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書攤上驚現戰爭線索,六旬老人13年陵園路只為400忠魂回家

2020-12-26 真意人間

貴州人劉定芳的外公外婆在臨終前,惦記著同一樣事情。這讓劉定芳全家人心裡都像裝上了一個鬧鐘,每到一定時候都會提醒著要把這事給了結了。

劉定芳的外婆在今年2月份去世。去世前她說,不管怎麼樣,都不要放棄——找到大外公,祭拜他。

大外公是名戰士,在抗美援朝中犧牲,但葬在哪裡多年來一直未明。大外公沒有後代,劉定芳的外公外婆覺得,唯一的親人就是他們了,一定要讓大外公魂歸故裡。

11月28日,在遼寧錦州的解放錦州烈士陵園內,長眠於此的16名貴州籍抗美援朝志願軍烈士70年來首次迎來了親屬的祭拜。劉定芳也拜祭了他們的大外公,令眾多烈士家屬達成心願的,是來自遼寧鞍山的志願者楊寧。

今年60歲楊寧已經退休,從2007年起,作為鞍山市臺安縣博物館工作人員的他開始義務幫在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中犧牲的烈士尋親。

13年來,楊寧從各地縣誌中尋查信息,到書攤買舊書追尋線索,走遍了8省200多處烈士陵園,至今已幫400多位烈士找到親屬。

楊寧的故事近日被央視報導後,有網友用眼含熱淚的表情符號表示,希望他可以入選「感動中國十大人物」。

民眾的感情是很真摯的。對於生與死,中國人有非常看重的情感和文化基調。和平年代,如何看待過去的戰爭,以什麼態度對待在戰爭中死去的烈士與活下來的老兵,考驗著一個國家和社會的良知。像楊寧這樣執著的人,是這個國家「有態度」的一部分。

01

每一位走上戰場的士兵,故裡都在有人等他

12月10日,又一位抗美援朝戰役中犧牲的王朝貴烈士家屬被楊寧找到。

「我太感謝他了。我現在78歲了,好幾夜都睡不著覺。要不是楊寧我根本找不到我爸的一切信息。不是他,我到死也不知道我爸爸是怎麼犧牲的。」這位家屬說。

每一位走上戰場的士兵,故裡都在有人等他。只要知曉這裡面的情感,就會明白找到烈士的親屬、讓英魂回家在國人心中何其重要。

2017年6月,年過八旬的劉貞蘭老人在親人的陪同下,飛躍3000多公裡抵達雲南施甸,首次來到已陣亡73年的父親面前。坐在輪椅上的她大聲痛哭,一字一字地喊著「爸爸!爸爸!」

劉貞蘭的父親劉堃然犧牲於1944年3月,當時身為副營長的他在執行滇西抗戰偵查任務時遭遇射殺。在劉堃然犧牲兩個月後,滇西大反攻,十萬中國大軍跨過怒江攻下高麗貢山,收復龍陵和騰衝,然後一路向西直抵中緬邊境。

無數中國軍人血灑滇西,換回了抗戰的最終勝利。

劉貞蘭找回了為國捐軀的父親,它的意義和價值已不僅僅是一個女兒到父親墳前祭拜完成一個家族心願,更重要的是,它讓更多人了解了過去的一段歷史,也知道了還有很多烈士、很多遺骨落在外面。

但讓每位烈士找到親屬,讓每位抗戰英魂回家,這樣的行動無疑是個浩大工程。此時,慈善機構與網際網路公益組織的介入,高效而迅速地匯聚了各方力量,為行動提供了巨大助推力。騰訊公益上的「讓每位抗戰英魂回家」項目,立項上線已經3年多時間,募集了432萬元用於安置抗戰烈士遺骸,將可以找到故鄉和親人的烈士遺骸運送回家鄉妥善安葬。截至2020年4月,在公益力量的幫助下,已收斂烈士遺骸678具,採樣602具,修建紀念碑12處,墓地14處。

在「令英魂回家」這個事上,楊寧並不會感到孤獨。個人志願者與公益力量並行不悖,但殊途同歸:都是為了那些捨身為國的英烈們得到應有的榮譽和敬意,也令後人覺得,尊嚴與愛都需要傳承。

「當每次找到烈士親屬、他們在墓地上哭泣的時候,其實我心裡都有一種安慰。」楊寧這樣評價自己的行為,「這些烈士當年為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拋頭顱、灑熱血,把生命都奉獻給了國家。我們就是幫他們找找後人。」

得到內心安慰的同時,楊寧又覺得自己其實肩負著很大責任。每一次找到烈士家屬後,楊寧都會陪他們前往陵園祭拜,無論坐車還是住宿,楊寧都是自掏腰包。

02

我們懂得了戰爭的殘酷,執著地希望所有老兵都能安享晚年

追憶英烈,當年那些從戰場上活下來的戰友們,其情感之濃烈不亞於家屬們。老兵孫永清生於1917年,年輕時歷經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徐州會戰、武漢保衛戰、南昌反攻戰、四次長沙保衛戰,在槍林彈雨中一直至抗戰勝利,而後回到家鄉河南確山縣務農獨自一個人生活。

在晚年,孫永清內心一直有個心願,「歸隊」後與戰友同眠。「我在湖南長沙生活了6年打了6年,哪一次不是掖著頭上的啊。能和我的長官和弟兄們埋在一起,我心靜了。」

公益組織看到了這些老兵們的身影。2019年,106歲的孫永清歸隊了。2020年烈士紀念日,有公益組織根據孫永清老人的生前遺願,將他遷葬至湖南長沙萬壽園,和陣亡的團長許世俊及袍澤們同眠,永遠守在一起戰鬥了6年的長沙。

生死兩茫茫。1938年, 18歲的成都青年蘇國章和三個哥哥決心奔赴前線,投身抗日救亡的洪流中。如今已100歲的蘇國章還記得自己參軍時,身邊全是十七八歲的小年輕。師長問,「出川就是去死,怕不怕!」一群青年齊聲回答,「不怕」。

兄弟四人先後出川,蘇國章每次想起那天送別哥哥們的場景,都忍不住落淚。二哥摸著他的頭叮囑了一句,「弟弟,你把爸爸照顧好,我們出川了。」

那是他們兄弟的最後一次聚首。在硝煙中,蘇國章的大哥、二哥、三哥分別犧牲於山東滕縣保衛戰、上海淞滬保衛戰及湖南衡陽保衛戰。

蘇國章成了唯一的倖存者。

時間逝去,英雄生與死之間的界限其實已漸漸模糊。如今盛世開啟,老兵們卻已老去,把崢嶸歲月埋藏在平凡瑣碎的日子裡。如今哪怕是最「後生」的抗戰老兵,都已是高齡老人。騰訊公益上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7月15日,中國境內健在老兵僅餘4355名,而且每年以20%的速度——800多位老兵離世「歸隊」。

幫扶活著的老兵們,公益機構的適時介入,再一次顯示了網際網路的強大力量與意義所在。阿里巴巴公布數據顯示,自2012年起已有大量網友通過其旗下的公益平臺獻愛心,支持抗戰老兵關愛各類行動。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9年年底,阿里巴巴平臺公益已為關愛老兵系列項目籌款超過4000萬元。另一網際網路巨頭騰訊的關愛老兵項目自2011年立項上線以來,9年時間也獲得接近500萬份捐款記錄,籌集捐款8800多萬元。

這些善款的每一分,都帶著全社會對老兵們的敬意,令英雄們的晚年生活得到保障,更有尊嚴地活著。

13年前,時為縣博物館工作人員的楊寧因為一次文物普查活動,心有所引,開啟了為烈士尋親的旅程。當時楊寧還身處壯年,如今已雙鬢如霜,但對於為烈士尋親這件事,他沒有「退休」的計劃表。

「如果我能走得動,我將繼續尋找,讓烈士忠魂早日回到家鄉。」他說。

對英雄生與死的看重,一位老兵的話或者可以道盡這一切:因為,「我有一顆中國心」 。

相關焦點

  • 漫步舊書攤
    這一愛好的興起,時間不過10年,卻好比抽了如此長時間的煙,上了癮。逛久了,目的也從最初的閱讀逐漸演變為收藏,閱讀與收藏這一路走來,頗有些意味在心頭。在省外工作時,工作地點在郊外,離最近的小集市有3裡路左右。舊書攤和夜市一樣,都是晚上才開始,那時單身,只要不打球,晚上都會去逛逛。集市雖小,但賣舊書的卻有二、三家,舊書的種類雜亂,毫無章法,所有以地攤形式的書攤,基本都是如此。
  • 1986年重慶萬州(萬縣)老照片,圖9為勝利路舊書攤看書的年輕人
    本組照片拍攝於1986年的萬縣,圖為牆上的鴿子籠。1986年的萬縣,圖為竹椅擺在街邊賣。1986年的萬縣,圖為街邊竹器店。1986年的萬縣,圖為出售蜂窩煤的小販。1986年的萬縣,圖為拉二胡的大爺。1986年的萬縣,圖為手扶拖拉機。1986年的萬縣,圖為背著孩子逛街的老人。1986年的萬縣,圖為賣中藥材的攤販。1986年的萬縣,圖為勝利路舊書攤看書的年輕人。1986年的萬縣,圖為賣山貨的攤位。1986年的萬縣,圖為賣掃帚的小販。
  • 巴黎的標誌——塞納河畔的舊書攤正在走向死亡
    但新冠疫情下的封城令人們望而卻步,舊書攤的生計正迅速受到威脅。塞納河畔的舊書攤與羅浮宮和巴黎聖母院同為巴黎標誌性風景線,許多人擔心可能迎來它們的最終章。這相當於一個巨大的戶外圖書館,現在大約有30萬本書,被擺在12個碼頭上的攤位上。過去的舊書攤。圖片:www.paris.fr為了不影響塞納河畔的市容,巴黎市政府於1859年出臺規定,設立定點舊書攤,並實施特許經營權,同時,禁止舊書攤出售新書,只許賣舊書刊和舊玩意兒。
  • 「湘江邊的舊書攤」成株洲一景
    太陽落山,微風漸涼,木棧道上的人越聚越多,湘江邊這個300米長的舊書攤也開始熱鬧起來……「湘江邊的舊書攤」已成為「書香株洲」的一個醒目符號。  近年來,株洲打造了一系列文化品牌,濃鬱的文化氣息蕩漾在這座城市的每個角落。
  • 塞納河畔舊書攤申遺進行時——揭秘舊書攤的「前世今生」
    首先,先普及三個詞彙舊書攤一般表達為la bouquinerie,而舊書商則bouquiniste,非物質文化遺產則翻譯為le patrimoine culturel immatériel在1762年的時候,單詞bouquiniste正式出現在了字典裡,意思是進行舊書買賣的人。之後,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塞納河畔的舊書攤究竟是什麼樣子的呢?
  • 深圳一舊書攤攤主出家 愛書如命曾被趕出出租屋
    (圖片由陳詩哥提供)  「至少在2010年的冬天,大家都有個共同的回憶:大榕樹下的暖冬」。因為一篇報導、一個舊書攤而走到一起成為朋友的一群深圳愛書人近日傳遞著一個好消息——任和達找到了!他已在溫州一家寺院出家,目前潛心修行。  這個與書有關的「悲情」故事終於畫上了句號。
  • 株洲舊書攤裡的民生情懷
    5月24日傍晚,太陽落山,微風漸涼,湘江邊的舊書攤開始熱鬧起來。49歲的胡前飛準時騎著三輪車,來到湘江邊。他將一本本年代不同、或新或舊的書本,熟練地擺好,開始了一天的營生。胡前飛說,他從中感受到了政府濃濃的民生情懷,也為自己的經歷感到慶幸。自企業下崗後,胡前飛只能自謀出路。愛書好書的他,從別人家收來舊書,簡單篩選後,放在臨街售賣。既沒有經營許可,也沒有固定攤位,他常常要和城管部門「打遊擊」「躲貓貓」,收入也是有一搭沒一搭。
  • 老人陵園訂購壽位內竟住進了陌生人
    本報記者陳羽嘯攝  7年前買下兩個壽位,上月卻發現其中一個已被佔領,陵園方面稱是工作疏忽所致  本報訊(記者龍果)1月21日上午,當85歲老人任永貴和74歲的老伴劉正芬趕到北碚重慶龍車寺塔陵園時,竟發現他們7年前認購的「壽位」已經有人提前「入住」了。昨天,面對記者採訪,兩位老人氣憤地表示:「這種情形是嚴重的商業違約行為!」
  • 株洲湘江風光帶邊有條舊書攤
    株洲湘江風光帶,200多米長的舊書攤吸引了很多市民。圖/受訪者提供 瀟湘晨報株洲訊 「我覺得,這邊的江風都是帶著書香的。」在過去的9年時間,肖幸福的日子裡總飄著一股書香,在株洲湘江風光帶上,肖幸福經營著一個舊書攤,從一開始只在周末出攤,到如今每天擺攤,最近收了哪本好書,遇到懂書的書友,互相交流幾句,這是肖幸福一天之中最快樂愜意的時光。 這條200多米長的舊書攤,藏著很多像肖幸福一樣的愛書人。在舊書攤的隊長胡前飛看來,9年前,株洲六名書友不經意的一次提議,讓株洲湘江風光帶邊多了一道獨特的風景。
  • 長江日報特派記者瀋陽丹東報導,六旬老人騎行千裡打掃抗美援朝烈士墓
    這張拍攝於1951年漢口的示威遊行照片上,一位母親一手抱著幼女,一手握著宣傳板,上面寫著:「母親們! 行動起來,保衛祖國、保衛和平、保衛孩子們。」母親和孩子的身後,是成千上萬武漢市民示威遊行的身影。「這是一聲母親的吶喊」,沉思中的王先生感慨地說。1951年1月14日,在抗美援朝戰爭打響兩個多月後,積雪未消的漢口街頭,武漢市各界婦女4萬餘人舉行示威遊行大會。
  • 商洛一六旬老人背行李穿越高速被交警護送回家
    12月14日12時許,商洛交警支隊西山高速中隊民警接鶻嶺隧道站工作人員報警稱:「有一名老人在福銀高速商漫段鶻嶺隧道內行走,很危險。」接警後,正在吃午飯的民警立即放下碗筷,駕駛警車趕赴現場。一路上通過鳴笛、喊話、電子顯示屏提示等方式,警示後方車輛減速慢行。
  • 塞納河兩岸綠色車廂成必逛 舊書攤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在它的兩岸,有一道別樣的文化風景線,那就是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綠色車廂」——--塞納河舊書攤。稱它為「綠色車廂」,是因為巴黎政府規定,放置書籍的書箱必須是統一尺寸,刷成統一的綠色的鐵皮箱子,它們遠遠望去,就像是一列火車。而塞納河邊的舊書攤伴隨著法蘭西文化發展而生,見證了這個浪漫國度的歷史變遷。
  • 一封封「尋親信」 讓400多位烈士魂歸故裡
    歷時13年 給400多位烈士「找到」家人 在遼寧省鞍山市臺安縣,有一位名叫楊寧的志願者,從2007年開始,他義務尋找在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中犧牲的烈士親人和家屬,十三年間在他的幫助下,已經累計有400多位烈士魂歸故裡,找到了親屬。
  • 一個北京淘書人感受舊書攤的消失
    作為一個北京的淘書人來說,今年有特殊意義——各種市場裡的舊書攤都消失了。 因為城市的升級,低端業態的退出,絕大部分沒有光鮮經營場所的行當都屬於淘汰之類,經營舊書的場所自然大都在此列。
  • 「連線全國兩會」陽衛國在湖南代表團分組會議上講述湘江邊舊書攤...
    特別聲明:本文為新華網客戶端新媒體平臺「新華號」帳號作者上傳並發布,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華號的立場及觀點。新華號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株洲日報記者 羅欣「打造湘江邊舊書攤,既為城市留下靚麗的文化風景,又幫助一批低收入群眾就業增收。」
  • 六旬拾荒老人拾金不昧成「明星」
    文/片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餘俊 宋永興這幾天,廣饒縣六旬拾荒老人任博義成為左鄰右舍心中的「明星」,他面對撿來的五千多元現金不為所動、主動尋找失主的消息傳開後,大家為他的拾金不昧精神點讚。像往常一樣,這天晚上11點,從靜篤花苑家屬院整理完廢品的任博義正要回家,走到大碼頭鎮佳樂超市對面時,習慣於四周張望的他,迎著路邊光亮,發現了烤鴨攤外的空調外機上放著一個透明的塑料盒子。走進一看,現盒子裡竟是一沓百元鈔票和許多零錢。此時天已經黑了,還下著小雨。他下意識地環顧了四周並沒有發現人,「這可怎麼辦啊,誰這麼不小心啊,把錢都丟在這了。」
  • 滬上舊書業「換一種活法」:所有人都是舊書經營者
    「在網上查過了」這個短句成了陳克希近年來收購舊書時常常聽到的口頭禪,成了許多前來鑑定的人的「金鐘罩鐵布衫」,好似罩上了就能在市場上所向披靡一般。也讓這位1979年就入了古舊書業的老法師感慨網際網路上舊書業品相鑑定的混亂現狀:「內不內行都能插一腳,添了多少麻煩。」同時他也不得不承認,這種對舊行業的衝擊更多卻是「盤活了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