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給信眾講電影:走向塔可夫斯基之路

2020-12-10 邑人電影院

按:本文為「邑人電影院」線上電影分享會上的發言,彼得巴甫洛夫斯克以講故事的形式,以他的親身經歷為大家分享了一段巧妙的電影之旅,非常有意思。因故單獨拉出來,作為一篇文章分享給更多的人。

至於第一次分享會的會議成果,請查閱昨日發布的文章《那一夜,我們一起談的電影》。

「邑人電影院」線上電影分享會,即將常態化舉行,歡迎你的加入。

本文作者:彼得巴甫洛夫斯克

引子

最近,我參加了一個基督徒(新教)查經群,嘗試向群裡的朋友們推薦高逼格電影。

事情的起因是一次聚會,我帶了其中一位朋友(高學歷、銀行基層)來家做客,他看到我的DVD收藏,認為我是一個閱片量豐富的人,邀請我在他的查經群推薦電影,以鼓舞士氣。

初級階段:現成的福音電影

這個任務開始很簡單,豆瓣上直接有一個「福音電影」的列表,我只需要找到一些諸如《面對巨人》( Facing the Giants ) 、《像土豆一樣的信仰》(Faith.Like.Potatoes )、《寫給上帝的信》( Letters to God )等低成本製作就能交差了。

我原計劃是想從勵志的方向繼續前進,最後推薦到《光榮之路》(Glory Road ) 、《追夢赤子心》(Rudy )等電影。

但這個工作很快使我厭煩,因為這些電視電影成本低,藝術修養也低。

在群裡給他們講了《成長的煩惱》的主角卡梅隆最後信主的故事以後,我決定轉換思路,帶他們看看大片,摒棄福音電影。

晉級階段藝術洗禮的失敗

我的第一次嘗試,是戰爭片。

首先,我選擇的是《更大的輝煌》( For Greater Glory: The True Story of Cristiada)

劇情是1920年墨西哥天主教戰爭的故事。

儘管宗教不是同一個,(這個群裡的都是基督教徒),但影片講的故事的外部環境還是可以讓人產生共鳴。影片裡政府軍屠殺神父,小男孩迷茫中參加義軍。最後在一次圍剿中,把自己的馬讓給義軍將領,導致自己被捕。嚴刑拷問中,他堅持耶穌至大。最後,英勇就義。這些情節讓群裡的人大呼過癮。大家紛紛表示這是迄今為止看過最好的「福音電影」。

說實話,這讓我很不舒服,因為更大的輝煌只是一部相當一般的戰爭電影,並沒有多少藝術性,所以我準備帶他們進行一下藝術的洗禮。

我選擇的影片是《山之外》( Dup dealuri )。

大概劇情,就是一個老修女去參加了一次驅魔儀式,然後去世的故事。

在發片之前我對這幫基督徒伸手党進行了科普,告訴他們海報上那片棕櫚葉子意思是坎城電影節,這是一部獲得法國人藝術認可的片子。

果然,他們很不喜歡這部電影。甚至沒有人討論是不是看懂了,群裡開始瘋狂的批判,甚至有人都說出「坎城電影節是敵基督」這樣的話。群主朋友被嚇壞了。要求我挽回一下坎城電影節的聲譽......

我很鬱悶。

不過這個要求並不難,我信手拈來的給他們推薦了《教會》(The Mission )

這可是當年坎城電影節的金棕櫚大獎得主。當然,也是天主教的作品。

影片最後神父舉著十字架帶領教民慷慨赴死的情節再度受到好評。但他們只是對煽情的情節感興趣,並沒有哪怕一個人討論本片的藝術性。這讓我很失落。

高級階段:終於討論起了藝術

《山之外》的失敗,也讓我意識到,直接將某些教會的負面內容呈現給他們太急躁,是不可能獲得接受和認同的。

我決定從兩方面入手。首先,增加電影的藝術性,降低劇情屬性,避免煽情畫面搶了電影藝術本身的光芒。然後,在保證讚頌教會本身的大旋律敘事框架下,適當的植入一點點負面思考。讓他們更加容易接受世俗。

從這兩點出發,我先準備了兩部電影。即《人與神》( Des hommes et des dieux),以及《天國王朝》 (Kingdom of Heaven2005加長版)

《天國王朝》是一部無需多介紹的電影。之所以選擇加長版,除了主角的迷茫被放大之外,還有兩個細節,一個是主角在夜裡登上了耶穌就義的各各他山,苦守一晚卻什麼也沒有發生 。另一個是耶路撒冷王死前拒絕懺悔,並說我死後見到主我會和他懺悔的。算是在宏大的宗教題材中的一點點小試水。

重點是《人與神》。當年坎城電影節天主教人道主義精神獎得主。

大概劇情是90年代摩洛哥動蕩時期,一群法國天主教西多會修士在摩洛哥被屠殺的故事。影片一開始是修士們在摩洛哥的枯燥生活,與市井小販對話中居然談論古蘭經讓群內眾人大開眼界。影片中展現了很多次修士們集體吟唱聖歌,聖歌莊嚴肅穆且神聖,但另一方面也很枯燥。在結局屠殺前一晚,修士們放棄了逃亡的機會,在進行最後一頓聖餐之時,並沒有放聖歌,而是放了一首天鵝湖。

群裡面終於開始了對藝術的討論,對於傳統古典音樂天鵝湖在這種環境下再創作式的運用,大家展開了討論。

這使得我的成就感爆棚。也讓我有了不切實際的自信。

高階段:他們貌似開悟了

於是,我放出了著名的「敵基督電影」《達文西密碼》。

這部商業大片應該無需放原名和豆瓣介紹了吧。

事實上我的自信是錯誤的。群裡一大半人拒絕觀看這部電影。剩下看了的人也表示影片幾乎每一個字都是謊言,包括「尼西亞會議」。只有寥寥幾個人的攻擊角度比較奇特,他們表示影片中提到的約伯記38章11節的經文引用的不對。

你只可到這裡,不可越過,你狂傲的浪要到此止住。

這是在暗示我暫停嗎?

你們以為就你們懂《約伯記》嗎?

那就看看泰倫斯·馬利克的《生命之樹》( The Tree of Life )吧。

這是一部逼格相當高的片子,也是迄今為止我給他們推薦的第一部我能夠考證的新教價值觀電影。

但說實話,我覺得他們不在乎。

本片引述了很多《約伯記》的原文。也有很多偉大的鏡頭,夾雜了宇宙誕生、恐龍、壯美的世界。

老實說這應該是壓箱底的巨作,被我這個時候拿出來展現逼格有點大材小用了。可實話說,人生從來都不是嚴肅的。

我可以肯定沒人看懂這個片子,但大家都被影片的藝術成分折服了。

這也使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如果你們連這個非線性敘事,毫無劇情可言的片子都能啃下來,我是不是應該試試帶他們看看純文藝的藝術電影。

比如大師塔可夫斯基?

終極階段·前奏:歐洲小眾文藝片試試水

先拿個歐洲小眾文藝片試試水吧。

吸取之前的敵基督電影達文西密碼的教訓。我們來試試異端吧。

《苦路》 (Kreuzweg ),香港譯名比較能闡述劇情,叫《少女的祈禱》。

一部反天主教電影,講述一個異端宗教的少女為了家人決定將自己獻祭給神的故事。結局比較精巧。少女還沒有獻出自己的生命,神就完成了她的願望,她看到了神跡。滿懷欣喜,以為自己成功了。卻死於神父帶來的聖餐。

這部電影的深度足夠,遠遠沒有我描述的那麼簡單,但在群裡掀起的討論卻是宗教性的。群友們認為和神做交易是不對的。只有魔鬼才和人做交易(這也是我後面給他們推薦俄版浮士德的原因)。影片的其他深度批判的角度沒有一個得到討論。

是不是太難了?那就換個商業大片。

《城市廣場》 (gora )。木乃伊女主蕾切爾·薇茲主演。講述4世紀埃及多神教的智者希帕提婭發現地球軌道是橢圓的之後,被基督徒用石頭處決的故事。

我很失望,這麼勁爆的大片,在群裡居然沒有引起任何波瀾。

我有些懷疑,他們的信仰到底有多虔誠,正巧有人在群裡安利《賓虛》。於是我放出了《十誡》 (The Ten Commandments 1956版)。

劇情不用介紹,就是字面上的意思。

令我絕望的是,群裡居然沒有一個人看過這部電影。

那種深深的絕望,他們不是基督徒嗎?怎麼會沒看過《十誡》?哪怕連個片段都沒看過。

這是我發的第二部我可以肯定的新教價值觀電影。雖然是50年代的特效水平,但畢竟是華麗的大製作,群友們腦中的畫面被搬上大熒幕使他們大呼過癮。

而我則陷入了深深的絕望,我在伺候一群什麼人啊!我第一次產生了這種想法,我有些厭倦了。

既然你們喜歡這個,那就繼續吧。

《聖經:創世紀》 (The Bible: In the Beginning 1966)、《耶穌傳 》 (Jesus1979)

都是好片,但沒什麼可說的,因為都是基本教義的完美展示。

根本就沒有話題可以說,群裡大家只要讚美就好了。多麼和諧。

我越來越絕望。覺得我一定是幹了一件沒有意義的事情。我發現引領這些人前往藝術的殿堂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太難了。

終極階段:我祭出了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在有一天,我喝了點白蘭地之後,我決定放棄,不引領了。直接一腳把他們揣進去不是更好嗎?

那晚我發了塔可夫斯基的電影,《安德烈·盧布廖夫》 (Андрей Рублёв )。

大師塔可夫斯基的第二部作品。大牛貨。迄今為止我發的唯一一部東正教電影,來自蘇聯。

塔可夫斯基在片子裡埋入了大量聖經的隱喻甚至原文。劇情是俄羅斯聖像畫家安德烈盧布廖夫的故事。

這部電影優秀的地方在於,對苦難的描寫。你可以解讀為這是教會教義中的「受難「。也可以解讀為俄羅斯民族的苦難。正是對於兩者的出色融合,才使得影片得以在蘇聯上映。

影片大受好評,大家紛紛表示雖然看不太懂,但裡面的聖經原文他們都認識。逼格滿滿。並說他們終於理解東正教了,原來東正教也講究受難之類的話......

我當時驚訝的下巴都脫臼了。感情我發了這麼多天主教電影你們都沒看出這不是你們新教的嗎?

我......

結語

這就是至今為止我的故事。

我還有馬丁·斯科塞西的《耶穌最後的誘惑》。以及塔可夫斯基的《飛向太空》還沒發呢。

這一段故事經歷下來,我有兩點感受:

1、我伺候的都是些什麼人啊!

2、帶領一群電影小白一步步走向塔可夫斯基,非常不容易。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塔可夫斯基《雕刻時光》
    瑞典國寶級導演英格瑪·伯格曼稱他為「偉大的導演」「創造了嶄新的、忠實於電影複印件性的語言」。在奧斯卡風光無限的《荒野獵人》在影像語言上致敬了塔可夫斯基的電影,中國獨具文藝氣息的連鎖咖啡館創始人莊崧冽也受塔可夫斯基影響巨大,從電影學院畢業後以「雕刻時光」命名了自己的咖啡館。足見塔可夫斯基在世界電影的影響力。
  • 畢贛的《路邊野餐》是致敬了塔可夫斯基,是長鏡頭和詩的交響曲
    本文由百家號作者惠薇講電影原創並發布。畢贛的《路邊野餐》是致敬了塔可夫斯基,是長鏡頭和詩的交響曲。安德烈·塔可夫斯基,1932年4月4日出生於蘇聯小鎮扎弗拉熱,詩人阿爾謝尼·塔可夫斯基之子。假如塔可夫斯基以線性時序處理《鏡子》的話,無疑應該是先有童年第一眼見到母親的手,再有成年後黑夜夢境中的依次閃現。然而,這是一部偉大的塔可夫斯基電影,敘事邏輯永遠不該遭受日常的掌控,所有記憶、夢境、幻想、白日夢,如水流般彼此交織融合,早已無法明確區分開,唯有吉光片羽的生命體驗是活生生的。英年早逝的塔可夫斯基一生只拍了七部半電影。所幸,長鏡頭拯救了他。
  • 【大家】試論塔可夫斯基《鏡子》中的母題
    ……[注2]一位女士從高爾基市來信:謝謝你的電影《鏡子》,我的童年就是那樣……但是你是怎麼知道的?就是那樣的風,那樣的雷雨……「加爾卡,把貓咪弄到外面去。」我的祖母喊著……房裡一片漆黑,油燈也熄滅了,等待母親回來的感覺充塞了我整個靈魂……而你的電影如此美妙地呈現了一個孩童這種思維的甦醒……而且,我的天!真是太逼真了……我們真的不知道母親的臉容是何等模樣。
  • 從李安到託納多雷,再到塔可夫斯基,看透電影裡「鄉愁」的層次
    塔可夫斯基:「自我」、「本我」與「超我」的哲學探究 但同樣懷有「鄉愁」的你,還是會覺得意猶未盡,直到你看完塔可夫斯基的《鄉愁》。 3.詩意的鄉愁哲學追問 其實,鄉愁的哲學本質在於克服自我,通過追求本我,想到達超我而不可得的過程。 你對異鄉生活的不適應,也是對現狀的不滿,兩者並沒有本質的區別。 你嚮往故鄉生活,也是想追尋遺失的美好,追求純真。
  • 導演身後的故事,紀錄片講給你
    導演身後的故事,紀錄片講給你 時間:2020.09.02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作者:中國銀幕 分享到:
  •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電影的元素》:他的電影宛如奇蹟
    正如伯德教授自己所說,「塔可夫斯基在電影中的高音辨別力,而非他的任何話語『意義』」,才是本書的焦點,這裡的「高音辨別力」,筆者以為就是構成本書主角的「塔氏電影十元素」。  作為一個藝術至上的導演,塔氏會流露出一些看似自相矛盾或難以讓人接受的說法和做法。
  • 盤點好看四部韓國電影 用不普通的電影語言講一個普通的故事
    大量的手搖鏡頭拍攝,相當帶勁兒的剪輯,凌厲而不錯亂的分鏡,直接將一個落魄殺手的逃亡與攻伐之路,喪家犬般孤注一擲的極端心態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整個影片的基調都在無助,背叛癲狂的語境下進行。在如此冷峻的糙勁兒下,都是人心不古的躁動追擊者設定其實很簡單,但故事走向出人意料。
  • 媽祖信眾即可免費觀看影片?這部電影詮釋了什麼是媽祖大愛!
    媽祖信眾即可免費觀看影片?這部電影詮釋了什麼是媽祖大愛!
  • 童年記憶《自古英雄出少年》背後的電影思潮
    單幹之前最後一部邵氏電影是《大大小小一家春》,監製方逸華,我沒看,因為找不到,不評價。之後,就是1983年的《自古英雄出少年》了。由左派電影公司青鳥電影製片公司和峨眉電影製片廠聯合出品。這應該是很多80後影迷的童年回憶了。一部很正統的武打片,唯一創新的地方在於主角是孩子。
  • 吳京辦籤證被要求講英文,吳京:你們邀請我的,憑什麼講英文?
    大家好這裡是娛樂新青青,今天要分享給大家的就是,吳京在辦理籤證的時候,被籤證官要求將英文,吳京霸氣回應:是你們邀請我去的,憑什麼要我講英文?吳京大家都知道,是一位很有名氣的演員和導演,特別是近幾年的發展風生水起。
  • 一部劇情電影,講述「朝聖之路」的故事
    這部電影,講述了一位美國的父親tom在兒子不幸在法國遇難之後,動身前往法國取回兒子的遺體和遺物。兒子在去往聖地牙哥德孔波斯特拉大教堂的朝聖之路上不幸去世,在tom到達法國之後,本來他只想帶兒子「回家」,但是到了目的地後tom卻決定將兒子走過的路和還沒有走完的路重新走一遍,想要好好體會一下兒子在以前的生活,想要理解孩子,在這條朝聖之路上面,tom也遇見了三個從不同國家來的朝聖者,他們也是想尋找生命的更大意義。
  • 片荒電影推薦:這部講籃球的電影,甚至比《灌籃高手》更值得看
    這部講籃球的電影,甚至比《灌籃高手》更值得看。片荒的小夥伴可以看看。籃球是我國最流行的體育項目之一了,幾乎每一個男生都從小在大姚和灌籃高手的故事下耳濡目染的成長起來,但是提到籃球電影,很多人印象還只停留在《空中大灌籃》上,今天小編為大家講的這部電影,堪稱美國版的《灌籃高手》,但是從某種角度高過《灌籃高手》,這部影片就是《卡特教練》。
  • 專訪丨《霹靂貝貝》作者張之路:兒童電影的阿Q
    現在想起來,它是一個讓兒童電影走向「無枝可依」的關鍵一步。市場化還帶來了一點,除了合併的一些機構之外,它的檢驗機制變成了一切看票房,兒童電影它先天的性質,在這方面是很難有優勢的。當然有的會上有人說你們拍《哈利·波特》那也可以,《哈利·波特》我認為如果描述這個片子的特點的話,它是以兒童為主角的商業大片。如果你把中國兒童電影都去搞商業大片,市場一樣是可以的。
  • 淺談臺灣電影發展史,一座華語電影走向世界的橋梁
    作為華語電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臺灣電影與大陸電影、香港電影一樣共同承載著中華文化的精髓,並以其特殊的歷史背景,而成為了華語藝術走向世界的重要橋梁,它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沿著特定的軌跡發展,孕育出不少經典佳作,並一直將獨特的文化魅力傳承至今。
  • 中國電影從這裡走向世界
    中國電影從這裡走向世界聽說西安電影製片廠新建了一個電影藝術體驗中心,為睹芳容,便利用周末閒暇時間,乘地鐵趕到了西影廠老廠區。西影老廠區位於大雁塔景區東側的西影路上,坐南朝北,一些建廠初期的老建築保存完整,錯落有致,遠遠望去,淡粉素裝,樸素莊重。
  • 《岡仁波齊》背後的故事 十一個素人的電影之路
    朝聖的故事在張楊的腦袋中生長了十幾年,不僅與他26年前第一次進藏,感到的自由精神有關,之後每一次回到西藏,一路上見到的風土人情都催化著這個電影種子的萌芽。「我以後會拍一個真正的磕著長頭朝聖的電影」,帶著這樣的念頭,張楊先後兩次將「朝聖」的心願帶入自己的電影故事。
  • 畢贛批判:誰也看不懂得裝X電影,是怎麼操作出來的?
    《路邊野餐》作為一部小眾獨立的超級藝術電影,裡面充斥著塔可夫斯基的蘇聯詩學電影元素,貴州凱裡的家鄉話,畢贛本人寫的不知所云的詩。用腳丫子想,院線都不會給你多少排片的,好好的黃金檔,院線片不排《復聯4》去排個《逐夢演藝圈》,他是不想吃飯了嗎?
  • 中國電影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 中外電影合作走向全方位深度融合
    隨著近年來中國電影的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中外電影合作也從最初的探索階段逐步走向成熟,資本合作、創意人才、資源共享等全方位深度融合正成為中外電影合作的新常態。電影《開羅宣言》根據真實歷史事件改編,講述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時期開羅會議前後發生的故事。
  • 歌曲中的故事《平凡之路》:我曾經跨過山和大海,也穿過人山人海
    那個世界裡,有你,也有我,有太多道不盡的思緒,讓每個人都能夠想起心底埋藏的真情!如今的我有開始喜歡上了老歌,回顧曾經看過的老電影,過去的事歷歷在目,就好像是昨天發生過的事情一樣,那都是年輕最美好的回憶。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的歌曲是——《平凡之路》《平凡之路》這首歌相信大家都有聽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