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應對馬拉松,怎樣訓練才合理?
馬拉松是一項充滿激情與活力的運動,但光有激情,並不一定能跑出好成績。而賽前的科學訓練,才是實現目標的保證。只有合理安排賽前訓練,才能有一次完美的馬拉松之旅,否則不但不會有好成績,還會對身體造成短期或永久的傷害。
那麼,怎樣的訓練才是合理的呢?
01
半馬、全馬的科學訓練方法
「科學」訓練應該是符合人體健康規律的、全面而又因人因時而異的訓練。這種訓練主要包括:
專項基礎階段:賽前60天開始,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有氧耐力水平為基礎,定時、定距、持續地進行耐力跑,配速低於或接近比賽的目標成績。每周的運動量要大中小有機結合,大運動量為突破,中運動量旨在保持,小運動量有助於調整。
專項強化階段:貫穿全年訓練的各個階段,以較大限度地提高速度、耐力水平為核心,進行變速跑、間歇跑,配速高於目標成績。
組合完善階段:提高全馬身體素質的完善技術、體能和預防傷病的保障。方法是把各種專項練習編織起來,持續組合循環聯繫,能兼顧身體各部位。
專項速度節奏訓練: 離比賽還有25-28天,配速等於或稍高於目標成績,間隙6-4分鐘。
02
訓練中的注意點
訓練方案多樣具體,目標明確,因人因時而異,為了保證健康,注意如下三個方面:循序漸進
馬拉松訓練一定要按循序漸進的規則,遵循量變到質變的訓練過程,切不可太隨意,應該逐漸地增加跑步的裡程數。配速很重要,但也不要隨便加速,要讓心肺功能和肌肉承受的量一點點增加。
經過長時間訓練的跑者,在賽前應調整到渴望跑步的狀態。總之,馬拉松訓練應逐步實現「螺旋式」的提高模式。
以半馬來說,若制定賽前5周的訓練,建議將第3周的跑量提到最高點。既然目標是半馬,開始時的跑量是遠遠不夠的。到第3周,周跑量以一周進行2到3次的訓練量計算,最好要達到70公裡左右才科學。合理安排訓練負荷量
系統鍛鍊,逐步增加鍛鍊量是促進健康的關鍵;運動量大中小相結合是提高運動水平的核心;各階段鍛鍊或訓練運動量的合理銜接是重點。最終目的是把身體和心理狀態都調到最佳狀態。
各人的運動機能承受能力並不一樣,興奮型地急著加量也絕非好事,你只能跑10公裡,卻也跟著人家跑20公裡,結果可能會跑傷。
應特別注意,賽前加量是很不科學的,減少訓練量,注意休息才是明智的做法。這時,跑者的訓練量只需達到平時的一半乃至三分之一即可。而且奔跑強度也要降下來,「好比平時每公裡跑5分鐘,那比賽前的訓練,每公裡達到6分鐘左右就可以。
應避免的訓練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