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兩年醞釀,由國際建築大師安藤忠雄親自操刀設計的「光的空間」新華書店將於12月16日正式亮相上海。
「人們和書的關係日漸疏離,我們希望這個空間能增加人與人、人與書的邂逅,使人們對書產生新的認識。猶如光之於建築,只有閱讀,能讓未來的希望照亮人們的心房」。被譽為「清水混凝土詩人」的建築大師安藤忠雄賦予了這家新華書店這樣的寓意。
而這,也是業主上海新華發行集團對今天新華書店的詮釋。上海新華發行集團總裁、上海市書刊發行行業協會會長李爽告訴澎湃新聞記者:「這個書店是我們自我進步的開始,是一種嘗試和挑戰,但我們將回歸初心。我們不想用『成功』,也不想用『美麗』去形容這個開始,而更希望它是『有價值的』。」
書架中間的方形鏤空讓人可以將通往深處的層層書架盡收眼底。 李雪峰
攝
在光的空間邂逅未知
「光的空間」是安藤忠雄在上海的最新作品,位於上海愛琴海購物公園的7樓與8樓,佔地超過4000平方米。連接7樓光的空間新華書店和8樓明珠美術館的核心區域從外觀看形似一枚巨型蛋,因而有媒體直呼「安藤蛋」。
年逾古稀的安藤忠雄聽到這暱稱倒也開心,因為在日文中,「蛋」寫作卵。在一次新聞發布會上,安藤忠雄說:「卵意味著生命,意味著孕育。」
走進光的空間新華書店,先映入眼帘的是高高低低的木色書架。書架中間的方形鏤空讓人可以將通往深處的層層書架盡收眼底,來自遠方的光線與方格重複之美共同構造了一幅猶如幻鏡的場景。
「從前,書架與書架是隔斷的,在這排書架邊上看書的人,看不到那排書架邊上的人。然而現在穿梭於書架中,方形鏤空會讓不同的讀者不期而遇。」李爽向澎湃新聞記者描繪,「當你無意抬頭,瞥見最後一排書架那看書的人,你或許會有一種遙遠的相遇感。這個相聚是一種物理距離的相遇,更是一種精神世界的相遇:與書友相遇、與文化相遇、與藝術相遇、與美好相遇。」
上海新華發行集團副總裁黃文福也對「相遇」之說深以為然:「低頭看書時你與書相遇,抬頭你又可能和任何未知的人、未知的書相遇。在網際網路時代,你可以輕而易舉地買到任何一本你知道的書,但到了書店裡,你才會遇到一本你看到了才知道原來存在於世的這麼一本書。安藤忠雄的書架設計充分領會了我們的需求,真正實現了『書店是一個讀者和讀者邂逅的地方,讀者和書籍邂逅的地方』。」
「光的空間」的另一份特別在於,它是安藤忠雄第一次在商業體裡,將書店和美術館結合在一起,打造了一個以閱讀為靈魂的文化藝術空間。 陳屹 攝
以閱讀為靈魂,「書店+美術館」形成立體詮釋
「光的空間」的另一份特別在於,它是安藤忠雄第一次在商業體裡,將書店和美術館結合在一起,打造了一個以閱讀為靈魂的文化藝術空間。這種結合讓閱讀變得立體起來。
「我們的閱讀不只是簡單的文字閱讀,對畫、雕塑的賞析也是閱讀,而且可能是現在年輕人更願意的閱讀。」黃文福稱,安藤忠雄擔憂現在年輕人不愛讀書,如果書店能在商業體中引導年輕人讀書,會是一件好事。「我們在喧鬧的商業體中保留了一個讓人們安靜的去處。安藤忠雄說,閱讀是讓人安靜的,只有安靜的人才能思考。」
「目前,從全國範圍而言的藝術展覽已經足夠多了,上海近三年的美術館更如雨後春筍。而我們不是專業做藝術的,也沒有藏品,那我們為什麼要做一個美術館呢?初衷就是希望將美術館與書店結合,形成一種視覺+文字的立體閱讀,賦予商業空間更多文化藝術的含量。」李爽表示,市民可以在這裡了解藝術,感受藝術家,「既看到藝術家的作品,也閱讀到藝術家本人。」
「現在,欣賞藝術展覽已經成了越來越多人的休閒選擇。可是對於大多數人而言,展覽常常是走馬觀花。觀眾看到了藝術家的作品,可是對於展品背後的故事、對於藝術家的本人的故事卻還是知之甚少。這不是借一個語音導覽器就能解決的問題。這也正是我們做一個書店+美術館的複合空間的原因。欣賞過美術館展品帶來的視覺衝擊,讀者可以在書店找到藝術家以及作品的相關書籍。」
李爽希望,書店與美術館的呼應可以讓藝術真正貼合大眾,「我們把藝術家的生平、環境、思想及作品素材都給到大家。從而使大家在看過之餘,能感受到甚至被影響到,這樣才是深度體驗,才對心靈有幫助。」
而美術館的第一個展覽就是安藤忠雄本人的展覽。人們既可以在美術館一睹安藤忠雄的作品風採,又可以在樓下書店翻閱安藤忠雄的傳記與故事。在各種文字符號圖像印記的交融中,距離這位世界級建築大師更近一點。
這也是「書店+美術館」之後發展的方向:展現文學家之外的畫家雨果,數學家、物理學家之外的思想家帕斯卡……書店和美術館將互為補充,讓讀者能夠全方位感受閱讀、空間以及藝術的美好。
連接7樓光的空間新華書店和8樓明珠美術館的核心區域從外觀看形似一枚巨型蛋,因而有媒體直呼「安藤蛋」。(效果圖)
有「溫度」的店員:愛書也要懂書
據悉,光的空間新華書店還會有許多「黑科技」:這裡有結合全網大數據的選書模式;可以應用新零售技術將讀者查詢的圖書精確到書架的每一格;讀者對著屏幕做個表情,就能根據年齡、性別、喜怒哀樂被推薦可能需要的書……
最讓人驚喜的是,在約1600平方米的書店空間裡,圖書陳列面積將超過70%,人文、藝術、經典、兒童、生活審美類書籍會格外突出。除了大數據薦書,優秀出版社及文化名人的書籍推薦,光的空間新華書店還有「特色薦書」「讀者薦書」等來自各行各業專業人才以及普通讀者的薦書專區,所有愛書人都可以在這裡交流自己的閱讀與成長故事。
這裡的店員也和從前印象中的「新華書店店員」不大一樣。早在10月12日,「光的空間」公開了招聘啟事。這封招聘沒有提及學歷、年齡、性別、專業、工作經歷等硬性要求,顯得別有「溫度」。
李爽表示:「我們希望在這個書店裡,每一位員工不僅是服務者,更是閱讀推廣者。比如你負責藝術類書籍,那你要對藝術史有所了解,對藝術家大致有數。如果你負責哲學類書籍,那麼你是否讀過格蘭特的《哲學的故事》?會不會向孩子推薦《蘇菲的世界》?只有一個愛書、懂書的人,才能真正服務好讀者。所以在我們這個書店裡,店員被稱為『薦書專員』。」
黃文福也告訴澎湃新聞記者:「招聘店員,我們更看重的是綜合素質。我們希望招到的店員是愛書、讀書的人,同時是一個溫馨的人。如果在某些方面有特長,那我們就更開心了。」
「我理想中的書店,第一它要是溫馨的、有主題的,愛這個主題的讀者可以在其中發掘新的東西;第二,讀者可以和有同樣愛好的讀者、店員有交流;第三是可以坐下來的,使人安靜的。然後踩著木頭地板,坐著暖暖的沙發,旁邊是橙色的燈,那種閱讀一定是非常愉悅的。如果有人向你推薦一本書,或者你們正好可以交流同一本書,那這樣的書店是最溫馨的。」黃文福如是說。
高高低低的木色書架 李雪峰
攝
回歸新華書店初心:傳承經典,弘揚文化
今年也是新華書店誕生80周年。在80年的歷史長河中,新華書店走過戰爭的烽煙,經歷過桎梏浩劫,也擁抱著改革的明媚。它是許多人回憶中開啟知識之門的場所,承載了中國幾代人的閱讀故事和喜怒哀樂。
「新華書店是屬於每個人的,屬於孩子也屬於大人,屬於過去也屬於未來。」在李爽看來,作為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手段圖書行業將會永久存在,「但是經營書店,可能更需要有所為,有所不為。大而全固然是一種做法,但如果能夠精做應該會更好。作為新華書店的一個新版本,我們會強化圖書內容本身。」
在「光的空間」,讀者找不到傳統新華書店招牌的教輔書,這裡偏重思想文化藝術以及成長。「我們希望孩子也好,大人也好,每個人在這裡都能夠被滋養、被溫暖。大家在這裡能夠沉靜下來,感受到審美的愉悅,獲得心靈的片刻淨化,從而有所成長。『光的空間』所有的布局選書,硬體軟體都是為了這個目的來的。」
在結束採訪時,李爽再一次強調,營造讀書氛圍,推廣深度閱讀、傳承經典文化,是新華書店在新時代的新任務、新使命,「昨天,新華書店是閱讀的代名詞;今天,新華書店在陣痛中蛻變;明天,新華書店將繼續綻放。不變的是,堅守閱讀,始終引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