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方魂牽夢縈的土地。
離得遠了久了,使人愁腸百結。
這裡,是繁華都市背後的那一片靜土,這裡,是人們心裡那一抹鄉愁的存在。
往東,出金華城六公裡多,就是二仙橋,
背山面水,赤松黃大仙宮南、婺城東大門是也。
一祠一橋一泉一古道,一個皇親國戚聚落地、國家級傳統古村落,二仙橋、仙泉井、黃大仙寢陵……仙氣十足,流淌著千年故事,黃大仙文化承載著這一方域的文明與現代榮耀,詮釋著二仙橋之文韻。
因「仙」而生
二仙橋,黃初平、黃初起羽化坐真地,養素真人、衝應真人護佑百姓赤松溪造橋而名。
二仙橋本姓留,是宋高宗原配夫人邢皇后之兄邢煥之次子定居地、吳越王錢鏐後裔發族卜居地。
二仙橋,古為揚州之域,春秋戰國先後屬吳國、越國、楚國,秦時屬會稽郡烏傷縣。
二仙橋,古設驛站,歷為區、鄉、鎮官府治所所在地,東接牌塘村、南鄰上錢村、西連黃泥壠和王宅村、北靠石耕背村。
二仙橋,交通阡陌,金浦孔道穿街而過,清代便是婺城有名的集市,每月二、五、八開市,商旅往來商市濃厚。
赤松溪、大水坑、裡吳坑有如仙脈,清流全境終年不乾涸,五平方公裡千年萬人的聚落正如仙脈奔騰不息,彰顯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敬畏和自信。
因「仙」而興
二仙橋,人多地少亦農亦商,貨物流通百年老店鱗次櫛比,非物質文化遺產璀璨綿延。
團團圓圓的仙橋饅頭譽為中國饅頭的「活化石」,吉祥如意的王日順號燒餅成為網紅早餐,蒸蒸日上的扎糕「連中三元」更是文氣十足,還有酥餅、包子、餛飩……連李白都「聞香下馬」,一枚枚鄉愁印記吸引著無數人的胃口。
二仙橋,清代金華四大家族之一的錢氏,700多年匯聚於此,稱之為江南宗族文化的活化石,
體量龐大的錢氏建築群,集浙式、徽式、贛式、閩式於一體,堪稱是婺派建築的典範,彰顯對國家和民族未來發展的自信。
因「仙」而美
二仙橋,一村一景一韻一品一業,為浙江省3A級景區、中國苗木之鄉。
仙橋自然村,為金華地區第一個中共黨組織所在地,橋東自然村,有古董交易市場,新屋頭自然村,是金華名門錢氏發源地,雙塘自然村,於明代建村今為苗木種植基地,塵不染自然村,古稱邢八染是為愛國衛生運動搞得好而影響全國,村代表受到毛主席親自接見。
二仙橋,周邊有金華汽車城、錦林佛手園、汽配城、仙橋花木城、金華水果批發市場,是浙江省第四大(金義)都市區浙江中西部中心城市的重要一極。
二仙橋,民舍錯落,綠意蔥蘢、壠田阡陌,如詩如畫的院落,街巷道路平坦,青磚青石板穿行其中,盡顯江南神韻。
溪流清澈歡快,古木參天遒勁,搭配在石橋、古街上,好一幅古韻幽幽秀美鄉村畫卷。
黛青的遠山,蔥鬱的樹木,高速飛奔的車流,心曠神怡,彰顯了二仙橋人自身走向的自信。
仙橋是一種美好生活。
香火縈繞的二仙祠鐘聲悠揚,歷經風雨依然挺立的義質堂精緻大氣,保存完好的明清古街古建雕琢精美,這裡是婺文化閃光的精神地標。
有一種眷戀,歷經滄桑,依然醇厚,有一種追尋,穿越千年,依然溫馨。
千年古邑——二仙橋,激勵著一代代人開拓奮進,承擔起一份光榮而神聖的責任。
千年古邑——二仙橋,追趕文明進步,續寫著無愧於歷史、無愧於人類文明的新篇章!
(特約作者:林勝華 作者簡介: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金華市作家協會會員,金華職業技術學院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