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在線導讀]德國總理默克爾24日至25日率領16位部長訪問以色列,在記者會上她與內塔尼亞胡的雙手緊緊地握在一起。二戰期間德對猶太人的「血海深仇」帶來的不信任、懷疑的冷眼,如今變成熱誠的款待。不僅如此,德以還構築了特殊的關係,內塔尼亞胡也稱默克爾為「可靠朋友」。人們不禁驚訝:德國是怎麼贏得以色列的信任的?
德國總理默克爾(左)、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右)在新聞發布會上交談,兩人宛如多年好友。
[新聞拾碎]
默克爾大規模訪以 修好德以關係
默克爾率16位部長赴以色列修好
德國總理默克爾24日—25日率團前往以色列參加第五次德以政府協商會議。隨同默克爾出訪的有16位部長和國務部長,幾乎是整個德國聯邦內閣,這樣的規模前所未有。德國《法蘭克福匯報》25日評論稱,默克爾此行是為了修復與以色列「脫軌的關係」。24日晚,默克爾與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舉行會談,並發表了兩國政府首腦共同聲明。骨盆傷勢仍未痊癒需要拄拐的默克爾對內塔尼亞胡說:「我們這屆新政府成員幾乎都來了,我們希望以此表達對以色列的友誼。」她表示德國是以色列「堅定的支持者」,同時表示支持巴以和平相處。25日默克爾在訪問中還稱,「伊朗不僅僅是以色列的威脅」。
默克爾來訪 以總理稱其為「可靠朋友」
內塔尼亞胡24日以「親愛的安琪拉」稱呼默克爾,並稱讚其為「以色列可靠的朋友」,強調以德雙方合作十分緊密。內塔尼亞胡還表示,以色列人民需要「真正的和平」,因此對他而言伊朗核問題最為重要。報導稱,以色列政府希望雙方最初面向公眾時過程能夠簡短,且不涉及具體內容,但骨盆傷勢仍未痊癒並需要拄拐的默克爾已經開始就中東和平進程表達自己的觀點:「我們希望在此問題上能夠取得進展。」她再次表示支持巴以雙方和平相處,另外還將就伊朗核問題與以色列方面進行會談。
[新聞分析]
「血海深仇」之下,德如何取信於以?
首先是清晰的謝罪態度
首先是清晰的謝罪態度。1970年,時任聯邦德國總理勃蘭特在華沙猶太人遇害者紀念碑的「驚世一跪」,令世界至今動容。1995年,時任德國總理科爾在以色列的猶太人殉難者紀念碑前雙膝下跪,再次代表德國向受害者道歉。默克爾本人則一再表示,對於納粹的罪行,德國應該承擔起「永恆的責任」。
其次,堅持彌補傷害 加強交流合作
其次,堅持彌補傷害。德國1952年與「猶太人對德國索取物質賠償大會」達成第一個賠償協議,賠款相關事宜寫進了德國法律。迄今,德國政府和「索賠大會」達成20多個協議,累計提供了超過700億美元的物質賠償。第三是廣泛深入的交流與合作。建交以來,德以兩國在政治、經濟、防務、科技、文化等領域持續開展合作。根據以德兩國研究機構共同組織的一項民調,61%的以色列人對德國就歷史問題的反省表示滿意,80%的以色列人認為以德關係已實現正常化。
德以「特殊關係」剛起步 分歧猶存
德將代表以和未與以建立外交關係的國家交往
特別引人關注的是,兩國籤署了一項領事合作協議。協議規定,德國將代表以色列和未與以色列建立外交關係的國家,如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等伊斯蘭國家進行交往,如果以色列公民在未與其建交的國家遇到困難,可向當地的德國領事機構尋求幫助。對此,以色列駐德國大使雅科夫哈達—漢德爾斯曼表示,這項協議發出了一個「特別的信號」,它顯示了以色列與德國雙邊關係的重要性。德國外長施泰因邁爾也認為,這一協議再次體現了德以之間的深厚信任和「特殊關係」。
德國對以色列態度分裂 副總理未隨默克爾訪以
報導稱,歐洲議會議長德國社民黨領導人舒爾茨(Schulz)2月12日在以色列議會發表演講。他在演講中關於巴以和平進程的言論觸怒了以色列官員,多名議員當場離席表示抗議。面對記者反覆提問,舒爾茨隨後澄清,歐盟沒有抵制以色列的計劃。 報導還稱,而同為德國社民黨領導,目前擔任默克爾新內閣副總理的加布裡爾(Sigmar Gabriel)不僅一直以來嚴肅批評以色列的定居點政策,而且更是在本次訪問成行前「最後一分鐘」稱病取消行程。
[延伸閱讀]
德以"特殊關係"煉成給人什麼啟示?
用於面對歷史責任責 國家友好關係才能發展
以色列開放大學歷史哲學與猶太研究學系主任巴特錫安·克勞曼告訴本報記者:「在德國國內,一代又一代的人不斷反思德國在二戰時對猶太人所犯下的罪行,不斷從思想根源尋找這一慘痛歷史發生的原因,因此以色列人才能給予德國以重新的認識與原諒。以色列與德國的關係得以改善並不斷發展,最重要的原因在於德國承擔起了它應該承擔的歷史責任。對於歷史,德國人沒有迴避,而是勇敢地面對。」
採取主動面對歷史 才能取信他國
德國和以色列之間形成牢固的互信,德國是主動方,靠的是反省歷史的堅定態度和彌補傷害的切實行動。首先是清晰的謝罪態度。 其次,堅持彌補傷害。第三是廣泛深入的交流與合作。根據以德兩國研究機構共同組織的一項民調,61%的以色列人對德國就歷史問題的反省表示滿意,80%的以色列人認為以德關係已實現正常化。贏得信任,需要誠實;既要對歷史誠實,也要對受害者誠實。德國贏得以色列信任,靠的是對「永恆的責任」長年不懈的堅持。
華聲在線綜合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