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忠魂,遙望故鄉78年

2020-12-24 騰訊網

荒煙蔓草之間,墓碑孤獨的站立在這裡,這一站,就是七十八年。

這裡是湖北省宜昌市長陽縣磨市鎮瀘溪村,青山綠水之間,抗戰殉國的榮超副團長長眠於此地。

榮超副團長的墓呈圓丘形封土,底徑二米,高一米五。墓前立碑,碑體三稜形,高一點四八米。

三峽職業技術學院的王坤老師和他的朋友們用一層宣紙覆蓋在墓碑正面,輕輕的拓印,歲月的痕跡漸漸褪去,一段塵封78年的歷史慢慢顯現出來:

故陸軍第四十三師第一百二十七團中校副團長榮超殉國紀念碑

左面是43師師長李士林題詞:軍人楷模

右側是43師127團團長賈淑誼題詞:浩氣長存

紀念碑的基座四周刻有英烈生平,包括籍貫、犧牲經過等:

榮君事略,榮君名超,字冠軍,河南沈丘人。中央軍校軍官訓練班第一期畢業。歷任連長,營長,副團長等職,實步兵上尉,於晉南丶鄂南丶粵北抗日諸戰,均著戰功。君早歲投業,久膺軍寄,體魄雄偉,膽略超人,經驗宏富,學術兼優。品高尚性豪爽,平日服從長官,敦腔僚友,對下則恩威並濟,寬嚴得宜。恆以殺敵救國相誡勉,每戰必身先士卒,以勇敢著稱。

民國三十一年秋,湖北當陽孫家衝之役,以傷劇,於九月三十日溘世,享年三十有八,壯志未酬,為國捐軀,良可哀已。

民國三十一年十月三十一日

他家居何處?他有後人嗎?他的後人知道他殉國了嗎?知道他埋葬在這裡嗎?這一切,都不得而知。

一座英烈的墓,背後是一個家庭無盡的思念,更有那肝腸欲斷的牽掛。

2020年11月24日,湖北宜昌三峽職院技術學院宜昌抗戰研究中心的王夙志老師告訴筆者,湖北宜昌市長陽縣磨市鎮有一座抗戰殉國的副團長的墓,保存完好,墓前矗立著紀念碑,碑文上顯示這位抗戰英烈是43師127團中校副團長榮超。

烈士安葬在這裡已經78年了,據當地村民反映,從來沒有見過他的後人來祭拜他,應該是不知道他安葬在這裡。

王夙志老師希望筆者能查到一些關於榮超副團長更為詳細的資料。

筆者立即開始了查詢工作,根據紀念碑上記錄,烈士畢業於黃埔軍校軍官訓練班第一期,筆者很快就在該期同學錄上找到了榮超的照片,照片上顯示他的籍貫是河南沈丘,這與紀念碑上所記錄的烈士籍貫完全一致,更讓人驚喜的是,照片上有確切的家庭地址!

榮超 冠軍 二十九 河南沈邱 河南沈邱縣東北三十裡界首集南榮老家

「根據家庭地址尋找英烈的後人,讓英烈回家!」這個想法油然而生。

78年漫長歲月,帶走了太多太多,物是人非,能否找到英烈的後人,筆者心裡也沒底。

然後,筆者很快就意識到一個問題,英烈的籍貫是河南沈邱,家庭地址是界首集南榮老家。筆者清楚的知道界首市屬於安徽省阜陽市,那麼英烈的老家到底是屬於河南沈邱還是安徽界首呢?

筆者和宜昌抗戰研究中心的王老師商量了一下,建立了一個名為「尋找抗戰英烈榮超團長後人」的微信群,將河南志願者和安徽阜陽志願者和相關人士都拉進群,群策群力,尋找英烈後人。

筆者編寫了文字信息,配發了榮超團長的紀念碑和照片,請志願者轉發。

很快,一位家住界首的志願者確認,界首市有個村就叫榮老家村,榮超團長應該就是這個村的。

為烈士尋親的信息從11月24日晚上9點開始在界首市各微信群被大量轉發,尋親目標都指向界首市榮老家村。

讓抗戰英烈早日找到家人,讓英烈回家,這是無數界首人的心聲,他們更為家鄉有這樣的抗日英雄感到驕傲和自豪。

當天晚上,界首市退役軍人事務局黨組書記、局長楊偉榮看到幾個微信群內發布的尋找抗戰英烈榮超後人的信息後,立即安排界首市潁南街道退役軍人服務管理站迅速落實查找工作。

11月25日上午,尋親微信群裡得到了消息反饋,英烈在老家有後人,相關情況正在核實。

界首市潁南街道退役軍人服務管理站的工作人員,找到了榮超副團長的長孫榮學立,將他邀請到辦公室核實情況。

界首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向榮學立核實情況

「我爺爺榮超是抗戰軍官,讀過黃埔軍校,犧牲在抗日前線,這是榮老家村裡很多上了年紀的人都知道的事情」,榮學立如是說。

榮學立今年57歲,據他介紹其父親名為榮佑軍,是爺爺的獨子,出生在西安,小名就叫西安。爺爺是1942年犧牲,犧牲時38歲,父親榮佑軍時年7歲,和奶奶榮胡氏住在西安。爺爺犧牲後奶奶帶著父親回到榮老家村。爺爺弟兄五人,老二老四老五都隨爺爺一同參軍。

「村裡有幾個人曾經跟隨我爺爺從軍,有榮朝成(爺爺的文書),榮朝獻(爺爺的馬夫)等人,我爺爺的情況榮朝成知道得最清楚,可惜他在七、八年前已經去世了。」

「我十幾歲時榮朝成給我講爺爺的故事,他說我爺爺身材魁梧,1米8的大高個,騎在馬上把馬的腰都壓彎了。爺爺在打宜昌時打仗打勝了,他又帶著全團去偷襲日軍據點被包圍,大腿負傷,警衛員把他背了下來,又過了長江,由於水浸傷口流血過多犧牲,犧牲後埋在江半坎上。」

「我父親在世時就多次說過,要找到爺爺的墓地,可惜由於路途遙遠,並且不知道爺爺埋葬的具體地方,當時家裡經濟條件也不寬裕,就一直沒有成行。」

榮學立兄弟姐妹四人,他排行老大,另有兩個妹妹,一個弟弟。

自此,從尋親信息發布,到尋訪到榮超副團長的長孫榮學立,只用了短短的12個小時。感謝網絡的力量,感謝為之付出的志願者和愛心人士。

一段湮沒了78年的烽火記憶漸漸變得清晰起來。

榮超,字冠軍,1905年10月13日出生於今安徽省界首市榮老家村(此地位於河南、安徽兩省交界之處),是五兄弟中的長兄。榮超早年投軍,加入孫傳芳部五省聯軍。北伐勝利後五省聯軍被國民革命軍收編,一部編為43師,榮超在43師任少尉排長。

1932年春,43師被陳誠收編,納入18軍建制。從此,43師成為陳誠土木系部隊。

1932年10月,蔣介石以「各部隊現役初級軍官之行伍出身者,極宜施以教育以增進其學術,而為統一全國軍事教育之準備」,在黃埔軍校設立軍官訓練班,對行伍出身和雜牌軍校畢業的軍官施行黃埔教育。該班第一期在南京辦學,從第二期開始,遷往河南洛陽西工。

1932年11月,榮超考入黃埔軍校軍官訓練班第一期,為該期第九隊學員,1933年6月畢業後回任原職。也正是在該期同學錄上,榮超留下了這張珍貴的照片和家庭地址。

1934年2月3日,榮超升任43師258團3營8連上尉連長。

榮超擔任上尉連長的軍政公報記錄

1934年5月19日,榮超升任43師253團1營上尉營附。

榮超升任上尉營附的軍政公報記錄

1935年8月19日,榮超銓敘陸軍步兵上尉。

《陸海空軍軍官佐任官兵名簿》上榮超的記錄

全面抗戰爆發後,榮超隨部駐紮在甘肅平涼、天水一帶,他嚴格督促部下,積極整訓部隊,隨時準備開赴抗日前線,殺敵報國。

1939年2月,43師隸屬於87軍,開赴第六戰區抗日前線,駐守湖南益陽、常德一線。9月,43師參加第一次長沙會戰,奉命布防於湖北石首、公安一線。此後,榮超隨部長期駐防於湖北,多次率部出擊,與日軍展開激戰,因功升任少校營長。

1941年9月,第二次長沙會戰爆發。為策應第九戰區長沙作戰,第六戰區司令長官陳誠下令發起宜昌反攻戰役,43師在87軍建制內出擊漢口到京山的公路,阻敵援兵,在荊州一帶與日軍展開激戰,保障第六戰區國軍主力對宜昌的進攻。由於日軍主力從湖南戰場迅速回援,六戰區反攻宜昌功敗垂成!在這次戰役中,榮超率部積極作戰,立下了汗馬功勞。

1942年9月,已經升任43師127團中校副團長的榮超,奉上級命令,率領部隊泅渡長江,出擊長江北岸駐紮在當陽的日軍,9月27日在湖北當陽孫家衝遭遇日軍優勢兵力包圍,激戰中,榮超副團長身受重傷,仍指揮部隊突圍,再次泅渡長江,返回南岸部隊駐地。

榮超副團長被部下送往長陽後方醫院,由於失血過多,再加上江水浸泡傷口,發生感染,搶救無效,榮超副團長於1942年9月30日壯烈殉國,年僅三十八歲!

他永遠的離開了他深愛著的妻子和兒子,永遠的離開了朝夕相處的袍澤兄弟!

榮超副團長殉國後,部隊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根據當地村民陳浩觀發表於《長陽文史資料第2輯》(1987年)上的回憶文章《憶榮超副團長的追悼會》中的記錄,43師師長李士林將軍出席了追悼會,發表了慷慨激昂的講話,表達了全體將士對榮超副團長深切緬懷之情,鼓勵將士們學習榮超副團長,奮勇殺敵,驅逐日寇,光復國土。

一排士兵對天鳴槍之後,榮超副團長被安葬於瀘溪村的一面山坡之上。

青山埋烈骨,綠水挽忠魂!

知道爺爺墓地的消息後,作為長孫的榮學立召開了家庭會議,決定儘快趕赴湖北宜昌,為爺爺掃墓。

2020年12月6日,榮學立帶領家族一行10人,從安徽界首出發,驅車千裡,趕赴湖北宜昌。筆者也飛赴宜昌,見證這感人的一幕。

三峽職業技術學院宜昌抗戰研究中心的吳建勳主任和老師們,熱情的接待了榮學立一行,召開了「抗戰英烈榮超團長事跡座談會」,對榮學立一行表示了歡迎,緬懷榮超團長的英雄事跡。

12月7日早晨,榮超團長的後人,宜昌抗戰研究中心的老師們、志願者們、媒體人士,從宜昌市區前往長陽縣磨市鎮瀘溪村,與磨市鎮政府、瀘溪村村委會的領導們匯合,前往榮超副團長的墓地掃墓。

78年的等待,78年的望眼欲穿,為國捐軀的忠魂啊,您的後人終於來看望您了!

來到祖父的安息之處,擺上從家鄉帶來的供品,78年了,嘗嘗家鄉的味道吧

拜祭儀式開始,默哀,宜昌抗戰研究中心吳建勳主任致辭。

焚化紙錢,抗戰忠魂,願你在天堂裡安好。

天若有情天亦老!榮超副團長的兩位孫女仔細的擦拭爺爺的墓碑。想起這70年來爺爺一個人孤孤伶仃的安息在異地他鄉,兩位孫女撫碑痛哭。

震天的鞭炮聲和禮花彈,上窮碧落下黃泉,榮團長,您聽到了嗎?

78年了,後人第一來到您的墓前,給您磕頭,榮團長九泉有靈,一定十分欣慰。

按照家鄉風俗,清理墓上的雜草,裝一袋墓上的封土,帶回家鄉。

當地村民有義,對忠烈的墓地多有照顧;忠烈後人有情,跪謝當地村民。

忠烈後人在墓地合影。

筆者飛赴湖北宜昌,只為見證這感人的一幕。筆者與榮超團長的長孫榮學立在墓前合影。

祭拜活動結束後,全體人員在瀘溪村合影,感謝為之付出的志願者,愛心人士。

相關焦點

  • 陝籍抗戰名將後裔中條山抗戰紀念館祭英靈
    華商報常務副總編輯石磊與抗戰名將後裔合影留念  今年是抗戰勝利70周年。  應華商報邀請,孫蔚如將軍之子孫存京先生、趙壽山將軍之孫趙武原先生、馮欽哉將軍之孫馮寄寧先生等陝軍抗戰名將後裔,今天上午將在山西垣曲縣中條山抗戰紀念館,參加由華商報等舉辦的「中條山上祭陝軍故鄉水土緬忠魂」紀念活動,祭奠當年流血犧牲的「陝軍」抗戰英烈。
  • 八路軍武漢辦事處舊址紀念館舉行抗戰家書朗誦會紀念抗戰83周年活動
    2020年7月7日,全民族抗戰爆發83周年,「翰墨寄深情,鴻鵠藏於心」抗戰家書朗誦會在八路軍武漢辦事處舊址紀念館內舉行。一封封抗戰家書鐵骨錚錚、感人肺腑,一位位朗讀者情真意切、打動人心,帶領觀眾們穿越歷史硝煙,重溫烽火歲月背後的家國情懷。
  • 遙望一望無際的田野,故鄉的您還好嗎?
    每一次看到這一望無際的田野的時候,我都陷入了沉思:在那遙遠的故鄉,某年四月的某一天,一個姑娘要回城了,她的奶奶送她到車站,不停地往她手裡塞吃的,嘴裡還不停的叮囑著。一會兒,汽車來了,姑娘戀戀不捨地上了汽車,車慢慢地開了起來,遠遠的看到,她邁著她那"七寸小金蓮"一路小跑攆著汽車,直到攆不上,才停下來,拿下圍在脖子上的圍巾,擦了一下眼睛。
  • 舊書攤上驚現戰爭線索,六旬老人13年陵園路只為400忠魂回家
    我現在78歲了,好幾夜都睡不著覺。要不是楊寧我根本找不到我爸的一切信息。不是他,我到死也不知道我爸爸是怎麼犧牲的。」這位家屬說。每一位走上戰場的士兵,故裡都在有人等他。只要知曉這裡面的情感,就會明白找到烈士的親屬、讓英魂回家在國人心中何其重要。
  • 原創散文MV《遙望故鄉,稻香浦北》
    點擊欣賞精彩視頻在人潮如流的大街上,我遙望家鄉的方向,你款款走來,從小橋流水,從田園風光,從一幅幅美麗的風景,從一個個久遠的故事,用泥土的芳香洗去我奔波生計的厚塵每個有夢想的人都在努力,每個有夢想的人都有回憶——因為鄉音未改,鄉愁難泯;遙望故鄉,稻香浦北。
  • 王永:拜謁松山慰忠魂 抗戰烈士留英名
    幾十年前,《中國遠徵軍》等抗戰末期的文藝作品,激發了我這個熱愛軍事題材的人了解滇緬會戰歷史情況的興趣與情懷。這原來是一個很貧困落後的小村子,經過主題發掘,將村子打造成了擁有老兵餐館、戰時記憶、血火重生地、抗戰小文庫等獨具特色的抗戰文化聚集地,讓人過目難忘。
  • 保山:千裡單騎祭英烈 松山哀思悼忠魂
    雲南網訊(記者 賈雲巍 通訊員 儲永娟 雷靂 賀彬)4月13號,為紀念滇緬公路通車80周年,來自全國10多個省份、200多張重型摩託車「發燒友」一路騎行千裡,自發組織到龍陵松山開展「千裡單騎祭英烈」活動,悼念抗戰忠魂
  • 烈士得以安息 2128名抗戰忠魂永駐南嶽忠烈祠
    烈士得以安息 2128名抗戰忠魂永駐南嶽忠烈祠 來源:三湘都市報 作者: 編輯:見習編輯:黃璐 2013-08-16 10:19:21> —分享—   經一年多修繕,近日安葬著國民革命軍37軍60師在湘北抗戰中
  • 聽老兵講述抗戰故事 讓偉大抗戰精神代代相傳
    這一天,從抗戰烽火中一路走來的陸軍第78集團軍某合成旅,組織官兵參觀東北抗日聯軍紀念館,重溫抗戰歷史,接受愛國主義教育;抗戰老兵史保東、抗戰烈士遺屬高碧英,給家人講述抗戰英雄的故事,緬懷抗戰先烈……他們,用不同的方式,傳承著偉大抗戰精神。  記者走近這些參與抗戰的部隊和老兵,以及抗戰烈士遺屬,聽他們講述槍林彈雨背後的故事。
  • 雲南龍陵:千裡單騎祭英烈 松山哀思悼忠魂
    車隊前往松山4月13號,為紀念滇緬公路通車80周年,來自全國10多個省份的200多名摩託車「發燒友」,一路騎行千裡自發組織到龍陵縣開展「千裡單騎祭英烈」活動,在英雄的松山深情哀思,悼念抗戰忠魂。上午11時,參加活動的200多名機車手,陸續抵達滇西抗戰主戰場龍陵松山,在解說員的帶領下,大家認真聽取了70年前那段浴血奮戰的松山抗戰故事,在103師陣亡將士公墓前依次向長眠於此的英烈們默哀並敬獻了鮮花,表達了對英烈們無限的哀思和崇高的敬意。隨後,大家參觀了中國遠徵軍雕塑群及松山戰役遺址。
  • 關注抗戰 珍惜和平——國內首家以遠徵為主題的酒店落座浙江諸暨
    12月12日,由浙江紹興諸暨遠徵大酒店舉辦,主題為「尋找飄蕩的忠魂 抗日戰爭 中國遠徵軍珍貴影像致敬展」在此啟動! 活動當天,多位忠良後人前往參加啟動儀式,活動除了展出許多珍貴的抗日戰場照片以外,還邀請了國內著名的軍旅傳記作家進行講座,採取線上線下交流互動的形式作為緬懷抗戰死去的英烈,時刻提醒人們
  • 楊宏明:中共抗戰英烈
    背靠富家山,面朝金沙湖國家溼地公園,中共抗戰英烈楊宏明的紀念館就坐落在這裡的一片青竹林中。楊宏明,1910年出生,湖北黃安(今紅安縣)人,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參加工農紅軍,曾任連長、營長、團長等職。參加了中央蘇區歷次反「圍剿」鬥爭和兩萬五千裡長徵。全國抗戰爆發後,楊宏明奉命到華北敵後開展抗日遊擊戰爭。
  • 抗戰期間江西78縣遭轟炸燒掠 300多萬畝土地荒蕪
    戰時江西78縣遭轟炸 24縣市幾成焦土 江西省委黨史研究室相關負責人介紹,戰時江西全省84縣,竟有78縣慘遭嚴重轟炸燒掠,其中有24個縣市城區幾成焦土,房屋被毀391874棟。以贛州為例,1939年4月贛州連續3次遭受敵機轟炸,同年6月又連續3次遭敵機轟炸,造成大量人口傷亡、房屋被毀。
  • 「那裡有我長眠的戰友」 黔籍抗戰老兵李文德,守望松山73年
    年輕的時候我拼命地跑啊、逃啊,是為了回到我的故鄉;今天我老了,我把自己的餘生交給了這裡,是為了一抬頭就看見我的『南天門』。」這是連續劇《我的團長我的團》劇終時的臺詞,軍旅編劇蘭小龍在一部抗日群戲裡塑造了性格鮮明的抗日戰士,就像當年《尋槍》給青巖古鎮帶來的尋根效應一樣,滇西的和順古鎮也引起一輪輪80後、90後劇迷們的爭相追捧。唯有片尾這句臺詞,說的是貴州籍老兵李文德。
  • 南僑機工後人徒步滇緬公路:穿越了78年的一公裡
    中新社雲南畹町7月7日電 題:南僑機工後人徒步滇緬公路:穿越了78年的一公裡  作者 崔汶  百名南僑機工後裔與千名邊境民眾7日一道徒步滇緬公路中國境內段最後一公裡。7月7日,南僑機工後人在機工名單碑前撫摸父親的名字。
  • 秋日謁忠魂—參觀鄭州烈士陵園
    10月11日,縣吉鴻昌精神研究會名譽會長張志華,理事李偉、張繼濤、萬山紅、鄒同寶等前往鄭州拜謁吉鴻昌烈士墓,緬懷先烈豐功偉績,憑弔烈士忠魂。  紀念碑的後面是一幅「歷史記憶,永遠豐碑」巨型浮雕,分為六部分:五四運動、二七大罷工、農民暴動、中原抗戰、挺進中原、解放鄭州。
  • 遠徵猶聞戰鼓聲——抗戰忠良之後諸暨團聚記
    時間:二0二0年十二月十二日 地點:浙江諸暨遠徵大酒店 風雲際會,豪情萬丈,歷史在這裡碰撞。 今天這個日子將被永遠銘記!
  • 鐵血戰士 永恆忠魂
    原標題:鐵血戰士 永恆忠魂 他用自己短暫的一生譜寫了光輝的篇章,用自己對中華民族、對祖國、對人民的無限忠誠、滿腔熱血譜寫了永恆的忠魂。 史忠恆的出生地是當時的永吉縣孤店子鎮北三臺子屯(1958年孤店子被劃歸吉林市區管轄)。史忠恆原名史恆,從軍時為避免敵人報復其家人,改名史忠恆。他一生牢記父親囑託,在外只說是永吉縣人,不提具體是哪個村屯。所以,現在網際網路上關於史忠恆的資料都只有永吉縣人字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