豎立在晚晴園的紀念雕塑以彎彎曲曲的滇緬盤山公路為背景,並以寫實手法反映了南僑機工在滇緬公路運輸物資的歷史廠景。(嚴宣融 攝)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新加坡紀念南洋華僑年輕司機和汽車修理技工(簡稱南僑機工)的雕塑於當地時間4日晚在孫中山南洋紀念館(晚晴園)舉行揭幕儀式,雕塑將長久展出。
這座2米高、3.2米長的水泥雕塑耗資16萬元,是知名雕塑家陳連山的作品。雕塑上的場景、時空和人物,都以寫實手法反映南僑機工在滇緬公路運輸物資的歷史場景。
南僑機工紀念雕塑由四個團體――新加坡中華總商會、怡和軒、陳嘉庚基金會和新加坡宗鄉會館聯合總會共同發起和出資設立。
1939年,約3200名南洋華僑年輕司機和汽車修理技工(簡稱南僑機工)響應華社領袖陳嘉庚號召,從新加坡經水路和山路進入中國雲南,在超過1000公裡長的滇緬公路上,展開軍事物資運輸工作,支援中國抗戰。史料統計,奮戰在滇緬公路上的機工,近三分之一喪命。
在戰後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新加坡並沒有出現紀念南僑機工的活動,致使他們的英勇事跡逐漸被人們所遺忘。為了重新追溯這段歷史,紀念南僑機工偉大的情操與毅力,上述四社團於去年2月成立「南僑機工紀念標誌籌建小組」,之後決定在晚晴園豎立南僑機工紀念雕塑。
經過一年的策劃、設計和製作,紀念雕塑昨天終於完成,供國內外訪客追思、緬懷,進一步了解這段歷史。
主導這個計劃的中華總商會會長張松聲說:「晚晴園肩負歷史傳承的使命,南僑機工紀念雕塑的竣工無疑為晚晴園又增添了一筆新的寶貴財富。我希望晚晴園繼續發揮國民教育的作用,讓更多新加坡年輕一代了解歷史,為世界和平與發展做出貢獻。」
紀念雕塑以彎彎曲曲的滇緬盤山公路為背景,並把運輸車和年輕機工獻身效命的神態刻畫出來。創作者陳連山為了設計這一雕塑,參考了不少書籍、剪報、舊資料和舊照片,觀察那個年代人們的衣著、鞋帽與機工表情,從中取得創作素材。
陳連山認為,這是他從事雕塑藝術40多年來最滿意的作品。他說:「能夠讓作品與歷史相結合,永久留存,要很好的運氣才能遇上。一個藝術家一生人當中,有那麼一件作品就已經足夠了。」
南僑機工紀念雕塑將融進晚晴園現有後辛亥革命時期的展覽,使這段歷史更加完整。晚晴園館長潘宣輝透露,今後晚晴園和社區團體及學校合辦活動的時候,也會把它和整個南洋華僑的故事結合在一起,讓訪客全面了解當年華僑如何支援中國抗日。
新加坡外交部兼文化、社區及青年部高級政務次長陳振泉是揭幕儀式的主賓,他認為雕塑的完成並不是這個項目的結束,而是另一個開始。
他說:「我希望藉此雕塑,突出南洋華人社群當年如何積極參加中國的抗戰和建設。晚晴園也要肩負起歷史教育的重任,讓學生認識早期先賢的努力與奮鬥,教育年輕一代要珍惜得來不易的安逸生活。」(鄭景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