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農醫士」,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免費收到經典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已經入伏了,7、8、9、10月也漸漸進入全年降雨高峰期。雨多了,果園土壤墒情好,草也相對長得快。
旱塬地區的果農,由於長期乾旱缺水,總怕雜草與樹爭肥爭水,因此常常視草為「害」,鋤草要除根,鋤草要滅生。其實,長草覆草的果園,大熱天草就是果園的天然「空調」,吸熱降溫,一進果園涼嗖嗖。
雨水多了,草能消耗盈餘水分,抑制秋梢生長。
高溫乾旱,把草割倒,地表就像鋪了一層「綠地毯」,既能蓄水保墒減少蒸發,又能降低地溫保護根系。小草長著根就長,草根生長就是喝油的「松耕機」,既能防止板結,又能疏鬆土壤。大家何樂而不為?
特此提醒:中後期果園土壤管理,千萬別用旋耕機「斬草除根」,千萬別用除草劑「毀滅生靈」。今天給大家分享一下臺灣學者對「草生栽培肥水加倍奉還」的復興管理。
一、草像大地的「皮膚」
臺灣屏東環境保護聯盟理事長洪輝祥認為「野草就像大地的皮膚。」沒了草,土地就少了第一層的保護機制。不噴除草劑,下雨後地上的植物會接力儲水,從雜草到果樹,由淺而深的根系形成綿密完整的「地錨」,將水份吸附涵養在土層之中,等到枯水期再慢慢釋放。
中興大學植病系教授蔡東纂,對於農民擔心草會競爭作物養分的心態,他釐清觀念,「草生栽培是讓土壤有機質增加最快的方法,草死掉回到土壤,因為光合作用產生同化物質,還加利息還給你。」他卻特別強調:益菌要有用,前提是健康的土壤要有足夠的有機質,益菌才有足夠的食物。而有機質的最佳來源,正是適應當地生長的雜草。
雜草就像是一隻只綠色的觸手,捕捉太陽能和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將之轉化為植物所需的能量和營養,餵養表土和土中的各種生物與微生物。同時,草不僅可以有效增加有機質改善土壤質地,並減少土壤流失、促進土壤通透性,還可調節園區溫度和土中水份。據張汶肇觀察,能接受草生栽培的果農越來越多,顯示農民確實感受到留草的好處。以他經常拜訪的麻豆文旦產區而言,「十幾年前,大概不到一成的人願意做,現在保守估計有兩、三成以上,青年農民的接受度又更高。」不過草生栽培真的能幫農民「加分」!
張汶肇舉例,文旦質量評比中有一項就是「園相」,草生栽培不僅園相優美,並有助於土壤永續性。
雜草之所以被視為「雜」草,是因為它看似對人類「無用」,徒增栽培過程的幹擾。不過草之無用,實為大用,「養草肥田」的觀念自古即有記載,只待今人重新向傳統智慧與自然法則學習。