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打響時,在東線高平方向,解放軍廣州軍區前指決心以高平為主要目標,集中7個陸軍師及配屬部隊共10萬大軍,將步兵、炮兵、裝甲兵混合組成南北兩個突擊集團,對高平越軍主力步兵345師及地方部隊形成鉗形攻勢,計劃用3天左右時間一舉殲滅之。
在高平方向,越軍的防禦重點在北線,即朔江、茶靈方向。其中茶靈是高平省北部的一個縣,有一條中國公路從廣西靖西縣龍邦經茶靈直通高平,距離只有36公裡。在茶靈北側還有一條東西相貫通的公路,東起重慶,西至朔江。兩條公路在茶靈附近交匯,縱橫貫通東南西北,對兵員調度、輜重補給極為有利。因此,茶靈方向堪稱北部屏障,對高平的威脅更大。越軍步兵346師將號稱「決戰決勝團」的步兵677團和188炮兵團一部放在了這裡,還有茶靈縣獨立營和1個邊防連助戰。
在廣州軍區前指原定比較穩健的作戰方案中,茶靈確實是重點突破口。因為該地距離高平距離近,威脅大,正可吸引越軍主力在此大戰一場。後來根據軍委的決心修改了戰役計劃,要實施大包抄,大迂迴,打殲滅戰。這時再重新評估,發現從茶靈正面突破屬於內線作戰,難以達到迂迴包抄的目的,反而有趕羊之嫌,不容易全殲高平越軍。
因此,廣州軍區司令員許世友指導軍區前指調整了陸軍第41軍組成的北線集團之作戰重點,改為從念井方向突破向高平以西進行內外雙層迂迴,配合陸軍第42軍南線集團在布局方向突破合圍並全殲高平越軍。在茶靈方向上,只以1個步兵團加強部分炮兵力量進行牽制性攻擊,吸引越軍的注意力,用的是聲東擊西之計。在北、南兩突擊集團迂迴對進後,高平之敵無法南逃,只能向北部的茶靈、廣淵、重慶方向敗逃,這時我軍就可以集中兵力圍殲之。
向茶靈方向進行攻擊的是廣州軍區陸軍第41軍123師步兵368團,加強師炮兵團2個122榴彈炮營、1個85加農炮營和部分高炮、工兵、噴火兵、偵察兵等單位,在孟麻以東30公裡的龍邦方向展開,積極進行作戰準備。
既然要聲東擊西,就必須隱蔽戰役意圖,吸引越軍注意力。為此,步兵368團故意大造聲勢:以本團車輛搭載少量部隊,連續3天在靖西地區的多條道路上實施機動;以部分部隊在邊境線上組織多路、多梯次的行軍;以配屬的炮兵從後方向前方機動;以騾馬分隊馱上火炮、彈藥,在邊境沿界碑一線連續機動。
步兵368團隱真示假做得謹慎周密,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第41軍主力乘機以秘密機動方式撤離龍邦,開赴念井作戰方向。同時步兵368團故意使用陸軍123師代號,造成第41軍主力仍在龍邦地區的假象。
經過上述努力,成功迷惑了越軍346師,完成了我軍的部署調整,為下一步高平戰役的全面推進創造了有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