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煙蔓草之間,墓碑孤獨的站立在這裡,這一站,就是七十八年。
這裡是湖北省宜昌市長陽縣磨市鎮瀘溪村,青山綠水之間,抗戰殉國的榮超副團長長眠於此地。
榮超副團長的墓呈圓丘形封土,底徑二米,高一米五。墓前立碑,碑體三稜形,高一點四八米。
三峽職業技術學院的王坤老師和他的朋友們用一層宣紙覆蓋在墓碑正面,輕輕的拓印,歲月的痕跡漸漸褪去,一段塵封78年的歷史慢慢顯現出來:
故陸軍第四十三師第一百二十七團中校副團長榮超殉國紀念碑
左面是43師師長李士林題詞:軍人楷模
右側是43師127團團長賈淑誼題詞:浩氣長存
紀念碑的基座四周刻有英烈生平,包括籍貫、犧牲經過等:
榮君事略,榮君名超,字冠軍,河南沈丘人。中央軍校軍官訓練班第一期畢業。歷任連長,營長,副團長等職,實步兵上尉,於晉南丶鄂南丶粵北抗日諸戰,均著戰功。君早歲投業,久膺軍寄,體魄雄偉,膽略超人,經驗宏富,學術兼優。品高尚性豪爽,平日服從長官,敦腔僚友,對下則恩威並濟,寬嚴得宜。恆以殺敵救國相誡勉,每戰必身先士卒,以勇敢著稱。
民國三十一年秋,湖北當陽孫家衝之役,以傷劇,於九月三十日溘世,享年三十有八,壯志未酬,為國捐軀,良可哀已。
民國三十一年十月三十一日
他家居何處?他有後人嗎?他的後人知道他殉國了嗎?知道他埋葬在這裡嗎?這一切,都不得而知。
一座英烈的墓,背後是一個家庭無盡的思念,更有那肝腸欲斷的牽掛。
2020年11月24日,湖北宜昌三峽職院技術學院宜昌抗戰研究中心的王夙志老師告訴筆者,湖北宜昌市長陽縣磨市鎮有一座抗戰殉國的副團長的墓,保存完好,墓前矗立著紀念碑,碑文上顯示這位抗戰英烈是43師127團中校副團長榮超。
烈士安葬在這裡已經78年了,據當地村民反映,從來沒有見過他的後人來祭拜他,應該是不知道他安葬在這裡。
王夙志老師希望筆者能查到一些關於榮超副團長更為詳細的資料。
筆者立即開始了查詢工作,根據紀念碑上記錄,烈士畢業於黃埔軍校軍官訓練班第一期,筆者很快就在該期同學錄上找到了榮超的照片,照片上顯示他的籍貫是河南沈丘,這與紀念碑上所記錄的烈士籍貫完全一致,更讓人驚喜的是,照片上有確切的家庭地址!
榮超 冠軍 二十九 河南沈邱 河南沈邱縣東北三十裡界首集南榮老家
「根據家庭地址尋找英烈的後人,讓英烈回家!」這個想法油然而生。
78年漫長歲月,帶走了太多太多,物是人非,能否找到英烈的後人,筆者心裡也沒底。
然後,筆者很快就意識到一個問題,英烈的籍貫是河南沈邱,家庭地址是界首集南榮老家。筆者清楚的知道界首市屬於安徽省阜陽市,那麼英烈的老家到底是屬於河南沈邱還是安徽界首呢?
筆者和宜昌抗戰研究中心的王老師商量了一下,建立了一個名為「尋找抗戰英烈榮超團長後人」的微信群,將河南志願者和安徽阜陽志願者和相關人士都拉進群,群策群力,尋找英烈後人。
筆者編寫了文字信息,配發了榮超團長的紀念碑和照片,請志願者轉發。
很快,一位家住界首的志願者確認,界首市有個村就叫榮老家村,榮超團長應該就是這個村的。
為烈士尋親的信息從11月24日晚上9點開始在界首市各微信群被大量轉發,尋親目標都指向界首市榮老家村。
讓抗戰英烈早日找到家人,讓英烈回家,這是無數界首人的心聲,他們更為家鄉有這樣的抗日英雄感到驕傲和自豪。
當天晚上,界首市退役軍人事務局黨組書記、局長楊偉榮看到幾個微信群內發布的尋找抗戰英烈榮超後人的信息後,立即安排界首市潁南街道退役軍人服務管理站迅速落實查找工作。
11月25日上午,尋親微信群裡得到了消息反饋,英烈在老家有後人,相關情況正在核實。
界首市潁南街道退役軍人服務管理站的工作人員,找到了榮超副團長的長孫榮學立,將他邀請到辦公室核實情況。
界首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向榮學立核實情況
「我爺爺榮超是抗戰軍官,讀過黃埔軍校,犧牲在抗日前線,這是榮老家村裡很多上了年紀的人都知道的事情」,榮學立如是說。
榮學立今年57歲,據他介紹其父親名為榮佑軍,是爺爺的獨子,出生在西安,小名就叫西安。爺爺是1942年犧牲,犧牲時38歲,父親榮佑軍時年7歲,和奶奶榮胡氏住在西安。爺爺犧牲後奶奶帶著父親回到榮老家村。爺爺弟兄五人,老二老四老五都隨爺爺一同參軍。
「村裡有幾個人曾經跟隨我爺爺從軍,有榮朝成(爺爺的文書),榮朝獻(爺爺的馬夫)等人,我爺爺的情況榮朝成知道得最清楚,可惜他在七、八年前已經去世了。」
「我十幾歲時榮朝成給我講爺爺的故事,他說我爺爺身材魁梧,1米8的大高個,騎在馬上把馬的腰都壓彎了。爺爺在打宜昌時打仗打勝了,他又帶著全團去偷襲日軍據點被包圍,大腿負傷,警衛員把他背了下來,又過了長江,由於水浸傷口流血過多犧牲,犧牲後埋在江半坎上。」
「我父親在世時就多次說過,要找到爺爺的墓地,可惜由於路途遙遠,並且不知道爺爺埋葬的具體地方,當時家裡經濟條件也不寬裕,就一直沒有成行。」
榮學立兄弟姐妹四人,他排行老大,另有兩個妹妹,一個弟弟。
自此,從尋親信息發布,到尋訪到榮超副團長的長孫榮學立,只用了短短的12個小時。感謝網絡的力量,感謝為之付出的志願者和愛心人士。
一段湮沒了78年的烽火記憶漸漸變得清晰起來。
榮超,字冠軍,1905年10月13日出生於今安徽省界首市榮老家村(此地位於河南、安徽兩省交界之處),是五兄弟中的長兄。榮超早年投軍,加入孫傳芳部五省聯軍。北伐勝利後五省聯軍被國民革命軍收編,一部編為43師,榮超在43師任少尉排長。
1932年春,43師被陳誠收編,納入18軍建制。從此,43師成為陳誠土木系部隊。
1932年10月,蔣介石以「各部隊現役初級軍官之行伍出身者,極宜施以教育以增進其學術,而為統一全國軍事教育之準備」,在黃埔軍校設立軍官訓練班,對行伍出身和雜牌軍校畢業的軍官施行黃埔教育。該班第一期在南京辦學,從第二期開始,遷往河南洛陽西工。
1932年11月,榮超考入黃埔軍校軍官訓練班第一期,為該期第九隊學員,1933年6月畢業後回任原職。也正是在該期同學錄上,榮超留下了這張珍貴的照片和家庭地址。
1934年2月3日,榮超升任43師258團3營8連上尉連長。
榮超擔任上尉連長的軍政公報記錄
1934年5月19日,榮超升任43師253團1營上尉營附。
榮超升任上尉營附的軍政公報記錄
1935年8月19日,榮超銓敘陸軍步兵上尉。
《陸海空軍軍官佐任官兵名簿》上榮超的記錄
全面抗戰爆發後,榮超隨部駐紮在甘肅平涼、天水一帶,他嚴格督促部下,積極整訓部隊,隨時準備開赴抗日前線,殺敵報國。
1939年2月,43師隸屬於87軍,開赴第六戰區抗日前線,駐守湖南益陽、常德一線。9月,43師參加第一次長沙會戰,奉命布防於湖北石首、公安一線。此後,榮超隨部長期駐防於湖北,多次率部出擊,與日軍展開激戰,因功升任少校營長。
1941年9月,第二次長沙會戰爆發。為策應第九戰區長沙作戰,第六戰區司令長官陳誠下令發起宜昌反攻戰役,43師在87軍建制內出擊漢口到京山的公路,阻敵援兵,在荊州一帶與日軍展開激戰,保障第六戰區國軍主力對宜昌的進攻。由於日軍主力從湖南戰場迅速回援,六戰區反攻宜昌功敗垂成!在這次戰役中,榮超率部積極作戰,立下了汗馬功勞。
1942年9月,已經升任43師127團中校副團長的榮超,奉上級命令,率領部隊泅渡長江,出擊長江北岸駐紮在當陽的日軍,9月27日在湖北當陽孫家衝遭遇日軍優勢兵力包圍,激戰中,榮超副團長身受重傷,仍指揮部隊突圍,再次泅渡長江,返回南岸部隊駐地。
榮超副團長被部下送往長陽後方醫院,由於失血過多,再加上江水浸泡傷口,發生感染,搶救無效,榮超副團長於1942年9月30日壯烈殉國,年僅三十八歲!
他永遠的離開了他深愛著的妻子和兒子,永遠的離開了朝夕相處的袍澤兄弟!
榮超副團長殉國後,部隊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根據當地村民陳浩觀發表於《長陽文史資料第2輯》(1987年)上的回憶文章《憶榮超副團長的追悼會》中的記錄,43師師長李士林將軍出席了追悼會,發表了慷慨激昂的講話,表達了全體將士對榮超副團長深切緬懷之情,鼓勵將士們學習榮超副團長,奮勇殺敵,驅逐日寇,光復國土。
一排士兵對天鳴槍之後,榮超副團長被安葬於瀘溪村的一面山坡之上。
青山埋烈骨,綠水挽忠魂!
知道爺爺墓地的消息後,作為長孫的榮學立召開了家庭會議,決定儘快趕赴湖北宜昌,為爺爺掃墓。
2020年12月6日,榮學立帶領家族一行10人,從安徽界首出發,驅車千裡,趕赴湖北宜昌。筆者也飛赴宜昌,見證這感人的一幕。
三峽職業技術學院宜昌抗戰研究中心的吳建勳主任和老師們,熱情的接待了榮學立一行,召開了「抗戰英烈榮超團長事跡座談會」,對榮學立一行表示了歡迎,緬懷榮超團長的英雄事跡。
12月7日早晨,榮超團長的後人,宜昌抗戰研究中心的老師們、志願者們、媒體人士,從宜昌市區前往長陽縣磨市鎮瀘溪村,與磨市鎮政府、瀘溪村村委會的領導們匯合,前往榮超副團長的墓地掃墓。
78年的等待,78年的望眼欲穿,為國捐軀的忠魂啊,您的後人終於來看望您了!
來到祖父的安息之處,擺上從家鄉帶來的供品,78年了,嘗嘗家鄉的味道吧
拜祭儀式開始,默哀,宜昌抗戰研究中心吳建勳主任致辭。
焚化紙錢,抗戰忠魂,願你在天堂裡安好。
天若有情天亦老!榮超副團長的兩位孫女仔細的擦拭爺爺的墓碑。想起這70年來爺爺一個人孤孤伶仃的安息在異地他鄉,兩位孫女撫碑痛哭。
震天的鞭炮聲和禮花彈,上窮碧落下黃泉,榮團長,您聽到了嗎?
78年了,後人第一來到您的墓前,給您磕頭,榮團長九泉有靈,一定十分欣慰。
按照家鄉風俗,清理墓上的雜草,裝一袋墓上的封土,帶回家鄉。
當地村民有義,對忠烈的墓地多有照顧;忠烈後人有情,跪謝當地村民。
忠烈後人在墓地合影。
筆者飛赴湖北宜昌,只為見證這感人的一幕。筆者與榮超團長的長孫榮學立在墓前合影。
祭拜活動結束後,全體人員在瀘溪村合影,感謝為之付出的志願者,愛心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