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真正能擔得起「風雅」二字的朝代,「宋代」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高峰,甚至被西方譽為「東方的文藝復興」。
元宵節來臨,我們一起回到宋朝,看看宋朝時期元宵節是怎麼過的。宋朝元宵放燈期間,「家家燈火,處處管弦」;街頭有各色藝人表演各種娛樂節目,「奇巧百端,日新耳目」;入夜之後,萬人空巷,都出門觀賞花燈;女孩子也打扮得漂漂亮亮,出來盡興遊賞,甚至徹夜不歸,「傾城仕女通宵出遊。
(蘇軾 《新歲展慶帖》,此貼是蘇軾寫給陳季常的書札,談論於上元節時在黃州相會之事。需要高清圖片可以在下面回復)
元宵節即古代所稱上元節,在過去是一個極其盛大又隆重的日子,這個從放假時間就能看出一二,漢代放假1天,唐代3天,宋代7天,宋朝每逢元宵必放假。據宋人龐元英《文昌雜錄》記載:「休假歲凡七十六日,元日、寒食、冬至各七日,天慶節、上元節同。」意思是一年官定假期七十六天,其中春節放假七天,寒食放假七天,冬至放假七天,皇帝過生日(天慶節)和元宵節(上元節)同樣放假七天。
私塾的假期也比較長。據宋人王闢之《澠水燕談錄》記載,北宋私塾通常在祭灶以前放寒假,塾師們紛紛回家過年,等到過了正月十五以後才「開館」。可見在民辦學校那裡元宵節是寒假的結尾。
元宵節前夕,官府就在京城的宣德門廣場上用棘刺圍出一個百餘丈的大圈,稱作「棘盆」圈裡搭設樂棚,每天都有教坊藝人在這裡表演。
(宋代宮中鬧元宵圖:鬧元宵成為北宋重要的風俗)
現代人過元宵節,一般都要吃元宵。宋朝也有元宵,加工方法跟現在差不多,也是用糯米做皮兒,用豆沙做餡兒,團成小圓球,下鍋煮熟,時稱「湯糰」、「沙團」、「浮圓」、「浮圓子」、「乳糖圓子」、「澄沙糰子」。但是當時元宵尚未普及,只有江南一帶和北方大城市的居民才有正月十五吃元宵的習俗,在北方中小城市和廣大農村,元宵節的主要食品不是元宵,而是糖塠。
糖塠是用麵粉和紅糖加工的小吃,做法也很簡單。將麵粉和紅糖拌勻,加水和成很稠的麵團,然後搓成長條,掐成小段,搓成一個個小圓球,入油鍋炸熟,用竹籤子串起來,即成糖塠。從外觀上看,它很像今天的糖葫蘆。糖塠又叫「焦塠」、「油塠」,它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甜食小點心,早在南北朝時就已經流行,到了宋朝就成了北方人過元宵節時的主食。宋人鄭望說:「汴中節食,上元油塠。」意思是北宋首都開封在正月十五有吃糖塠的習俗。
宋朝的元宵節還有一個慣例,天子與民同樂以示親民。一首宋代小詞寫道:「奏舜樂,進堯杯,傳宣車馬上天街。君王喜與民同樂,八面三呼震地來。」說的便是宋朝皇帝在宣德門與民同賞元宵的情景。
每年的正月十四或十五之夜,皇帝都要「乘小輦,幸宣德門」,觀賞花燈;隨後登宣德樓。宣德樓下早已搭好一個大露臺,諸色藝人在露臺上表演相撲、蹴鞠、百戲等節目,皇帝坐在樓上欣賞表演,「宮嬪嬉笑之聲,下聞於外」;「萬姓皆在露臺下觀看」,先到宣德門下的市民,「猶得瞻見天表」,得以近距離一睹皇帝真容。這時候,叫賣「市食盤架」的小販守候在門外,等著賞燈的嬪妃宣喚,皇室中人叫買小吃零食,出手非常大方,「妃嬪內人而下,亦爭買之,皆數倍得直,金珠磊落」。
(宋 李嵩 《觀燈》。圖繪宋朝女子在元宵之夜出來觀花燈吹奏音樂的風情)
據說,北宋政和二年元宵節的傍晚,正值都城汴梁百姓正在熱鬧的燈會上觀燈賞煙火時,城內上空突然雲氣繚繞,十八隻仙鶴鳴聲清越並盤旋於宣德門上空,另有兩隻落在宮殿左右兩個高大的鴟吻之上駐足相視。皇城宮人速速稟報宋徽宗。當時徽宗親睹此情此景興奮不已,認定這是仙鶴伴著祥雲前來帝都報瑞,於是御筆將所見繪於絹素之上,這便是有名的《瑞鶴圖》,現藏於遼寧省博物館。
宋朝時候,元宵節遠比春節熱鬧、隆重、盛大。宋朝「元宵聯歡晚會」到底會表演哪些節目已無從考證。不過,根據《武林舊事》及其他宋人筆記記錄的零散信息,我們能發現,在近千年以前的宋朝,就有嘻哈說唱、相聲小品,甚至有了《吐槽大會》。
「唱賺」為南宋盛行一時的說唱藝術之一,金賽蘭等人則是當時臨安府唱曲唱得最好的官妓,《夢粱錄》說她們「娉婷秀媚,桃臉櫻唇,玉指纖纖,秋波滴溜,歌喉宛轉,道得字真韻正,令人側耳聽之不厭」。想像一下,宋人伴著節奏唱著呦呦呦的場景,必須要給他們瘋狂打Call。
「說渾話」是流行於宋代的說話節目,類似於現在的脫口秀,內容以詼諧、譏諷為特色,聽起來活脫就是今天的《吐槽大會》。北宋汴京有位「說渾話」藝人,名叫張寺,「以詼諧獨步京師 ,其詞雖俚,然多穎脫,含譏諷,所至皆畏其口」,是當時最著名的毒舌。
除了上演娛樂節目,宋代元宵節時,大街小巷也會有大量蹴鞠的人群。「築球」為宋代蹴鞠的比賽形式之一,就是今天的足球賽。宋人逢盛大節日,通常都會舉行精彩的築球表演賽,以慶祝節日。
(《宋太祖蹴鞠圖》 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鬧社火也是宋朝民間在元宵節時的重要娛樂活動。鬧社火也稱「舞隊」,民間習慣叫「鬧紅火」,它是一種古老街頭造型藝術。南宋後期寶祐年間臨安宮廷畫師朱玉作品《燈戲圖》畫的就是臨安城中一支元宵社火舞隊,描繪了南宋時期杭州元宵廟會時的場景。
(宋 朱玉《燈戲圖》)
最後以南宋詞人辛棄疾那首家喻戶曉的詩作為結尾: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辛棄疾 《青玉案·元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