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傳照片贏佳能550D單反 | 免費發明信片贏大獎 | 訂製世博精彩資訊
作家孫甘露(右)做客騰訊
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馬原、餘華、蘇童等青年作家以實驗性的獨特話語方式登上文壇,從此開創了「先鋒派」文學創作的先河,孫甘露先生正是「先鋒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然而他的魅力不僅流露在文學作品中,時尚界也少不了他的身影……
以下為精彩文字實錄:
主持人 駱新:大家好!歡迎您收看由招商銀行特約播出的《駱新六點半》。今天我們在演播室請來了上海文壇一名著名的作家孫甘露先生。您好!
孫甘露:您好。
文學脫離不開社會的影響
主持人 駱新:孫老師進入作家圈子的時候,如果我沒有記錯,您是以先鋒派的姿態進入的。
孫甘露:對,那是上世紀80年代中期的時候。
主持人 駱新:那時候您對先鋒派怎麼理解?
孫甘露:從先鋒派角度來講,其實是後來批評界或者研究者對80年代中期一些作家寫作現象的一個描述,並不是當時有一個集團、小團體或者有一些人在那邊很明確的提出來的。只不過當時有些作家的寫作,跟中國傳統的小說樣式有點不同。就採取了一種實驗性的方法。其實這個實驗性的方法,也有被描述成是受西方文學的影響。
但是,我覺得在中國的傳統裡,這種因素也是一直的。比如說聊齋故事,就完全是個非現實的。比如西遊記的故事,還有中國很多傳統的筆記小說,它不是按照嚴格的西方的所謂現實主義小說的概念來寫作的。中國文革時受蘇俄小說影響比較大,人們認為小說就是像託爾斯泰那樣的。有一種批判性的,塑造人物啊。當然,這個傳統是非常了不起的傳統。
後來我們也看到,隨著開放,外部世界其他國家的文化、文學的了解,你可以看到廣義的小說、寫作來說,是形態非常多樣的、非常豐富的一個局面。今天所有這些實驗性因素的作品,包括電影、音樂、繪畫、小說、詩歌,各個領域裡,都已經是非常普遍的。公眾也把它作為藝術創作的一個樣式。他也接受下來了。可能他不一定認同,不一定能夠非常完整的來了解。但今天已經並不把它視為一個異端了。
主持人 駱新:以前我們更多的是受託爾斯泰的影響,對現實的批判。但現在有人說,其實小說完全是個人的事情,並不完全要關注現實。
孫甘露:籠統的講,即便是非常個人化,寫作一進入公眾領域、進入閱讀,不管你個人怎麼看,公眾就會拿這個東西來衡量你。你是完全的擁抱它,就是宣揚你的世界觀、對當下的批判,或者採取一種迴避的態度,像寫一些完全私人的事情也好,其實都脫不開這個東西,總是要放在這個框架裡去觀察。廣義的看,他一直是存在的。
主持人 駱新:您用先鋒派寫作的時候,更多的是一個憤怒者還是一個憂鬱者,甚至一個孤獨者?
孫甘露:這個評價非常好。當時處境是孤獨的,有一些憤怒。普希金有一個描述,詩人的第一特質,就是憂鬱。
主持人 駱新:悲天憫人,這是寫作的動力。
孫甘露:哪怕寫自己的經歷也好,就像對花草的感觸一樣,其實都包含了更廣義的對生命的理解、對生活的觀察。你可能表現得並不是那麼直接,喊口號式的那樣粗暴的方式,你可能是比較委婉的方式。簡單的說,就是傳達得不是那麼明確的。我覺得這個正是藝術存在的原因。換一個角度描述的話,其實都很好理解。最開始是畫國王,在那個時代,漸漸的進入田野、平民百姓逐漸的畫進來了。任何一部作品,我們都可以進行觀察,他都是應運而生的,是時代的產物,沒有人能超越這個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