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人劉定芳的外公外婆在臨終前,惦記著同一樣事情。這讓劉定芳全家人心裡都像裝上了一個鬧鐘,每到一定時候都會提醒著要把這事給了結了。
劉定芳的外婆在今年2月份去世。去世前她說,不管怎麼樣,都不要放棄——找到大外公,祭拜他。
大外公是名戰士,在抗美援朝中犧牲,但葬在哪裡多年來一直未明。大外公沒有後代,劉定芳的外公外婆覺得,唯一的親人就是他們了,一定要讓大外公魂歸故裡。
11月28日,在遼寧錦州的解放錦州烈士陵園內,長眠於此的16名貴州籍抗美援朝志願軍烈士70年來首次迎來了親屬的祭拜。劉定芳也拜祭了他們的大外公,令眾多烈士家屬達成心願的,是來自遼寧鞍山的志願者楊寧。
今年60歲楊寧已經退休,從2007年起,作為鞍山市臺安縣博物館工作人員的他開始義務幫在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中犧牲的烈士尋親。
13年來,楊寧從各地縣誌中尋查信息,到書攤買舊書追尋線索,走遍了8省200多處烈士陵園,至今已幫400多位烈士找到親屬。
楊寧的故事近日被央視報導後,有網友用眼含熱淚的表情符號表示,希望他可以入選「感動中國十大人物」。
民眾的感情是很真摯的。對於生與死,中國人有非常看重的情感和文化基調。和平年代,如何看待過去的戰爭,以什麼態度對待在戰爭中死去的烈士與活下來的老兵,考驗著一個國家和社會的良知。像楊寧這樣執著的人,是這個國家「有態度」的一部分。
01
每一位走上戰場的士兵,故裡都在有人等他
12月10日,又一位抗美援朝戰役中犧牲的王朝貴烈士家屬被楊寧找到。
「我太感謝他了。我現在78歲了,好幾夜都睡不著覺。要不是楊寧我根本找不到我爸的一切信息。不是他,我到死也不知道我爸爸是怎麼犧牲的。」這位家屬說。
每一位走上戰場的士兵,故裡都在有人等他。只要知曉這裡面的情感,就會明白找到烈士的親屬、讓英魂回家在國人心中何其重要。
2017年6月,年過八旬的劉貞蘭老人在親人的陪同下,飛躍3000多公裡抵達雲南施甸,首次來到已陣亡73年的父親面前。坐在輪椅上的她大聲痛哭,一字一字地喊著「爸爸!爸爸!」
劉貞蘭的父親劉堃然犧牲於1944年3月,當時身為副營長的他在執行滇西抗戰偵查任務時遭遇射殺。在劉堃然犧牲兩個月後,滇西大反攻,十萬中國大軍跨過怒江攻下高麗貢山,收復龍陵和騰衝,然後一路向西直抵中緬邊境。
無數中國軍人血灑滇西,換回了抗戰的最終勝利。
劉貞蘭找回了為國捐軀的父親,它的意義和價值已不僅僅是一個女兒到父親墳前祭拜完成一個家族心願,更重要的是,它讓更多人了解了過去的一段歷史,也知道了還有很多烈士、很多遺骨落在外面。
但讓每位烈士找到親屬,讓每位抗戰英魂回家,這樣的行動無疑是個浩大工程。此時,慈善機構與網際網路公益組織的介入,高效而迅速地匯聚了各方力量,為行動提供了巨大助推力。騰訊公益上的「讓每位抗戰英魂回家」項目,立項上線已經3年多時間,募集了432萬元用於安置抗戰烈士遺骸,將可以找到故鄉和親人的烈士遺骸運送回家鄉妥善安葬。截至2020年4月,在公益力量的幫助下,已收斂烈士遺骸678具,採樣602具,修建紀念碑12處,墓地14處。
在「令英魂回家」這個事上,楊寧並不會感到孤獨。個人志願者與公益力量並行不悖,但殊途同歸:都是為了那些捨身為國的英烈們得到應有的榮譽和敬意,也令後人覺得,尊嚴與愛都需要傳承。
「當每次找到烈士親屬、他們在墓地上哭泣的時候,其實我心裡都有一種安慰。」楊寧這樣評價自己的行為,「這些烈士當年為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拋頭顱、灑熱血,把生命都奉獻給了國家。我們就是幫他們找找後人。」
得到內心安慰的同時,楊寧又覺得自己其實肩負著很大責任。每一次找到烈士家屬後,楊寧都會陪他們前往陵園祭拜,無論坐車還是住宿,楊寧都是自掏腰包。
02
我們懂得了戰爭的殘酷,執著地希望所有老兵都能安享晚年
追憶英烈,當年那些從戰場上活下來的戰友們,其情感之濃烈不亞於家屬們。老兵孫永清生於1917年,年輕時歷經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徐州會戰、武漢保衛戰、南昌反攻戰、四次長沙保衛戰,在槍林彈雨中一直至抗戰勝利,而後回到家鄉河南確山縣務農獨自一個人生活。
在晚年,孫永清內心一直有個心願,「歸隊」後與戰友同眠。「我在湖南長沙生活了6年打了6年,哪一次不是掖著頭上的啊。能和我的長官和弟兄們埋在一起,我心靜了。」
公益組織看到了這些老兵們的身影。2019年,106歲的孫永清歸隊了。2020年烈士紀念日,有公益組織根據孫永清老人的生前遺願,將他遷葬至湖南長沙萬壽園,和陣亡的團長許世俊及袍澤們同眠,永遠守在一起戰鬥了6年的長沙。
生死兩茫茫。1938年, 18歲的成都青年蘇國章和三個哥哥決心奔赴前線,投身抗日救亡的洪流中。如今已100歲的蘇國章還記得自己參軍時,身邊全是十七八歲的小年輕。師長問,「出川就是去死,怕不怕!」一群青年齊聲回答,「不怕」。
兄弟四人先後出川,蘇國章每次想起那天送別哥哥們的場景,都忍不住落淚。二哥摸著他的頭叮囑了一句,「弟弟,你把爸爸照顧好,我們出川了。」
那是他們兄弟的最後一次聚首。在硝煙中,蘇國章的大哥、二哥、三哥分別犧牲於山東滕縣保衛戰、上海淞滬保衛戰及湖南衡陽保衛戰。
蘇國章成了唯一的倖存者。
時間逝去,英雄生與死之間的界限其實已漸漸模糊。如今盛世開啟,老兵們卻已老去,把崢嶸歲月埋藏在平凡瑣碎的日子裡。如今哪怕是最「後生」的抗戰老兵,都已是高齡老人。騰訊公益上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7月15日,中國境內健在老兵僅餘4355名,而且每年以20%的速度——800多位老兵離世「歸隊」。
幫扶活著的老兵們,公益機構的適時介入,再一次顯示了網際網路的強大力量與意義所在。阿里巴巴公布數據顯示,自2012年起已有大量網友通過其旗下的公益平臺獻愛心,支持抗戰老兵關愛各類行動。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9年年底,阿里巴巴平臺公益已為關愛老兵系列項目籌款超過4000萬元。另一網際網路巨頭騰訊的關愛老兵項目自2011年立項上線以來,9年時間也獲得接近500萬份捐款記錄,籌集捐款8800多萬元。
這些善款的每一分,都帶著全社會對老兵們的敬意,令英雄們的晚年生活得到保障,更有尊嚴地活著。
13年前,時為縣博物館工作人員的楊寧因為一次文物普查活動,心有所引,開啟了為烈士尋親的旅程。當時楊寧還身處壯年,如今已雙鬢如霜,但對於為烈士尋親這件事,他沒有「退休」的計劃表。
「如果我能走得動,我將繼續尋找,讓烈士忠魂早日回到家鄉。」他說。
對英雄生與死的看重,一位老兵的話或者可以道盡這一切:因為,「我有一顆中國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