還是在荷蘭阿姆斯特丹印製的世界地圖,圖上紅綠兩色的歐洲與亞洲之間的劃分線,在亞速海以上先是沿著頓河指向東北,然後越過頓河與伏爾加河之間狹窄的高地,利用一段流入裏海的伏爾加河作為分界。再近乎垂直地伸向北方內陸,沿著向北流的「伯朝拉河」,直至今巴倫支海的伯朝拉灣。再北一點的新地島劃作亞洲部分。
  • 歐亞大陸的分界山,9位滑雪者在此莫名死亡,至今無法解釋
    以其東麓為歐亞兩洲的主要分界線而著名。第一個定烏拉爾山脈為歐亞分界線的人是俄國歷史和地理學家塔吉謝夫(1686-1750 年)。他通過實地考察注意到,從烏拉爾山脈東西兩側分流的流域內的動、植物群很有區別,如向西流的河裡的鮭魚魚體發紅,向東流的河裡的馬克鱘魚、折東魚等魚魚體發白,遂提出以其為歐亞之分界線。
  • 巫山山脈:我國二三級階梯的分界線之一,長江橫穿其間形成峽谷
    我國幅員遼闊,地形類型複雜多樣,平原、高原、丘陵、山地和盆地地形都有廣泛的分布,形成了許多著名的地形單元。我國的地勢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狀分布,我國的許多山脈都是三級階梯之間的分界線,也是地形單元之間的分界線。
  • 葉卡捷琳堡橫跨歐亞故事多
    葉卡捷琳堡地處歐亞交界處的烏拉爾地區,它的名字是為了紀念俄羅斯歷史上著名的女沙皇葉卡捷琳娜。  葉爾欽和蔣經國都呆過的城市  對俄羅斯人來說,葉卡捷琳堡是一座政治味頗濃的城市。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的第一任總統葉爾欽就出生在距葉卡捷琳堡不遠的小鎮,並在那裡度過了大半生。
  • 從上海飛到土耳其 乘「新東方快車」遊歷歐亞六國-六國 歐亞 新...
    東方網4月14日消息:據《i時代報》報導,上海鐵路局計劃7月份首次在華東地區推出一趟「新東方快車」——歐亞六國專列線路。  據悉,這是上海鐵路局與土耳其鐵路局首次跨國合作。上鐵國旅負責人透露,作為試點,7月8日將首發一趟,旅客先從上海坐飛機飛往土耳其伊斯坦堡,然後乘坐「新東方快車」,跨越亞歐大陸分界線博斯魯斯海峽,開始11天6國火車之旅,最終從奧地利首都維也納乘飛機返滬。「新東方快車」旅遊線路經土耳其、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匈牙利、捷克、奧地利,全程11天。旅客有4個晚上住在「新東方快車號」列車上。列車時刻表多為夕發朝至,讓遊客抵達相關城市後白天充分遊覽。
  • 歐亞、北美交界處:60米深大縫隙 水澈見底
    根據地球七大板塊理論,原本所有陸地都是連在一起的,包括現在的歐亞板塊和美洲板塊。在就在你讀這篇文章的同時,大陸板塊之間的分離仍在繼續。板塊的運動也催生了許多壯麗的景觀,在歐亞板塊和美洲板塊的交界處,歐亞大陸猶如被大地之神高高舉起,使得兩大板塊的落差有十多米,這裡有一座平位利爾國家公園(Thingvellir National Park)。公園內有一條著名的大裂谷,這也是北美板塊和亞歐大陸板塊的分界線。裂谷最深可達61米深,湖水清得百米以外可見,湖底還有五顏六色的沙子,吸引了眾多遊客來此潛水。
  • 盤點亞非歐三大洲的主要分界線,這些地理常識你還記得嗎?
    一、亞洲與歐洲的分界線亞洲大陸和歐洲大陸緊密相連,是地球上唯一一塊最大的陸地,名曰亞歐大陸。人們習慣上把烏拉爾山、烏拉爾河裡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一線作亞為、歐兩洲大陸的分界線。裏海在地理學上屬性為『海跡湖』,其最後的形成距今不過1.1萬多年,它是世界上最大的鹹水湖,有著與海洋相似的生態系統,湖區內資源豐富,海運業發達。裏海目前由俄羅斯、亞塞拜然、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和伊朗五個國家「共享」。
  • 世界七大洲的分界線
    世界七大洲分界線是七個大洲中相鄰兩大洲之間的分界線。各大洲間多以海峽、山脈、運河等為界。有自然分界線,也有人工的分界線。1、 亞洲—歐洲分界線中段低平,是歐亞兩洲的重要通道之一。 西坡較緩,東坡較陡,兩邊的礦產資源和動植物分布有著明顯的區別。烏拉爾山脈還是伏爾加河、烏拉爾河同東坡鄂畢河的分水嶺。
  • 烏拉爾山脈,高加索山脈,巴拿馬運河,盤點各大洲的分界線
    咱們今天講一個有趣的話題——各大洲之間都是以哪裡為分界線的。在六大洲中,只有亞洲和歐洲是整體上連在一起的,有時也稱亞歐大陸或歐亞大陸,面積5400多萬平方公裡。由於亞洲與歐洲山水相連,所以亞洲與歐洲的分界線較多。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是俄羅斯,橫跨歐亞大陸,面積1709.82萬平方公裡。
  • 「歐亞火藥桶」高加索地區
    烏拉爾山——裏海——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是亞歐大陸的地理分界線。 高加索山脈主軸分水嶺為南歐和西亞的分界線。 由於外高加索地區處於歐亞大陸的心臟地帶,隨著裏海油氣資源的的大發現(裏海地區有望成為第二個波斯灣)。
  • 歷史的誤會,原來歐亞非本不是洲名!它們最初代表什麼?
    這個問題也很有意思,確實歐亞甚至包括非洲(在蘇伊士運河鑿通之前)其實都是連在一起的,並沒有明顯的界限,那麼為什麼這樣一塊超級大陸會被分成三個大洲,又是誰在什麼時間給這三個大洲的範圍下定義的呢?歐亞非三大洲這個概念的起源說起歐亞非這三大洲的概念,有一點是確定的,就是這是一個源自歐洲的概念。
  • 印度-歐亞板塊碰撞後,青藏高原東北部如何響應?
    此後,這個大陸逐漸裂解,自約1.5-1.3億年前開始,印度大陸從南半球岡瓦納超級大陸(盤古超級大陸的南半球部分)快速裂離,在恐龍大滅絕之後,和北半球的歐亞大陸開始發生持續擠壓碰撞(圖2),青藏高原逐漸隆升並發生變形。在這個過程中,作為青藏高原生長的最年輕部位-高原東北部地區又是如何響應這個持續碰撞過程的呢?
  • 雅魯藏布江中遊峽谷是如何形成的?
    新華網江孜10月16日電(記者全曉書)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邊千韜教授說,雅魯藏布江中遊峽谷的形成與板塊碰撞及青藏高原隆升密不可分,但由於其獨特的地理環境,所以與下遊著名的大峽谷相比規模較小。這是中國科學家第一次解釋雅魯藏布江中遊峽谷的成因及特點。  邊千韜教授是中國喜馬拉雅山南北坡國際綜合科學考察隊的一員。
  • 朝看黑河歐亞風情 暮遊騰衝茶馬古道
    ,但許多人並不知道是誰&34;出的這條人口地理分界線。我國為促進地區均衡發展,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在西部大開發戰略中實行東西部差異化政策,這條人口地理分界線就是這一重大戰略的重要參考依據。如何在&34;上發揮優勢、補齊短板,一直是黑河人思考的發展課題。謀劃黑河經濟、社會發展,我們應從這條人口地理分界線得到更多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