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元宵節》遠比春節更熱鬧,一起到宋朝燈火闌珊處走走。

2020-09-05 覺智師兄

作為真正能擔得起「風雅」二字的朝代,「宋代」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高峰,甚至被西方譽為「東方的文藝復興」。

元宵節來臨,我們一起回到宋朝,看看宋朝時期元宵節是怎麼過的。宋朝元宵放燈期間,「家家燈火,處處管弦」;街頭有各色藝人表演各種娛樂節目,「奇巧百端,日新耳目」;入夜之後,萬人空巷,都出門觀賞花燈;女孩子也打扮得漂漂亮亮,出來盡興遊賞,甚至徹夜不歸,「傾城仕女通宵出遊。

蘇軾 《新歲展慶帖》,此貼是蘇軾寫給陳季常的書札,談論於上元節時在黃州相會之事。需要高清圖片可以在下面回復)

一:最長放假可達七天

元宵節即古代所稱上元節,在過去是一個極其盛大又隆重的日子,這個從放假時間就能看出一二,漢代放假1天,唐代3天,宋代7天,宋朝每逢元宵必放假。據宋人龐元英《文昌雜錄》記載:「休假歲凡七十六日,元日、寒食、冬至各七日,天慶節、上元節同。」意思是一年官定假期七十六天,其中春節放假七天,寒食放假七天,冬至放假七天,皇帝過生日(天慶節)和元宵節(上元節)同樣放假七天。

私塾的假期也比較長。據宋人王闢之《澠水燕談錄》記載,北宋私塾通常在祭灶以前放寒假,塾師們紛紛回家過年,等到過了正月十五以後才「開館」。可見在民辦學校那裡元宵節是寒假的結尾。

元宵節前夕,官府就在京城的宣德門廣場上用棘刺圍出一個百餘丈的大圈,稱作「棘盆」圈裡搭設樂棚,每天都有教坊藝人在這裡表演。

(宋代宮中鬧元宵圖:鬧元宵成為北宋重要的風俗)

二:南方吃元宵,北方吃糖塠

現代人過元宵節,一般都要吃元宵。宋朝也有元宵,加工方法跟現在差不多,也是用糯米做皮兒,用豆沙做餡兒,團成小圓球,下鍋煮熟,時稱「湯糰」、「沙團」、「浮圓」、「浮圓子」、「乳糖圓子」、「澄沙糰子」。但是當時元宵尚未普及,只有江南一帶和北方大城市的居民才有正月十五吃元宵的習俗,在北方中小城市和廣大農村,元宵節的主要食品不是元宵,而是糖塠。

糖塠是用麵粉和紅糖加工的小吃,做法也很簡單。將麵粉和紅糖拌勻,加水和成很稠的麵團,然後搓成長條,掐成小段,搓成一個個小圓球,入油鍋炸熟,用竹籤子串起來,即成糖塠。從外觀上看,它很像今天的糖葫蘆。糖塠又叫「焦塠」、「油塠」,它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甜食小點心,早在南北朝時就已經流行,到了宋朝就成了北方人過元宵節時的主食。宋人鄭望說:「汴中節食,上元油塠。」意思是北宋首都開封在正月十五有吃糖塠的習俗。


三:皇帝與民同樂

宋朝的元宵節還有一個慣例,天子與民同樂以示親民。一首宋代小詞寫道:「奏舜樂,進堯杯,傳宣車馬上天街。君王喜與民同樂,八面三呼震地來。」說的便是宋朝皇帝在宣德門與民同賞元宵的情景。

每年的正月十四或十五之夜,皇帝都要「乘小輦,幸宣德門」,觀賞花燈;隨後登宣德樓。宣德樓下早已搭好一個大露臺,諸色藝人在露臺上表演相撲、蹴鞠、百戲等節目,皇帝坐在樓上欣賞表演,「宮嬪嬉笑之聲,下聞於外」;「萬姓皆在露臺下觀看」,先到宣德門下的市民,「猶得瞻見天表」,得以近距離一睹皇帝真容。這時候,叫賣「市食盤架」的小販守候在門外,等著賞燈的嬪妃宣喚,皇室中人叫買小吃零食,出手非常大方,「妃嬪內人而下,亦爭買之,皆數倍得直,金珠磊落」。

(宋 李嵩 《觀燈》。圖繪宋朝女子在元宵之夜出來觀花燈吹奏音樂的風情)

據說,北宋政和二年元宵節的傍晚,正值都城汴梁百姓正在熱鬧的燈會上觀燈賞煙火時,城內上空突然雲氣繚繞,十八隻仙鶴鳴聲清越並盤旋於宣德門上空,另有兩隻落在宮殿左右兩個高大的鴟吻之上駐足相視。皇城宮人速速稟報宋徽宗。當時徽宗親睹此情此景興奮不已,認定這是仙鶴伴著祥雲前來帝都報瑞,於是御筆將所見繪於絹素之上,這便是有名的《瑞鶴圖》,現藏於遼寧省博物館。

四:宋代的聯歡晚會

宋朝時候,元宵節遠比春節熱鬧、隆重、盛大。宋朝「元宵聯歡晚會」到底會表演哪些節目已無從考證。不過,根據《武林舊事》及其他宋人筆記記錄的零散信息,我們能發現,在近千年以前的宋朝,就有嘻哈說唱、相聲小品,甚至有了《吐槽大會》。

「唱賺」為南宋盛行一時的說唱藝術之一,金賽蘭等人則是當時臨安府唱曲唱得最好的官妓,《夢粱錄》說她們「娉婷秀媚,桃臉櫻唇,玉指纖纖,秋波滴溜,歌喉宛轉,道得字真韻正,令人側耳聽之不厭」。想像一下,宋人伴著節奏唱著呦呦呦的場景,必須要給他們瘋狂打Call。

「說渾話」是流行於宋代的說話節目,類似於現在的脫口秀,內容以詼諧、譏諷為特色,聽起來活脫就是今天的《吐槽大會》。北宋汴京有位「說渾話」藝人,名叫張寺,「以詼諧獨步京師 ,其詞雖俚,然多穎脫,含譏諷,所至皆畏其口」,是當時最著名的毒舌。

除了上演娛樂節目,宋代元宵節時,大街小巷也會有大量蹴鞠的人群。「築球」為宋代蹴鞠的比賽形式之一,就是今天的足球賽。宋人逢盛大節日,通常都會舉行精彩的築球表演賽,以慶祝節日。

(《宋太祖蹴鞠圖》 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鬧社火也是宋朝民間在元宵節時的重要娛樂活動。鬧社火也稱「舞隊」,民間習慣叫「鬧紅火」,它是一種古老街頭造型藝術。南宋後期寶祐年間臨安宮廷畫師朱玉作品《燈戲圖》畫的就是臨安城中一支元宵社火舞隊,描繪了南宋時期杭州元宵廟會時的場景。

(宋 朱玉《燈戲圖》)

最後以南宋詞人辛棄疾那首家喻戶曉的詩作為結尾: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辛棄疾 《青玉案·元夕》


相關焦點

  • 元宵節:既是宋朝最盛大的節日,也是最美的情人節
    辛棄疾的這首《青玉案》可以說是描寫元宵節盛況的經典詩詞,辭藻華麗,畫面感強,燈火通明,人們沉醉在節日的氣息裡,盡情狂歡。其實,對於宋朝人來說,最熱鬧的節日不是春節,而是正月十五的元宵節。這都離不開官方的支持。太祖立國後,曾下詔書,在原有唐朝基礎上,將元宵放燈時間從三天延長到五天,以縱士民之行樂,從正月十四到十八夜。
  • 宋朝的元宵燈節,比現代燈會更精彩
    元宵節是華人十分重要的節日,而元宵開燈節的習俗也有千年以上的歷史,那麼中國史上最富庶、民間活動深富活力的宋朝,當時人是怎麼過元宵燈節的呢?雖然限制是殘酷的,但也因此顯得元宵節與一般時日的不同、顯出其難得。燈節娛樂十分豐富兩宋的京城在元宵節前後,皇宮以南的御街一帶都有官方安排的各種盛大演出,包括雜技、方技、說唱、樂曲、相撲等等,讓官方的教坊藝人與民間藝人同臺爭豔,這時官人與庶民共同欣賞,且是免費的,是頗為難得的時機,所以元宵節對平民老百姓來說意義不凡。
  • 夢回唐朝,是眷戀唐朝的「夜市」,還是品宋朝的美食!
    但是唐朝有一個宵禁制度,只有在元宵節那天才是燈火通明舉家歡慶,其餘時候只要一入夜長安城就會響起街鼓聲,隨之城門也會關閉。宋朝時候是沒有「夜市」這個概念的,但是宋朝的美食確實出名的美味。《水滸傳》中多次提到過汴梁夜市的美食,不僅如此而且服務質量也是特別好!宋朝的小吃街隨處都是,集合了小吃、茶館、商品店、藝術品一條街。
  • 古代人怎麼過元宵節?在古代元宵節等於情人節,比七夕浪漫!
    一、在古代元宵節等於情人節?情詩「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描寫的就是元宵節。在古代,年輕的未婚女孩子,不允許見客也不允許自由外出。但是元宵節這天卻例外,未婚女孩們可以結伴到集市、到河畔遊玩,可以猜燈謎、賞花燈。
  • 風雅宋之二:宋朝夜生活
    說好一個月一更,最終還是沒逃得過停更的宿命,總是會碰上這樣那樣的事情,但其實這些都是藉口,說明還不夠自律,一拖拉,再到這次的更新,
  •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今天是2月26日,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元宵又稱上元、元夕。元,有頭、首、始之意,宵,指夜晚,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之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在這一天的晚上,天空明月高懸,地上彩燈萬盞,人們合家團聚,一起賞燈、猜燈謎、吃元宵,其樂融融。
  • 最特殊的元宵節怎樣過?網友:我已經回到宋朝看花燈了
    自古以來,元宵節就是萬千民眾走上街頭觀焰火、賞花燈、祈福新一年順遂祥和的熱鬧節日。但是因為正處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重要時間節點,「宅在家」仍然是今年春節假期最普遍的選擇方案。有不少網友表示,為了能為抗擊疫情做出一份貢獻,今年元宵節也應該不出門、不聚會,安安靜靜在家過節,等到疫情過後,再痛痛快快的出門與親友好好敘敘。
  •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今天是元宵佳節。古往今來,寫元宵節的詩詞汗牛充棟,唯有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的辛棄疾寫的這篇傳唱千古。此去杭州一定要去逛一逛宋城。西子湖畔,嶽王廟前,我都曾駐足。敬立於嶽王廟正殿的嶽飛塑像前,當我的目光聚焦於「還我河山」的匾額時,不知為何會淚流滿面。
  • 【聽】花好月圓,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文&誦:溫馨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不經意間我們被引回繁華宋朝的那個元宵佳節:夜晚的東風將元宵的燈火吹得如千樹花開,更讓煙火像被吹落的萬點流星。華麗的馬車香氣洋溢地行駛在路上。鳳簫吹奏的樂曲飄動,與流轉的月光在人群之中互相交錯。整個晚上,此起彼伏的魚龍花燈在飛舞著。      美人頭戴著亮麗的飾物,穿著彩衣,在人群中晃動。她們微笑著,飄著淡淡的香氣從人們面前經過。
  • 今日元宵節|中國古代的情人節
    今日元宵節,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中國傳統節日之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民間每到正月十五日夜,城鄉燈火輝煌,晝夜通明,士族庶民,一律掛燈。唐代元宵是一場全民狂歡,唐代元宵自漢代逐步發展演化成祀神、走橋、張燈等風俗,其參與的廣泛和狂歡的程度遠超同時代其他節俗。蘇味道《正月十五夜》寫到:「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遊伎皆穠李,行歌盡落梅。
  •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眾裡尋她千百度」:(這人)對著眾多走過的女人一一辨認(但沒有一個是他所等待的意中人)。「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偶一回頭,卻發現自己的心上人站立在昏黑的幽暗之處。「燈火闌珊」勿作「良夜將逝」解,「燈火闌珊」雖然是燈火漸漸散盡的意思,但這兒說的是天空飄灑下來的禮花,快接近地面時早已熄滅散盡,所以即使頭上有流光溢彩,站立的地方卻是昏暗的。
  •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青玉案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青玉案 辛棄疾(南宋) 原詞 東風夜放花千樹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譯 入夜一城花燈好象是春風吹開花兒掛滿千枝萬樹,煙火象是被吹落的萬點流星。驅趕寶馬拉著華麗車子香風飄滿一路。
  • 「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辛棄疾找的「那人」是誰?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首先這是一首抒懷之作。是我國文學史上眾多寫元宵節的作品中的一流之作。上闋著重寫元宵燈會上的熱鬧場景。萬千的燈火像被春風吹開的千樹花,燈火燦爛美麗無比。下面的「星」指的也是燈火,「如雨」也是說數量之多。「寶馬雕車」指的是有錢人所乘坐的交通工具。「鳳蕭」指的是樂妓們使用的樂器。
  • 元宵節最值得去的八處旅遊地,有你的家鄉嗎?第七處很多人想去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從唐代起,元宵張燈變成為了法定之事,並逐漸成為民間習俗。到了宋朝以後也稱燈夕,在正月十五這一天晚上,便會賞花燈、吃湯圓、猜燈謎、放煙花等一系列傳統民俗活動,甚至這一天也被稱為了中國的「情人節」。
  • 2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眾裡尋她千百度」:(這人)對著眾多走過的女人一一辨認(但沒有一個是他所等待的意中人)。「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偶一回頭,卻發現自己的心上人站立在昏黑的幽暗之處。「燈火闌珊」勿作「良夜將逝」解,「燈火闌珊」雖然是燈火漸漸散盡的意思,但這兒說的是天空飄灑下來的禮花,快接近地面時早已熄滅散盡,所以即使頭上有流光溢彩,站立的地方卻是昏暗的。
  • 【毛毛詩詞】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突然間我一回頭,不經意間卻在燈火稀疏之處發現了她。注釋⑴青玉案:詞牌名,調名取於東漢張衡《四愁詩》「美人贈我錦繡段,何以報之青玉案」詩句。又名「橫塘路」「西湖路」,雙調六十七字,上下闋各五仄韻,上去通押。⑵元夕:夏曆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即元宵節,此夜稱元夕或元夜。
  • 你知道哪些有關元宵節的詩詞?
    自漢代以來,元宵節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當然呢,以前的元宵節也叫上元節、元夕、燈節,經過改朝換代,元宵節的基本趨勢就是越來越隆重,在我們這個詩詞的國度,自然是少不了關於元宵節的佳句。唐朝國力強盛,元宵節也受到了很高的重視,無論是皇宮裡還是民間,人們都張燈結彩,載歌載舞,張祜在《正月十五夜燈》中寫道「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帝京。三百內人連袖舞,一時天上著詞聲。」將宮中燈火通明,歌舞樂聲直衝雲霄的場景描寫到了極致。唐朝之所以如此令人嚮往,其原因從元宵節也可見一斑了。
  • 宋朝這五個節日都放七天長假
    宋朝這五個節日都放七天長假  本文選自微信公眾號:南都周刊(nbweekly)  文:吳鉤  宋朝「國務院節假日辦公室」的休假清單上,七天長假有五個,分別是元日(春節)、元宵節、寒食節、天慶節、冬至。換言之,相當於可以過五個「黃金周」。  宋畫《觀燈圖》,描繪了宋朝女子在元宵之夜出來觀花燈、吹奏音樂的風情。
  • 每日分享·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注釋>>>青玉案:詞牌名。元夕:夏曆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元宵節,此夜稱元夕或元夜。花千樹:花燈之多如千樹開花。星如雨:指焰火紛紛,亂落如雨。星,指焰火。形容滿天的煙花。
  • 用詩歌點亮元宵節的燈火
    這是南宋著名詞人辛棄疾《青玉案·元夕》的上闕,張燈結彩,煙花綻放,歌舞昇平,車馬喧譁,渲染出正月十五元宵節夜晚的繁華與熱鬧。「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下闕用一個孤高淡泊超群拔俗的女性形象,表達出辛棄疾在官場上英雄無用武之地的苦悶,但胸中又燃著恢復中原的愛國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