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緬公路上的「神行太保」

2020-12-24 東南網泉州頻道

雨季,泥濘路滑,行車更是艱難。

□早報記者 林福龍 麥彬彬 實習生 王曉萍 採訪整理

□特別鳴謝 林少川先生提供影像史料支持

今天是日本無條件投降70周年紀念日。

回眸70多年前,在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中,有這麼一群特殊的戰士,他們為了中華民族存亡,響應愛國僑領陳嘉庚的號召,從南洋回到烽火中的祖國,在抗日「生命線」上甘灑熱血,盡忠報國,至少1000人犧牲在滇緬公路上。

在滇緬公路上,他們駕駛一輛輛貨車,運載軍需物資,在日寇轟炸下,駛過「初一翻車,十五到底」的險路危橋,在時常塌方的崇山峻岭間,日夜不休,風雨兼程。

方向盤後,他們是身著軍裝、技術過硬的駕駛員,也是愛梳頭、洗澡、吹口琴、喝咖啡的時髦青年,他們風華正茂,來自異國他鄉。

他們是南僑機工,全稱「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諸多泉州籍華僑義士,均是這支生力軍中的一員。

據統計,從1939年7月至1942年7月的三年中,滇緬公路運輸的軍需品和其他物資共計45.2萬噸。另據《華僑先鋒》第2卷第9期記載,南僑機工在滇緬公路上平均每日的軍事物資輸入量保持在300噸以上,被譽為抗戰運輸線上的「神行太保」。

繼昨日早報分享泉州籍南僑機工用生命打通「抗戰輸血管」的感人故事後,今天讓我們透過一組當年機工戰鬥、生活的老照片,重溫70多年前這群最可愛的人的烽火歲月,也緬懷赤膽忠心為抗日救國、為民族解放而不幸犧牲的無名英雄。

南僑機工在泥濘的滇緬公路上推車前進

南僑機工

南僑機工的全稱是「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是抗日戰爭時期從南洋各地回國支援抗戰的華僑汽車司機與修理技術人員的通稱。1939年,3200多名南僑機工回國後,經昆明潘家灣訓練所的短期軍事、業務集訓,先後編入西南運輸處屬下的十幾個大隊,以及後來專門組建的「華僑運輸先鋒大隊」(分第一、第二大隊),奔赴滇緬公路沿線服務。南僑機工服務的地方很廣,四川、貴州、湖南、兩廣及越南、緬甸仰光等地都有他們的足跡,但主要還是集中在滇緬公路上。

記載赤子功勳的南洋華僑機工抗日紀念碑巍然屹立在昆明西山公園,該碑於1989年7月7日建成揭幕。

滇緬公路

由於抗戰爆發,中國沿海口岸及對外交通要道先後淪陷,國際軍援運輸瀕臨斷絕。1939年新開闢的滇緬公路,成為抗戰最艱難的年月裡中國與外界唯一的一條交通線。

血肉築成的滇緬公路於1938年動工修築,1939年1月10日正式通車,成為戰時中國西南大後方唯一的國際通道。滇緬公路自雲南昆明至緬甸臘戍,全長1146公裡,內可聯川、康、黔、桂四省,外可通曼德勒、仰光,成為中國與東南亞聯繫的紐帶,海外華僑捐贈的軍需物品、藥物和世界各國支援的軍火武器均賴此路輸入。這條由無數老少婦孺搶修而成的臨時公路,遍布高山深河、急彎陡坡,極大地考驗駕駛者的技術與膽量。大批南僑機工緊急應召回國,成為滇緬公路上的汽車司機和修理人員。

2015年7月,由于榮光執導、主演的抗戰劇《南僑機工英雄傳》開播,該劇講述了青年歸國華僑在滇緬公路上運輸物資救國,以及生死相隨的感人故事。

暹羅華僑機工抵達廣州

運輸救國

即將起運的拖車

機工駕駛的木炭車

機工們風餐露宿,生活極其艱苦。

南僑機工回國服務團榮譽紀念章(1939年)和復員紀念章(1946年)

回國參戰的南僑機工在新加坡集中(1939年)

滇緬公路是雲南邊疆20餘萬民眾用最簡陋、最原始的工具,用八個月的時間建成,世界罕見。

滇緬公路著名的貴州二十四拐處

機工的運輸車通過惠通橋

山高路險,一不小心就有翻車事故。

「華僑運輸先鋒大隊」的車是由英屬馬來亞婆羅洲華僑捐贈的

在越南河內組裝的大卡車(1939年)

國際援華物資源源不斷運往國內

1942年5月5日凌晨,侵華日軍逼近怒江西岸。千鈞一髮之際,守橋工兵用事前準備好的炸藥炸毀惠通橋,阻敵於怒江西岸,歷史上把這一事件稱為「一分鐘改寫了歷史」。

南僑機工在印度起卸物資(1942年)

相關焦點

  • 水滸中,戴宗綽號「神行太保」,原來太保就是這麼個玩意兒!
    提到戴宗,人們總會不由自主想到他那日行八百的神行大法。兩條腿上栓束四個甲馬,就能行走如飛,一日腳不點地能跑八百裡之遠。正因為這項亦神亦巫的特殊技能,戴宗被人稱為「神行太保」。那麼,問題來了。這個綽號中,「神行」是指戴宗跑得比博爾特還快,那「太保」,指的又是什麼呢?
  • 悲壯的歷史印記—滇緬公路(上)
    、數不清的橋梁,然而沒有哪一條像滇緬公路,也沒有哪一座像惠通橋那樣足以載入史冊。  光陰無情啊,曾經蜚聲中外榮耀悲壯的滇緬公路,如今被人逐漸淡忘了。喜歡讀史的我一直對這段公路魂牽夢繞,心馳神往。滇緬公路是一條誕生於抗日烽火中的曲折公路,它厚重而絕美,又叫史迪威公路、中印公路{利多公路},抗戰公路。從雲南昆明到緬甸北部臘戍,全長1146.1公裡(中國段959.4公裡、緬甸段186.7公裡)。再由昆明經貴陽直達重慶。
  • 滇緬公路二
    就是在這樣的決心下,滇緬公路日以繼夜,爭分抗秒的展開了。當時自昆明到畹町九百多公裡的工程沿線每天有漢、彝、白、傣、回、景頗、阿昌、德昂、苗、傈僳二十餘萬人在此工作,他們不分男女老少,甚至祖孫三代一同上陣。男人們用原始的工具在陡哨的山梁上開出路基;在路基上體力稍弱的女人背著孩子,把石塊敲碎成鋪路用的"公分石";甚至六七歲的小孩也用比他拳頭還大的錘子敲打著石頭。
  • 歷史上真正的「神行太保」,日行500裡被寫入二十四史,不是戴宗
    導言神行太保一般指戴宗。戴宗是中國古典小說《水滸傳》中的人物,綽號神行太保,原是江州兩院押牢節級,能日行八百裡。江湖草澤當中異人成千上萬,她們異於常人的技能讓人嘆絕。「神行太保」,《水滸傳》有雲,戴宗便是依靠「腿絆甲馬」的術法而一日千裡的。但是憑藉玄而又玄的法術,總還顯著有點打馬虎眼,讓人不是很堅信。但是,主人翁麥鐵杖便是依靠兩雙肉腿開創出此項紀錄來,併名標青史,在二十四史之《隋書》中本紀。《隋書·列傳第二十九·麥鐵杖傳》云:麥鐵杖,始興人也。
  • 滇緬公路的修築背景
    滇緬公路修建之難,難在公路經過的80%的路段是崇山峻岭。由於抗戰形勢的日益緊迫,滇緬公路的很多路段只好邊勘測邊施工。有經驗的工程技術人員在戰前就十分缺乏,抗戰開始後,這個問題就更加尖銳了。況且滇緬公路將要從雲南邊境地區流行「瘴氣」的地區經過,更就成了招募工程技術人員的一個大問題。
  • 中國遠徵軍滇緬抗戰秘錄——滇緬公路秘事
    抗戰前幾年,中方與盟國的聯繫主要有4個通道:東邊的香港,南邊的桂越和滇越鐵路,西北的新疆,還有西南的滇緬公路。可是,隨著香港和越南相繼陷落,加上蔣為防蘇聯不肯走西北路線,因此滇緬公路成了中方最後一根輸血管,盟國援華物資,就是通過這條運輸線運入中國。
  • 滇緬公路:中國人的抗日生命線
    滇緬公路上人們正在拖拽一輛落入水中的汽車,車上寫著「滇緬公路運輸支隊部」。 滇緬公路上,人們正在巨大的巖石上開闢一條小道。這些橋成為滇緬公路上的咽喉,沒有它們,整個滇緬公路的暢通就無從談起。他們作為「滇緬公路」上的運輸司機和修車技術工人,參與艱苦的運輸工作,成為活躍在抗日戰爭中的一支生力軍。但是,這段往事曾經長久地湮沒在歷史中,最近才被提起。
  • 曖冬之旅一滇緬公路
    ,有一條厚重而絕美的自駕公路,從它誕生,就註定背負著民族重任。這是一條舉世矚目的國際公路。這條路流淌著滇西人民的血與淚。跨越濞江、瀾滄江、怒江三大江,翻越雲嶺、怒山、高黎貢山等橫斷山脈,縱橫滇西河,誕生於抗日戰爭烽火中的曲折公路,是一條由是80%以上依靠老人、婦女和兒童組成的勞工僅用時9個月修築完成的滇西人民用血鑄成的「生命線」,這就是從雲南昆明出發 通往萬千佛塔之國——緬甸首都仰光的滇緬公路。
  • 滇緬公路:抗戰不可或缺的「輸血線」
    檔案    滇緬公路    滇緬公路,從中國雲南省通往緬甸,是一條滇西各族人民用血肉築成的國際通道,在二戰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於1938年初開始修建,當年9月通車,全長1146公裡,在中國境內長959 .4公裡。公路與緬甸的中央鐵路連接,直接貫通緬甸原首都仰光。
  • 唐代奇人一日可行八百裡,專家:他是神行太保戴宗的原型
    看過《水滸傳》的人對神行太保戴宗一定不會陌生,戴宗雖然武功不算高,但其卻能憑藉甲馬日行八百裡,相當於兩天就能從河南跑到北京。其實早在唐朝時期,就有過如同戴宗一樣的神人,甚至有學者認為,戴宗的人物形象都是施耐庵借鑑這個故事的。
  • 神行太保戴宗,水滸裡面活得最瀟灑的一位,你了解嗎
    在那個沒有,任何正義可言的政府裡面,你不要妄圖得到什麼有利的東西,所以今天我們的主角神行太保戴宗就站了出來,他也可以說是在靈山中位招安的好漢裡面活的最自在的一位了,神行太保它的名字和外號究竟是怎麼來的呢?神行二字莫過於行走,他是真的可以日行萬裡,在朝廷裡面,他只是一個簡單的壓力,做著一些粗糙的髒活,累活。
  • 探訪滇緬公路松山戰役遺址
    探訪滇緬公路松山戰役遺址 2015-08-31 19:36:35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中新社龍陵8月31日電 題:探訪滇緬公路松山戰役遺址  中新社記者 馬騫
  • 滇緬公路 | 中國抗戰的一條生命線
    滇緬公路上的農用車滇緬公路,又稱史迪威公路,是以美國史迪威將軍的名字命名的。確切說,史迪威公路從印度雷多,經緬甸密支那,至中國昆明,橫跨印、緬、中三國,全長1730公裡,滇緬公路則是史迪威公路中的一部分。
  • 封閉滇緬公路:邱吉爾給中國抗日戰爭的背後一刀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1937年底,蔣介石接受了雲南王龍雲的建議,決定在修築一條滇緬公路,打通西南方向的外援入口。12月,雲南開始修築滇緬公路,每天出勤不下數十萬人,輪班晝夜趕修。他們自帶乾糧,風餐露宿,在缺乏大規模機械設備的情況下,硬是靠著雙手,靠著簡陋的設備,在9個月時間內就完成了這條長達959.4公裡的黃金通道。
  • 紀念滇緬公路通車80周年圖片展開展
    滇緬公路全長1146公裡,中國段起於昆明,止於雲南畹町。1937年,日軍封鎖了中國所有的出海口,時任雲南省主席龍雲向蔣介石提出《建設滇緬公路和滇緬鐵路的計劃》。1937年底,滇緬公路正式開始修建。在缺乏壯力和機械的情況下,公路沿線20餘萬各族民眾,歷時9個月,依靠雙手創造了震撼世界的人間奇蹟。1938年8月,滇緬公路通車,成為中國抗戰中「唯一的輸血管」。
  • 抗戰豐碑——滇緬公路  作者:徐俊林
    正是考慮到有可能出現的危機,雲南省主席龍雲建議修建滇緬公路。1937年底,滇緬公路正式動工,在缺乏壯勞力和機械的情況下,公路沿線20餘萬各族民眾(其中有不少孩子,我們村去了27人)齊上陣,使用鋤、斧、刀、箕等原始工具,在6座大山、8處懸崖峭壁、5條江河上修建了舉世聞名的公路,它跨越了中國最湍急的河流,在怒江和瀾滄江上一共架起了三座大型的鋼索大橋:惠通橋、昌淦橋和功果橋
  • 滇緬公路0公裡紀念碑誕生記
    但遺憾的是,原來佇立在西客運站人行道上的滇緬公路0公裡碑卻不見了蹤影。眼看施工隊伍將撤離,我想是不是他們把這事忘了,應提醒一下他們。因為修建滇緬公路是雲南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擔負著中國抗戰物資的補給重任,不能因道路改擴建就讓記載雲南各族人民為之作出重大犧牲的歷史標記就此消失。
  • 80年前,3200多名華僑青年在滇緬公路上揮灑熱血
    中國僑網5月4日電 題:80年前,3200多名華僑青年放棄優越生活,在滇緬公路上揮灑熱血……  去年的今天(5月3日),馬來西亞最後一位南僑機工李亞留在親人的陪伴下,走完了波瀾壯闊的一生。資料圖:海外最後一位南僑機工李亞留。
  • 永泰民間故事:「神行太保」葉景陽
    惠圓高僧也無奈地搖了搖頭,嘆息:「此去縣城來回近三百裡,除非神行太保在世,天亮前,要是服不上藥,恐怕……」床邊的人一聽,都控制不住傷心的情緒而黯然落淚。葉景陽毫不猶豫地把方子往衣兜裡一揣,大步流星,直奔縣城而去。一路上翻山越嶺,跋山涉水,光大樟溪還要渡好幾個來回,到了距離縣城差不多二十裡的礁瀨渡口,差點翻船落水。
  • 神行太保到底有多快?網友:高達!
    神行太保到底有多快?網友:高達!水滸之中能人輩出,而在這其中,大萌發現一個了不得的人,這人就是神行太保戴宗,在《水滸傳》中,有一回的故事乃是戴宗與李逵出去辦事,他們早上五更出發,拴上甲馬,挑上信籠之後,在巳牌時分,就大約已經走了三二百裡的路程,這個速度已經不能算是高手了,簡直是超人般的存在了,古代時候,五更乃是寅時,那寅時到巳時是多長時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