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僑機工後人徒步滇緬公路:穿越了78年的一公裡

2020-12-24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雲南畹町7月7日電 題:南僑機工後人徒步滇緬公路:穿越了78年的一公裡

  作者 崔汶

  百名南僑機工後裔與千名邊境民眾7日一道徒步滇緬公路中國境內段最後一公裡。

7月7日,南僑機工後人在機工名單碑前撫摸父親的名字。

中新社

發 楊景雯 攝

  「這一公裡穿越了78年」,參加徒步的南僑機工後代何方眼中噙著淚水,78年前父親自馬來西亞歸國抗戰,78年後何方首次踏上父親曾經拋灑熱血的土地。

  1937年,日軍封鎖了中國所有的出海口,中國昆明至緬甸臘戌的滇緬公路成為「抗戰輸血管」。1938年秋滇緬公路通車後,畹町為中方一側的終點。

  「這條路上留下了先輩們的英魂與淚水。」何方說,「我父親叫黃杰滿,是1939年8月14日第九批從新加坡登船回國抗戰。」何方一邊行走,一邊緬懷著父親。「這條路的盡頭就是南僑機工紀念碑、紀念館。」何方說,父親的名字、事跡都被刻在了石碑上,這是她第一次以這樣的方式觸摸父親。

  1939年,在「南洋華僑總會籌賑祖國難民總會主席」陳嘉庚先生號召下,來自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緬甸、越南、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等地的3200多名南洋華僑青年機工,組成「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戰服務團」,分九批回國。國難當頭,三千壯士赴國難,成為「抗戰輸血管」上的「運輸兵」。

  當日,90歲的蔣印生作為南僑機工代表從成都來到雲南畹町,緬懷長眠此地的戰友。「這段歷史沒有被遺忘」,蔣印生步履蹣跚地走在曾經奮戰過的土地上。

7月7日,來自中國各地的南僑機工後人重走滇緬公路。

中新社

發 楊景雯 攝

  「我13歲從印度歸國抗日」,蔣印生回憶道,「當時我們白天不敢開車,有日軍的轟炸和掃射,晚上就在路上鋪上白布條當指路牌,關著燈走。」蔣印生說,在一次運輸中緊跟他身後的一輛運輸車被日軍炸毀,車上的戰友都遇難,幸運的是他逃過一劫。

  「我們都是中國人,無論在哪都不能忘記身上流淌的血液。」對祖國的愛戀,讓蔣印生等3200多名華僑回到了祖國,加入了抗日戰爭。

  據史料記載,1939年通過滇緬公路運入中國的國際援華抗戰武器和其他軍用物資每月僅1000多噸,自從大批南僑機工擔負滇緬公路軍運後每月運量至1萬噸左右。為此他們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翻車喪生,或因敵機轟炸掃射、饑寒交迫、瘴氣患病而為國殉難者不計其數。」

  綿延在畹町境內的滇緬公路,隨著時代發展已由羊腸土路變成了雙車道柏油路,如今成為一條省道,它已卸下了「抗戰輸血管」的歷史使命。不遠處,一道高速公路直通瑞麗,成為新時期中國連通緬甸的主通道。(完)

相關焦點

  • 紀念海南南僑機工滇緬抗日新書《喋血滇緬》首發
    97歲的瓊籍南僑機工吳惠民老人,想起曾經一起在抗日戰爭中奔波戰鬥的戰友,感慨頗多。  18日,紀念海南南僑機工回國抗日76周年座談會暨《喋血滇緬》新書首發式在海口召開,海南健在的2名南僑機工吳惠民、張修隆出席儀式。  1939年2月,日軍侵佔海南島。
  • 新加坡南僑機工雕塑揭幕(圖)
    豎立在晚晴園的紀念雕塑以彎彎曲曲的滇緬盤山公路為背景,並以寫實手法反映了南僑機工在滇緬公路運輸物資的歷史廠景。(嚴宣融 攝)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新加坡紀念南洋華僑年輕司機和汽車修理技工(簡稱南僑機工)的雕塑於當地時間4日晚在孫中山南洋紀念館(晚晴園)舉行揭幕儀式,雕塑將長久展出。  這座2米高、3.2米長的水泥雕塑耗資16萬元,是知名雕塑家陳連山的作品。雕塑上的場景、時空和人物,都以寫實手法反映南僑機工在滇緬公路運輸物資的歷史場景。
  • 紀念滇緬公路通車80周年圖片展開展
    中新社昆明1月25日電 (記者 胡遠航)紀念滇緬公路全線通車80周年暨南僑機工回國支援抗戰80周年圖片展25日在昆明市博物館開展。來自雲南各界的代表、南僑機工後人等齊聚一堂,共同緬懷歷史。滇緬公路全長1146公裡,中國段起於昆明,止於雲南畹町。1937年,日軍封鎖了中國所有的出海口,時任雲南省主席龍雲向蔣介石提出《建設滇緬公路和滇緬鐵路的計劃》。1937年底,滇緬公路正式開始修建。在缺乏壯力和機械的情況下,公路沿線20餘萬各族民眾,歷時9個月,依靠雙手創造了震撼世界的人間奇蹟。1938年8月,滇緬公路通車,成為中國抗戰中「唯一的輸血管」。
  • 滇緬公路上的「神行太保」
    他們是南僑機工,全稱「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諸多泉州籍華僑義士,均是這支生力軍中的一員。據統計,從1939年7月至1942年7月的三年中,滇緬公路運輸的軍需品和其他物資共計45.2萬噸。1939年,3200多名南僑機工回國後,經昆明潘家灣訓練所的短期軍事、業務集訓,先後編入西南運輸處屬下的十幾個大隊,以及後來專門組建的「華僑運輸先鋒大隊」(分第一、第二大隊),奔赴滇緬公路沿線服務。南僑機工服務的地方很廣,四川、貴州、湖南、兩廣及越南、緬甸仰光等地都有他們的足跡,但主要還是集中在滇緬公路上。
  • 80年前,3200多名華僑青年在滇緬公路上揮灑熱血
    來源:新華網  1939年,年僅20歲的李亞留在古晉乘船離家,成為馬來西亞沙撈越第一批南僑機工志願者。  這個由東南亞各國華人子弟組成的「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是抗日戰爭中的一支特殊部隊,他們曾一度保障著抗戰「生命線」的暢通和抗戰物資的供應。資料圖:南僑機工後人身著先輩服裝,出席南僑機工回國支援抗戰80周年圖片展。
  • 新加坡首座紀念南僑機工標誌雕塑將豎立在晚晴園
    中新網7月25日電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代表新加坡中華總商會的籌委會成員吳學光說,選擇以雕塑來紀念南僑機工是因為雕塑能反映那個時代的精神,更貼切展現歷史場景和描繪南僑機工在滇緬公路奔走情景,即使不了解這一歷史背景的人,看了雕塑後也能感受到當時情景。  新加坡本地第一座紀念南僑機工的標誌物,將是出自本地著名雕塑家陳連山之手的水泥雕塑。
  • 滇緬公路:中國人的抗日生命線
    南洋華僑機工,作為中華民族全民族抗戰的一份子,他們為保障滇緬公路國際運輸線做出了重大貢獻。甚至有人描繪滇緬公路上的車隊奔馳在「風花雪月」之中——下關的大風、上關的茶花、蒼山的積雪、洱海的明月。由於避免被敵人發現,同時要突擊運輸大量的汽車和軍用物資,大多時候滇緬公路上的運輸司機是開夜車。最考驗司機和技術工人的是莫過於著名的貴州晴隆「24道拐」。「24道拐」始建於1935年,全長5公裡左右,是滇緬公路在貴州省境內的延伸部分。
  • 臺媒雲南行:重走滇緬公路 血淚築成的生命線
    當時雲南20萬各族人民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憑著原始落後的築路工具,從1937年12月至1938年8月底,僅用9個月的時間,實現滇緬公路全線基本通車,震驚中外。英國《泰晤士報》形容:「中國繼萬裡長城、京杭大運河之後,第三大人工奇蹟。」滇緬公路起於雲南昆明,止於緬甸臘戍,全長1146.1公裡,雲南段全長959.4公裡,其中昆明至下關段已於1935年修通土路。
  • 雲南最後一位南僑機工去世,德宏人永遠銘記那段歷史
    80年前,正值抗戰時期 日本侵略者佔領 封鎖了中國沿海的港口和海岸線 妄圖斷絕中國對外界的一切交通 中國決定搶修通滇緬公路 以破解日軍圍困
  • 抗戰豐碑——滇緬公路  作者:徐俊林
    1938年8月,滇緬公路通車。它始於昆明西郊,終於緬甸臘戌,全長1140公裡。它與緬甸的中央鐵路連接,直接連通緬甸首都仰光港,是中國抗戰中「唯一的輸血管」。  路修通了,然而國內缺少汽車駕駛員和修理工,眼睜睜大量急需的國際援助軍用物資堆在緬甸,運不進中國。
  • 滇緬公路通車80年 重溫那段雲南往事歷史
    1146公裡抗戰生命線滇緬公路始建於1937年年底,次年8月建成通車。起點中國雲南省昆明市,終點在緬甸。公路全長1146.1公裡,中國境內全長959.4公裡。它穿越了中國最堅硬的山區,共翻越6座大山,穿過8處懸崖峭壁、跨過5條大江大河,不少於3000人的築路工人獻出生命(平均每公裡6人),其中包括8名工程技術人員。3200名南洋機工支援1939年2月,著名僑領陳嘉庚組織年輕的「南洋機工回國服務團」,支持祖國抗戰。1939年至1942年間,約有3200多人先後分9批回國支援抗戰。
  • 紀念滇緬公路全線通車80周年圖片展在昆明開展 (2/5)
    紀念滇緬公路全線通車/5) "← →"翻頁 1月25日,紀念滇緬公路全線通車
  • 滇緬公路通車80年:這條歷史的彎道需要我們銘記於心
    該公路穿越了中國最堅硬的山區,共翻越6座大山,穿過8處懸崖峭壁、跨過5條大江大河,不少於3000人的築路工人獻出生命(平均每公裡6人),其中包括8名工程技術人員。圖為南僑機工回國後熱烈歡迎的場面 來源:雲南網  1939年2月,著名僑領陳嘉庚組織年輕的「南僑機工回國服務團」支持祖國抗戰。
  • 現代「花木蘭」之子回滇憶父母足跡:南僑機工可歌可泣
    現代「花木蘭」之子回滇憶父母足跡:南僑機工可歌可泣 2017-1021日,南僑機工李月美之子楊善中回到昆明,與雲南省僑辦工作人員、滇西抗戰歷史文化研究會南僑機工學會成員一同追憶了母親李月美曾在此為國奉獻的經歷。  楊善中的母親李月美1918年出生在馬來西亞檳城一個華僑家庭。李月美自幼在當地華僑學校讀書,中文學習成績優異。慢慢地,她長成一米七多的高個子,還學會了開汽車。
  • 悲壯的歷史印記—滇緬公路(上)
    光陰無情啊,曾經蜚聲中外榮耀悲壯的滇緬公路,如今被人逐漸淡忘了。喜歡讀史的我一直對這段公路魂牽夢繞,心馳神往。滇緬公路是一條誕生於抗日烽火中的曲折公路,它厚重而絕美,又叫史迪威公路、中印公路{利多公路},抗戰公路。從雲南昆明到緬甸北部臘戍,全長1146.1公裡(中國段959.4公裡、緬甸段186.7公裡)。再由昆明經貴陽直達重慶。
  • 《泉籍華僑抗戰英雄譜》:「滇緬」勇士蔡漢良
    林少川/供圖   核心提示    有這麼一組數字讓人驚心動魄:抗日戰爭時期,由南僑總會統一組織回國參戰的3000多名南僑機工中,有1000多名犧牲在滇緬公路抗戰運輸線上;1939年—1942年,滇緬公路運輸的軍需品和其他物資達45.2萬噸,平均每日的軍事物資輸入量保持在300噸以上
  • 滇緬公路通車80年 見證滇西開放發展新容顏
    中新社瑞麗8月20日電 (陳靜)位於雲南省瑞麗市畹町鎮的南僑機工回國抗日紀念公園20日迎來600餘名參觀者。他們是來自雲南、貴州、四川、廣西等地的民眾,為紀念滇緬公路通車80周年,一路從昆明乘車來到滇緬公路國內段的終點——畹町鎮。
  • 血肉築成"生命線"滇緬公路 華僑歸國當運輸工
    如今的滇緬公路路段。  葉曉東在紀念碑前向記者介紹南洋華僑機工的故事。  94歲的遠徵軍趙德海(金昌)老人。  抗日戰爭期間修築的滇緬公路,是1940年6月滇越鐵路被封鎖、中斷後,我國出海的唯一國際通道。它承擔著抗戰軍用物資和經貿貨物出口的繁重任務,被稱為抗戰期間祖國西南邊疆的「大動脈」。
  • 中緬界河上小橋:滇緬、中印史迪威公路交匯點,距昆明840公裡
    (王子瑞 攝)畹町九穀橋北側,也就是我方一側,有一處滇緬、中印史迪威公路交匯點959Km景觀,往往會吸引遊客駐足。畹町東(北)距昆明840公裡,是祖國西南之門戶,320國道的終點,也是史迪威公路(中印公路)通向中國走向東南亞的第一站。滇緬公路:即中國昆明—畹町—緬甸臘戍,全長1146.1公裡,雲南段全長959.4公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