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季,泥濘路滑,行車更是艱難。
□早報記者 林福龍 麥彬彬 實習生 王曉萍 採訪整理
□特別鳴謝 林少川先生提供影像史料支持
今天是日本無條件投降70周年紀念日。
回眸70多年前,在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中,有這麼一群特殊的戰士,他們為了中華民族存亡,響應愛國僑領陳嘉庚的號召,從南洋回到烽火中的祖國,在抗日「生命線」上甘灑熱血,盡忠報國,至少1000人犧牲在滇緬公路上。
在滇緬公路上,他們駕駛一輛輛貨車,運載軍需物資,在日寇轟炸下,駛過「初一翻車,十五到底」的險路危橋,在時常塌方的崇山峻岭間,日夜不休,風雨兼程。
方向盤後,他們是身著軍裝、技術過硬的駕駛員,也是愛梳頭、洗澡、吹口琴、喝咖啡的時髦青年,他們風華正茂,來自異國他鄉。
他們是南僑機工,全稱「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諸多泉州籍華僑義士,均是這支生力軍中的一員。
據統計,從1939年7月至1942年7月的三年中,滇緬公路運輸的軍需品和其他物資共計45.2萬噸。另據《華僑先鋒》第2卷第9期記載,南僑機工在滇緬公路上平均每日的軍事物資輸入量保持在300噸以上,被譽為抗戰運輸線上的「神行太保」。
繼昨日早報分享泉州籍南僑機工用生命打通「抗戰輸血管」的感人故事後,今天讓我們透過一組當年機工戰鬥、生活的老照片,重溫70多年前這群最可愛的人的烽火歲月,也緬懷赤膽忠心為抗日救國、為民族解放而不幸犧牲的無名英雄。
南僑機工在泥濘的滇緬公路上推車前進
南僑機工
南僑機工的全稱是「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是抗日戰爭時期從南洋各地回國支援抗戰的華僑汽車司機與修理技術人員的通稱。1939年,3200多名南僑機工回國後,經昆明潘家灣訓練所的短期軍事、業務集訓,先後編入西南運輸處屬下的十幾個大隊,以及後來專門組建的「華僑運輸先鋒大隊」(分第一、第二大隊),奔赴滇緬公路沿線服務。南僑機工服務的地方很廣,四川、貴州、湖南、兩廣及越南、緬甸仰光等地都有他們的足跡,但主要還是集中在滇緬公路上。
記載赤子功勳的南洋華僑機工抗日紀念碑巍然屹立在昆明西山公園,該碑於1989年7月7日建成揭幕。
滇緬公路
由於抗戰爆發,中國沿海口岸及對外交通要道先後淪陷,國際軍援運輸瀕臨斷絕。1939年新開闢的滇緬公路,成為抗戰最艱難的年月裡中國與外界唯一的一條交通線。
血肉築成的滇緬公路於1938年動工修築,1939年1月10日正式通車,成為戰時中國西南大後方唯一的國際通道。滇緬公路自雲南昆明至緬甸臘戍,全長1146公裡,內可聯川、康、黔、桂四省,外可通曼德勒、仰光,成為中國與東南亞聯繫的紐帶,海外華僑捐贈的軍需物品、藥物和世界各國支援的軍火武器均賴此路輸入。這條由無數老少婦孺搶修而成的臨時公路,遍布高山深河、急彎陡坡,極大地考驗駕駛者的技術與膽量。大批南僑機工緊急應召回國,成為滇緬公路上的汽車司機和修理人員。
2015年7月,由于榮光執導、主演的抗戰劇《南僑機工英雄傳》開播,該劇講述了青年歸國華僑在滇緬公路上運輸物資救國,以及生死相隨的感人故事。
暹羅華僑機工抵達廣州
運輸救國
即將起運的拖車
機工駕駛的木炭車
機工們風餐露宿,生活極其艱苦。
南僑機工回國服務團榮譽紀念章(1939年)和復員紀念章(1946年)
回國參戰的南僑機工在新加坡集中(1939年)
滇緬公路是雲南邊疆20餘萬民眾用最簡陋、最原始的工具,用八個月的時間建成,世界罕見。
滇緬公路著名的貴州二十四拐處
機工的運輸車通過惠通橋
山高路險,一不小心就有翻車事故。
「華僑運輸先鋒大隊」的車是由英屬馬來亞婆羅洲華僑捐贈的
在越南河內組裝的大卡車(1939年)
國際援華物資源源不斷運往國內
1942年5月5日凌晨,侵華日軍逼近怒江西岸。千鈞一髮之際,守橋工兵用事前準備好的炸藥炸毀惠通橋,阻敵於怒江西岸,歷史上把這一事件稱為「一分鐘改寫了歷史」。
南僑機工在印度起卸物資(194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